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萨特:荒谬人格 伙的可怜的神气,也不是他的脖子上有一块肿瘤摩擦着他的 假领的边沿,而是我们觉得他的脑子里有螃蟹或者龙虾般的 思想。一个人居然能够根据小亭子,根据我们滚动的铁环,根 据树桩等事物形成龙虾般的思想,这是叫我们害怕的。” 有趣的是,洛根丁现在也要落得老学监的下场了。他的 孤独是对他的思想的惩罚。所以任何人要直面人生,要进行 真正的思想,他首先就要准备承受难耐的孤独。罗曼·罗兰 曾经说,孤独的人啊,伟人与你同在。我想他在讲这句话之 前,一定也曾感受过真正的孤独,所以他才发愤著书,用伟 人的生平来昭示那些在孤独中奋斗的人,让他们在漫长的孤 独之夜中,至少在遥远的历史地平线上看到几许星光,在远 离他们但却同样孤独的人中去寻觅知音。 显然,在对洛根丁孤独感的描绘中,萨特是投射了他自 己的真实感受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萨特实际上是 个进行着个人奋斗的青年学生,一个生活在自己的感受和思 想中的人,与社会、与他人并未发生什么联系。而他对世界 的独立观察,对生命不依于旁人的理解,又使他与别人格格 不入。所以,在大学毕业以后,萨特以“我是孤独的人”为 基础,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萨特说: 我是‘孤独的人’,就是说一个因其思想的独立性而与 社会相对抗的人,这个人不欠社会任何情分,社会对他也不 起任何作用,因为他是自由的。这对我是不言而喻的事实 1939年以前我想的、我写的、我亲身经历的一切,都以此为 基石。”(七十岁自画像》,萨特研究第89页,中国社会科学
伙 的 可 怜 的 神 气 , 也 不 是 他 的 脖 子 上 有 一 块 肿 瘤 摩 擦 着 他 的 假 领 的 边 沿 , 而 是 我 们 觉 得 他 的 脑 子 里 有 螃 蟹 或 者 龙 虾 般 的 思 想 。 一 个 人 居 然 能 够 根 据 小 亭 子 , 根 据 我 们 滚 动 的 铁 环 , 根 据 树 桩 等 事 物 形 成 龙 虾 般 的 思 想 , 这 是 叫 我 们 害 怕 的 。 ” 有 趣 的 是 , 洛 根 丁 现 在 也 要 落 得 老 学 监 的 下 场 了 。 他 的 孤 独 是 对 他 的 思 想 的 惩 罚 。 所 以 任 何 人 要 直 面 人 生 , 要 进 行 真 正 的 思 想 , 他 首 先 就 要 准 备 承 受 难 耐 的 孤 独 。 罗 曼 · 罗 兰 曾 经 说 , 孤 独 的 人 啊 , 伟 人 与 你 同 在 。 我 想 他 在 讲 这 句 话 之 前 , 一 定 也 曾 感 受 过 真 正 的 孤 独 , 所 以 他 才 发 愤 著 书 , 用 伟 人 的 生 平 来 昭 示 那 些 在 孤 独 中 奋 斗 的 人 , 让 他 们 在 漫 长 的 孤 独 之 夜 中 , 至 少 在 遥 远 的 历 史 地 平 线 上 看 到 几 许 星 光 , 在 远 离 他 们 但 却 同 样 孤 独 的 人 中 去 寻 觅 知 音 。 显 然 , 在 对 洛 根 丁 孤 独 感 的 描 绘 中 , 萨 特 是 投 射 了 他 自 己 的 真 实 感 受 的 。 在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以 前 , 萨 特 实 际 上 是 一 个 进 行 着 个 人 奋 斗 的 青 年 学 生 , 一 个 生 活 在 自 己 的 感 受 和 思 想 中 的 人 , 与 社 会 、 与 他 人 并 未 发 生 什 么 联 系 。 而 他 对 世 界 的 独 立 观 察 , 对 生 命 不 依 于 旁 人 的 理 解 , 又 使 他 与 别 人 格 格 不 入 。 所 以 , 在 大 学 毕 业 以 后 , 萨 特 以 “ 我 是 孤 独 的 人 ” 为 基 础 , 建 立 了 自 己 的 理 论 体 系 。 萨 特 说 : “ 我 是 ‘ 孤 独 的 人 ’ , 就 是 说 一 个 因 其 思 想 的 独 立 性 而 与 社 会 相 对 抗 的 人 , 这 个 人 不 欠 社 会 任 何 情 分 , 社 会 对 他 也 不 起 任 何 作 用 , 因 为 他 是 自 由 的 。 这 对 我 是 不 言 而 喻 的 事 实 , 1 9 3 9 年 以 前 我 想 的 、 我 写 的 、 我 亲 身 经 历 的 一 切 , 都 以 此 为 基 石 。 ” ( 七 十 岁 自 画 像 》 , 萨 特 研 究 第 8 9 页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2 6 萨 特 : 荒 谬 人 格
恶心:对世界荒谬的揭示27 版社) 洛根丁就是这样一个“孤独的人”,或者说,他就是萨特 的孤独的一种投射。与年轻的萨特一样,他因其思想的独立 性而与社会对抗 、“我就是洛根丁” 1924年,善于沉思的萨特以第七名的成绩考进了巴黎高 等师范学校,攻读他素来喜爱的哲学。在西方,教师是一个 受人尊敬的好职业,师范学校相对于普通大学,对学生的要 求更加严格一些。一个大学毕业生不通过一定的师范培训是 不能从事教学工作的。在高等师范学校中,他研究了柏格森、 尼采和叔本华,而且还阅读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书。对于 马克思,萨特感到难以理解;而对于弗洛伊德,萨特则有某 种反感。这种反感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只要有机会,他总 要时不时地对弗洛伊德嘲讽几句。同时,他对司汤达也有很 大的兴趣,他喜欢司汤达的理性主义和浪漫热情的融合。 大学生时代的萨特,已经初步表现出他的才气,他不依 傍他人的思维、突发奇想式的结论,不得不叫人对他刮目相 看。不幸的是,毕业时,他未能通过哲学教师资格考试,原 因不是由于他不用功或没有才气,而是因为他太用功、太有 才气了。 大学生往往是在进入大学校门那一天起开始自己独立的 生活的。萨特也是在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第一天真正脱
出 版 社 ) 洛 根 丁 就 是 这 样 一 个 “ 孤 独 的 人 ” , 或 者 说 , 他 就 是 萨 特 的 孤 独 的 一 种 投 射 。 与 年 轻 的 萨 特 一 样 , 他 因 其 思 想 的 独 立 性 而 与 社 会 对 抗 。 二 、 “ 我 就 是 洛 根 丁 ” 1 9 2 4 年 , 善 于 沉 思 的 萨 特 以 第 七 名 的 成 绩 考 进 了 巴 黎 高 等 师 范 学 校 , 攻 读 他 素 来 喜 爱 的 哲 学 。 在 西 方 , 教 师 是 一 个 受 人 尊 敬 的 好 职 业 , 师 范 学 校 相 对 于 普 通 大 学 , 对 学 生 的 要 求 更 加 严 格 一 些 。 一 个 大 学 毕 业 生 不 通 过 一 定 的 师 范 培 训 是 不 能 从 事 教 学 工 作 的 。 在 高 等 师 范 学 校 中 , 他 研 究 了 柏 格 森 、 尼 采 和 叔 本 华 , 而 且 还 阅 读 了 马 克 思 和 弗 洛 伊 德 的 书 。 对 于 马 克 思 , 萨 特 感 到 难 以 理 解 ; 而 对 于 弗 洛 伊 德 , 萨 特 则 有 某 种 反 感 。 这 种 反 感 一 直 保 持 到 他 的 晚 年 , 只 要 有 机 会 , 他 总 要 时 不 时 地 对 弗 洛 伊 德 嘲 讽 几 句 。 同 时 , 他 对 司 汤 达 也 有 很 大 的 兴 趣 , 他 喜 欢 司 汤 达 的 理 性 主 义 和 浪 漫 热 情 的 融 合 。 大 学 生 时 代 的 萨 特 , 已 经 初 步 表 现 出 他 的 才 气 , 他 不 依 傍 他 人 的 思 维 、 突 发 奇 想 式 的 结 论 , 不 得 不 叫 人 对 他 刮 目 相 看 。 不 幸 的 是 , 毕 业 时 , 他 未 能 通 过 哲 学 教 师 资 格 考 试 , 原 因 不 是 由 于 他 不 用 功 或 没 有 才 气 , 而 是 因 为 他 太 用 功 、 太 有 才 气 了 。 大 学 生 往 往 是 在 进 入 大 学 校 门 那 一 天 起 开 始 自 己 独 立 的 生 活 的 。 萨 特 也 是 在 进 入 巴 黎 高 等 师 范 学 校 的 第 一 天 真 正 脱 恶 心 : 对 世 界 荒 谬 的 揭 示 2 7
28萨特:荒谬人格 离了母亲、外祖父及整个家庭的庇护,真正自立了。这是萨 特独立生活的开端。 在大学四年中,萨特大多数课程的成绩都是出色的,他 受到了他的哲学老师的器重,但是,他却没有一般优秀理论 家的沉思习惯和庄重的神态。他聪明机灵,而又好冲动,以 他的幽默吸引了同学们。据他的一个同学回忆说:当时萨特 以他的幽默吸引了每一个人。他喜欢说俏皮话,也不反对挑 起严重骚乱。” 萨特的第一篇哲学论文受到了哲学老师的特别的赞赏。 这一赏识极大地激发了萨特的学习热情,他尽量阅读一切可 以找到的书,几乎就像他自己在小说《恶心》中描写的那个 自学者”一样,按字母顺序来阅读那些大部头的哲学著作, 并按字母顺序记下自己对艺术、审美等问题的想法 萨特这篇受到赏识的文章是研究柏格森的。柏格森是20 世纪20年代法国最主要的哲学家,他以其“生命哲学”影响 了整个西方现代哲学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从而成了西方现 代思想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奠基人之一。尤其令萨特感到兴 奋的是,柏格森从前也是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年轻的 萨特现在成了大名鼎鼎的柏格森的校友。但柏格森真正令萨 特着迷的,是他关于“生命绵延”的哲学思想。柏格森宣称, 他的哲学使命是揭示人的真正本质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给 人指出生活的方向。他认为,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诚然取 得了令人振奋的巨大成就,但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并不能取代 哲学对人的认识。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以机械的自然观和决 定论为基础的,而生命现象并不服从机械的决定论,因为生
离 了 母 亲 、 外 祖 父 及 整 个 家 庭 的 庇 护 , 真 正 自 立 了 。 这 是 萨 特 独 立 生 活 的 开 端 。 在 大 学 四 年 中 , 萨 特 大 多 数 课 程 的 成 绩 都 是 出 色 的 , 他 受 到 了 他 的 哲 学 老 师 的 器 重 , 但 是 , 他 却 没 有 一 般 优 秀 理 论 家 的 沉 思 习 惯 和 庄 重 的 神 态 。 他 聪 明 机 灵 , 而 又 好 冲 动 , 以 他 的 幽 默 吸 引 了 同 学 们 。 据 他 的 一 个 同 学 回 忆 说 : 当 时 萨 特 “ 以 他 的 幽 默 吸 引 了 每 一 个 人 。 他 喜 欢 说 俏 皮 话 , 也 不 反 对 挑 起 严 重 骚 乱 。 ” 萨 特 的 第 一 篇 哲 学 论 文 受 到 了 哲 学 老 师 的 特 别 的 赞 赏 。 这 一 赏 识 极 大 地 激 发 了 萨 特 的 学 习 热 情 , 他 尽 量 阅 读 一 切 可 以 找 到 的 书 , 几 乎 就 像 他 自 己 在 小 说 《 恶 心 》 中 描 写 的 那 个 “ 自 学 者 ” 一 样 , 按 字 母 顺 序 来 阅 读 那 些 大 部 头 的 哲 学 著 作 , 并 按 字 母 顺 序 记 下 自 己 对 艺 术 、 审 美 等 问 题 的 想 法 。 萨 特 这 篇 受 到 赏 识 的 文 章 是 研 究 柏 格 森 的 。 柏 格 森 是 2 0 世 纪 2 0 年 代 法 国 最 主 要 的 哲 学 家 , 他 以 其 “ 生 命 哲 学 ” 影 响 了 整 个 西 方 现 代 哲 学 和 现 代 主 义 文 学 思 潮 , 从 而 成 了 西 方 现 代 思 想 史 上 为 数 不 多 的 几 个 奠 基 人 之 一 。 尤 其 令 萨 特 感 到 兴 奋 的 是 , 柏 格 森 从 前 也 是 巴 黎 高 等 师 范 学 校 的 学 生 , 年 轻 的 萨 特 现 在 成 了 大 名 鼎 鼎 的 柏 格 森 的 校 友 。 但 柏 格 森 真 正 令 萨 特 着 迷 的 , 是 他 关 于 “ 生 命 绵 延 ” 的 哲 学 思 想 。 柏 格 森 宣 称 , 他 的 哲 学 使 命 是 揭 示 人 的 真 正 本 质 及 其 在 世 界 中 的 地 位 , 给 人 指 出 生 活 的 方 向 。 他 认 为 , 1 9 世 纪 以 来 的 自 然 科 学 诚 然 取 得 了 令 人 振 奋 的 巨 大 成 就 , 但 科 学 对 自 然 的 认 识 并 不 能 取 代 哲 学 对 人 的 认 识 。 自 然 科 学 的 发 展 , 是 以 机 械 的 自 然 观 和 决 定 论 为 基 础 的 , 而 生 命 现 象 并 不 服 从 机 械 的 决 定 论 , 因 为 生 2 8 萨 特 : 荒 谬 人 格
恶心:对世界荒谬的揭示29 命是有意识的、有意志的。 柏格森认为,生命的本质是生命的“冲动”,或者说“绵 延”,它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物质发展的产物,而是推动着 一切生命活动生生不息的一种“生命力”。因此,是生命的绵 延,是生命冲动的过程,构成了世界的存在。萨特对柏格森 的这一套说法大感兴趣。通过柏格森,萨特感受到了哲学的 迷人魅力。哲学不再是童年的好奇和任性,而成了真理的启 哲学是迷人的。真理从天而降。窍门在于要使更多的真 理从天而降”。似乎柏格森已经使萨特看到了某些发现真理的 “窍门”,他兴奋地说:“我敬畏柏格森。” 萨特的晢学兴趣被柏格森激发起来了,他开始钻硏笛卡 尔,并相信他的“我思故我在”的公式。在班上,他与同学 们还试图就“什么是桌子”展开讨论,不是物质的桌子,而 是桌子的哲学概念 在通过了一系列的例行考试后,萨特开始在他的哲学教 授亨利·德拉克鲁瓦的指导下着手撰写毕业论文,他的毕业 论文的题目是《心理生活中的想象力》。在这篇文章中,萨特 对欧洲苏格拉底以来的“想象力”概念进行了一次梳理,论 文的初稿在毕业前一年就完成了,德拉克鲁瓦教授的评价是 “很好”。也许是过于要强的萨特还想“好上加好”,也许是为 了保证论文顺利通过,以取得文凭,萨特重新写了他的论文, 努力在第二稿中做到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次改写的结果,是 使他的成绩在全班排为第50名,即最后一名。 萨特被迫留级重修。这一挫折给了萨特一个教训,使他
命 是 有 意 识 的 、 有 意 志 的 。 柏 格 森 认 为 , 生 命 的 本 质 是 生 命 的 “ 冲 动 ” , 或 者 说 “ 绵 延 ” , 它 既 不 是 物 质 的 , 也 不 是 物 质 发 展 的 产 物 , 而 是 推 动 着 一 切 生 命 活 动 生 生 不 息 的 一 种 “ 生 命 力 ” 。 因 此 , 是 生 命 的 绵 延 , 是 生 命 冲 动 的 过 程 , 构 成 了 世 界 的 存 在 。 萨 特 对 柏 格 森 的 这 一 套 说 法 大 感 兴 趣 。 通 过 柏 格 森 , 萨 特 感 受 到 了 哲 学 的 迷 人 魅 力 。 哲 学 不 再 是 童 年 的 好 奇 和 任 性 , 而 成 了 真 理 的 启 示 。 “ 哲 学 是 迷 人 的 。 真 理 从 天 而 降 。 窍 门 在 于 要 使 更 多 的 真 理 从 天 而 降 ” 。 似 乎 柏 格 森 已 经 使 萨 特 看 到 了 某 些 发 现 真 理 的 “ 窍 门 ” , 他 兴 奋 地 说 : “ 我 敬 畏 柏 格 森 。 ” 萨 特 的 哲 学 兴 趣 被 柏 格 森 激 发 起 来 了 , 他 开 始 钻 研 笛 卡 尔 , 并 相 信 他 的 “ 我 思 故 我 在 ” 的 公 式 。 在 班 上 , 他 与 同 学 们 还 试 图 就 “ 什 么 是 桌 子 ” 展 开 讨 论 , 不 是 物 质 的 桌 子 , 而 是 桌 子 的 哲 学 概 念 。 在 通 过 了 一 系 列 的 例 行 考 试 后 , 萨 特 开 始 在 他 的 哲 学 教 授 亨 利 · 德 拉 克 鲁 瓦 的 指 导 下 着 手 撰 写 毕 业 论 文 , 他 的 毕 业 论 文 的 题 目 是 《 心 理 生 活 中 的 想 象 力 》 。 在 这 篇 文 章 中 , 萨 特 对 欧 洲 苏 格 拉 底 以 来 的 “ 想 象 力 ” 概 念 进 行 了 一 次 梳 理 , 论 文 的 初 稿 在 毕 业 前 一 年 就 完 成 了 , 德 拉 克 鲁 瓦 教 授 的 评 价 是 “ 很 好 ” 。 也 许 是 过 于 要 强 的 萨 特 还 想 “ 好 上 加 好 ” , 也 许 是 为 了 保 证 论 文 顺 利 通 过 , 以 取 得 文 凭 , 萨 特 重 新 写 了 他 的 论 文 , 努 力 在 第 二 稿 中 做 到 有 自 己 的 独 到 见 解 。 这 次 改 写 的 结 果 , 是 使 他 的 成 绩 在 全 班 排 为 第 5 0 名 , 即 最 后 一 名 。 萨 特 被 迫 留 级 重 修 。 这 一 挫 折 给 了 萨 特 一 个 教 训 , 使 他 恶 心 : 对 世 界 荒 谬 的 揭 示 2 9
0萨特:荒谬人格 懂得了“做这种事该用创新的方式提出陈腐的主题”(A·马 德森《心心相印》第40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 结果,在第二年的考试中,萨特的成绩排列第一,荣登 榜首 大学毕业以后,那个孤独的洛根丁的故事就一直在萨特 的脑际萦绕。他的那些哲学思考,包括他的困惑,他对现实 生活的强烈感受,都在不断地给他找麻烦,最后,他以一个 男主人公的日记的形式把它写出来了,这就是受到人们高度 重视的小说《恶心》。在这部小说中,萨特揭示了他的同胞们 那种可悲的、不可确证的存在,并使自己得到了一种开释。萨 特说:“我完全是真诚的,请相信我好了。我就是洛根丁,并 非自鸣得意,我是用他来表明我生存的本质。”(《萨特自 述》第152页) 看来,萨特与洛根丁的共同性显然并不仅仅在于他们的 孤独 三、语言与实在 人通过语言来赋予世界以意义,离开了语言,人无法把 握实在。然而人通过自己制造的语言把握到的实在是真实的 实在吗?语言赋予世界的意义是可靠的吗?萨特为此深感困 惑,力图对此作出确实的解答。这种困惑与解答构成了他 “存在与虚无”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在聆听他的哲学 的精确讲解之前,我们不妨先看一看他的哲理小说,再细读 下他的《恶心》。因为,萨特实际上把他的困惑和解答都融
懂 得 了 “ 做 这 种 事 该 用 创 新 的 方 式 提 出 陈 腐 的 主 题 ” ( A · 马 德 森 《 心 心 相 印 》 第 4 0 页 , 湖 南 文 艺 出 版 社 1 9 8 8 年 ) 。 结 果 , 在 第 二 年 的 考 试 中 , 萨 特 的 成 绩 排 列 第 一 , 荣 登 榜 首 。 大 学 毕 业 以 后 , 那 个 孤 独 的 洛 根 丁 的 故 事 就 一 直 在 萨 特 的 脑 际 萦 绕 。 他 的 那 些 哲 学 思 考 , 包 括 他 的 困 惑 , 他 对 现 实 生 活 的 强 烈 感 受 , 都 在 不 断 地 给 他 找 麻 烦 , 最 后 , 他 以 一 个 男 主 人 公 的 日 记 的 形 式 把 它 写 出 来 了 , 这 就 是 受 到 人 们 高 度 重 视 的 小 说 《 恶 心 》 。 在 这 部 小 说 中 , 萨 特 揭 示 了 他 的 同 胞 们 那 种 可 悲 的 、 不 可 确 证 的 存 在 , 并 使 自 己 得 到 了 一 种 开 释 。 萨 特 说 : “ 我 完 全 是 真 诚 的 , 请 相 信 我 好 了 。 我 就 是 洛 根 丁 , 并 非 自 鸣 得 意 , 我 是 用 他 来 表 明 我 生 存 的 本 质 。 ” ( 《 萨 特 自 述 》 第 1 5 2 页 ) 看 来 , 萨 特 与 洛 根 丁 的 共 同 性 显 然 并 不 仅 仅 在 于 他 们 的 孤 独 。 三 、 语 言 与 实 在 人 通 过 语 言 来 赋 予 世 界 以 意 义 , 离 开 了 语 言 , 人 无 法 把 握 实 在 。 然 而 人 通 过 自 己 制 造 的 语 言 把 握 到 的 实 在 是 真 实 的 实 在 吗 ? 语 言 赋 予 世 界 的 意 义 是 可 靠 的 吗 ? 萨 特 为 此 深 感 困 惑 , 力 图 对 此 作 出 确 实 的 解 答 。 这 种 困 惑 与 解 答 构 成 了 他 “ 存 在 与 虚 无 ” 哲 学 的 一 个 重 要 部 分 。 然 而 , 在 聆 听 他 的 哲 学 的 精 确 讲 解 之 前 , 我 们 不 妨 先 看 一 看 他 的 哲 理 小 说 , 再 细 读 一 下 他 的 《 恶 心 》 。 因 为 , 萨 特 实 际 上 把 他 的 困 惑 和 解 答 都 融 3 0 萨 特 : 荒 谬 人 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