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 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一一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④第13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子 恸矣!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 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答:“圣人忘情,最下 不及情。情之所锺,正在吾辈。”有类于此。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 个性情中人 4,孔子对颜回的好感,还因为颜回的好学。比如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论语·先进11第7》) 孔子在这里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而言现在没有好学之人,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堪为典 范的印象 5,但孔子毕竟是注重“礼”的,即便是对颜回,他也不愿失去“礼”的制约 ①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11第8》) ②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 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论语·先进11第11》 这两则说明孔子的清醒和理智一一不愿意为着世俗的热闹虚荣而违背“礼” 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学生朗读,疏通第4-8则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7第34》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15第36》 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 语·述而7第24》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 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17第4》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6第28》 教师明确 1,理解好以下字词: 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路不说,矢。 2,语意略说: ①第4则,是体现孔子的谦逊,但伟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 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②第5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与亚里士 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 ③在第6则里,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是 学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的一个 简单辩护。末句自我表白:自己的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 ④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 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 平等关系
6 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 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④第 13 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子 恸矣!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 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答:“圣人忘情,最下 不及情。情之所锺,正在吾辈。”有类于此。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 个性情中人。 4,孔子对颜回的好感,还因为颜回的好学。比如: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论语·先进 11 第 7》) 孔子在这里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而言现在没有好学之人,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堪为典 范的印象。 5,但孔子毕竟是注重“礼”的,即便是对颜回,他也不愿失去“礼”的制约。如: ①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先进 11 第 8》) ②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 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论语·先进 11 第 11》) 这两则说明孔子的清醒和理智——不愿意为着世俗的热闹虚荣而违背“礼”。 三、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学生朗读,疏通第 4-8 则。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 7 第 34》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15 第 36》 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 语·述而 7 第 24》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 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17 第 4》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6 第 28》 教师明确: 1,理解好以下字词: 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路不说,矢。 2,语意略说: ①第 4 则,是体现孔子的谦逊,但伟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 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②第 5 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与亚里士 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 ③在第 6 则里,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是 学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的一个 简单辩护。末句自我表白:自己的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 ④第 7 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 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 平等关系
⑤“子见南子”章,一般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是 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誓的 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的平常 性格。 但南怀瑾先生持异解,他认为,南子貌美是事实,行为不检点也是事实,子路不高 兴老师去见她也是事实,甚至孔子发誓也是事实,但孔子本意是要澄清弟子们对南子的认识 南子没有做过罪大恶极之事,大家这么对待南子,有失公正。必须明白“予所否者”的“否” 是对什么而言以及“天厌之”的“之”指代什么内容。南先生认为“否”是“批判”“否定” 之意,而“之”是指代“被孔子所否定的人”,全句意为:如果是我所反对、批判的人,上 天一定会厌弃他。而我没有“否”之,则其人尚无大恶。当然,如果如南先生所言,则孔子 为何要“矢之”,恐也难以服人 教学要点: 学习表现孔子生存智慧的选文,讨论并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1、重点:学习有关语言知识,除第6、10、11、12则选文以外,其它选文都应精讲 2、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 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这些成语,其实都出自孔子之口,都包含了孔子的人生 智慧。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则表现孔子人生智慧的语录 疏通12则语录 (1)指明学生集体朗读12则语录,纠正读音错误 (2)探讨重点字词。学生提出问题,互动解决,教师加以点拨。 知:通智末:无食:通蚀文:掩饰(文过饰非) 弘:扩大、发扬躬:自己宰:城邑的长官无:通毋,不要 而:连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如果”或“却”,这里可以理解为“却” 兵:武器岁:时令舍:停止
7 ⑤“子见南子”章,一般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是 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誓的 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的平常 性格。 但南怀瑾先生持异解,他认为,南子貌美是事实,行为不检点也是事实,子路不高 兴老师去见她也是事实,甚至孔子发誓也是事实,但孔子本意是要澄清弟子们对南子的认识: 南子没有做过罪大恶极之事,大家这么对待南子,有失公正。必须明白“予所否者”的“否” 是对什么而言以及“天厌之”的“之”指代什么内容。南先生认为“否”是“批判”“否定” 之意,而“之”是指代“被孔子所否定的人”,全句意为:如果是我所反对、批判的人,上 天一定会厌弃他。而我没有“否”之,则其人尚无大恶。当然,如果如南先生所言,则孔子 为何要“矢之”,恐也难以服人。 教学要点: 学习表现孔子生存智慧的选文,讨论并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1、重点:学习有关语言知识,除第 6、10、11、12 则选文以外,其它选文都应精讲。 2、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 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这些成语,其实都出自孔子之口,都包含了孔子的人生 智慧。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则表现孔子人生智慧的语录。 二、疏通 12 则语录 (1)指明学生集体朗读 12 则语录,纠正读音错误。 (2)探讨重点字词。学生提出问题,互动解决,教师加以点拨。 知:通智 末:无 食:通蚀 文:掩饰(文过饰非) 弘:扩大、发扬 躬:自己 宰:城邑的长官 无:通毋,不要 而:连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如果”或“却”,这里可以理解为“却” 兵:武器 岁:时令 舍:停止
(3)翻译12则语录。学生翻译,互动解决,教师点拨。 【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 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原文】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己矣。” 【译文】孔子说:“遇事不想着‘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3、【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4、【原文】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 人人都会敬仰。” 【原文】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6、【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7、【原文】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 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 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輓,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 怎么能启动?” 10、【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
8 (3)翻译 12 则语录。学生翻译,互动解决,教师点拨。 1、【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 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原文】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 孔子说:“遇事不想着‘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3、【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4、【原文】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 人人都会敬仰。” 5、【原文】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6、【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7、【原文】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 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 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 怎么能启动? ” 10、【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
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 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子贡说:“如 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 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l1、【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12、【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探究研讨12则语录的思想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12则语录的阅读体会,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组内其它同学可以给予 补充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总结、深化,要点如下 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面对于“无知” 的问题,我们要经常念叨着“怎么办”,并且力图去解决它。 第一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不要装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句话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是不要强不知以为知,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不知道是正常的,不知道却要装知道就可 能闹笑话:二是装知道就会关上学习求知的大门,老老实实承认不知道就有了求知的动力 三是要分清知道的与不知道的,知道的不需要过分重复学习,不知道的才是学习研究的重 第二则:这几句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一是要正视问题,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就要想办法,不能应付搪塞,只有正视问题的人, 才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别人对他才能提供具体的帮助,如果遇到问题搪塞应付,谁也帮 不了他,谁也拿他没有办法;二是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只有自己不断动脑子,老师对他才 有用,如果自己不提出问题,不思考问题,老师对他来说,其作用就不大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要想改正错误,首
9 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 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子贡说:“如 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 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11、【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12、【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三、探究研讨 12 则语录的思想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 12 则语录的阅读体会,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组内其它同学可以给予 补充。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总结、深化,要点如下: 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面对于“无知” 的问题,我们要经常念叨着“怎么办”,并且力图去解决它。 第一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不要装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句话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一是不要强不知以为知,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不知道是正常的,不知道却要装知道就可 能闹笑话;二是装知道就会关上学习求知的大门,老老实实承认不知道就有了求知的动力; 三是要分清知道的与不知道的,知道的不需要过分重复学习,不知道的才是学习研究的重 点。 第二则:这几句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一是要正视问题,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就要想办法,不能应付搪塞,只有正视问题的人, 才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别人对他才能提供具体的帮助,如果遇到问题搪塞应付,谁也帮 不了他,谁也拿他没有办法;二是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只有自己不断动脑子,老师对他才 有用,如果自己不提出问题,不思考问题,老师对他来说,其作用就不大。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要想改正错误,首
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第三则:一是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错误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害怕犯错误,畏惧犯错误的 人不可能取得进步;二是犯了错误不改正就是真正的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是要学 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在同一个地方两次跌倒。 第四则:一是有过错,别人都能看见,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对领导者、公众人物而言尤 其是这样:二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会赢的人们的尊重。 第五则:一是掩饰错误是人格卑下的表现,会闹笑话,会让人瞧不起:二是要有把自己的 错误暴露出来的勇气,因为只有暴露出来,才能得到纠正:三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犯 不犯错误,而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这儿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来回答。 第六则:人能把道扩大,不是道能扩大人。道在这里既是指孔子的主张、思想,人自觉修 身,可以扩大道,但道本身不能扩大人。境界是自己修炼来的,而不是别人赐予的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 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第七则:一是一个人要善于自省,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少责怪别人,而不要老是责怪别 人会推托客观原因,这样才有利于真正解决问题,如果每个人都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善于自 我批评,就会减少社会内耗,提高办事效率;二是从自身找原因,是避免矛盾,减少怨恨的 重要途径。 5、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 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第八则:一是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会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甚至使人学会作假, 而这些都会影响人达到真正的目的;二是不能被小利益吸引,一个人太在乎小利益,就会忘 记大根本,而区分小利益和大根本是至关重要的 6、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 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 孔子认为人没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輓、小车没有軏,靠什么行走呢?诚信对于 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暂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对社 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诚信是
10 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第三则:一是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错误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害怕犯错误,畏惧犯错误的 人不可能取得进步;二是犯了错误不改正就是真正的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是要学 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在同一个地方两次跌倒。 第四则:一是有过错,别人都能看见,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对领导者、公众人物而言尤 其是这样;二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会赢的人们的尊重。 第五则:一是掩饰错误是人格卑下的表现,会闹笑话,会让人瞧不起;二是要有把自己的 错误暴露出来的勇气,因为只有暴露出来,才能得到纠正;三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犯 不犯错误,而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这儿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来回答。 第六则:人能把道扩大,不是道能扩大人。道在这里既是指孔子的主张、思想,人自觉修 身,可以扩大道,但道本身不能扩大人。境界是自己修炼来的,而不是别人赐予的。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 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第七则:一是一个人要善于自省,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少责怪别人,而不要老是责怪别 人会推托客观原因,这样才有利于真正解决问题,如果每个人都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善于自 我批评,就会减少社会内耗,提高办事效率;二是从自身找原因,是避免矛盾,减少怨恨的 重要途径。 5、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 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第八则:一是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会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甚至使人学会作假, 而这些都会影响人达到真正的目的;二是不能被小利益吸引,一个人太在乎小利益,就会忘 记大根本,而区分小利益和大根本是至关重要的。 6、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 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 孔子认为人没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靠什么行走呢?诚信对于 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暂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对社 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诚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