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前期的中国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从民国成立至国民革命失败(1912~1927年)是中国近代化深入发展时期。 政治上:新制度的创建,新道路的开辟。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旧的世界被扫荡,新的制度创建起来。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取得 经济上:三者并存,多元发展。中华民国时期,经济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 有利条件,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同时,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矛盾的变化调 整土地政策。 思想上:三民主义在当时历史条件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反映了中国人民力求使中国由贫弱 变为富强的强烈愿望,反映了中国人民力图使中国快速近代化、快速融入人类世界主流文明 的迫切要求。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 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逐步中 国化,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胜利 第17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主干梳理断点弥补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建立后,厉行专制,卖国独裁。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 革命派反对袁世凯建立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2.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孙中山再次组织武力讨袁,护国运 动爆发,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3.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徐州军阀张勋进京拥戴溥仪复辟但很快失败。 段祺瑞再次执政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倡导了护 法运动。 4.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五四运 1.背景:1919年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经过 中心主力 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
第七单元前期的中国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从民国成立至国民革命失败(1912~1927 年)是中国近代化深入发展时期。 政治上:新制度的创建,新道路的开辟。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旧的世界被扫荡,新的制度创建起来。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取得 胜利。 经济上:三者并存,多元发展。中华民国时期,经济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 有利条件,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同时,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矛盾的变化调 整土地政策。 思想上:三民主义在当时历史条件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反映了中国人民力求使中国由贫弱 变为富强的强烈愿望,反映了中国人民力图使中国快速近代化、快速融入人类世界主流文明 的迫切要求。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 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逐步中 国化,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胜利。 第 17 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建立后,厉行专制,卖国独裁。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 革命派反对袁世凯建立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2.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孙中山再次组织武力讨袁,护国运 动爆发,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3.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徐州军阀张勋进京拥戴溥仪复辟但很快失败。 段祺瑞再次执政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倡导了护 法运动。 4.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二、五四运动 1.背景:1919 年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时间 中心 主力 第一阶段 1919 年 5 月 4 日 北京 学生
第二阶段 6月5日起 上海工人 3.结果 (1)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3)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5.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特别提示】五四运动的特点 (1)革命性: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商人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2)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 (3)爱国性:维护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4)成功性:运动斗争的目标基本实现。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1)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2)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3)组织条件: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陈独秀、李大钊的酝酿。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1)召开: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后又转移到淅江嘉兴南湖游船上举行。 (2)内容 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杈,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中心工作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领导机构 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3)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教材补缺】中共早期斗争实践的探索 1.中共二大 时间、地点 1922年7月,上海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 主要内容 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决
第二阶段 6 月 5 日起 上海 工人 3.结果 (1)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3)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5.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特别提示 五四运动的特点 (1)革命性: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商人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2)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 (3)爱国性:维护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4)成功性:运动斗争的目标基本实现。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1)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2)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3)组织条件: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陈独秀、李大钊的酝酿。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1)召开:1921 年 7 月 23 日,在上海召开,后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举行。 (2)内容 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中心工作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领导机构 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3)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教材补缺 中共早期斗争实践的探索 1.中共二大 时间、地点 1922 年 7 月,上海 主要内容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 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决
定加入共产国际,确认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 意义 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2.工人运动 1922~1923年,中共领导了香港海员罢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二七大罢工)等。因工人阶级 孤军奋战,基本上都失败。 四、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 (1)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923年,中 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2)实现: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3)影响: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2.北伐战争 (1)条件 群众基础: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②组织基础: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③军事条件: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2)目的: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3)进程:北伐军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 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3.结局一一国民革命失败 (1)原因:帝国主义干涉,寻找新的代理人;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陈独秀坚 持右倾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 (2)标志: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误区警示】国民革命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 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2)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3)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 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最终失败了 概念理解重点深化
定加入共产国际,确认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意义 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 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2.工人运动 1922~1923 年,中共领导了香港海员罢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二七大罢工)等。因工人阶级 孤军奋战,基本上都失败。 四、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 (1)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923 年,中 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2)实现:1924 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3)影响: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2.北伐战争 (1)条件 ①群众基础: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②组织基础:1925 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③军事条件: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2)目的: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3)进程:北伐军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 年初,国民 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3.结局——国民革命失败 (1)原因:帝国主义干涉,寻找新的代理人;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陈独秀坚 持右倾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 (2)标志:1927 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误区警示 国民革命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 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2)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3)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 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最终失败了
考点一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一一五四运动 概念解读 1.北洋军阀 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 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 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 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底张学良东 北易帜结束,持续16年,又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 (1916~1928年)两阶段 2.民主主义革命 民主主义革命(反封建反侵略) 1919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之前的革命,在近代中国其任务是反封建反侵略。民主主义革 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 民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目标是走向社会主义。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 【针对练1】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 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 建主义。”其主旨是指五四运动() A.开启了近代中国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B.对传统伦理观念给予了最致命打击 C.成为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提到“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 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说明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故D项正确
考点一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五四运动 1.北洋军阀 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 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 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 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 1912 年 3 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 1928 年底张学良东 北易帜结束,持续 16 年,又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 (1916~1928 年)两阶段。 2.民主主义革命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之前的革命,在近代中国其任务是反封建反侵略。民主主义革 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 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目标是走向社会主义。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 针对练 1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 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 建主义。”其主旨是指五四运动( ) A.开启了近代中国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B.对传统伦理观念给予了最致命打击 C.成为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提到“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 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说明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故 D 项正确
认知深化 1.五四运动彰显的新的时代潮流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 用 (2)新的思想潮流一一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一一彻底地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运动 (4)新的觉醒一一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 的强大力量 2.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通过新文化运动和反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社会 运动,新式知识群体精英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 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 接受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终于忍无可忍,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意 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 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 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 化改造命题 素养感悟 家国情怀—一五四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五四精神蕴含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五四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感, 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先进的思想意识相结合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核是爱国主义,激励无 数进步青年投身于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考点二国共两党的首次合作一一国民大革命 0概念解读 左”倾与右倾 (1)“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 错误,“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等 (2)右倾:是保守主义、机会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
1.五四运动彰显的新的时代潮流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 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 的强大力量。 2.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通过新文化运动和反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社会 运动,新式知识群体精英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 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 接受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终于忍无可忍,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意 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 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 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 化改造命题。 家国情怀——五四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五四精神蕴含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五四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感, 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先进的思想意识相结合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核是爱国主义,激励无 数进步青年投身于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考点二 国共两党的首次合作——国民大革命 “左”倾与右倾 (1)“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 错误,“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等。 (2)右倾:是保守主义、机会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 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