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兰尊.工程制图.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八、其他说明 无 18
18 [1]高兰尊. 工程制图.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八、其他说明 无
《环境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执笔者:宋宪强 审核人:魏兴琥 编写日期:2018年6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 环境科学 开课单位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是否为双语 否 学分数 2学分 学时数 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0学时:课外0学时 先修课程 后续课程 专业认知实习、环境生态学、环境管理与法学、环境工程学等 二、课程简述 《环境学导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比较全面阐述了有关环境科学 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主要内容有环境与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环境污染与人体健 康,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固体废物,物理环境,环境管理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 生对环境科学专业的框架有一定的认识,能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 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 指标点1-3.具有环境科学专业基础 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环境科学领域的复杂工程问 题,并了解环境科学专业和行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及趋 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并了解本行业 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势。 19
19 《环境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执 笔 者:宋宪强 审 核 人:魏兴琥 编写日期:2018 年 6 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 环境科学 开课单位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是否为双语 否 学分数 2 学分 学时数 总学时 32,其中:实验(实训)0 学时 ;课外 0 学时 先修课程 后续课程 专业认知实习、环境生态学、环境管理与法学、环境工程学等 二、课程简述 《环境学导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比较全面阐述了有关环境科学 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主要内容有环境与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环境污染与人体健 康,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固体废物,物理环境,环境管理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 生对环境科学专业的框架有一定的认识,能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 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 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环境科学领域的复杂工程问 题,并了解环境科学专业和行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及趋 势。 指标点 1-3. 具有环境科学专业基础 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并了解本行业 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环境科学的复杂 指标点5-1.了解环境学科发展现 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 状,能够在环境科学实践中开发、 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各类环境问题的 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 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环境科学的工程背 指标点6-1.了解与环境科学相关的 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 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 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 法律法规。 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 指标点12-1.对自主学习和终身学 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习的必要性有正确的认识。 (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掌握的主要知识与理论:环境与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环境 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各类典型污染的概念及污染源和污染物、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在 此基础上,掌握大气、水、土壤、固废及物理环境的特点和防治措施:最终,要求学生理解 环境问题的实质,掌握各类环境问题产生、演变及防治的基本原理,搞清人类活动与自然和 谐的基本途径,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工程分析能力、 和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目标 1、掌握本课程的主要知识与理论: 2、掌握本课程中与环境科学各环节相关的主要技能。 3、具有工程分析、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与素质。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可采用考试、考查或撰写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 (三)成绩评定 本课程总评成绩(100%)=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绪论 重点:环境问题的定义及分类 难点: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发展 一、环境的概念 二、环境问题的定义及分类 20
20 毕业要求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环境科学的复杂 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 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各类环境问题的 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指标点 5-1. 了解环境学科发展现 状,能够在环境科学实践中开发、 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 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 毕业要求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环境科学的工程背 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 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 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指标点 6-1. 了解与环境科学相关的 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 法律法规。 毕业要求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 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指标点 12-1. 对自主学习和终身学 习的必要性有正确的认识。 (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掌握的主要知识与理论:环境与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环境 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各类典型污染的概念及污染源和污染物、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在 此基础上,掌握大气、水、土壤、固废及物理环境的特点和防治措施;最终,要求学生理解 环境问题的实质,掌握各类环境问题产生、演变及防治的基本原理,搞清人类活动与自然和 谐的基本途径,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工程分析能力、 和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目标 1、掌握本课程的主要知识与理论; 2、掌握本课程中与环境科学各环节相关的主要技能。 3、具有工程分析、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与素质。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可采用考试、考查或撰写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 (三)成绩评定 本课程总评成绩(100%)= 期末成绩(70%)+ 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绪论 一、环境的概念 二、环境问题的定义及分类 重点:环境问题的定义及分类 难点: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发展
三、环境问题的发展 四、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五、环境科学专业介绍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重点: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难点: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 一、人类与环境 二、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 三、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第三章大气环境 重点:大气污染及其分类、大气污染物来源和归宿 难点:宏观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防治 一、大气环境的结构与组成 二、大气污染分类及危害 三、大气污染污染物来源及归宿 四、全球主要大气环境问题 五、大气污染防治及管理 第四章水环境 重点:水污染的定义及危害、水中污染物及其来源、河流及湖泊水污染问题 难点:河流及湖泊水污染问题、水污染防治 一、水环境概述 二、水污染分类及危害 三、水中污染物及其来源 四、水质指标与标准 五、水体污染与自净 六、水污染防治及管理 第五章土壤环境 重点:土壤环境污染、我国土壤污染状况 难点:土壤环境污染防治 一、土壤的组成及性质 二、土壤污染类型及特点 三、我国土壤污染状况 21
21 三、环境问题的发展 四、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五、环境科学专业介绍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一、人类与环境 二、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 三、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重点: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难点: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 第三章 大气环境 一、大气环境的结构与组成 二、大气污染分类及危害 三、大气污染污染物来源及归宿 四、全球主要大气环境问题 五、大气污染防治及管理 重点:大气污染及其分类、大气污染物来源和归宿 难点:宏观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防治 第四章 水环境 一、水环境概述 二、水污染分类及危害 三、水中污染物及其来源 四、水质指标与标准 五、水体污染与自净 六、水污染防治及管理 重点:水污染的定义及危害、水中污染物及其来源、河流及湖泊水污染问题 难点:河流及湖泊水污染问题、水污染防治 第五章 土壤环境 一、土壤的组成及性质 二、土壤污染类型及特点 三、我国土壤污染状况 重点:土壤环境污染、我国土壤污染状况 难点:土壤环境污染防治
四、土壤污染防治及管理 第六章固体废物 重点:固体废物的分类及特点、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及危害 难点: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与管理 一、固体废物的概念及特点 二、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及危害 三、城镇垃圾处理、处置及管理 第七章物理环境 重点:噪声污染的来源及特点、噪声的评价 难点:噪声污染的来源及特点、噪声的评价 一、噪声的来源、特点及危害 二、 噪声评价 三、噪声污染控制及管理 四、其他物理环境 第八章环境管理 重点:环境评价、环境规划 难点:环境评价、环境规划 一、 环境评价 二、环境规划 三、环境法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针对大一新生的特点及本课程涉及专业领域广、内容多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当 重视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物理环境及固体废物等内容的探索性和协作性学习:在 授课模式上,注意紧密联系国内外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与本课程有关的环境保护热点、焦点 问题,采用互动式和研究性的教学方法,以案例分析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促进教与学的良 性互动,引导学生对环境科学专业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有效调动学生继续学习本专业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 生主体作用相结合,以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为主,同时 辅以相应的传统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六、学时分配 作业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题量 备注 22
22 四、土壤污染防治及管理 第六章 固体废物 一、固体废物的概念及特点 二、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及危害 三、城镇垃圾处理、处置及管理 重点:固体废物的分类及特点、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及危害 难点: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与管理 第七章 物理环境 一、噪声的来源、特点及危害 二、噪声评价 三、噪声污染控制及管理 四、其他物理环境 重点:噪声污染的来源及特点、噪声的评价 难点:噪声污染的来源及特点、噪声的评价 第八章 环境管理 一、环境评价 二、环境规划 三、环境法 重点:环境评价、环境规划 难点:环境评价、环境规划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针对大一新生的特点及本课程涉及专业领域广、内容多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当 重视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物理环境及固体废物等内容的探索性和协作性学习;在 授课模式上,注意紧密联系国内外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与本课程有关的环境保护热点、焦点 问题,采用互动式和研究性的教学方法,以案例分析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促进教与学的良 性互动,引导学生对环境科学专业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有效调动学生继续学习本专业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 生主体作用相结合,以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为主,同时 辅以相应的传统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六、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作业 题量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