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韦伯恩的音乐作品、掌握斯特拉文斯基、兴德米特的作品、了 解布索尼与卡塞拉的音乐 掌握萨蒂和法国“六人团“的音乐、了 解十月革金 后的苏联音乐 掌握微分音牙 噪音音乐了 然、电子音乐、了解新音色的探索、了解爵士、音乐剧的发展和特 点。 授课方式:教授与作品介绍相结合、讨论、自学、播放音像资料。 音响目录:1.斯特拉文斯基:《火鸟》、《春之祭》 2.兴德米特:《画家马蒂斯》: 3.雷斯皮基:《罗马三部曲》选听 4萨蒂及“六人团”: 5.奥涅格:《屋顶上的牛》、《太平洋231》选听 6.布里顿:《青年乐队指南》、《为高音、圆号和弦乐队而作的小夜曲》 7.瓦雷兹《电离》 8.梅西安:《图朗加利拉交响曲》,布列兹《无主之锤》 9.电子音乐:施特克豪森《群》: 10、凯奇《金属结构》: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为了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发现和分析的能力,课程 同时给学生听一些相关的CD以及图片,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知识。学生可以在 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专业采取课堂学生主讲,教师指导的授课方式。可以 采取 小测 让学生提高理论总结能力,并把此成绩汇总期末成绩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60学时,两个学期内完成,其考核采用开卷和小论文的方式,结业 成绩由期末成绩及平时考勤和表现两部分组成,缺一不可。评分采取五级制。 1.平时成绩:出勤、课堂讨论占总成绩的20%。(5次旷课取消考试资格、3 次迟到算一次旷课〉 2.期末考核:书面笔答,开卷形式,可借用教材或参考书。占总成绩的20% 论文占总成绩的6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1)冯志平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上海 音乐出版社 2006年 2.主要参考书: (1)万木,外国音乐简史.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 (2)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 (3)张进岛欢洲音乐中北京:人民音乐出版汁,1999年 (4)彼德·森·汉森著.二十世纪音乐概论(上、下),北京:人民音乐出 版社,1981年. 撰写人:孙伟 审核人:史红彬 课程负责人:史红彬
11 格、韦伯恩的音乐作品、掌握斯特拉文斯基、兴德米特的作品、了 解布索尼与卡塞拉的音乐、掌握萨蒂和法国“六人团“的音乐、了 解十月革命后的苏联音乐、掌握微分音乐、噪音音乐了解序列、偶 然、电子音乐、了解新音色的探索、了解爵士、音乐剧的发展和特 点。 授课方式:教授与作品介绍相结合、讨论、自学、播放音像资料。 音响目录:1.斯特拉文斯基:《火鸟》、《春之祭》 2.兴德米特:《画家马蒂斯》; 3.雷斯皮基:《罗马三部曲》选听 4.萨蒂及“六人团”; 5.奥涅格:《屋顶上的牛》、《太平洋 231》选听 6.布里顿:《青年乐队指南》、《为高音、圆号和弦乐队而作的小夜曲》 7.瓦雷兹《电离》 8.梅西安:《图朗加利拉交响曲》,布列兹《无主之锤》 9.电子音乐:施特克豪森《群》; 10、凯奇《金属结构》;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为了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发现和分析的能力,课程 同时给学生听一些相关的 CD 以及图片,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知识。学生可以在 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专业采取课堂学生主讲,教师指导的授课方式。可以 采取平时小测试,让学生提高理论总结能力,并把此成绩汇总期末成绩。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 60 学时,两个学期内完成,其考核采用开卷和小论文的方式,结业 成绩由期末成绩及平时考勤和表现两部分组成,缺一不可。评分采取五级制。 1.平时成绩:出勤、课堂讨论占总成绩的 20%。(5 次旷课取消考试资格、3 次迟到算一次旷课)。 2.期末考核:书面笔答,开卷形式,可借用教材或参考书。占总成绩的 20% 论文占总成绩的 6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1)冯志平.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上海 音乐出版社, 2006 年. 2.主要参考书: (1)万木 .外国音乐简史.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 1988 年. (2)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年. (3)张洪岛.欧洲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年. (4)彼德·森·汉森著.二十世纪音乐概论(上、下).北京:人民音乐出 版社,1981 年. 撰写人:孙伟 审核人:史红彬 课程负责人:史红彬
《中西方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 :必修 英文名称: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总学时:28学时 讲授学时:28学时 学 分:2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 :音乐学、音乐表演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立足于介绍当今世界中西方两大文明系统在宗教、哲学、道德、科学 自然价值观、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族性格、历史沿革历程等领域中的各自特 点和差异。课程意在通过 两大文化体系的介绍、分析、比较、研究 了解不同文化体系的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基本内容,其对世界政治、经 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不同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 如何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部分,从而吧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好地建设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通时太里程的数学可以改大学生人立文知识不足的现象,摆助学生律立起一 个宏观的人类文明发展框架。提高大学生 义化系养和赠强其义化低维 增强学 的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要求学生把握与运用中西文化的比较方法,使学生 具备一定的对人文现象美丑的鉴赏力,达到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教学目 一、教学内容及其木要求 讲文化的概述(4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文化的概念 (二)文化的属性 (三)文化的结构与分类 (四)文化的变迁 教学要求: 了解文化的概念及不同角度文化的不同内涵:掌握文化的基本属性及特征 掌握什么是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科学文化、人文文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讲中西方文化形成的比较(3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中西方文化的内涵 (二)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 (三)民族、语言及国家的形成 教学要求 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内涵:了解中西方在民族、语言及国家方面形成的不同特 点:理解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影响是造成双方差异的重要原因。 授课方式:讲授
12 《中西方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总 学 时:28 学时 讲授学时:28 学时 学 分:2 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音乐学、音乐表演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立足于介绍当今世界中西方两大文明系统在宗教、哲学、道德、科学、 自然价值观、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族性格、历史沿革历程等领域中的各自特 点和差异。课程意在通过对两大文化体系的介绍、分析、比较、研究,使大学生 了解不同文化体系的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基本内容,其对世界政治、经 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不同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 如何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部分,从而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好地建设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改善大学生人文知识不足的现象,帮助学生建立起一 个宏观的人类文明发展框架。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和增强其文化底蕴,增强学生 的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要求学生把握与运用中西文化的比较方法,使学生 具备一定的对人文现象美丑的鉴赏力,达到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教学目 的。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讲 文化的概述(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文化的概念 (二)文化的属性 (三)文化的结构与分类 (四)文化的变迁 教学要求: 了解文化的概念及不同角度文化的不同内涵;掌握文化的基本属性及特征; 掌握什么是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科学文化、人文文 化。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第二讲 中西方文化形成的比较(3 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中西方文化的内涵 (二)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 (三)民族、语言及国家的形成 教学要求: 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内涵;了解中西方在民族、语言及国家方面形成的不同特 点;理解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影响是造成双方差异的重要原因。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三讲中西方文化自然价值观的比较(4学时) 教学内容: 一)西方文化天人相分的自然价值观 (二)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价值观 (三)两种自然价值观的影响 教学要求: 掌握什么是天人相分的自然价值观?什么是天人合一的自然价值观?:了解 两种自然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理解两种自然价值观产生的 同母影 明确人类应 构建怎样的自然价值观。 授课方式:讲授 第四讲中西方宗教信仰的比较(5学时) 教学内容: (一)宗数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二)中西方宗教的介绍 (三)中西方宗教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 教学要求: 了解宗教的含义及基本特征:了解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逍教、儒家文 化的基本内容:掌握中西方宗教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 授课方式:讲授、研究性学习 第五讲 中西方人生观的比较(4学时) 教学内容: (一)人生观的基本内涵 (二)西方人生观的主要流派及特点 (三)中国人生观及影响 教学要求:讲授、自学 了解人生观的基本内涵:了解西方人生观的主要流派及特点:掌握中国修齐 治平人生价值观的内容及社会影响:引得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第六讲、中西方文化民族性格的比较(4学时) 教学内容 (一)动与静 (二)内向与外向 (三)心与力 (四)面子与实惠 (五)马虎与精确 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人和西方人民族性格的不同特点:掌握不同的民族性格所带来的社 会后果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第七讲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2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形成原因 (二)觉思维 逻辑推理 (三)实践理性与思辨理性 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哲学直觉思维的特征:了解西方哲学思维中细剖精析的逻辑分析思维的
13 第三讲 中西方文化自然价值观的比较(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西方文化天人相分的自然价值观 (二)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价值观 (三)两种自然价值观的影响 教学要求: 掌握什么是天人相分的自然价值观?什么是天人合一的自然价值观?;了解 两种自然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理解两种自然价值观产生的不同影响,明确人类应 构建怎样的自然价值观。 授课方式:讲授 第四讲 中西方宗教信仰的比较 (5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宗教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二)中西方宗教的介绍 (三)中西方宗教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 教学要求: 了解宗教的含义及基本特征;了解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儒家文 化的基本内容;掌握中西方宗教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 授课方式:讲授、研究性学习 第五讲 中西方人生观的比较(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人生观的基本内涵 (二)西方人生观的主要流派及特点 (三)中国人生观及影响 教学要求:讲授、自学 了解人生观的基本内涵;了解西方人生观的主要流派及特点;掌握中国修齐 治平人生价值观的内容及社会影响;引得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第六讲、中西方文化民族性格的比较(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动与静 (二)内向与外向 (三)心与力 (四)面子与实惠 (五)马虎与精确 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人和西方人民族性格的不同特点;掌握不同的民族性格所带来的社 会后果。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第七讲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形成原因 (二)觉思维与逻辑推理 (三)实践理性与思辨理性 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哲学直觉思维的特征;了解西方哲学思维中细剖精析的逻辑分析思维的
特征:掌握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樱课方式,进樱 第八讲、中西方艺术比较(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心物感应与模仿现实 (二)中和婉约与激扬奔成 (三)中西艺术的形式构成 教学要求: 理解中国艺术的风格在“写意”、西方艺术的风格在“写实”,了解其具体 表现形式;掌握心物感应与模仿现实,理解中国艺术所追求的“中和之美”。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一次录像课 四、考核方法 成绩评定:总成绩为100分 1.平日成绩占30%(其中考勤15分,课堂测验、检查笔记15分) 2.期末考试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试卷满分100分,占总成绩7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数材. 自编讲义 2.主要参考书: (1)董广杰.魅力于魔力一中西文化透视.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年 (2)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曹锡仁.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 ,1992年 (4)[美]本尼迪克.文化模式.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5)郁龙余.中西文化异同论.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6)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7)许苏民.比较文化研究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8)「美1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9)赵林.西方文化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0)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11)李麟.东方人与西方人.北京:中华联合出版社,1999年. (12)王样云.中西传统文化比较.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撰写人:李明锋 审核人:史红彬 课程负责人:李明锋
14 特征;掌握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授课方式:讲授 第八讲、中西方艺术比较(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心物感应与模仿现实 (二)中和婉约与激扬奔放 (三)中西艺术的形式构成 教学要求: 理解中国艺术的风格在“写意”、西方艺术的风格在“写实”,了解其具体 表现形式;掌握心物感应与模仿现实,理解中国艺术所追求的“中和之美”。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一次录像课 四、考核方法 成绩评定:总成绩为 100 分 1.平日成绩占 30%(其中考勤 15 分,课堂测验、检查笔记 15 分) 2.期末考试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试卷满分 100 分,占总成绩 70% 。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自编讲义 2.主要参考书: (1)董广杰. 魅力于魔力—中西文化透视.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年. (2)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3)曹锡仁.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年. (4)[美]本尼迪克.文化模式.北京:三联书店,1988 年. (5)郁龙余.中西文化异同论.北京:三联书店,1989 年. (6)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年. (7)许苏民.比较文化研究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年. (8)[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年. (9)赵林.西方文化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10)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年. (11)李麟.东方人与西方人.北京:中华联合出版社,1999 年. (12)王祥云.中西传统文化比较.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年. 撰写人:李明锋 审核人:史红彬 课程负责人:李明锋
《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Psychology 总学时:42学时 讲授学时:42学时 先修课:3学分 适用专业:音乐学 开课单位:师范学院 一、课程简介 心理学是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师范专业为培养合格的未来教师 而开设的一门具有师范性特点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本门课程既传授心理学的 般规律 涉及心型 学应用问题,特别是将心理学基础理论在教育教学和实阿 生活中进行推广和应用,具有基础性和应用性。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心理现象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心理学的历史、现状及 发展趋势。正常成年人的认识过程、需要与动机、情绪情感与意志、能力与人格 等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与特点,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培 养,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学会科学地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等进行心理分析的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 自身的心理素质,为未来从事师范教育做好职前准备。具体要求:第一,通过学 习,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对心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 势有所了解。第二,培养师范生的心理学素养,形成从心理学角度理解人、理解 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观念,自觉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提高综合 运用心理学知识翠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促进师范生自身的心理发展,增强 其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学科性质 第二节心理学发展概况 第三节心,理的实质 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沙 教学要求:理解心理现象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心理学的任务和学科性 质:了解心理学发展概况:掌握心理的实质:了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结合。 第二章:认知过程 (1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感觉与知觉 第二节记忆 第三节想象与思维 第四节注意 第五节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特点与培养
15 《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Psychology 总 学 时:42 学时 讲授学时:42 学时 学 分:3 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音乐学 开课单位:师范学院 一、课程简介 心理学是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师范专业为培养合格的未来教师 而开设的一门具有师范性特点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本门课程既传授心理学的 一般规律,又涉及心理学应用问题,特别是将心理学基础理论在教育教学和实际 生活中进行推广和应用,具有基础性和应用性。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心理现象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心理学的历史、现状及 发展趋势。正常成年人的认识过程、需要与动机、情绪情感与意志、能力与人格 等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与特点,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培 养,以及心理健康等。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学会科学地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等进行心理分析的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 自身的心理素质,为未来从事师范教育做好职前准备。具体要求:第一,通过学 习,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对心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 势有所了解。第二,培养师范生的心理学素养,形成从心理学角度理解人、理解 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观念,自觉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提高综合 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促进师范生自身的心理发展,增强 其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学科性质 第二节心理学发展概况 第三节心理的实质 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理解心理现象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心理学的任务和学科性 质;了解心理学发展概况;掌握心理的实质;了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结合。 第二章:认知过程 (1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感觉与知觉 第二节记忆 第三节想象与思维 第四节注意 第五节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特点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