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及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素养目标 5.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热爱祖国,热爱 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培养学会 下求索和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养成科学精神、人文修养、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 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2-1:掌握数学、物理等自然科 学知识,并能用于复杂车辆工程 问题的建模、计算、分析。 2.工程知识 2-2:掌握力学、热学、电学、棵程目标1、2、3、4 材料科学等工程基础知识,能用 于复杂车辆工程问题的分析、设 计和评价。 3.问题分析 A3-1:能够运用数学、物理等自课程目标3、4 然科学和基本原理,建立和求解 D 傲学模型。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32:能够运用力学、热学、电 对应关系 学、材料科学等工程基础知识和 科学基本原理,构建工程问愿的 分析模型,识别和表达车辆工程 相关技术要素。 4.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1-2:能够完成满足特定需求的棵程目标1、5 车铜工程系统、零部件设计或工 艺流程设计,并能够在设计环节 中体现创新意识。 43:能够在设计过程中,综合 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 文化以及环境等多重约束条件
27 质及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素养目标 5.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热爱祖国,热爱 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培养学会上 下求索和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养成科学精神、人文修养、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 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2.工程知识 2-1:掌握数学、物理等自然科 学知识,并能用于复杂车辆工程 问题的建模、计算、分析。 2-2:掌握力学、热学、电学、 材料科学等工程基础知识,能用 于复杂车辆工程问题的分析、设 计和评价。 课程目标1、2、3、4 3.问题分析 A3-1:能够运用数学、物理等自 然科学和基本原理,建立和求解 数学模型。 3-2:能够运用力学、热学、电 学、材料科学等工程基础知识和 科学基本原理,构建工程问题的 分析模型,识别和表达车辆工程 相关技术要素。 课程目标3、4 4.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4-2:能够完成满足特定需求的 车辆工程系统、零部件设计或工 艺流程设计,并能够在设计环节 中体现创新意识。 4-3:能够在设计过程中,综合 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 文化以及环境等多重约束条件。 课程目标1、5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理论实践合计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平面机构结构分析 6 2 8 第三章平面机构运动分析 4 4 第四章平面机构力的分析 第五章机械效率和自锁 2 2 第六章机械平衡 4 2 6 教学内容 第七章机械运转速度波动的调节 第八章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6 6 第9章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4 第10章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6 2 8 第11章齿轮系及其设计 2 第12章其他常用机构 合计 40 8 48 ☑课堂讲授 口讨论座谈 ☑问愿导向学习 ☑分组合作学习 教学方式 口专题学习口实作学习 回探究式学习 口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口其他 课程思政融入 授课 教学内容 支撑课程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3 教学方式 次别 目标 次) 与手段 思政元素思政目标 G 散学安排 第一章绪论 1.5 讲授 第二章平面机构 2 讲授、实验 结构分析:运动简
28 E 教学内容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合计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机构结构的目的 1. 了解机构结构的目的。 第二节 运动副、运动链和机构 1. 掌握运动副、运动链和机构的概念。 第三节 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1. 了解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第四节 平面运动链的自由度及其具有确定运 动的条件 1. 掌握平面运动链的自由度及其具有确定运动的 条件。 第五节 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 1. 掌握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 2 2 第二章 平面机构结构分析 6 2 8 第三章 平面机构运动分析 4 4 第四章 平面机构力的分析 2 2 4 第五章 机械效率和自锁 2 2 第六章 机械平衡 4 2 6 第七章 机械运转速度波动的调节 2 2 第八章 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6 6 第9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4 4 第10章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6 2 8 第11章 齿轮系及其设计 2 2 第12章 其他常用机构 合 计 40 8 48 F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讨论座谈 问题导向学习 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 实作学习 探究式学习 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其他 G 教学安排 授课 次别 教学内容 支撑课程 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填写 3 次) 教学方式 与手段 思政元素 思政目标 1 第一章 绪论 1、5 讲授 2 第二章平面机构 结构分析:运动简 图 2 讲授、实验
第二章平面机构 2、4 讲授、分组研讨 结构分析:自由度 计算:速度解心及 其在机构速度分 断上的应用 第三章平面机构 2、4 讲授、分组研讨 运动分析 第四章平面机构 3、4 讲授 运动分析 6 筐五煮机械效率 2、4 讲授、分组研讨 和自锁 第六章机械平衡 3、4 不平衡导致重融入责任 讲授 大事故发生,分心、脚踏实 析机械不平衡地、爱岗敏 原因。 业、工匠精 神等思政有 人元素,进 8 第七章机械运转 3、4 讲授 速度波动的调节 篇八章连杆机松 3、4 讲授 及其设计 10 第九章凸轮机 2、3、4 讲授 构:类型、运动规 律:凸轮机构:压 力角、图解法设
29 3 第二章平面机构 结构分析:自由度 计算;速度瞬心及 其在机构速度分 析上的应用 2、4 讲授、分组研讨 4 第三章 平面机构 运动分析 2、4 讲授、分组研讨 5 第四章 平面机构 运动分析 3、4 讲授 6 第五章机械效率 和自锁 2、4 讲授、分组研讨 7 第六章 机械平衡 3、4 不平衡 导 致 重 大事故发生,分 析 机 械 不 平 衡 原因。 融 入 责 任 心、脚踏实 地、爱岗敬 业、工匠精 神等思政育 人元素,进 行潜移默化 的 思 政 教 育。 讲授 8 第七章 机械运转 速度波动的调节 3、4 讲授 9 第八章 连杆机构 及其设计 3、4 讲授 10 第 九 章 凸轮机 构:类型、运动规 律;凸轮机构:压 力角、图解法设计 2、3、4 讲授
第十章齿轮机2、3、4、5齿轮的发展历培养学生的 讲授、实验 构:类型、齿廓定 史。 民族自豪感 与文化认同 感:体现工 程师上下求 索和精益求 12 第十章齿轮机 讲授 构:渐开线齿廓吨 合原理 第十章齿轮机 讲授 构:基本参数 第十章齿轮机 2、5 讲授 构:标准齿轮的呐 合 第十章齿轮机 2、3 在一个齿轮系个人与集体 讲授 构:切齿原理 统中,若一个齿关系,大局 轮发生失效,则意识培养。 整个齿轮系统 将无法继续 作。 16 第十章齿轮花 2、3 讲授 构:变位齿轮 17 第十一章齿轮系2、3、4 讲授 第十一章齿轮 、3、4 讲授 19 第十二章其他2、3、4 讲授 机构 复习 讲授、答疑 30
30 11 第十章 齿轮机 构:类型、齿廓定 律; 2、3、4、5 齿 轮 的 发 展 历 史。 培养学生的 民族自豪感 与文化认同 感;体现工 程师上下求 索和精益求 精的探索精 神。 讲授、实验 12 第十章 齿轮机 构:渐开线齿廓啮 合原理 讲授 13 第十章 齿轮机 构:基本参数 讲授 14 第十章 齿轮机 构:标准齿轮的啮 合 2、5 讲授 15 第十章 齿轮机 构:切齿原理 2、3 在 一 个 齿 轮 系 统中,若一个齿 轮发生失效,则 整 个 齿 轮 系 统 将 无 法 继 续 工 作。 个人与集体 关系,大局 意识培养。 讲授 16 第十章 齿轮机 构:变位齿轮 2、3 讲授 17 第十一章 齿轮系 2、3、4 讲授 18 第十一章 齿轮系 2、3、4 讲授 19 第十二章 其他 机构 2、3、4 讲授 20 复习 讲授、答疑
评价项目及配分 评价项目说明 支撑课程目标 平时(实验)(30%) 平时考勤、作业,以及实验 4、5 评价方式 期中(30%) 专题制作、期中检测 2、3、4 期末(40%) 期末考试 2、3、4 L.《机械原理》(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教研室),北京:高等教育出 建议敏材版社: 及学习资料2.《机械设计基础》(陈立德主编) 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2008: 教学条件 多媒体数室或智慧教室:良好的实验设备 需求 注意事项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一」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 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②)实作评价:课癯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渡、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④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审批意见 陈 支姐 2023年8月28日 31
31 H 评价方式 评价项目及配分 评价项目说明 支撑课程目标 平时(实验)(30%) 平时考勤、作业,以及实验 4、5 期中(30%) 专题制作、期中检测 2、3、4 期末(40%) 期末考试 2、3、4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1.《机械原理》(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教研室),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 2.《机械设计基础》(陈立德主编)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机械设计基础》(黄森彬主编)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J 教学条件 需求 多媒体教室或智慧教室;良好的实验设备 K 注意事项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 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2.评价方式可参考下列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审批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3 年 8 月 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