ICS 13.100C 60GB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36—2015代替GBZ36—2002职业性急性四乙基铅中毒的诊断Diagnosis of occupational acute tetraethyl lead poisoning2015-09-09发布2016-03-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布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书 犐犆犛13.100 犆60 !"#$%&''()*+,-. 犌犅犣36—2015 !" GBZ36—2002 !"#$#%&'()*+,- 犇犻犪犵狀狅狊犻狊狅犳狅犮犮狌狆犪狋犻狅狀犪犾犪犮狌狋犲狋犲狋狉犪犲狋犺狔犾犾犲犪犱狆狅犻狊狅狀犻狀犵 20150909./ 2016030101 ! " # $ % & ' '(+,&/0,1234 . /
GBZ36—2015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的第6章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本标准代替GBZ36一2002《职业性急性四乙基铅中毒诊断标准》。本标准写GBZ36一2002相比主要修改如下:将诊断原则中“出现以急性脑病及其精神障碍为主的临床症状、体征”改为“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将仅出现一过性神经症样症状,而无明显阳性体征的接触者医学监护的时间定为72h:一将原轻度中毒中“基础体温、血压或脉搏降低”改为“可出现基础体温、血压或脉搏降低”;一在轻度中毒中加入“可伴有血铅和(或)尿铅增高”;一将原轻度中毒中“易兴奋、急躁、易怒、焦虑不安等轻度精神障碍”改为“情感障碍,如易兴奋、急躁、易怒、焦虑不安或淡漠、对答迟滞”;一将“瘾症型类神经症”改为“瘾症样精神障碍”;一将重度中毒中“精神运动性兴奋改为“精神病性症状”在治疗原则中加入“按GBZ76中的治疗原则抢救急性中毒性脑病”。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市职业病防治院)。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上海市松江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静波、杜勤惠、苏渊、张战赛、孙道远。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11503—1989;—GBZ36—2002。I
书 ! " !"《#$%&'()*+,-./》01234。 23456 GB/T1.1—2009789:;<=。 2349>6?@ABC9,DE@F0C9。 234GH GBZ36—2002《*+CICJKLM#NOP34》。 234Q GBZ36—2002RSTUVWXY: ———ZOP[;#“8\]IC^,_D`abc@T9defg、hi”W@“8\]#jakl mICno@T9dep\”; ———Zq8\rsCakftfg,uvwxyChi9z{|}~91@72h; ———Z[#N#“L h、”W@“8\L h、”; ———#N#“M(()M”; ———Z[#N#“、I、、 `abc”W@“¡¢bc,X、I 、、£¤、¥¦§¨”; ———Z“©fª«akf”W@“©ft`abc”; ———Z¬#N#“`a®C”W@“`a,Cfg”; ———.¯[;#“5 GBZ76#9.¯[;°±IC#NC^,”。 234²³<=´µ:¶·¸~¹º»¼½¾¿}À(»¼½*+,-.À)。 234ÁQ<=´µ:»¼½ÂÃ*+,-.À、»¼½ÄÅÆÇÈÉÊËÌÍ。 234TU<=%:ÎÏÐ、ÑÒÓ、ÔÕ、ÎÖ×、ØÙÚ。 234ÛGH349ÜÝÞ2ßà¡á@: ———GB11503—1989; ———GBZ36—2002。 Ⅰ 犌犅犣36—2015
GBZ36—2015职业性急性四乙基铅中毒的诊断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急性四乙基铅中毒的诊断及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四乙基铅、乙基液或高浓度乙基汽油引起的急性四乙基铅中毒的诊断及处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6180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GBZ76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GBZ/T228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后遗症诊断标准3诊断原则根据短期内接触大量四之乙基铅的职业史,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结合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资料,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类似疾病后,方可诊断。4接触反应短期内接触较大量四乙基铅后,出现失眠、多梦、头痛、食欲缺之、恶心等神经症样症状,经72h医学观察,上述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者。5诊断分级5.1轻度中毒失眠、多梦、头痛、食欲缺乏、恶心等症状加重,可出现基础体温、血压或脉搏降低,可伴有血铅和(或)尿铅增高,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情感障碍,如易兴奋、急躁、易怒、焦虑不安或淡漠、对答迟滞;a)b)瘾症样精神障碍。5.2重度中毒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a)精神病性症状;b)谱妄状态或昏迷;c)癫痫样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1
#$%&%'()*+,-./ 1 01 234:1â*+CICJKLM#N9OP_ãÌ[;。 234äåæ*+ç®#èæz{JKLM、KLéêKLëìí<9ICJKLM#N 9OP_ãÌ。 2 20%3456 Yîïð¥æ2ïð9ñåòóô9。õòö÷ø9íåïð,qö÷ø9Þ2äåæ2ï ð。õòö÷ø9íåïð,DùúÞ2(ûüÛ9VW´)äåæ2ïð。 GB/T16180 ý®þÿ!1 *ÃÃ"Q*+,#$ % GBZ76 *+CICÂ~&#NCaklm',OP34 GBZ/T228 *+CICÂ~&#N()fOP34 3 ./78 !"*ø+z{¸,JKLM9*+-,8\]#jaklmICno@T9dep\,./\0 *+1È~2345,6/78,9:D;,<Û#«=',(,>OP。 4 9:;< *ø+z{?¸,JKLM(,8\@A、BC、DE、FGHI、JK akftfg,k72h} ~LM,»NfgwxOP@|。 5 ./=> 5.1 ?@+, @A、BC、DE、FGHI、JK fg¬,8\L h、,M( ()M,QRYî¡áSr|: a) ¡¢bc,X、I、、£¤、¥¦§¨; b) ©ft`abc。 5.2 A@+, RYî¡áSr|: a) `a,Cfg; b) TUgVWX; c) YZtß[YZ\]gV。 1 犌犅犣36—2015
GBZ36—2015处理原则66.1治疗原则6.1.1现场处理:立即离开中毒现场,脱去污染的衣服、鞋帽,用肥皂水或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的皮肤、指甲、毛发等处,注意保温。6.1.2对短期内接触较大量四乙基铅者,当时虽无明显临床表现或仅有轻微症状者,为观察病情变化一般需医学监护72h,给予必要的检查及处理。6.1.3按GBZ76中的治疗原则抢救急性中毒性脑病。对出现明显精神病性症状者,及时行精神病专科治疗。同时加强护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6.2其他处理如需要劳动能力鉴定,可按GB/T16180处理。7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参见附录A。8基础体温、血压、脉搏的测量方法及判定见附录B。2
6 BC78 6.1 DE78 6.1.1 \0ãÌ:^_`a#N\0,bcde9fg、hi,åjklmlnopqde9rs、t u、vß ã,öwx。 6.1.2 ¥*ø+z{?¸,JKLM|,yzvwxdep\q{fg|,@LM,¡|Â, r}~}~72h,7óU93_ãÌ。 6.1.3 5 GBZ76#9.¯[;°±IC#NC^,。¥8\wx`a,Cfg|,_`a, ¿.¯。¶FÌ,-w ßÈ。 6.2 FGBC X~Uý®þÿ!1,5 GB/T16180ãÌ。 7 HIJ4KLM-NO Á¹ A。 8 )PQR、ST、UV-WXYZ[\] ¹ B。 2 犌犅犣36—2015
GBZ36—2015附录A(资料性附录)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A.1本病除极少数患者接触四乙基铅即刻出现症状,并逐渐加重外,多数均经过一定潜伏期后症状体征才出现。如24h内接触大量四乙基铅,潜伏期最短者为30min,多为1d~3d。部分亚急性中毒患者,因难以明确接触剂量及时间,因此其潜伏期可表现为数周,对于此类接触者,应注意追踪观察。A.2急性四乙基铅中毒患者主要表现为精神障碍,早期可出现失眠、多梦、头痛、食欲缺乏、恶心等神经症样症状,进一步可出现易兴奋、急躁、易怒、焦虑不安或淡漠、对答迟滞等情感障碍,严重者表现为躁动不安、精神错乱、幻觉、妄想、谱妄、人格改变、暴力行为等精神病性症状,可出现癫痫样发作,甚至昏迷。有关上述症状,应按精神科和神经内科方法进行检查和治疗。A.3急性四乙基铅中毒患者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表现为“三低”征。“三低”征是指基础体温、血压、脉搏降低,在部分急性四乙基铅中毒患者中可见,但“三低”不一定同时存在,往往是“二低”或“两低”,无“三低”者不能否定中毒的可能。其他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皮肤划痕、眼心反射、竖毛肌反射、立卧反射、卧立反射、倒转血压、两侧皮温差等),由于方法不统一且不规范,暂不能作为诊断指标,可供诊断时参考。A.4急性四乙基铅中毒多数患者血铅、尿铅值可升高,但其指标与中毒程度的相关性尚无统一意见,不能以血铅、尿铅值增高作为诊断起点,也不能因血铅、尿铅正常而否定中毒。A.5急性重度四乙基铅中毒如恢复不全,按GBZ/T228处理。3
^ _ 犃 (`a%^_) HIJ4KLM-NO 犃.1 2,:ô|z{JKLM_8\fg,Q¬,Bksr1ø(fgh i8\。X24h+z{¸,JKLM,øù*|@30min,B@1d~3d。7IC#N |,<]wz{,_,<Døp\@,¥æ«z{|,ñöwLM。 犃.2 ICJKLM#N|TUp\@`abc,ø8\@A、BC、DE、FGHI、JK ak ftfg,r8\、I、、£¤、¥¦§¨ ¡¢bc,¬|p\@® 、`a ¡、¢£、U¤、TU、%¥W|、¦ÿ@ `a,Cfg,8\YZtß[,§¨WX。 ©»Nfg,ñ5`a¿(ak+¿>/3(.¯。 犃.3 ICJKLM#N|8\ªTak«þ¬¡,ªTak«þ¬¡p\@“”i。“” iòtL h、、,7ICJKLM#N|#,®“”r1¶¯,° °ò“r”“±”,v“”|þ²1#N9þ。D;ªTak«þ3(rs³´、µK¶·、 ¸v¹¶·、^º¶·、º^¶·、»¼、±½r¾ ),èæ>/mr¿:À,Áþ[@O Pt3,ÂOPÁÃ。 犃.4 ICJKLM#NB|M、MÄÅ,®Dt3Q#NÆ9R©CÇvmrw, þ]M、MÄ[@OP<È,Éþ<M、MÊËu²1#N。 犃.5 IC¬JKLM#NXÌÍÇ,5 GBZ/T228ãÌ。 3 犌犅犣36—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