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 【2016·北京卷】 二、文言文阅读(共9分) 阅读《三峡》,完成7-10题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淸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 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沿阻绝溯: (2)属引凄异属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翻译: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 9.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脑海中呈现出的是 怎样一幅画面。(3分) 10.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2分) (1)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 (2)当你眼前呈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想到的古诗句是 7.(1)逆流而上(2)连续不断8.(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 半夜就看不见月亮。(2)即使乘着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9.每 当春冬之际,三峡的景象格外美丽,江水滔滔,鱼儿在其中欢唱,树木茂盛不受 拘朿任意生长,山势高耸,青草茂谣,色彩鮮艳生机勃勃。意境明快,让人感 到心情愉悦。10.(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其他也可)(2)潮平 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其他也可) 【2016·重庆A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谷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髙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銧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答谢中书书( (2)晓雾将歇( (3)实是界之仙都(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2016 年中考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 【2016·北京卷】 二、文言文阅读(共 9 分) 阅读《三峡》,完成 7—10 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 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1)沿溯阻绝 溯:________ (2)属引凄异 属:________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 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________ 9.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脑海中呈现出的是 怎样一幅画面。(3分) 10.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2分) (1)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当你眼前呈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想到的古诗句是 ________, ________。 7.(1)逆流而上(2)连续不断 8.(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 半夜就看不见月亮。(2)即使乘着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9. 每 当春冬之际,三峡的景象格外美丽,江水滔滔,鱼儿在其中欢唱,树木茂盛不受 拘朿 任意生长,山势高耸,青草茂谣,色彩鮮艳生机勃勃。意境明快,让人感 到心情愉悦。10.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其他也可)(2)潮平 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其他也可) 【2016·重庆 A 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15 分)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1)答谢中书书.( ) (2)晓雾将歇.( ) (3)实是欲.界.之仙都( )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11.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磅的一项是( 。(3分)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 人的景象。 12.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二)文言文阅读(15分)9.(4分)(1)书信(2)消散(3)指人间(4) 参与,这里指欣赏。10.(4分)(1)肉岸的石壁色彩更深,交盯辉映。(2) 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11.(3分)C(“乱”在 文中应该是“此起彼伏”,不是“繁多杂乱”) 12.(4分)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表,与古今知音影后得意之感。(以 上两点各2分,意合即可) 【2016·重庆B卷】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9-12题。(15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 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③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 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有删节) 【注】[1]鄂版教材为句号。[2][3]鄂版教材为逗号。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卷石底以出( (2)伯然不动( (3)其岸势犬于差互( (4)乃记之而去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译文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11.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 人的景象。 12.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9.(4 分)(1)书信(2)消散(3)指人间(4) 参与,这里指欣赏。10.(4 分)(1)肉岸的石壁色彩更深,交盯辉映。(2) 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11.(3 分)C(“乱”在 文中应该是“此起彼伏”,不是“繁多杂乱”) 12.(4 分)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表,与古今知音影后得意之感。(以 上两点各 2 分,意合即可) 【2016·重庆 B 卷】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 9-12 题。(15 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 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3)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 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有删节) 【注】[1]鄂版教材为句号。[2][3]鄂版教材为逗号。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 分) (1)卷.石底以出( ) (2)佁.然.不动( ) (3)其岸势犬牙..差互( ) (4)乃记之而去.(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译文: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 分)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 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12.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 因。(4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9.(4分)(1)弯曲(或翻卷)(2)呆呆的样子(3)像狗的牙齿一样(4) 离开 10.(4分)(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或阳光直射到 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2)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 11.(3分)C(此句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情态。) 12.(4分)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2分)。作者产生此情的原因:一是 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2分)。 206·上海卷】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捕蛇者说(节选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 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豌、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干命 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 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8.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太医以王命聚之。 译文: 9.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4分) 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B.第①段讲述了永州百 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第②段讲述了蒋氏单带捕蛇的悲惨遭遇 D.第三段讲作者因悲伤 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 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有声。余问故,阍°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 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 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 之,良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 【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a)然:象声词。③阍(hun):守门 的人。④良:很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不胜惊错 (2)鼠何名老虫 12.“余惊错欲走”是因为 (4分)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 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12. 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 因。(4 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9.(4 分)(1)弯曲(或翻卷 )(2)呆呆的样子(3)像狗的牙齿一样 (4) 离开 10.(4 分)(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或阳光直射到 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2)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 11.(3 分)C(此句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情态。) 12.(4 分)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2 分)。作者产生此情的原因:一是 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2 分)。 【2016·上海卷】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8-10 题(9 分) 捕蛇者说(节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 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 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 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8. 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 分)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 分) 太医以王命聚之。 译文: 9. 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4 分) 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 B.第段讲述了永州百 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第段讲述了蒋氏单带捕蛇的悲惨遭遇。 D.第三段讲作者因悲伤 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1—13 题(12 分)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④, 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 余楚人也,不 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 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 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 之,良④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 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 【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ā)然:象声词。③阍(hūn):守门 的人。④良:很。 1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 (1)不胜.惊错 (2)鼠何名.老虫 12. “余惊错欲走”是因为 。(4 分)
1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 。(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8.柳宗元9.太医用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蛇。10.D11.(1)能承受(能承 担)(②2)取名(命名)12.方言的差异,而把老鼠当成老虎了 13.假冒盛名 吓唬世人的人。 【2016·天津卷】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回答9-11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 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 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 者能勿丧耳。 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 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9.A)(3分) 死亦我所恶 恶:凶恶 B.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踢 C.妻妾之奉 奉:侍奉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 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10.A)(3分) 二者不可得兼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多为身死而不受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1.B)(3分) A.作首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 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李侍郎绂,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无不 成诵。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 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侍郎:古代官名。绂(fu):李绂,人名。赀(zi):通“资”, 钱财。 衢(αu):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 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3.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 。(用自己的话回答)(4 分) 8.柳宗元 9.太医用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蛇。 10.D 11.(1)能承受(能承 担)(2)取名(命名)12.方言的差异,而把老鼠当成老虎了。 13.假冒盛名 吓唬世人的人。 【2016·天津卷】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回答 9-11 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 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 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 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 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9. A )(3 分) A.死亦我所恶 恶:凶恶 B.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踢 C.妻妾之奉 奉:侍奉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放弃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10. A )(3 分) A.二者不可得兼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多为身死而不受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1. B )(3 分) A.作首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 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7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13-15 题。 李侍郎绂,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无不 成诵。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 典》, 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侍郎:古代官名。绂(fú):李绂,人名。赀(zī):通“资”, 钱财。 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 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有 22937 卷,11095 册。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 分)
(1)少时家贫少: (2)无不立】对 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译文: 15.结合全文,举例说说李绂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13.(1)年幼(2)回答14.书库中原来的 藏书有《永乐大典》,他都读过了。15.李拨是一个:天性聪慧、勤奋好学 的人。“无不成诵”“皆默识之”“无不立对”,体现了他的聪慧:“无赀买 书,乃借贷于邻人”“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体现了他的勤奋 好 2016年浙江省 【2016·浙江省杭州卷】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夏翁,江阴巨族。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其人旧 识也,僮辈怒,欲殴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苜相犯!”因好语遣之。 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翁为之折券。 长洲尤翁开钱典。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司典者前诉曰:“某 将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语,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 “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 事°,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 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羨此 人因负债多服毒知龙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其。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 乏?”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人服其识。 (冯梦龙《智囊·知微》) 【注】①折券:撕毁债券,不再索取,即免债的意思。②钱典:当铺。③詈 (1i)语:骂人的话。④事:量词。件,样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尝舟行过市桥(乘船)B.因好语遗之(打发) C.某将衣质钱(抵押)D.反出詈语(返回) 17.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B.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C.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D.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分) ①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2分) 译文 ②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3分) 译文: 19.夏翁、尤翁各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其言行分析。(4分)
(1)少.时家贫 少: (2)无不立对. 对: 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译文: 15.结合全文,举例说说李绂是一个怎样的人。(3 分) 答: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7 分。13. (1)年幼 (2)回答 14. 书库中原来的 藏书有《永乐大典》,他都读过了。15. 李拨是一个:天性聪慧、勤奋好学 的人。“无不成诵”“皆默识之”“无不立对”,体现了 他的聪慧:“无赀买 书,乃借贷于邻人”“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体现了他的勤奋 好学。 2016 年浙江省 【2016·浙江省杭州卷】 三、(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19 题。 夏翁,江阴巨族。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其人旧 识也,僮辈怒,欲殴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因好语遣之。 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翁为之折券①。 长洲尤翁开钱典②。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司典者前诉曰:“某 将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语③,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 “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 事④,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 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 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 乏?”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人服其识。 (冯梦龙《智囊·知微》) 【注】①折券:撕毁债券,不再索取,即免债的意思。②钱典:当铺。③詈 (lì)语:骂人的话。④事:量词。件,样。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尝舟.行过市桥(乘船) B.因好语遣.之(打发) C.某将衣质.钱(抵押) D.反.出詈语(返回) 17.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B.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C.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D.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 分) ①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2 分) 译文: ②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3 分) 译文: 19.夏翁、尤翁各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其言行分析。(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