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名读第2段。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 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 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 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5、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 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 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 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1、指名读第 2 段。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 客人。) 3.讲读第 1 层课文。 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 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4.讲读第 2 层。 (1)指名学生读第 2 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 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5、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 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 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 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讲读 3、4、5 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 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 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 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 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 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 怎么讲?(“话 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 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 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 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四、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 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 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 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 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 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 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 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 1 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 么舍得分别呢?)第 2 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 怎么讲?(“话” 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 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 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 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四、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 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 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 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