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迄今从孵化器毕业的企业有200家。实施开发了“新视觉导 航车辆”、“有机发光显示器”和“人体干细胞产品”等2000多个 高新技术项目。目前,我省正进一步加强对中介资源的统筹规划 构建服务平台,提升中介能力,使之向综合性网络化方向发展 (五)不断改善的政策环境,顺利推进的科技体制改革 在政策环境建设方面,吉林省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若干政策规定》、《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研体制改 革的决定》和《吉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以及《关于进 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规定》等发展政策,逐步完善省 重点科技计划支撑体系,促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主体多元化和投 融资多渠道体制的建立。在强化制度创新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 步 政府的职能正在逐渐从直接干预型向间接调控型转变,逐步 退出对创新活动的直接介入和直接组织,转为建立以政策引导、 激励和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机制。通过完善财政、金融、知识 产权和人才政策,建立高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激励企业、高校和 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培育创新中介服务能力,促 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建立科学的创新监督考核目标体系,推动 各级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中发挥管理与协调功能。 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从推行科研拨款制度改革、实行科研 机构承包经营责任制,创建科研先导型企业到以多种形式进入经 济建设主战场均取得了良好成效。开发型科研机构按技工贸一体 化模式进入企业或整建制转变为企业;或创办经济实体,走产学 研三结合道路,与高校、企业共建研究中心等;农业科研机构则 走上了科研、开发、经营一体化的轨道。改革使科硏机构増强了 活力,也增强了整体实力。企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有243
6 前列, 迄今从孵化器毕业的企业有 200 家。实施开发了“新视觉导 航车辆”、“有机发光显示器”和“人体干细胞产品”等 2000 多个 高新技术项目。目前,我省正进一步加强对中介资源的统筹规划, 构建服务平台,提升中介能力,使之向综合性网络化方向发展。 (五)不断改善的政策环境,顺利推进的科技体制改革 在政策环境建设方面,吉林省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若干政策规定》、《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研体制改 革的决定》和《吉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以及《关于进一 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规定》等发展政策,逐步完善省 重点科技计划支撑体系,促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主体多元化和投 融资多渠道体制的建立。在强化制度创新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 步。 政府的职能正在逐渐从直接干预型向间接调控型转变,逐步 退出对创新活动的直接介入和直接组织,转为建立以政策引导、 激励和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机制。通过完善财政、金融、知识 产权和人才政策,建立高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激励企业、高校和 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培育创新中介服务能力,促 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建立科学的创新监督考核目标体系,推动 各级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中发挥管理与协调功能。 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从推行科研拨款制度改革、实行科研 机构承包经营责任制,创建科研先导型企业到以多种形式进入经 济建设主战场均取得了良好成效。开发型科研机构按技工贸一体 化模式进入企业或整建制转变为企业;或创办经济实体,走产学 研三结合道路,与高校﹑企业共建研究中心等;农业科研机构则 走上了科研、开发、经营一体化的轨道。改革使科研机构增强了 活力,也增强了整体实力。企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有 243
户大中企业建立了研究开发机构,并逐步拓宽研发机构的功能, 使之向企业技术中心转变和提升。一些企业加强了与科研机构, 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强化了技术创新能力。“九五”以来, 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累计开发省级新产品1200多种,新产品 实现产值228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6.7%。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体系,现已拥有3个国家级 15个省级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区和12个星火产业示范基地,全省建 立了5500多个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协作组织,有21个县(市) 进入了国家科技工作先进县行列。 (六)尚显不足的创新能力,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按照《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1年吉林省的技术创新综 合力在31个省(市、区)中处于第10位,但是2002年却下降到 第18位,成为全国技术创新综合力下降幅庋最大的省份。位次的 巨大起伏反映了我省技术创新能力的不稳定性和整体创新能力的 相对不足 1、知识创新能力未充分发挥,区域创新能力不足。吉林省虽 然具有良好的知识创新基础条件,但其知识创造能力却从第4位 下降到10位,科研论文从第3位下降到第24位。原因之一在于 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改革进程参差不齐,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建设滞后,传统的分配制度仍占主导地位,没有真正形成充分调动 科研人员知识创新积极性的有效机制;二是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 没有摆脱单位所有,封闭管理的传统模式,实验室的开放度非常 低,没有起到对项目、对人才的集聚作用在知识创新中的核心带 动作用。 2、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远未确立,区域创新的拉力不足 吉林省的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传统工业比重大,国有经济成
7 户大中企业建立了研究开发机构,并逐步拓宽研发机构的功能, 使之向企业技术中心转变和提升。一些企业加强了与科研机构, 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强化了技术创新能力。“九五”以来, 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累计开发省级新产品 1200 多种,新产品 实现产值 228 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 16.7%。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体系,现已拥有 3 个国家级、 15 个省级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区和 12 个星火产业示范基地,全省建 立了 5500 多个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协作组织,有 21 个县(市) 进入了国家科技工作先进县行列。 (六)尚显不足的创新能力,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按照《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1 年吉林省的技术创新综 合力在 31 个省(市、区)中处于第 10 位,但是 2002 年却下降到 第 18 位,成为全国技术创新综合力下降幅度最大的省份。位次的 巨大起伏反映了我省技术创新能力的不稳定性和整体创新能力的 相对不足。 1、知识创新能力未充分发挥,区域创新能力不足。吉林省虽 然具有良好的知识创新基础条件,但其知识创造能力却从第 4 位 下降到 10 位,科研论文从第 3 位下降到第 24 位。原因之一在于 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改革进程参差不齐,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建设滞后,传统的分配制度仍占主导地位, 没有真正形成充分调动 科研人员知识创新积极性的有效机制;二是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 没有摆脱单位所有,封闭管理的传统模式,实验室的开放度非常 低,没有起到对项目、对人才的集聚作用在知识创新中的核心带 动作用。 2、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远未确立,区域创新的拉力不足。 吉林省的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传统工业比重大,国有经济成
分比重大,而现实竞争力较弱,因而改革的难度也较大,特别是 对技术创新的敏感度和积极程度不够。具体表现为:大中型企业 拥有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的比例偏低(2.3%)、技术改造投入偏 低(24.8亿元)、制造生产能力改善程度小、技术合作程度低,技 术市场合同成交额也呈下降趋势。根据《中国区域的能力报告》 的评价,我省上述指标在国内各省(省、区)中居于下游。因此 加快企业科研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 机构的建设,加大企业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真正确立企业在技 术创新中的立体地位,将是极其重要的任务。 3、区域创新的宏观支持力度不够,对创新资源调动的能力不 足 在科技创新的宏观支持力度方面,吉林省对人才数量的投入 增长了17.8%,对研发资金的投入增长了27.3%,对教育的投入增 长了8.3%。但这三个指标居于全国第25位、26位和28位,仍然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在人才、资金和教育投入上较大的相 对差距反映了宏观观念和运作力度上的差距。同时整体创新环境 改善进程相对缓慢,基础设施、劳动者素质、企业技术开发和金 融环境发展跟不上技术创新要求的步伐,对创新资源特别是人才 资源的吸收力和稳定能力比较弱,造成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高层 次创新型人才和有潜力的创新型人才及创新项目的长期短缺和外 流。因此当务之急是通过比较分析认清自身的差距,不是用渐进 的姿态,而是用跨越的姿态,筹划创新体系,改善和提高创新的 整体环境,加速创新体系建设。 二、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定位 区域创新体系是与国家创新体系保持高度一致,具有鲜明区
8 分比重大,而现实竞争力较弱,因而改革的难度也较大,特别是 对技术创新的敏感度和积极程度不够。具体表现为:大中型企业 拥有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的比例偏低(22.3%)、技术改造投入偏 低(24.8 亿元)、制造生产能力改善程度小、技术合作程度低,技 术市场合同成交额也呈下降趋势。根据《中国区域的能力报告》 的评价,我省上述指标在国内各省(省、区)中居于下游。因此 加快企业科研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 机构的建设,加大企业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真正确立企业在技 术创新中的立体地位,将是极其重要的任务。 3、区域创新的宏观支持力度不够,对创新资源调动的能力不 足。 在科技创新的宏观支持力度方面,吉林省对人才数量的投入 增长了 17.8%,对研发资金的投入增长了 27.3%,对教育的投入增 长了 8.3%。但这三个指标居于全国第 25 位、26 位和 28 位,仍然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在人才、资金和教育投入上较大的相 对差距反映了宏观观念和运作力度上的差距。同时整体创新环境 改善进程相对缓慢,基础设施、劳动者素质、企业技术开发和金 融环境发展跟不上技术创新要求的步伐,对创新资源特别是人才 资源的吸收力和稳定能力比较弱,造成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高层 次创新型人才和有潜力的创新型人才及创新项目的长期短缺和外 流。因此当务之急是通过比较分析认清自身的差距,不是用渐进 的姿态,而是用跨越的姿态,筹划创新体系,改善和提高创新的 整体环境,加速创新体系建设。 二、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定位 区域创新体系是与国家创新体系保持高度一致,具有鲜明区
域特点,同时具有高度前瞻性和开放性的创新体系。 全局性: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和组成部分。 必须以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目标为指导,着眼国家科技发展战略, 找准区域的目标定位。注重与国家创新系统制度、政策的一致性。 同时与未来东北三省区的区域性创新体系相衔接,发挥东北三区 内部的互补与协同作用。 区域性:结合吉林省的资源特征、地理条件、人文条件、产 业结构、比较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在知识和技术创新的 地域分工和专业分工中,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突出本地区的特 点 前瞻性:遵循市场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在眼光 上,要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在硏究上,要选择处于世 界科技发展前沿的,具有创造性的项目;在体制上,要建立起具 有充分竞争性、创造性的运行机制,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 体系。 开放性:建立高度的竞争和对创新资源的高度集聚体系,高 度开放的信息体系和高度开放的竞争领域;充分利用国内国际的 创新资源,以开放促发展。 (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大幅 度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为基本出发点,抓住国家调整和改造东北老 工业基地,扶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的机遇,培育和建设新型工业化 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以扩大开放,高强度引进、吸收创新资源为 主线,整合创新资源,提升创新主体的功能,逐步培育自主创新 能力,构建网络化、一体化的创新体系;以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
9 域特点,同时具有高度前瞻性和开放性的创新体系。 全局性: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和组成部分。 必须以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目标为指导,着眼国家科技发展战略, 找准区域的目标定位。注重与国家创新系统制度、政策的一致性。 同时与未来东北三省区的区域性创新体系相衔接,发挥东北三区 内部的互补与协同作用。 区域性:结合吉林省的资源特征、地理条件、人文条件、产 业结构、比较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在知识和技术创新的 地域分工和专业分工中,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突出本地区的特 点。 前瞻性:遵循市场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在眼光 上,要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在研究上,要选择处于世 界科技发展前沿的,具有创造性的项目;在体制上,要建立起具 有充分竞争性、创造性的运行机制,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 体系。 开放性:建立高度的竞争和对创新资源的高度集聚体系,高 度开放的信息体系和高度开放的竞争领域;充分利用国内国际的 创新资源,以开放促发展。 (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大幅 度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为基本出发点,抓住国家调整和改造东北老 工业基地,扶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的机遇,培育和建设新型工业化 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 以扩大开放,高强度引进、吸收创新资源为 主线,整合创新资源,提升创新主体的功能,逐步培育自主创新 能力,构建网络化、一体化的创新体系;以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
为动力,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 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主体健康成长。 (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 20042005年,构建“三个体系”,实现“一个转变”。即以 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以优势产业和高科技园 区为基础、以重点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以提高信息沟通效率、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为目的的创新中介服 务体系。同时,加强和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完成政府职能从直接 干预创新向引导、激励和服务创新的根本转变。 2006—2010年,实现“三个整合”。第一,实现创新主体的整 合,提高创新意识,带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入到整合的创 新队伍中来,建立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转化的产学研 体化的创新平台。第二,实现创新要素的整合,强调人才、技 术和资本等创新基本要素在创新过程中的综合作用,将这三大要 素有效整合发挥最大的创新绩效。第三,实现创新环境的整合, 强调政策和相应措施的配套,提供多样化的综合创新中介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为高效的创新活动提供支持。 2011-2020年,实现“一个跨越”。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体系 建设的投资力度,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在国内外有影响力 的科技创新机构,建立一支优秀的、有强烈创新意识的创新人才 队伍,形成良好的区堿创新环境,实现我省区域创新体系的跨越 式发展。到2020年,通过扩大开放、聚集和整合创新资源、深化 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强化创新主体、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 体系。在创新模式上,实现从“学习型”向“综合型”转变,在 动力机制上,实现从“技术推动型”向技术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 相结合的“复合型”模式转变;在投入机制上,实现从“外在激 10
10 为动力,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 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主体健康成长。 (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 2004—2005 年,构建“三个体系”,实现“一个转变”。即以 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以优势产业和高科技园 区为基础、以重点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以提高信息沟通效率、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为目的的创新中介服 务体系。同时,加强和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完成政府职能从直接 干预创新向引导、激励和服务创新的根本转变。 2006—2010 年,实现“三个整合”。第一,实现创新主体的整 合,提高创新意识,带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入到整合的创 新队伍中来,建立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转化的产学研 一体化的创新平台。第二,实现创新要素的整合,强调人才、技 术和资本等创新基本要素在创新过程中的综合作用,将这三大要 素有效整合发挥最大的创新绩效。第三,实现创新环境的整合, 强调政策和相应措施的配套,提供多样化的综合创新中介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为高效的创新活动提供支持。 2011—2020 年,实现“一个跨越”。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体系 建设的投资力度,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在国内外有影响力 的科技创新机构,建立一支优秀的、有强烈创新意识的创新人才 队伍,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实现我省区域创新体系的跨越 式发展。到 2020 年,通过扩大开放、聚集和整合创新资源、深化 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强化创新主体、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 体系。在创新模式上,实现从“学习型”向“综合型”转变,在 动力机制上,实现从“技术推动型”向技术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 相结合的“复合型”模式转变;在投入机制上,实现从“外在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