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左”倾和右倾都是主观主义。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认知深化 1.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1)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以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 【针对练2】(2018·郴州模拟)“至今军阀作恶如故也,列强横行,且有加而无已也……中国 革命,不能不承认为世界革命中之一部,而实行三民主义,则共产主义即在其中矣。吾辈死 者,但知中国革命与国际革命不能分而为二,则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岂有纷争之必要。” 该日记内容反映出蒋介石() A.赞成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主张用暴力手段“清党” C.同意与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 D.已转变成社会主义者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实行三民主义,则共产主义即在其中矣”“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岂有纷 争之必要”等关键信息,可知当时的蒋介石认为面对旧军阀和列强的反动统治,国民党和共 产党应该联合革命,故选A 2.国民革命的历史功绩 (1)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 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 史料考法定向突破 D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一1921年7月中共一大时,党员50余人;1922年7月二大时,党员195人:1923年 6月三大时,党员432人。此后至1924年5月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召开,即国民党改组前后 年时间,党员基本上没有增加,一些地方还明显减少。 王健英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料汇编》 要求:根据材料概括1921~1924年中共党员人数的变化情况
(3)“左”倾和右倾都是主观主义。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1.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1)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以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 力。 针对练 2 (2018·郴州模拟)“至今军阀作恶如故也,列强横行,且有加而无已也……中国 革命,不能不承认为世界革命中之一部,而实行三民主义,则共产主义即在其中矣。吾辈死 者,但知中国革命与国际革命不能分而为二,则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岂有纷争之必要。” 该日记内容反映出蒋介石( ) A.赞成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主张用暴力手段“清党” C.同意与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已转变成社会主义者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实行三民主义,则共产主义即在其中矣”“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岂有纷 争之必要”等关键信息,可知当时的蒋介石认为面对旧军阀和列强的反动统治,国民党和共 产党应该联合革命,故选 A。 2.国民革命的历史功绩 (1)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 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 材料一 1921 年 7 月中共一大时,党员 50 余人;1922 年 7 月二大时,党员 195 人;1923 年 6 月三大时,党员 432 人。此后至 1924 年 5 月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召开,即国民党改组前后 一年时间,党员基本上没有增加,一些地方还明显减少。 ——王健英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料汇编》 要求:根据材料概括 1921~1924 年中共党员人数的变化情况
信息: 答案情况:1921年7月到1923年6月,中共由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1923年6月到1924 年5月,中共党员没有增加 材料二 )C是解乎 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 要求:分析材料,指出北伐战争前夕中国的主要政治势力及当时的政治形势。 信息: 答案主要政治势力:奉系军阀,占据东北地区;直系军阀吴佩孚占据陕西部分地区、河南、 湖北:直系军阀孙传芳占据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军阀阎锡山占据山西和绥远部 分地区。 政治形势:军阀割据,四分五裂。 D提炼材料观点 材料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 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 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 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 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观点 思考方向 历史结论 角度1 对国民革命性质的认识 对国民革命特点的认识(与辛亥国民革命是在新三民主义指导下的有更 角度2 革命相比) 广泛群众基础的、有明确反帝目标的现
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情况:1921 年 7 月到 1923 年 6 月,中共由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1923 年 6 月到 1924 年 5 月,中共党员没有增加。 材料二 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 年) 要求:分析材料,指出北伐战争前夕中国的主要政治势力及当时的政治形势。 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政治势力:奉系军阀,占据东北地区;直系军阀吴佩孚占据陕西部分地区、河南、 湖北;直系军阀孙传芳占据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军阀阎锡山占据山西和绥远部 分地区。 政治形势:军阀割据,四分五裂。 材料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 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 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 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 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观点 思考方向 历史结论 角度 1 对国民革命性质的认识 角度 2 对国民革命特点的认识(与辛亥 革命相比) 国民革命是在新三民主义指导下的有更 广泛群众基础的、有明确反帝目标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