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高二年级 吕强刚
语 文 教 案 高二年级 吕强刚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第一课时 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重要篇章及学习方法 2、阅读《先秦诸子选读概说》,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诸子议论文的魅力 3、阅读《论语》选读提示,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特点(补充《史记·孔子世家》相关 语段) 4、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大意 第二课时 1、导入:孔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 2、朗读、阅读课文,疏通文句,整理文言知识,翻译难句(见《新课程新练习》) 3、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五则材料的主旨,概括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 第三课时 目标:1、扣紧文本分析孔子的形象,学习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 2、孔子形象的塑造方法 重点: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几类人对孔子的不同态度 难点:拓展探究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积累作文素材 一、由孔子周游列国图片情境导入:风雨飘摇,苍茫……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这几类人对孔子的态 度以及孔子的反应 1、侧面点明孔子宣扬大道的决心←仪封人:崇敬 2、不避嘲讽,积极入世 ←长沮:嘲讽 桀溺:不屑 3、不避讽劝,积极入世 接舆:婉劝 4、批评隐士:不仕无义 ←丈人:不满 5、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广为人知←晨门:不解 (明确衬托手法及孔子精神的伟大) 三、出示幻灯片,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困难,加深学生对孔子精 神理解(选讲5、7则) 1、孔子贫且贱。及长,……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2、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 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3、孔子遂适卫,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 居十月,去卫。 4、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子状类 阳虎,拘焉五日,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5、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魍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 “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魅其如何!” 6、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
2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第一课时 1、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重要篇章及学习方法 2、阅读《先秦诸子选读概说》,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诸子议论文的魅力 3、阅读《论语》选读提示,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特点(补充《史记•孔子世家》相关 语段) 4、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大意 第二课时 1、 导入:孔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 2、 朗读、阅读课文,疏通文句,整理文言知识,翻译难句(见《新课程 新练习》) 3、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五则材料的主旨,概括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 第三课时 目标:1、扣紧文本分析孔子的形象,学习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 2、孔子形象的塑造方法 重点: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几类人对孔子的不同态度 难点:拓展探究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积累作文素材 一、 由孔子周游列国图片情境导入:风雨飘摇,苍茫…… 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这几类人对孔子的态 度以及孔子的反应 1、侧面点明孔子宣扬大道的决心 ←仪封人:崇敬 2、不避嘲讽,积极入世 ←长沮:嘲讽 桀溺:不屑 3、不避讽劝,积极入世 ←接舆:婉劝 4、批评隐士:不仕无义 ←丈人:不满 5、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广为人知 ←晨门:不解 (明确衬托手法及孔子精神的伟大) 三、出示幻灯片,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困难,加深学生对孔子精 神理解(选讲 5、7 则) 1、 孔子贫且贱。及长,……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2、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 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3、 孔子遂适卫,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 居十月,去卫。 4、 将适陈,过匡, 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子状类 阳虎,拘焉五日,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5、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 “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何!” 6、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
7、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用于楚,则 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 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 矣 《史记·孔子世家》 四、归纳整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作文素材,引导学生思考挖掘素材的不同侧重点: 文天祥、史可法、布鲁诺、西西弗斯 五、思考:作为一位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补充:湖北荆州长江大学学生勇救落水儿童 六、课堂小结 两千多年前,孔子…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李大钊 今天,湖北荆州长江大学学生… 七、课后探究 阅读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并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理解。 《论语》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教学设想: 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 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 的个性魅力。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 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 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 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 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 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 课时安排: 2-3课时 第一课时
3 7、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用于楚,则 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 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 矣。” ——《史记•孔子世家》 四、归纳整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作文素材,引导学生思考挖掘素材的不同侧重点: 文天祥、史可法、布鲁诺、西西弗斯 五、思考:作为一位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补充:湖北荆州长江大学学生勇救落水儿童 六、课堂小结: 两千多年前,孔子……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李大钊…… 今天,湖北荆州长江大学学生…… 七、课后探究: 阅读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并结合课文 谈谈你对“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理解。 《论语》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教学设想: 1,可以把教材中 13 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 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 的个性魅力。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 13 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 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 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 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 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 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 课时安排: 2—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 明确 )、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课文第1、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课文第9、10、11、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课文第4、5、6、7、8。 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阅读 1,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 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 语·子张19第24》) 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 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 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19第25》) 教师明确 重要实词问题 毁、逾、伤。知、阶、邦家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 无以为也(无以:犹言“无用”,不要。“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仲尼岂贤于子乎 (于:比) 如之何其可及也 (如之:像这样,或不译。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3,语意略说: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 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 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 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 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 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 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下面再补充几则 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 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19第23》) ②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 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 语·子张19第22》) 略说
4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 13 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 明确: 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课文第 1、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课文第 9、10、11、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课文第 4、5、6、7、8。 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阅读第 1、2 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1,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 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 语·子张 19 第 24》) 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 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 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 19 第 25》) 教师明确: 1,重要实词问题: 毁、逾、伤。知、阶、邦家。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 无以为也 (无以:犹言“无用”,不要。“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仲尼岂贤于子乎 (于:比) 如之何其可及也 (如之:像这样,或不译。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3,语意略说: 第 1 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 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 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 2 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 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 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 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 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下面再补充几则: 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 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 19 第 23》) ②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 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论 语·子张 19 第 22》) 略说:
①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估计上 文的“毁仲尼”,也就是说仲尼不及子贡,所以孔门弟子中独子贡为之辩解。这里,子贡再 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 余;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 入门墙”,即源于此。 ②这主要是说孔子无所不学,也即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 5,子贡的道德学问在下面这句话里可见一斑: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 张19第21》 这说明子贡为时人所重,良有以也 2),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髙,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 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 语·子罕9第11》 教师明确: 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动补句式 3,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 与老师的差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 二,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阅读9—13则,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第10则略过不看。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论语·雍也6第11》 10,略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 有斯疾也!”(《论语·雍也6第10》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11第9》) 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11第10》) 教师明确 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 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两个“为”,都是介词,读wei 3,语意略说: ①第9则,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世有大成就者,唯安贫乐道者能 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②第11则“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 难以言之: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③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 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孔子
5 ①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估计上 文的“毁仲尼”,也就是说仲尼不及子贡,所以孔门弟子中独子贡为之辩解。这里,子贡再 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 余;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 入门墙”,即源于此。 ②这主要是说孔子无所不学,也即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 5,子贡的道德学问在下面这句话里可见一斑: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 张 19 第 21》)——这说明子贡为时人所重,良有以也。 2),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 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 语·子罕 9 第 11》 教师明确: 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动补句式。 3,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 与老师的差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 二,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阅读 9—13 则,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第 10 则略过不看。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论语·雍也 6 第 11》 10,略。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 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 6 第 10》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论语·先进 11 第 9》) 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 11 第 10》) 教师明确: 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 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两个“为”,都是介词,读 weì。 3,语意略说: ①第 9 则,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世有大成就者,唯安贫乐道者能 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②第 11 则“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 难以言之: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③第 12 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 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