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医学本科使用重庆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二00二年九月前 言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与机制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也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已被国家教委列为医学教学中的主干课程之由于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知识更新快,实用性强。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不易把握重点,因此我们编写了这本《病理生理学大纲》,希望对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有所帮助。使用说明本大纲根据金惠铭的《病理生理学》五年制规划教材第五版,结合学校教学计划制定和学时安排(病理生理学共70学时,理论课46学时,实验课24学时。),编写病理生理学大纲,供五年制医学专业使用。本大纲着重介绍各章的教学重点、难点、要求(掌握、熟悉和了解)及思考题,能有助于学生自我检查学习效果,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及灵活运用。回答问题时要做到针对性(切题)、全面性及条理性(重点突出、分析有据)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在教学中逐渐试行双语教学,专业外语词汇占学生成绩的10%,要求的词汇范围见本校编写的《医学英语词汇》基础部分。教学时数分配表内容讲课时数实验时数0.5 1.绪论2.52.疾病概论23.脱水24.钾代谢障碍5.镁代谢障碍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医学本科使用) 重庆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二○○二年九月 前 言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与机制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也 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已被国家教委列为医学教学中的主干课程之 一。 由于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知识更新快,实用性强。部分学生在学习 中感到不易把握重点,因此我们编写了这本《病理生理学大纲》,希望对学生学习病理 生理学有所帮助。 使用说明 本大纲根据金惠铭的《病理生理学》五年制规划教材第五版,结合学校教学计划制 定和学时安排(病理生理学共70学时,理论课46学时,实验课24学时。),编写病理 生理学大纲,供五年制医学专业使用。 本大纲着重介绍各章的教学重点、难点、要求(掌握、熟悉和了解)及思考题,能 有助于学生自我检查学习效果,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及灵活运用。回答问题时要做到针对 性(切题)、全面性及条理性(重点突出、分析有据)。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在教学中逐渐试行双语教学,专业外语词汇占学生 成绩的10%,要求的词汇范围见本校编写的《医学英语词汇》基础部分。 教学时数分配表 内 容 讲课时数 实验时数 1.绪论 0.5 2.疾病概论 2.5 3.脱水 2 4.钾代谢障碍 2 5.镁代谢障碍 1
26.水肿57.酸碱平衡紊乱4248.缺氧9.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DIC)4410.休克211.缺血一再灌注损伤12.发热2213.应激4414.心力衰竭15.呼吸衰竭4316.肝性脑病44417.肾功能衰竭24共计44第二章疾病概论目的要求1.掌握:疾病、致病原因、条件和诱因的概念,脑死亡概念及判断依据。2.熟悉:各种致病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疾病的经过和转归。3.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1.疾病概念 (重点讲授)2.病因学概论病因学内容:致病原因与条件、诱因(重点讲授)病因学分类:生物、化学、物理、营养、遗传、先天、免疫与精神性因素在疾病发生中作用。 (一般讲授)3.发病学概论: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讲授)4.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一般讲授)疾病的经过: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疾病的转归: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死亡5.脑死亡:概念、判断依据、意义。(重点讲授)重点和难点病、激病原因、条件、脑死亡概念。名词解释疾病、原因、条件、脑死亡问答题1.举例说明原因与条件的关系?2. 试述疾病与病理过程的相互关系。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障碍
6.水肿 2 7.酸碱平衡紊乱 5 4 8.缺氧 2 4 9.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3 10.休克 4 4 11.缺血一再灌注损伤 2 12.发热 2 13.应激 2 14.心力衰竭 4 4 15.呼吸衰竭 4 16.肝性脑病 3 4 17.肾功能衰竭 4 4 共 计 44 24 第二章 疾病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疾病、致病原因、条件和诱因的概念,脑死亡概念及判断依据。 2.熟悉:各种致病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3.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疾病概念 (重点讲授) 2.病因学概论 病因学内容:致病原因与条件、诱因(重点讲授) 病因学分类:生物、化学、物理、营养、遗传、先天、免疫与精神性 因素在疾病发生中作用。(一般讲授) 3.发病学概论: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讲授) 4.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一般讲授) 疾病的经过: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 疾病的转归: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死亡。 5.脑死亡:概念、判断依据、意义。(重点讲授) 重点和难点 疾病、致病原因、条件、脑死亡概念。 思考题 名词解释 疾病、原因、条件、脑死亡 问答题 1.举例说明原因与条件的关系? 2.试述疾病与病理过程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障碍
第一节脱水目的要求1.掌握:三种类型脱水的原因、机制及对机体影响2.熟悉:水的摄入与排出,细胞内外主要电解质分布,体液容量及渗透压调节。3.了解:正常人体体液含量、分布、功能,三种类型脱水防治原则。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1.体液成分与调节体液含量与分布,水的摄入与排出,电解质含量、分布与渗透压,体液容量压调节。 (一般讲授)秀2.脱水的概念与分类(重点讲授)高渗性脱水:概念、原因机制、对机体影响、防治原则。低渗性脱水:概念、原因机制、对机体影响、防治原则。等渗性脱水:概念、、原因机制、对机体影响、防治原则。重点和难点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的概念、原因与机制及对机体影响。思考是名词解释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脱水貌、脱水热问答题试比较高渗性脱水与低渗性脱水的异同点。第二节 水 肿目的要求1.掌握:水肿、凹陷性水肿及隐性水肿的概念,水肿发生机制。2.熟悉:水肿对机体影响,脑水肿分类,发生机制。3.了解:水肿分类及特点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1.水肿的概念、分类、特点。(重点讲授)2.水肿发生机制(重点讲授)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造成组织液增加机制: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受阻。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机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增加。3.水肿对机体影响:(一般讲授)(一般讲授)4.脑水肿:分类、发生机制及临床特点。5.几种常见类型水肿和器官性水肿的发病特点。(自学)重点和难点水肿、凹陷性水肿及隐性水肿概念,水肿发生机制。思考题名词解释水肿、凹陷性水肿、隐性水肿、脑水肿问答题试述血管内外液体平衡引起组织液增多的主要因素。2.造成体内钠水潴留的机制有哪些?第三节钾代谢障碍目的要求1.掌握:低钾血症(包括钾缺失)、高钾血症的概念,对机体影响。2.熟恶: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原因及发生机制。3.了解:正常人钾含量、分布、吸收、排泄、调节与生理功能;低钾血症、高钾血症防治原则。要内容和教学方法1低钾血症(包括钾缺失)概念、原因、发生机制及对机体影响。(重点讲
第一节 脱 水 目的要求 1.掌握:三种类型脱水的原因、机制及对机体影响。 2.熟悉:水的摄入与排出,细胞内外主要电解质分布,体液容量及渗透压调节。 3.了解:正常人体体液含量、分布、功能,三种类型脱水防治原则。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体液成分与调节:体液含量与分布,水的摄入与排出,电解质含量、分布与渗透压, 体液容量与渗透压调节。(一般讲授) 2.脱水的概念与分类 (重点讲授) 高渗性脱水:概念、原因机制、对机体影响、防治原则。 低渗性脱水:概念、原因机制、对机体影响、防治原则。 等渗性脱水:概念、原因机制、对机体影响、防治原则。 重点和难点 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的概念、原因与机制及对机体影响。 思考题 名词解释 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脱水貌、脱水热 问答题 试比较高渗性脱水与低渗性脱水的异同点。 第二节 水 肿 目的要求 1.掌握:水肿、凹陷性水肿及隐性水肿的概念,水肿发生机制。 2.熟悉:水肿对机体影响,脑水肿分类,发生机制。 3.了解:水肿分类及特点。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水肿的概念、分类、特点。(重点讲授) 2.水肿发生机制 (重点讲授)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造成组织液增加机制: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 压下降,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受阻。 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机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增加。 3.水肿对机体影响:(一般讲授) 4.脑水肿:分类、发生机制及临床特点。(一般讲授) 5.几种常见类型水肿和器官性水肿的发病特点。(自学) 重点和难点 水肿、凹陷性水肿及隐性水肿概念,水肿发生机制。 思考题 名词解释 水肿、凹陷性水肿、隐性水肿、脑水肿 问答题 1.试述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引起组织液增多的主要因素。 2.造成体内钠水潴留的机制有哪些? 第三节 钾代谢障碍 目的要求 1.掌握:低钾血症(包括钾缺失)、高钾血症的概念,对机体影响。 2.熟悉: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3.了解:正常人钾含量、分布、吸收、排泄、调节与生理功能; 低钾血症、高钾血症防治原则。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低钾血症(包括钾缺失)概念、原因、发生机制及对机体影响。(重点讲
授)2.高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发生机制及对机体影响。(重点讲授)3.正常人钾含量、分布、吸收、排泄、调节与生理功能。(一般讲授)4. 低钾血症、高钾血症防治原则。(自学)重点和难点1. 低钾血症发生的机制及对神经-肌肉及对心脏的影响;2高钾血症发生的机制及对神经-肌肉及对心脏的影响,3. 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与酸、碱平衡紊乱之间的关系。思考题1. 试比较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及心脏的影响。2. 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与酸、碱平衡紊乱之间有何关系。第四节镁代谢障碍目的要求“掌握:低镁血症、高镁血症的概念,对机体影响。2.熟悉:低镁血症、高镁血症的原因及发生机制。了解:正常人镁含量、分布、吸收、排泄、调节与生理功能;低镁血症、高镁血症的防治原则。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1.低镁血症概念、原因、发生机制及对机体影响。(重点讲授)2.高镁血症的概念、原因、发生机制及对机体影响。(重点讲授)3.正常人镁含量、分布、吸收、排泄、调节与生理功能。(一般讲授)4. 低镁血症、高镁血症的防治原则。(自学)重点和难点1.低镁血症:发生的机制:对神经-肌肉及对心脏的影响思著高镁血症:发生的机制;对神经-肌肉及对心脏的影响试比较高镁血症和低镁血症对神经-肌肉及心脏的影响。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目的要求1.掌握: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单纯型酸碱中毒概念、原因、发生机制、血液生化指标及其对机体影响:正确判断各种类型酸碱平衡紊乱。2.熟悉:酸碱平衡,四种单纯型酸碱中毒时机体代偿调节;混合型(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特点3.了解:体内酸碱物质来源;酸碱平衡紊乱分类。和教学方注;酸碱平衡紊乱分类。(一般讲授)体内酸碱物质来2.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单纯型酸碱中毒概念、原因、发生机制、血液生化指标及其对机体影响;正确判断各种类型酸碱平衡紊乱(重点讲授)3.四种单纯型酸碱中毒时机体代偿调节;混合型(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特点。(一般讲授)4.动物实验:实验性酸中毒重点和难点1. 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的意义;2.四种单纯型酸碱中毒的原因及血液生化指标变化,对机体影响。思考题名词解释:阴离子间隙、PCO2、BE、AB、SB
授) 2.高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发生机制及对机体影响。(重点讲授) 3.正常人钾含量、分布、吸收、排泄、调节与生理功能。(一般讲授) 4.低钾血症、高钾血症防治原则。(自学) 重点和难点 1. 低钾血症发生的机制及对神经-肌肉及对心脏的影响; 2. 高钾血症发生的机制及对神经-肌肉及对心脏的影响, 3. 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与酸、碱平衡紊乱之间的关系。 思考题 1.试比较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及心脏的影响。 2.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与酸、碱平衡紊乱之间有何关系。 第四节 镁代谢障碍 目的要求 1. 掌握:低镁血症、高镁血症的概念,对机体影响。 2. 熟悉:低镁血症、高镁血症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3. 了解: 正常人镁含量、分布、吸收、排泄、调节与生理功能; 低镁血症、高镁血症的防治原则。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低镁血症概念、原因、发生机制及对机体影响。(重点讲授) 2.高镁血症的概念、原因、发生机制及对机体影响。(重点讲授) 3.正常人镁含量、分布、吸收、排泄、调节与生理功能。(一般讲授) 4.低镁血症、高镁血症的防治原则。(自学) 重点和难点 1. 低镁血症:发生的机制;对神经-肌肉及对心脏的影响; 2. 高镁血症:发生的机制;对神经-肌肉及对心脏的影响。 思考题 试比较高镁血症和低镁血症对神经-肌肉及心脏的影响。 第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 目的要求 1.掌握: 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单纯型酸碱中毒概念、原因、发生机制、血液生化指标及其对机 体影响;正确判断各种类型酸碱平衡紊乱。 2.熟悉: 酸碱平衡,四种单纯型酸碱中毒时机体代偿调节; 混合型(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特点。 3.了解:体内酸碱物质来源;酸碱平衡紊乱分类。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体内酸碱物质来源;酸碱平衡紊乱分类。(一般讲授) 2.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单纯型酸碱中毒概念、原 因、发生机制、血液生化指标及其对机体影响;正确判断各种类型酸碱 平衡紊乱。(重点讲授) 3.四种单纯型酸碱中毒时机体代偿调节; 混合型(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的类型及特点。(一般讲授) 4.动物实验:实验性酸中毒 重点和难点 1. 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的意义; 2.四种单纯型酸碱中毒的原因及血液生化指标变化,对机体影响。 思考题 名词解释: 阴离子间隙、PCO2、BE、AB、SB
问答题比较酸、碱中毒对机体的影响。氧第五章缺目的要求1.掌握:缺氧概念、分类,四型缺氧的原因、发生机制及血氧指标变化。2.熟悉:缺氧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3.了解: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因素。容和教学方法点讲授)1.缺氧概念。5开血液性、循环性、组织性缺氧)原因、发生机制和血氧指标变化点讲授缺氧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一般讲授)5.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因素。。(实验课学习)6.动物实验:缺氧重点和难点重点:缺氧概念,四型缺氧(低张性、血液性、循环性、组织性缺氧)原因、发生机制和血氧指标变化。难点:血氧指标。思考题名词解释:缺氧、紫、肠源性发问答题:比较四型缺氧的血氧指标变化特点的不同,分析发生机理。第六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目的要求:1.掌握:DIC的概念、发病原因和机制,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诱因),DIC时机能代谢变化。2.熟悉:DIC分型、发展过程和重要实验室诊断指标。3.了解:正常血液凝固与纤溶过程,DIC防治原则。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1. DIC概念,分型,正常血液凝固与纤溶过程。 (一般讲授)2. DIC的病因发生机制。 (重点讲授)3.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诱因):(重点讲授)4.DIC发展过程及实验室诊断。(重点讲授)5.DIC时机能代谢变化。(重点讲授)6.DIC防治原则。(自学)重点和难点DIC的病因发病机制,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诱因),DIC时机能代谢变化。思考题名词解释:DIC、FDP、三P试验、D-二聚体、裂体细胞问答题:1. DIC与休克的互为因果关系。2.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生机制。克第七章休目的要求
问答题: 比较酸、碱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第五章 缺 氧 目的要求 1.掌握:缺氧概念、分类,四型缺氧的原因、发生机制及血氧指标变化。 2.熟悉:缺氧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 3.了解: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因素。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缺氧概念。(重点讲授) 2.血氧指标。(一般讲授) 3.四型缺氧(低张性、血液性、循环性、组织性缺氧)原因、发生机制和血氧指标变 化。(重点讲授) 4.缺氧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一般讲授) 5.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因素。(实验课学习) 6.动物实验:缺氧 重点和难点 重点:缺氧概念,四型缺氧(低张性、血液性、循环性、组织性缺氧)原因、发生机制 和血氧指标变化。 难点:血氧指标。 思考题 名词解释: 缺氧、紫绀、肠源性发绀 问答题: 比较四型缺氧的血氧指标变化特点的不同,分析发生机理。 第六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目的要求: 1.掌握:DIC的概念、发病原因和机制,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诱因),DIC时机 能代谢变化。 2.熟悉:DIC分型、发展过程和重要实验室诊断指标。 3.了解:正常血液凝固与纤溶过程,DIC防治原则。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DIC概念,分型,正常血液凝固与纤溶过程。(一般讲授) 2.DIC的病因发生机制。(重点讲授) 3.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诱因)。(重点讲授) 4.DIC发展过程及实验室诊断。(重点讲授) 5.DIC时机能代谢变化。(重点讲授) 6.DIC防治原则。(自学) 重点和难点 DIC的病因发病机制,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诱因),DIC时 机能代谢变化。 思考题 名词解释: DIC、FDP、三P试验、D-二聚体、裂体细胞 问答题: 1.DIC与休克的互为因果关系。 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生机制。 第七章 休 克 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