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1)汪诗运用芙蓉花、金风、玉露和玻璃月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秋日物 华的讴歌,对秋的赞美之情。 辛诗运用桂香、菊花、铜瓶和饥蝶等意象,渲染了秋日寂寥的氛围,表 达了诗人烦闷无聊之情。[4分。两首的意象与情感各1分;每首诗能写对两个 或两个以上意象,可得1分。] (2)汪诗的首句“坐卧芙蓉花上头”,照应题中“湖上”二字。诗人不说坐卧 湖上或船上,而说坐卧花上,突出了满湖盛开未衰的荷花,独具用心,并为下面 的描写留了余地。[3分。点明“花上”即“湖上”或“船上”,1分;突出荷 花之盛,1分;表达效果或作用,1分。意思对即可。] 辛诗的末句“赚他饥蝶入窗来”,“赚”有“诳骗”之意,瓶内虽无花: 却把蝴蝶骗进来了,可见秋天萧瑟,蝴蝶已无花可采;以蝶之“饥”写人之 “饥”,诗人郁闷无聊的心绪充分表现出来了。[3分。点明蝴蝶受骗(诗句意 思),1分;体现秋天的萧瑟,1分;表现诗人的心绪,1分。意思对即可。]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答对一空给1分。)(6分) 1)剑阁峥嵘而崔 嵬 (李白 《蜀道难》)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 利 子《劝学》) (3)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 后(晏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总角之宴,言笑晏 (《氓》) 【答案】(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4)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文化事件中的“话语冲突” 王晓渔
答案(1)汪诗运用芙蓉花、金风、玉露和玻璃月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秋日物 华的讴歌,对秋的赞美之情。 辛诗运用桂香、菊花、铜瓶和饥蝶等意象,渲染了秋日寂寥的氛围,表 达了诗人烦闷无聊之情。[4 分。两首的意象与情感各 1 分;每首诗能写对两个 或两个以上意象,可得 1 分。] (2)汪诗的首句“坐卧芙蓉花上头”,照应题中“湖上”二字。诗人不说坐卧 湖上或船上,而说坐卧花上,突出了满湖盛开未衰的荷花,独具用心,并为下面 的描写留了余地。[3 分。点明“花上”即“湖上”或“船上”,1 分;突出荷 花之盛,1 分;表达效果或作用,1 分。意思对即可。] 辛诗的末句“赚他饥蝶入窗来”,“赚”有“诳骗”之意,瓶内虽无花, 却把蝴蝶骗进来了,可见秋天萧瑟,蝴蝶已无花可采;以蝶之“饥”写人之 “饥”,诗人郁闷无聊的心绪充分表现出来了。[3 分。点明蝴蝶受骗(诗句意 思),1 分;体现秋天的萧瑟,1 分;表现诗人的心绪,1 分。意思对即可。]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 答对一空给 1 分。)(6 分) (1)剑阁峥嵘而崔 嵬, , 。(李白 《蜀道难》)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 利, , 。(荀 子《劝学》) (3)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 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总角之宴,言笑晏 晏。 , 。 (《氓》) 【答案】(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 (4)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文化事件中的“话语冲突” 王晓渔
个逐渐多元的时代,不仅会出现观点的分歧,还会出现话语的冲突。具有标志 性的话语冲突,可以追溯到2005年。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重返母校 西安后宰门小学,按照惯例,小学生们使用着标准声调背诵着欢迎词:“连爷爷, 您回来了!您终于回来了!”这种在大陆耳熟能详、甚至已经司空见惯的标准话 语,在台湾引起强烈反响,甚至成为下载排行榜首的手机铃声,以至于随后亲民 党主席宋楚瑜先生在访问大陆时谢绝有关方面安排这种仪式。出于对标准话语的 不满,公众一直就在尝试发现或者发明属于自己的话语方式,这次事件促使公众 全面反思话语的冲突。 话语的冲突表现为两种现象:一种是对标准语法的不满,另一种是个体语法 的苏醒。在后宰门事件中,一向正确的标准语法经过海峡对岸的折射显现出荒唐 的一面。等到2008年,公众对于标准语法已经具有本能的不满。余秋雨虽然早 已在知识界公信力受创,在公众中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可是他积累十余年的文 化资本,通过“含泪劝告请愿灾民”一篇文章就丧失殆尽。此前默默无闻的文学 老年王兆山,凭借一首《江城子》名满天下,可是他的这套标准语法,连中国作 家协会主席铁凝先生都无法认同。但是,公众的不满往往出于人道主义,对于话 语本身的反思依然是不够的,陈丹青和韩寒对于几位著名作家的批评,事实上也 是对既有话语秩序的不满,可是他们同样遭到公众的猛烈批判 标准语法往往对个体语法形成一种压抑机制,随着公众对标准语法的不满, 个体语法也开始苏醒。2007年的“散步”、“购物”,2008年的“打酱油”、 “做俯卧撑”、叉腰肌以及“雷”、“囧”、“槑”等词汇,从不同方面丰富了 个体语法。有的是人民群众的原创,有的出自政府官员,均迅速被人民群众活学 活用,还有的是早已有之,只是未被激活。个体语法反抗标准语法,有时又解放 了标准语法。瓮安事件之后,“一小撮”、“不明真相的群众”这种标准语法已 经失效。山寨文化是个体语法的全面爆发,每个不愿受标准语法压迫的个体都试 图发出自己的声音。必须承认,现有的山寨文化并不让人满意,恶搞文化(其实 是善搞文化)的灵魂人物胡戈制作的山寨新闻联播,也显得有些粗糙,但是山寨 文化唤起的个体语法,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标准语法与一元文化是捆绑式的,如果试图营造多元文化,就要允许个体语 法的出现。但是这种冲突应该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表现,不应是暴力的。掌掴阎崇 年的那名青年之所以要挑战阎崇年,更多地源自“话语权的冲突”而非“话语的 冲突”一一如果一种个体语法不允许其他个体语法存在,它的根本精神依然是标 准语法的,即独尊的一元文化 2008年充满话语的冲突,语言处于拉锯战状态,常有反复:开放公立博物 馆、纪念馆,这是政府为纳税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话语;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 又是无视纳税人权利的话语:很多先锋诗人主动放弃个体语法,投身于地震诗歌 的标准语法里;习惯了标准语法的作协主席,到网上接受个体语法的挑战;张艺 谋成了谢晋的接班人,完成了标准语法的传宗接代:茅盾文学奖变得暧昧起来, 既有标准语法也有个体语法,可是越来越被忽略—一这一切,让人眼花缭乱。 话语的冲突不意味着无需建立话语共识,由于公民话语依然没有建立,对于 公共问题的讨论,依然缺乏基本规则,语言的拉锯战常常成为语言的无限战,思 想争论以人身攻击而告终,很多文化事件热热闹闹又索然无味。但是,个体语法 的苏醒对标准语法的不满,已经为公民话语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对此我乐 观其成。(作者系同济大学文化学者)
一个逐渐多元的时代,不仅会出现观点的分歧,还会出现话语的冲突。具有标志 性的话语冲突,可以追溯到 2005 年。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重返母校 西安后宰门小学,按照惯例,小学生们使用着标准声调背诵着欢迎词:“连爷爷, 您回来了!您终于回来了!”这种在大陆耳熟能详、甚至已经司空见惯的标准话 语,在台湾引起强烈反响,甚至成为下载排行榜首的手机铃声,以至于随后亲民 党主席宋楚瑜先生在访问大陆时谢绝有关方面安排这种仪式。出于对标准话语的 不满,公众一直就在尝试发现或者发明属于自己的话语方式,这次事件促使公众 全面反思话语的冲突。 话语的冲突表现为两种现象:一种是对标准语法的不满,另一种是个体语法 的苏醒。在后宰门事件中,一向正确的标准语法经过海峡对岸的折射显现出荒唐 的一面。等到 2008 年,公众对于标准语法已经具有本能的不满。余秋雨虽然早 已在知识界公信力受创,在公众中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可是他积累十余年的文 化资本,通过“含泪劝告请愿灾民”一篇文章就丧失殆尽。此前默默无闻的文学 老年王兆山,凭借一首《江城子》名满天下,可是他的这套标准语法,连中国作 家协会主席铁凝先生都无法认同。但是,公众的不满往往出于人道主义,对于话 语本身的反思依然是不够的,陈丹青和韩寒对于几位著名作家的批评,事实上也 是对既有话语秩序的不满,可是他们同样遭到公众的猛烈批判。 标准语法往往对个体语法形成一种压抑机制,随着公众对标准语法的不满, 个体语法也开始苏醒。2007 年的“散步”、“购物”,2008 年的“打酱油”、 “做俯卧撑”、叉腰肌以及“雷”、“囧”、“槑”等词汇,从不同方面丰富了 个体语法。有的是人民群众的原创,有的出自政府官员,均迅速被人民群众活学 活用,还有的是早已有之,只是未被激活。个体语法反抗标准语法,有时又解放 了标准语法。瓮安事件之后,“一小撮”、“不明真相的群众”这种标准语法已 经失效。山寨文化是个体语法的全面爆发,每个不愿受标准语法压迫的个体都试 图发出自己的声音。必须承认,现有的山寨文化并不让人满意,恶搞文化(其实 是善搞文化)的灵魂人物胡戈制作的山寨新闻联播,也显得有些粗糙,但是山寨 文化唤起的个体语法,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标准语法与一元文化是捆绑式的,如果试图营造多元文化,就要允许个体语 法的出现。但是这种冲突应该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表现,不应是暴力的。掌掴阎崇 年的那名青年之所以要挑战阎崇年,更多地源自“话语权的冲突”而非“话语的 冲突”——如果一种个体语法不允许其他个体语法存在,它的根本精神依然是标 准语法的,即独尊的一元文化。 2008 年充满话语的冲突,语言处于拉锯战状态,常有反复:开放公立博物 馆、纪念馆,这是政府为纳税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话语;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 又是无视纳税人权利的话语;很多先锋诗人主动放弃个体语法,投身于地震诗歌 的标准语法里;习惯了标准语法的作协主席,到网上接受个体语法的挑战;张艺 谋成了谢晋的接班人,完成了标准语法的传宗接代;茅盾文学奖变得暧昧起来, 既有标准语法也有个体语法,可是越来越被忽略——这一切,让人眼花缭乱。 话语的冲突不意味着无需建立话语共识,由于公民话语依然没有建立,对于 公共问题的讨论,依然缺乏基本规则,语言的拉锯战常常成为语言的无限战,思 想争论以人身攻击而告终,很多文化事件热热闹闹又索然无味。但是,个体语法 的苏醒对标准语法的不满,已经为公民话语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对此我乐 观其成。(作者系同济大学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