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测试卷》测试卷及其答案 (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姓名 班级: 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 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的境界″。人生之初,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 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 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 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 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的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 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 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和境界的岀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 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 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 具有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 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 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 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 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识;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 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 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 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 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岀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生,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 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徳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 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这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 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 条件
《先秦诸子测试卷》测试卷及其答案 (满分 150 分 答题时间 150 分钟) 姓名: 班级: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 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的境界”。人生之初,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 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 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 “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 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的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 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 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和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 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 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 具有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 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 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 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 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识;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 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 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 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 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生,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 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 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 2009 年 12 月 31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这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 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 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 的“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 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 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 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 种境界 三、文言文阅读(共34分) (一)课内文言阅读(4题每空1分,5题4分,共6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日:“叟,不远干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日:“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日何以利吾国”?大夫日何以利吾 家’?士庶人日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干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干焉,干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 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日利? 4、孟子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二)课外文言阅读(6-9小题每题3分,10小题4分,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孔子世家(节选)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 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 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日:“君孑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日:“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日:“然。非与⑩?″孔子曰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 的“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 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 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 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 种境界。 三、文言文阅读(共 34 分) (一)课内文言阅读(4 题每空 1 分,5 题 4 分,共 6 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 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 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4、孟子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 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答: 。 (二)课外文言阅读(6—9 小题每题 3 分,10 小题 4 分,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孔子世家(节选)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 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 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①?”孔子曰:
“非也。予一以贯之②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吾道非耶? 吾何为于此?”子路日:“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日:“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 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日:“赐, 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③,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 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 为于此?”颜回日:“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 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 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注释:①菲与:难道不是吗?②以贯这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③率 行走。④稼:种庄稼。穑:收庄稼。⑤宰:家臣,总管。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6.对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救陈,军于城父 军:驻扎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用事:当权 C.君子亦有穷乎 穷:困厄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病:痛苦 7.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今君乃亡赵走燕 C.赐,而志不远矣 某所,而母立于兹 D.人之不我信也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8.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非也。予一以贯之②”。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吾道非耶? 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 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 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④,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 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 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 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 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⑤。”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注释:①非与:难道不是吗? ②一以贯这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 ③率: 行走。 ④稼:种庄稼。穑:收庄稼。 ⑤宰:家臣,总管。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6.对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救陈,军于城父 军:驻扎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用事:当权 C.君子亦有穷乎 穷:困厄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病:痛苦 7.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今君乃.亡赵走燕 C.赐,而.志不远矣 某所,而.母立于兹 D.人之.不我信也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8.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予一以贯之 B.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C.吾何为于此 D.人之不我行也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 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已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 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 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子路认为:主张不被 别人采纳,是由于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 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 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 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 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10.翻译下面句子(4分) 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11、默写(每空1分,共12分)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子曰:“ ,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 (3) 天下可运于掌 此之谓大丈夫。 (5)子曰:“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 (6)民为贵, 君为轻 三、语言积累和运用:(12-23每题3分;24、25题各为5分、6分,共47分) 1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且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喟(kui)然长叹举一返三暴虎冯(ping)河祸起萧墙 屏(ping)气凝神发奋忘食箪食(si)瓢饮循循善诱 C.粢盛( cheng)既洁礼崩乐坏斐(fi)然成章文质彬彬 D.色厉内荏(ren)梫而不辍曲肱(hong)而枕杀身成仁
A. 予一以贯之 B. 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C. 吾何为于此 D. 人之不我行也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 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已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 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 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子路认为:主张不被 别人采纳,是由于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 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 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 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 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10.翻译下面句子(4 分) 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11、默写(每空 1 分,共 12 分)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2)子曰:“ ,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 (3) , ,天下可运于掌。 (4) , , :此之谓大丈夫。 (5)子曰:“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 , 。” (6)民为贵, ,君为轻。 三、语言积累和运用:(12—23 每题 3 分;24、25 题各为 5 分、6 分,共 47 分) 1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且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喟.(kuì)然长叹 举一返三 暴虎冯.(pínɡ)河 祸起萧墙 B.屏.(pínɡ)气凝神 发奋忘食 箪食.(sì)瓢饮 循循善诱 C.粢盛.(chéng)既洁 礼崩乐坏 斐.(fěi)然成章 文质彬彬 D.色厉内荏.(rěn) 耰而不辍 曲肱.(hónɡ)而枕 杀身成仁
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小人之过也必文 B.何以伐为 自伐者无功 见其二子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D.吾与点也 天与之,人与之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子路行以告 C.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D.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5、下列句子与例句加点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欲洁其身 足食,足兵 B、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C、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D、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16、与例句句式相同的项是( 例句: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A、有是哉,子之迁也! B、子路宿于石门 C、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D、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17、对下列语句中重点字有误的是 A、因之以饥馑(因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果)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不过) C、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哪里) D、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途径)多见其不知量也。(只是) 18、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A、乡也吾见夫子而问知且而从辟人之士也 B、由也好勇过我 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C、莫春者,春服既成 无欲速,无见小利 D、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19、加点词语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篠。B、尝独立,鲤趋而达庭。 C、吾将瞤良人之所之也 D、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20、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辛亥革命前后所兴起的街头政治,把民众当成革命者与国家权力进行斗争的工具,城 市街头风云际会,城市在炮火中经历了灾难,民众生存环境恶化 B危机发生了,美国解决危机的方式是继续发行更多的国债,用引发危机的方式来治理 危机,无异于饮鸩止渴
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小人之过.也必文 B.何以伐.为 自伐.者无功 C.见.其二子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D.吾与.点也 天与.之,人与.之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子路行以.告 C.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D.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5、下列句子与例句加点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欲洁.其身 A、 足.食,足兵 B、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C、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D、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16、与例句句式相同的项是 ( ) 例句: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A、有是哉,子之迀也! B、子路宿于石门 C、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D、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17、对下列语句中重点字有误的是 ( ) A、因.之以饥馑 (因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如果)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没有)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不过) C、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贫困)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哪里) D、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途径) 多.见其不知量也。 (只是) 18、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 A、 乡也吾见夫子而问知 且而从辟人之士也 B、 由也好勇过我 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C、 莫春者,春服既成 无欲速,无见小利 D、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19、加点词语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A、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B、尝独立..,鲤趋而达庭。 C、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D、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20、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辛亥革命前后所兴起的街头政治,把民众当成革命者与国家权力进行斗争的工具,城 市街头风云际会 ....,城市在炮火中经历了灾难,民众生存环境恶化。 B.危机发生了,美国解决危机的方式是继续发行更多的国债,用引发危机的方式来治理 危机,无异于饮鸩止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