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相似,但由于连接部结构有时从补充开始(详见第三章、第九章),因此又会产生与结束型陈述相结合的情形。综上所述,四种陈述类型可概括为稳定型和非稳定型两类:呈示型稳定型结束型音乐陈述类型展开型非稳定型过渡型音乐作品中陈述类型的安排和乐曲的体裁、表现特点、构思常常有较密切联系,虽说陈述类型的区分是相对而言的,有时曲式某一部分并不具有某种写法的全部典型特征或是介于两种陈述类型之间,但在音乐进行中陈述类型的改变令乐思发表层次更加分明,因此对陈述类型的判别有助于对曲式结构的判别和对音乐性质的理解。本书讲授的是基于欧洲专业音乐发展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结构样式,它们随着文化的交流、渗透、融合,已被欧洲以外地域、国家、民族的专业音乐界所接受,但终究由于文化底蕴和审美意识的差异,未必完全适用于分析瑰丽多姿的各种民间音乐,就包括欧洲在内的专业音乐创作而言,各民族、各时代、各流派的音乐作品由于受到来自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曲式现象上也处于不断更新之中,这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加以注意的。S
第一章乐段和一部曲式一、概述乐段表达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是完整曲式中的最小规模结构。乐段主要是主调音乐所特有的一种曲式(虽然在复调乐曲中也可遇到),所以乐思及音乐形象往往更集中地体现在主要旋律中。乐段作为独立曲式一—一部曲式时,表现一个完整的乐思;当它成为乐曲的个组成部分时(如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或其他曲式的一部分),则可能成为提供乐曲发展的基础,或是乐曲发展的某一阶段,因而它所体现的乐思是相对完整的。判断一个乐段,主要依据是形成乐段所需的条件:(1)相当规模的结构,如一般速度、一般节拍时,长度为8~16小节(4/4拍,速度缓慢时可能为4~8小节)。(2)鲜明而有独立性格的曲调,如有规律的旋律运动和有规律的节奏组织。(3)明确的调性和稳定的和声终止,如单一的调性或明确的转调,在主和弦上的完全终止等。(4)完整的曲式结构段落功能。该功能最少应包含呈示一结束功能,一般都包含呈示一一巩固(或发展或对比)一结束三种功能,有时有更多功能的不同组合或结合。上述四个条件都可能有相对的例外。二、乐段的内部结构乐段的内部结构包括乐句、乐节和乐汇(动机)。1.乐句乐段内部可划分的最大组成单位是乐句。乐段所包含的乐句数量不定,但以两句或四句较为常见。乐句在表现手段上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具有一定长度,如一般不少于4小节(慢速度时可能为两小节)。(2)和声上具有明确的终止,旋律上有较明显的间歇。乐句与乐句的终止(或旋律的结束音)之间,往往形成不同程度的呼应关系。乐句的划分除根据上述两点外,有时还会因为乐段内部的某一结构(基本节奏、主题曲调、织体等)的重复、变化重复或重复某一部分而得到明确(乐汇、乐节亦然)。·6:
例0101山西河曲《心向着毛泽东》=72朵 (呀)红花(呀哪)山顶上(呀)开毛主席带着(呀哪)幸福(呀)来。例0101中每个乐句长度为4小节,第一乐句结束在属音上,第二乐句结束在主音上,形成呼应关系。两个乐句除结束音不同外,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重复,第一乐句具有呈示功能,第二乐句具有巩固与结束功能。例0102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2No.1第二乐章Adagio (= 88)dolce例0102中每个乐句长度为4小节,第一乐句结束在属和弦上,第二乐句结束在主和弦上,形成呼应关系。素材上,第二乐句重复第一乐句的部分材料。前一乐句具有呈示功能,后一乐句具有巩固、发展与结束功能
例0103陕西民歌(三十里铺)名,家住在家 有家来提起村,子爱见那四妹三十里铺绥德人。知心三哥哥,你是我的例0103是一个四句结构的乐段。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重复,后两个乐句转到D微调,虽然第三乐句与前两个乐句形成明显的调性色彩对比,但在节奏上、主题材料上是有联系的,两者既对比又统一,第四乐句(3小节)是全曲的结束句。四句间形成典型的起承转合关系:第一乐句具有呈示功能,第二乐句具有巩固功能,第三乐句具有发展与对比功能,第四乐句具有结束功能。2.乐汇(动机)乐汇(动机)是乐段内部可划分的最小组成单位。表现手段上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一般是由两个以上的乐音结合成音组,通常包含一个节拍重音(复拍子中有时次强拍也被视为重音)。(2)有时在旋律线、节奏型甚至和声方面具有一定特点。乐汇由于包括小节中的强拍音,因此可能形成不同类型的组合:强一弱型(扬抑格)例0104格里格《恋)Op.43No.5强一弱型乐汇由于从强拍到弱拍,和声上又可能是同一和弦的继续,因此动力感较少,较为稳定(和声上如有变化,而且又是强功能进行时,也可以主要强调和声进行的动力)。弱一强型(抑扬格).8
例0105贝多芬《第二十钢琴奏鸣曲>Op.19No.2第二乐章-弱一强型乐汇由于从弱拍进人强拍,和声上一般又是变化的,包含着较为强烈的解决倾向,因此在表现上常常具有较强的动力感,弱拍包含的音符愈多,时值愈长,动力感也就愈强。弱一强一弱型(抑扬抑格)例0106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0-弱一强一弱型乐汇具有强一弱型和弱一强型乐汇两者的特点。由于乐汇结束于弱拍上,因而动力感包括一个小范围内的上升与下降,形成波浪式的起伏。由于乐汇通常只包含一个节拍重音,因而长度不能达到完全的两小节(一般不超过一小节),但在不改变乐汇基本特性的情况下,也可能有例外,如例0107的乐汇长度虽然超过一小节,甚至两小节,但并未改变“只包含一个节拍重音"的特性:例0107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2有时,乐段结构内部可能划分出小于乐汇(即不一定包含节拍重音)的节奏型和旋律线的组合。例0108卡巴列夫斯基《滑稽曲》活泼轻松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