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1:10.13374j.isml00103x2006.06.016 第28卷第6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Vol.28 Na 6 2006年6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Jum.2006 缝隙冲击射流换热数值模拟 刘国勇 李谋渭 王邦文张少军李生勇黄艳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采用标准k一:模型对非淹没缝隙射流冲击区单相对流换热进行数值模拟.考虑冲击区 对流换热的因素有射流的速度、射流出口距冲击板的距离(高度)、喷嘴的宽度、射流出口速度方向 与冲击板之间的夹角、冲击板的温度及水温等.研究结果表明:射流速度对冲击区的换热影响最显 著,其次是水温及喷嘴的宽度.而射流出口速度方向与冲击板的夹角只影响局部换热系数的分布. 关键词缝隙:冲击射流:对流换热;一:模型:数值模拟 分类号TG155.3 由于冲击射流在冲击区具有较高的换热特 11数学模型的假设 性,被广泛应用在纺织品、造纸和木材等的干燥、 (1)缝隙射流为非淹没射流: 电子芯片的冷却、玻璃的钢化、控冷及淬火中钢板 (2)喷射介质为水,环境流体为静止的空气: 的冷却等.在这些应用中,采用圆柱射流形式较 (3)喷射介质水为不可压缩,其他物性(粘性 多,研究也较为系统和深入1,但缝隙射流的研 系数、导热系数和比热容)随温度变化: 究大多数局限在对气体的研究5可,而对缝隙液 (4)冲击平面为光滑的无限大钢板平面: 体射流换热的研究?9只限于影响换热的部分因 (5)从喷嘴流出的射流流速均匀. 素.由于在钢板淬火中,缝隙射流具有高换热特 12冲击射流控制方程1 性而被广泛采用,尤其在厚板淬火中应用很广,对 它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大 冲击射流用不可压缩流动假设,即- =十 V7=0,则根据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式,得到平 的意义 面定常粘性流体的质量连续方程为: 1 模型建立 +多0 (1) 缝隙射流的几何参数(图1)主要有喷嘴宽度 动量方程(Navier-Stokes方程)为: W,射流高度H(喷嘴距钢板的高度)及射流与钢 板的夹角α,在实际应用中,缝隙射流沿冲击板 d +1 33 的宽度方向分布是近似相同的,故采用二维模型 v 来模拟. (2) 能量方程为: 游 卜游 TT q哥+3+(m++0+)3) 图1缝隙射流冲击模型及计算区域 其中,山,v分别为x,y方向的速度:fx,f分别为 Fig.I Impinging model of slot jet and its computing zone x,y方向的体积力:P为流体的密度;:为动力粘 度:Y为运动粘度,Y=/0:a为导温系数a= k/Pcp:cp为比定压热容;W"为粘性功项;E为 收稿日期:2005-03-18修回日期:20050905 动能项:Q,为体积生热(对于不可压缩流体,此 基金项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N。.9552803) 项为零),Φ为粘性生热项. 作者简介:刘国勇(1969一),男,博士研究生 由于湍流的流体状态表征为扰动、无序、紊
缝隙冲击射流换热数值模拟 刘国勇 李谋渭 王邦文 张少军 李生勇 黄 艳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北京 100083 摘 要 采用标准 k-ε模型对非淹没缝隙射流冲击区单相对流换热进行数值模拟.考虑冲击区 对流换热的因素有射流的速度、射流出口距冲击板的距离(高度)、喷嘴的宽度、射流出口速度方向 与冲击板之间的夹角、冲击板的温度及水温等.研究结果表明:射流速度对冲击区的换热影响最显 著, 其次是水温及喷嘴的宽度, 而射流出口速度方向与冲击板的夹角只影响局部换热系数的分布. 关键词 缝隙;冲击射流;对流换热;k-ε模型;数值模拟 分类号 TG 155.3 收稿日期:2005 03 18 修回日期:2005 09 05 基金项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No .95-528 03) 作者简介:刘国勇(1969—), 男, 博士研究生 由于冲击射流在冲击区具有较高的换热特 性, 被广泛应用在纺织品、造纸和木材等的干燥、 电子芯片的冷却 、玻璃的钢化 、控冷及淬火中钢板 的冷却等.在这些应用中, 采用圆柱射流形式较 多,研究也较为系统和深入[ 1 4] ,但缝隙射流的研 究大多数局限在对气体的研究[ 5 6] , 而对缝隙液 体射流换热的研究 [ 7 9] 只限于影响换热的部分因 素.由于在钢板淬火中 ,缝隙射流具有高换热特 性而被广泛采用 ,尤其在厚板淬火中应用很广 ,对 它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大 的意义. 1 模型建立 缝隙射流的几何参数(图 1)主要有喷嘴宽度 W ,射流高度 H(喷嘴距钢板的高度)及射流与钢 板的夹角 α.在实际应用中 , 缝隙射流沿冲击板 的宽度方向分布是近似相同的, 故采用二维模型 来模拟. 图 1 缝隙射流冲击模型及计算区域 Fig.1 Impinging model of slot jet and its computing zone 1.1 数学模型的假设 (1)缝隙射流为非淹没射流; (2)喷射介质为水,环境流体为静止的空气; (3)喷射介质水为不可压缩 ,其他物性(粘性 系数 、导热系数和比热容)随温度变化; (4)冲击平面为光滑的无限大钢板平面 ; (5)从喷嘴流出的射流流速均匀. 1.2 冲击射流控制方程[ 10] 冲击射流用不可压缩流动假设 ,即 dρ d t = ρ t + V ρ=0 ,则根据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式 ,得到平 面定常粘性流体的质量连续方程为 : u x + v y =0 (1) 动量方程(Navier-Stokes 方程)为 : u t +u u x +v u y =f x - 1 ρ p x +γ 2 u x 2 + 2 u y 2 v t +u v x +v v y =f y - 1 ρ p y +γ 2 v x 2 + 2 v y 2 (2) 能量方程为: T t +u T x +v T y = a 2 T x 2 + 2 T y 2 + 1 ρcp (W v +E k +Qv +Υ) (3) 其中 , u , v 分别为 x , y 方向的速度;f x , f y 分别为 x , y 方向的体积力;ρ为流体的密度;μ为动力粘 度;γ为运动粘度, γ=μ/ ρ;a 为导温系数, a = k /ρcp ;cp 为比定压热容 ;W v 为粘性功项 ;E k 为 动能项 ;Qv 为体积生热(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此 项为零), Υ为粘性生热项 . 由于湍流的流体状态表征为扰动、无序、紊 第 28 卷 第 6 期 2006 年 6 月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Vol .28 No.6 Jun.2006 DOI :10.13374/j .issn1001 -053x.2006.06.016
。582·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6年第6期 乱,通过剪应力使原本有序的流动陷于紊乱。结果 14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是稳态流动的速度不再是常数.剪切力引起的紊 计算采用非均匀映射网格,在缝宽区域内网 乱引出时间平均速度,即速度为平均速度值和波 格为0.25mm,在卷吸区网格为1mm,在流体与 动速度值之和.将此速度代入控制方程,通过一 钢板接触平面处,由于温度梯度较大,采用非均匀 定时间间隔积分,若时间间隔足够长时,速度波动 网格,与流体接触区域网格加密(如图2).由于在 将被“平均掉”,结果就成为雷诺数平均的N一S 工程应用中,更关心的是整个射流在平板上的平 方程. 均换热,所以壁面计算区域选择较大,离几何中心 在标准k一€模型中,粘性应力对平均流动能 点两侧都是02m. k的影响分为两部分:(1)粘性应力引起的平均 流动能k的输运;(2)平均动能的粘性耗散.对k 和e的输运方程为: ak a 1 2: PExEy-E (4) 针+=叶 图2缝隙射流有限元网格(上喷) +别+926-6号 Fig.2 Finite element grid of slot jet (upper jet) (5) 目前计算流体紊流模型?己发展了k一e模 式中,k为湍流动能;e为湍流动能耗散率;C1为 型、k一ω湍流模型、V2F湍流模型、LES(大涡模 湍流动能耗散率方程剪切生成率因子;C2为湍流 拟)及DNS(直接模拟)等,其中DNS能与真实流 动能耗散率方程耗散源项因子;“,为湍流粘性系 态完全相符,但直接模拟对计算机硬件要求很高, 数H=C,,C,为标准一模型宿数值用于 现还不能用于工程数值计算.其他模型都有其局 更新湍流粘性;为湍流动能Schmidt数,是耗散 限性,k一e模型局限是对驻点区换热系数估计过 率方程中扩散项除数:c为湍流耗散率Schmidt 高四 数,是湍流动能方程中扩散项除数.式(4)和(5) Behnia四在研究时发现,r/D>5时(对缝隙 中的常数如表1中的定义. 射流为x/W>5)(D为圆形喷嘴直径,r为距驻 点的径向距离),k一e模型的局部换热系数(Nu) 表1一E模型中采用的常数 与V2F模型及实验数据(图3中小黑点)基本吻 Table I Values of constants used in the A-e model 合.当H/D>I5时k一e模型过高估计冲击射流 Cu C C 驻点区换热系数的缺陷可不必考虑,况且缝隙冲 009 144 1.92 1.00 L.00 击射流缝宽小,其冲击驻点区很窄,其壁面射流 13边界条件 区1山(射流下游区)较宽,在整个换热区平均换热 (1)喷嘴出口平面(AB).沿着这一平面,所 系数和实验误差很小,因此在模拟中厚板淬火与 有的流体及流体变量己知,其中速度V为均匀 400 的. (2)钢板(DEFGD).钢板表面为无滑移壁 30 一e 面,各速度分量均为零. ·实给数据 2200 (3)卷吸区1I边界(AH及BC).沿着这一边 界,流体以一种未知的速度进入求解区域.为确 10 定这一速度可先给定最外一列节点的压力(等于 外界大气压),并且假设初始状态紧靠边界点的压 4 力节点网格的速度分量为零 (4)流体出口平面(CD及HG).出口边界施 图3Nu沿径向的分布 加相对法向压力梯度为零. Fig.3 Radial distribution of Nu
乱,通过剪应力使原本有序的流动陷于紊乱, 结果 是稳态流动的速度不再是常数.剪切力引起的紊 乱引出时间平均速度 , 即速度为平均速度值和波 动速度值之和.将此速度代入控制方程 ,通过一 定时间间隔积分 ,若时间间隔足够长时 ,速度波动 将被“平均掉” , 结果就成为雷诺数平均的 N -S 方程 . 在标准 k -ε模型中, 粘性应力对平均流动能 k 的影响分为两部分 :(1)粘性应力引起的平均 流动能 k 的输运;(2)平均动能的粘性耗散 .对 k 和ε的输运方程为: k t +u k x +v k y = 1 ρ μ+ μt σκ 2 k x 2 + 2 k y 2 + 2 μt ρE xEy -ε (4) ε t +u ε x +v ε y = 1 ρ μ+ μt σε · 2ε x 2 + 2ε y 2 + C1ε κ 2 μt ρ E xEy -C2 ε2 κ (5) 式中 , k 为湍流动能 ;ε为湍流动能耗散率;C1 为 湍流动能耗散率方程剪切生成率因子;C2 为湍流 动能耗散率方程耗散源项因子 ;μt 为湍流粘性系 数, μt =ρCμ κ 2 ε ;Cμ为标准k -ε模型常数值, 用于 更新湍流粘性;σk 为湍流动能 Schmidt 数,是耗散 率方程中扩散项除数;σε为湍流耗散率 Schmidt 数,是湍流动能方程中扩散项除数 .式(4)和(5) 中的常数如表 1 中的定义 . 表1 k-ε模型中采用的常数 Table 1 Values of constants used in the k-εmodel Cμ Ct C2 σk σε 0.09 1.44 1.92 1.00 1.00 1.3 边界条件 (1)喷嘴出口平面(AB).沿着这一平面, 所 有的流体及流体变量已知 , 其中速度 V 为均匀 的. (2)钢板(DEFGD).钢板表面为无滑移壁 面,各速度分量均为零. (3)卷吸区[ 11] 边界(AH 及BC).沿着这一边 界, 流体以一种未知的速度进入求解区域.为确 定这一速度可先给定最外一列节点的压力(等于 外界大气压),并且假设初始状态紧靠边界点的压 力节点网格的速度分量为零. (4)流体出口平面(CD 及 HG).出口边界施 加相对法向压力梯度为零 . 1.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计算采用非均匀映射网格, 在缝宽区域内网 格为 0.25 mm , 在卷吸区网格为 1 mm , 在流体与 钢板接触平面处,由于温度梯度较大,采用非均匀 网格 ,与流体接触区域网格加密(如图 2).由于在 工程应用中 ,更关心的是整个射流在平板上的平 均换热,所以壁面计算区域选择较大,离几何中心 点两侧都是 0.2 m . 图 2 缝隙射流有限元网格(上喷) Fig.2 Finite el ement grid of slot jet (upper jet) 目前计算流体紊流模型[ 12] 已发展了 k -ε模 型、k -ω湍流模型 、V2F 湍流模型 、LES(大涡模 拟)及 DNS(直接模拟)等 ,其中 DNS 能与真实流 态完全相符,但直接模拟对计算机硬件要求很高, 现还不能用于工程数值计算.其他模型都有其局 限性, k -ε模型局限是对驻点区换热系数估计过 高 [ 12] . 图 3 Nu 沿径向的分布 Fig.3 Radial distribution of Nu Behnia [ 12] 在研究时发现 , r/D >5 时(对缝隙 射流为 x / W >5)(D 为圆形喷嘴直径, r 为距驻 点的径向距离), k -ε模型的局部换热系数(Nu) 与 V2F 模型及实验数据(图 3 中小黑点)基本吻 合.当 H/D >15 时 k -ε模型过高估计冲击射流 驻点区换热系数的缺陷可不必考虑, 况且缝隙冲 击射流缝宽小, 其冲击驻点区很窄 , 其壁面射流 区[ 11] (射流下游区)较宽, 在整个换热区平均换热 系数和实验误差很小 , 因此在模拟中厚板淬火与 · 582 ·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2006 年第 6 期
Vol.28 No.6 刘国勇等:缝隙冲击射流换热数值模拟 ·583· 控冷所用冲击射流时可采用K一e湍流模型,采用 数值模拟的结果主要有速度场、压力场、温度 二阶迎风流量法(SUPG)来离散对流项,耗散项 场及钢板表面的热流密度、表面换热系数等,着重 的处理采用分步积分,考虑流体特性(粘性系数、 于缝隙冲击射流对换热研究. 导热系数和比热容)随温度的变化,运用表格插值 在钢板的淬火过程中,射流冲击区的钢板表 设置流体的变物性,使得每次总体迭代后都可对 面换热辐射传热量很少,主要为流体与钢板对流 材料属性进行更新. 换热.由牛顿冷却公式=h(T。一T)S知道影 现有商业软件如ANSYS,FLUENT, 响对流换热因素很多,要测出相关流体温度T PHOENICS及CFX等都有标准k一e模型,本文 钢板温度T,流体作用面积S和流体物性等来 采用ANSYS中的CFD软件包标准k一e模型进 计算钢板表面换热系数(或热流密度),要测的变 行计算. 量大多是瞬态的,故用法较多的是根据钢板温度 2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场来反算表面换热系数.通过数值模拟得出的换 热系数用在钢板温度场计算中,如果和实测温度 考虑到工程中实际情况,数值模拟的边界条 相符,就可以认为所得表面换热系数是准确的. 件与初始条件涵盖了实际钢板淬火应用范围,具 图4(a)和(b)分别是射流速度V=38.6及40.8 体范围如下:喷嘴高度H=20~50mm;射流速度 ms1,辊速为7和3mmin-l在线实测钢板心部 =14~52ms1:射流角度a=20~90°:缝隙宽 温度与模拟心部温度变化曲线,两条温降曲线很 度W=1~5mm:钢板温度T,=100~1100℃ 好地吻合,由此可以看出通过模拟方法得出的换 射流出口温度T=0~80℃. 热系数是准确的、可靠的. 1000r(a 900 900k(6, 一一实测值 800 800 -■一实测价 ,◆模拟们 700 700 ,。·摸拟竹 600 600H 500 赋 400 400F 300 300 200 200 100 100 0102030405060708090100 0102030405060708090100 时制s 时间s 图4实测与模拟温度曲线.(a)射流速度为V=386m°s,辊速为7m~min';(b)射流速度为V=40.8m's1,辊速为3m min1 Fig.4 Temperature curves of measured and simulated results (a)impinging jet speed V=38.6m"s roll speed 7 m"min;(b)im- pinging jet speed 40.8ms roll speed 3m"min- 2.1高度对换热影响 及热流密度9沿射流下游x变化曲线分别如图7 (1)上喷高度对换热影响.当α=20°,V= 及图8.惟一与上喷不同的是射流从钢板下面向 28ms1,W=2mm,Tp=900℃T1=20℃ 上冲击钢板.几何中心点0与有限元原点仍重合 H=20,30,40,50mm时,钢板表面换热系数h (可参考图1). 及热流密度g沿射流下游x变化曲线分别如图5 由图7及图8可以看出,随着射流高度的增 及图6. 加,表面换热系数h及热流密度g有微量减小. 由图5及图6可以看出,随着射流高度的增 这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使得射流在y方向分量v 加,表面换热系数h及热流密度g有微量增加. 减小,流体的紊流度减弱,使得表面换热系数及热 这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使得射流在y方向分量ⅴ 流密度减小. 增大,流体的紊流度加大,使得表面换热系数及热 由上喷及下喷高度对对流换热的影响表明, 流密度增加 在压力较高,且喷嘴距冲击表面较近情况下,重力 (2)下喷高度对换热影响.Q=20,V=28 对换热的影响很小.在实际应用中缝隙射流上喷 ms1,W=2mm,T.=900℃,Tr=20℃ 及下喷的形式是相同的,且重力对换热影响又较 H=20,30,40,50mm时,钢板表面换热系数h 小,所以在研究其他因素对射流换热的影响时,仅
控冷所用冲击射流时可采用 k-ε湍流模型, 采用 二阶迎风流量法(SUPG)来离散对流项 , 耗散项 的处理采用分步积分 .考虑流体特性(粘性系数、 导热系数和比热容)随温度的变化 ,运用表格插值 设置流体的变物性 , 使得每次总体迭代后都可对 材料属性进行更新. 现 有 商 业 软 件 如 ANSYS , FLUEN T , PHOENICS 及 CFX 等都有标准 k -ε模型 ,本文 采用 ANSYS 中的 CFD 软件包标准 k -ε模型进 行计算. 2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考虑到工程中实际情况, 数值模拟的边界条 件与初始条件涵盖了实际钢板淬火应用范围, 具 体范围如下 :喷嘴高度 H =20 ~ 50 mm ;射流速度 V =14 ~ 52 m·s -1 ;射流角度 α=20 ~ 90°;缝隙宽 度 W =1 ~ 5 mm ;钢板温度 Tp =100 ~ 1 100 ℃; 射流出口温度 Tf =0 ~ 80 ℃. 数值模拟的结果主要有速度场 、压力场 、温度 场及钢板表面的热流密度 、表面换热系数等 ,着重 于缝隙冲击射流对换热研究. 在钢板的淬火过程中, 射流冲击区的钢板表 面换热辐射传热量很少 ,主要为流体与钢板对流 换热 .由牛顿冷却公式 =h(Tp -T f)S 知道影 响对流换热因素很多 , 要测出相关流体温度 Tf , 钢板温度 Tp , 流体作用面积 S 和流体物性等来 计算钢板表面换热系数(或热流密度), 要测的变 量大多是瞬态的, 故用法较多的是根据钢板温度 场来反算表面换热系数.通过数值模拟得出的换 热系数用在钢板温度场计算中, 如果和实测温度 相符 , 就可以认为所得表面换热系数是准确的. 图 4(a)和(b)分别是射流速度 V =38.6 及 40.8 m·s -1 ,辊速为 7 和 3 m·min -1在线实测钢板心部 温度与模拟心部温度变化曲线, 两条温降曲线很 好地吻合,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模拟方法得出的换 热系数是准确的、可靠的 . 图4 实测与模拟温度曲线.(a)射流速度为 V =38.6 m·s -1 , 辊速为 7 m·min -1 ;(b)射流速度为 V =40.8 m·s -1 , 辊速为 3 m· min -1 Fig.4 Temperature curves of measured and simulated results:(a)impinging jet speed V =38.6 m·s -1 , roll speed 7 m·min -1 ;(b)impinging jet speed V =40.8 m·s -1 , roll speed 3 m·min -1 2.1 高度对换热影响 (1)上喷高度对换热影响.当 α=20°, V = 28 m·s -1 , W =2 mm , Tp =900 ℃, Tf =20 ℃, H =20 , 30 , 40 , 50 mm 时,钢板表面换热系数 h 及热流密度q 沿射流下游 x 变化曲线分别如图 5 及图 6 . 由图 5 及图 6 可以看出 , 随着射流高度的增 加,表面换热系数 h 及热流密度 q 有微量增加. 这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使得射流在 y 方向分量 v 增大 ,流体的紊流度加大 ,使得表面换热系数及热 流密度增加. (2)下喷高度对换热影响.α=20°, V =28 m·s -1 , W =2 mm , Tp =900 ℃, Tf =20 ℃, H =20 , 30 , 40 , 50 mm 时,钢板表面换热系数 h 及热流密度q 沿射流下游 x 变化曲线分别如图 7 及图 8 .惟一与上喷不同的是射流从钢板下面向 上冲击钢板 .几何中心点 o 与有限元原点仍重合 (可参考图 1). 由图 7 及图 8 可以看出 , 随着射流高度的增 加,表面换热系数 h 及热流密度 q 有微量减小. 这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使得射流在 y 方向分量 v 减小 ,流体的紊流度减弱 ,使得表面换热系数及热 流密度减小. 由上喷及下喷高度对对流换热的影响表明, 在压力较高,且喷嘴距冲击表面较近情况下 ,重力 对换热的影响很小.在实际应用中缝隙射流上喷 及下喷的形式是相同的 ,且重力对换热影响又较 小,所以在研究其他因素对射流换热的影响时,仅 Vol.28 No.6 刘国勇等:缝隙冲击射流换热数值模拟 · 583 ·
。584·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6年第6期 2.2射流速度对换热影响 125 当H=20mm,a=20°,W=2mm,Tp= 115 H/mm ■-20 900℃,T=20℃,射流速度V分别为14,20, 105 28.3440,44,485,52ms1时,钢板表面换热系 95 50 数h及热流密度q沿射流下游x变化曲线分别 85 如图9及图10. 的 (m.s) 650 180r 0.020.040.060.080.10 -14★20 x/m 160 。-28 -34 ◆-40秦44 140 0-48.5-◆52 图5上喷高度对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 1201 Fig.5 Effect of height on surfac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E 100 80 110 60 ★★一★一★一★一★ 100 H/mm 40上 ■-20 0 成成高。 分 90 -30 x/m ◆40 80 -50 图9速度对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 70 Fig.9 Effect of water velocity on surface heat transfer coeffi cient 60 0.02 0.040.060.080.10 x/m 180r w/(m.s-) -■-14★-20 图6上喷高度对热流密度的影响 160 140 Fig.6 Effect of height on heat flu 120 一 100 100r H/mm 80 95 ■-20 60 90 ◆-30 40 ▲-40 :w)/4 85 -50 0 0.020.040.060.080.10 x/m 图10速度对热流密度的影响 六 Fig.10 Effect of water velocity on heat flux 70 0 0.02 0.040.060.080.10 x/m 由图9及图10可以看出,随着射流速度的增 加,表面换热系数h及热流密度q增加.由于射 图7下喷高度对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 Fig.7 Effect of height on surfac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流速度的增大,射流动能增大,流体紊流度加大, 换热加强,这与许多学者的研究是相符的 95 23射流角度对换热影响 90 H/mm 当H=20mm,W=3mm,Tp=900℃,T= 一20 85 -●30 20℃,V=28ms1,角度a=20°,30°,45°,60, 40 --50 75°,90°时,钢板表面换热系数h及热流密度g沿 70 射流下游x变化曲线分别如图11及图12. 65 当射流角度从90变化到20时,冲击区表面 60 换热系数h及热流密度g分布由对称形状变为 0 0.020.040.060.080.10 x/m 不对称形状,在上游侧,随着角度的减少,表面换 图8下喷高度对热流密度的影响 热系数h及热流密度q减小,这是由于角度的减 Fig.8 Effect of height on heat flux 小,在上游区流体流量减少;在下游侧,当射流角 度从90°变化到45°时,表面换热系数h及热流密 以上喷来研究冲击射流换热规律 度g增加,这与文献[8得出结果相符;当射流角
图 5 上喷高度对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 Fig.5 Effect of height on surfac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图 6 上喷高度对热流密度的影响 Fig.6 Effect of height on heat flux 图 7 下喷高度对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 Fig.7 Effect of height on surfac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图 8 下喷高度对热流密度的影响 Fig.8 Effect of height on heat flux 以上喷来研究冲击射流换热规律. 2.2 射流速度对换热影响 当 H =20 mm , α=20°, W =2 mm , Tp = 900 ℃, T f =20 ℃, 射流速度 V 分别为 14 , 20 , 28 , 34 , 40 , 44 , 48.5 , 52 m·s -1时, 钢板表面换热系 数 h 及热流密度 q 沿射流下游 x 变化曲线分别 如图 9 及图 10 . 图 9 速度对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 Fig.9 Effect of water velocity on surfac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图 10 速度对热流密度的影响 Fig.10 Effect of water velocity on heat flux 由图 9 及图 10 可以看出 ,随着射流速度的增 加,表面换热系数 h 及热流密度q 增加.由于射 流速度的增大 ,射流动能增大 ,流体紊流度加大, 换热加强 ,这与许多学者的研究是相符的. 2.3 射流角度对换热影响 当 H =20 mm , W =3 mm , Tp =900 ℃, Tf = 20 ℃, V =28 m·s -1 , 角度 α=20°, 30°, 45°, 60°, 75°, 90°时, 钢板表面换热系数 h 及热流密度 q 沿 射流下游 x 变化曲线分别如图 11 及图 12 . 当射流角度从 90°变化到 20°时, 冲击区表面 换热系数 h 及热流密度 q 分布由对称形状变为 不对称形状 , 在上游侧, 随着角度的减少, 表面换 热系数 h 及热流密度q 减小 , 这是由于角度的减 小,在上游区流体流量减少 ;在下游侧, 当射流角 度从 90°变化到 45°时 ,表面换热系数 h 及热流密 度q 增加 ,这与文献[ 8] 得出结果相符 ;当射流角 · 584 ·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2006 年第 6 期
Vol.28 No.6 刘国勇等:缝隙冲击射流换热数值模拟 ·585· 140 2.5喷嘴出口水温影响 120 当a=20°,H=20mm,W=2mm,Tp= 900℃,V=28m·s1,Tr=0,10,20,30,40, 80 50,80℃时,钢板表面换热系数h及热流密度q 一◆7 ■一 20 -30° 沿射流下游x变化曲线分别如图15及图16. 40 45 --60° 1205 ◆-754 W/mm -1 4-90” ●-2 -0.10-0.06-0.020.020.060.10 100 山3 x/m 90f -5 图11角度对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 80 Fig.11 Effect of jet angle on surfac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4 701 60 120r 50- 一一 100 406 0.020.040.060.080.10 x/m 80 60 图13缝宽对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 --209 40 -◆-30 Fig.13 Effect of slot width on surfac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450 20 -60° ◆75 10 4-90° Wmm 100 -0.10-0.06-0.020.020.060.10 ●-2 x/m -3 80 -5 图12角度对热流密度的影响 Fig 12 Effect of jet angle on heat flu 60 50 度从45°变化到20°时,表面换热系数h及热流密 度q减小:在射流角度为45时,表面换热系数h 0 0.020.040.060.080.10 x/m 及热流密度g达到最高点,是由于射流的在x及 y方向的速度分量相互作用使射流在45左右时, 图14缝宽对热流密度的影响 其紊流度达到最大.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观点, Fig.14 Effect of sot width on heat flux 角度的变化会改变表面换热系数h及热流密度q 分布,但它们的总的换热是相同的刂,所不同的 05 T/: I00 。-0 是局部换热不同.从图11及图12可以看出,在 95 ◆-10 -4-20 射流角度为20°时,其换热系数的分布更为平坦、 90 --30 均匀,所以在钢板的淬火中,许多厂商把缝隙射流 ◆40 80 4-50 的角度设定在20°左右. 75 80 2.4缝隙宽度对换热影响 70 65 当c=60°,H=20mm,V=28ms1,T。= 0 0.020.040.060.08d10 x/m 900℃T=20℃W=,2,3,5mm,钢板表面 换热系数h及热流密度g沿射流下游x变化曲 图15水温对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 Fig.15 Effect of water temperature on surface heat transfer co 线分别如图13及图14. efficient 由图13及图14可以看出,随着射流缝宽的 增加,表面换热系数h及热流密度q增大,这是 由图15及图16知道,水温越低水的过冷度 由于缝宽加大后,流量增大,流体的紊流度增加, 越大,其表面换热系数及热流密度越高,即使换热 使得对流换热加强.但当缝宽W>2mm后,表面 加强。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生产条件的许可,尽 换热系数h及热流密度g增量很小.所以在实际 可能增加冷却装置来降低水温 应用中,单纯增大流量(缝宽)并不能达到预想的 26钢板温度影响 目的. 当a=20°,H=20mm,W=2mm,V=28
图 11 角度对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 Fig.11 Effect of jet angle on surfac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图 12 角度对热流密度的影响 Fig.12 Effect of jet angle on heat flux 度从 45°变化到 20°时 ,表面换热系数 h 及热流密 度q 减小 ;在射流角度为 45°时, 表面换热系数 h 及热流密度 q 达到最高点 ,是由于射流的在 x 及 y 方向的速度分量相互作用使射流在 45°左右时, 其紊流度达到最大 .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观点, 角度的变化会改变表面换热系数 h 及热流密度q 分布 , 但它们的总的换热是相同的[ 1] , 所不同的 是局部换热不同 .从图 11 及图 12 可以看出, 在 射流角度为 20°时 , 其换热系数的分布更为平坦、 均匀 ,所以在钢板的淬火中,许多厂商把缝隙射流 的角度设定在 20°左右. 2.4 缝隙宽度对换热影响 当 α=60°, H =20 mm , V =28 m·s -1 , Tp = 900 ℃, T f =20 ℃, W =1 , 2 , 3 , 5 mm , 钢板表面 换热系数 h 及热流密度 q 沿射流下游 x 变化曲 线分别如图 13 及图 14 . 由图 13 及图 14 可以看出 ,随着射流缝宽的 增加 ,表面换热系数 h 及热流密度 q 增大, 这是 由于缝宽加大后 ,流量增大 , 流体的紊流度增加, 使得对流换热加强.但当缝宽 W >2mm 后, 表面 换热系数 h 及热流密度q 增量很小.所以在实际 应用中 ,单纯增大流量(缝宽)并不能达到预想的 目的 . 2.5 喷嘴出口水温影响 当 α=20°, H =20 mm , W =2 mm , Tp = 900 ℃, V =28 m·s -1 , Tf =0 , 10 , 20 , 30 , 40 , 50 , 80 ℃时 ,钢板表面换热系数 h 及热流密度 q 沿射流下游x 变化曲线分别如图 15 及图 16 . 图 13 缝宽对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 Fig.13 Effect of slot width on surfac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图 14 缝宽对热流密度的影响 Fig.14 Effect of slot width on heat flux 图 15 水温对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 Fig.15 Effect of water temperature on surfac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由图 15 及图 16 知道 ,水温越低,水的过冷度 越大 ,其表面换热系数及热流密度越高 ,即使换热 加强 .在实际应用中 ,应根据生产条件的许可 ,尽 可能增加冷却装置来降低水温 . 2.6 钢板温度影响 当 α=20°, H =20 mm , W =2 mm , V =28 Vol.28 No.6 刘国勇等:缝隙冲击射流换热数值模拟 · 5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