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擦虫感染与正气虚弱导致发病的相互关系。 2。熟悉本病病位在肺,但可传及其它脏腑,尤以脾肾为主的特点。 3.掌握本病主要病机为阴虚火旺,以及气阴两虚、阴伤及阳的病理变化。 4.熟悉本病的治疗原则,补虚与抗痨“杀虫”的意义。 5.掌握肺痨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以及虚中夹实的临床处理。 [教学内容] 1.讲解肺榜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疾患,临床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四大主症为特点, 并简述历代对本病的认识。 2。强调病因为“瘵虫”,病位在肺,并与脾、肾有关,病理性质以阴虚为主,并可导致阴虚 火旺或气阴两虚,甚则阴伤及阳。 3。讲解肺痨的症状、体征等诊断要点,与虚劳、肺痿的区别以及辨病方面的知识。 4.强调治疗以补虚杀虫为原则以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肺阴不足证,用滋阴润肺法,月 华丸加减。阴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法,百合固金汤、秦尤整甲散加减。气阴两虚证,用益 气养阴法,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阴阳两虚者又当温养精气,培补阴阳,用补天大造丸 加减。 5。讲解肺痨的预后转归及禁烟酒、慎房事、怡情志等预防调护知识。 6.提示肺痨当掌握虚中夹实的处理方法,扶正要重视培土生金等临证要点。 第七节肺胀 !目的要求划 1.了解肺胀的临床表现,并与有关病证的联系。 2。熟悉肺胀的病理因素是痰浊、水饮、血瘀,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肾、心等脏,后期可出 现痰迷心包,肝风内动,喘脱等危候。 3.掌握肺胀的辨治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 4.熟悉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 教学内容到 1,讲解肺胀的临床表现是以胸闷气短,心悸,喘咳痰多,甚则脘腹胀满,浮肿,面唇禁绀 等症为主,并阐述与痰饮、咳喘、心悸、水肿、厥脱的关系 2。讲解古代医家对肺胀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 16
16 1. 了解瘵虫感染与正气虚弱导致发病的相互关系。 2. 熟悉本病病位在肺,但可传及其它脏腑,尤以脾肾为主的特点。 3. 掌握本病主要病机为阴虚火旺,以及气阴两虚、阴伤及阳的病理变化。 4. 熟悉本病的治疗原则,补虚与抗痨“杀虫”的意义。 5. 掌握肺痨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以及虚中夹实的临床处理。 [教学内容] 1. 讲解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疾患,临床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四大主症为特点, 并简述历代对本病的认识。 2.强调病因为“瘵虫”,病位在肺,并与脾、肾有关,病理性质以阴虚为主,并可导致阴虚 火旺或气阴两虚,甚则阴伤及阳。 3. 讲解肺痨的症状、体征等诊断要点,与虚劳、肺痿的区别以及辨病方面的知识。 4.强调治疗以补虚杀虫为原则以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肺阴不足证,用滋阴润肺法,月 华丸加减。阴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法,百合固金汤、秦艽鳖甲散加减。气阴两虚证,用益 气养阴法,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阴阳两虚者又当温养精气,培补阴阳,用补天大造丸 加减。 5.讲解肺痨的预后转归及禁烟酒、慎房事、怡情志等预防调护知识。 6.提示肺痨当掌握虚中夹实的处理方法,扶正要重视培土生金等临证要点。 第七节 肺 胀 [目的要求] 1. 了解肺胀的临床表现,并与有关病证的联系。 2.熟悉肺胀的病理因素是痰浊、水饮、血瘀,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肾、心等脏,后期可出 现痰迷心包,肝风内动,喘脱等危候。 3.掌握肺胀的辨治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 4.熟悉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 [教学内容] 1.讲解肺胀的临床表现是以胸闷气短,心悸,喘咳痰多,甚则脘腹胀满,浮肿,面唇紫绀 等症为主,并阐述与痰饮、咳喘、心悸、水肿、厥脱的关系。 2. 讲解古代医家对肺胀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
3.强调本病多因久病体虚,复加感受外邪而诱发。 4.强调肺胀的病位在肺,影响脾肾,后期及心。病理因素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 终至痰浊、血擦、水饮交错为患,病理性质由气虚,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虚实之间常常 夹杂,表现上实下虚之证。重证可见气不摄血,痰迷心窍,肝风内动,喘脱等危候。 5.讲解肺胀与哮证、喘证的区别与联系。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6。强调本病辨证总属标实本虚证,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偏实者需分清风寒、风热、痰浊 (水饮)、痰热:偏虚者当分清气(阳)虚、阴虚的性质,肺、心、脾、肾病位主次所在。 治疗应抓住治标、治本两个方面,标急者,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辛温或辛 凉),降气化痰(温化、清化),温阳利水(通阳、淡渗),甚或开窍、息风,止血等法:本 虚则以补益心肺,温肾健脾为主,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教 阴回阳。 7.强调肺胀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痰浊雍肺证,用化痰降气、健脾益肺法,苏子降气汤、 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法,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 痰蒙神窍证,用芳香开窍、涤痰息风法,涤痰汤加减,另服苏合香丸,热闭予局方至宝丹 肺肾气虚证,用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法,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喘脱者,用参附汤送服 蛤蚧粉或黑锡丹。阳虚水泛证,用温肾健脾、化饮利水法,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8。讲解防止感目、咳嗽迁延成为慢性咳喘是预防本病的关键以及避免感受外邪诱发等护理 知识。 9.强调说明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 第八节肺凄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发生的机理及与肺痨、肺痈的异同。 2。熟悉本病病位在肺及其病理转归。 3.掌握治疗原则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 [教学内容] 1.讲解肺痿是由于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 2。强调肺痿病因病机是由于邪热耗津,误治伤阴,导致肺燥津枯,或肺痿日久,大病以后, 耗伤气阳,气不化津,肺失满养
17 3. 强调本病多因久病体虚,复加感受外邪而诱发。 4. 强调肺胀的病位在肺,影响脾肾,后期及心。病理因素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 终至痰浊、血瘀、水饮交错为患,病理性质由气虚,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虚实之间常常 夹杂,表现上实下虚之证。重证可见气不摄血,痰迷心窍,肝风内动,喘脱等危候。 5. 讲解肺胀与哮证、喘证的区别与联系。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6. 强调本病辨证总属标实本虚证,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偏实者需分清风寒、风热、痰浊 (水饮)、痰热;偏虚者当分清气(阳)虚、阴虚的性质,肺、心、脾、肾病位主次所在。 治疗应抓住治标、治本两个方面,标急者,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辛温或辛 凉),降气化痰(温化、清化),温阳利水(通阳、淡渗),甚或开窍、息风,止血等法;本 虚则以补益心肺,温肾健脾为主,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 阴回阳。 7. 强调肺胀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痰浊壅肺证,用化痰降气、健脾益肺法,苏子降气汤、 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法,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 痰蒙神窍证,用芳香开窍、涤痰息风法,涤痰汤加减,另服苏合香丸,热闭予局方至宝丹。 肺肾气虚证,用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法,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喘脱者,用参附汤送服 蛤蚧粉或黑锡丹。阳虚水泛证,用温肾健脾、化饮利水法,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8. 讲解防止感冒、咳嗽迁延成为慢性咳喘是预防本病的关键以及避免感受外邪诱发等护理 知识。 9. 强调说明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 第八节 肺 痿 [目的要求] 1. 了解本病发生的机理及与肺痨、肺痈的异同。 2. 熟悉本病病位在肺及其病理转归。 3. 掌握治疗原则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 [教学内容] 1.讲解肺痿是由于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 2.强调肺痿病因病机是由于邪热耗津,误治伤阴,导致肺燥津枯,或肺痿日久,大病以后, 耗伤气阳,气不化津,肺失濡养
3.强调本病的辨证多属虚证,当分寒、热的不同,虚热肺痿,治以滋阴清热润肺,麦门冬 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虚寒肺痿,治以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 4,提示肺痿当注意顾护津液,重视调理脾肾等治疗要点。 第二章心系病证 第一节心悸 1目的要求 1.了解心悸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了解心悸的病因,掌握心悸的病机主要是阴、阳、气、血亏损,心失所养,或、饮、 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3.掌握心悸的诊断要点:心悸与怔仲、奔豚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4.熟悉心悸辨证应分辨虚实标本主次,治疗当区分痰、饮、火、瘀的偏盛及阴虚、阳虚、 血虚、气虚之不同。 5.掌握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心脉、痰火扰心等证 的辨证论治。 6.熟悉心悸的轻重危急证候的辨别及治疗。 教学内容剂 1.讲解心悸的概念是指心中悸动,不能自控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 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心悸的病位在心,病因为体弱病后、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 当。 3.强调心悸病理变化,为心气扰乱,心主不安。虚证为阴阳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引起。实 证因痰、饮、火、瘀扰乱心气所致, 4.讲解心悸的诊要点,注意心悸与征仲、奔豚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 点及轻、重、危、急证的转归。 5.讲解心悸辨证应分辨虚实标本主次。治疗原则为:虚证宜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 证宜化瘀、行水、活血、清火。虚实兼夹者,分清主次缓急,相应兼顾。 6.强调说明心悸心虚胆怯,心血不足,虚火扰心,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心脉,痰火 18
18 3.强调本病的辨证多属虚证,当分寒、热的不同,虚热肺痿,治以滋阴清热润肺,麦门冬 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虚寒肺痿,治以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 4.提示肺痿当注意顾护津液,重视调理脾肾等治疗要点。 第二章 心系病证 第一节 心 悸 [目的要求] 1.了解心悸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了解心悸的病因,掌握心悸的病机主要是阴、阳、气、血亏损,心失所养,或痰、饮、 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3.掌握心悸的诊断要点:心悸与怔忡、奔豚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4.熟悉心悸辨证应分辨虚实标本主次,治疗当区分痰、饮、火、瘀的偏盛及阴虚、阳虚、 血虚、气虚之不同。 5.掌握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心脉、痰火扰心等证 的辨证论治。 6.熟悉心悸的轻重危急证候的辨别及治疗。 [教学内容] 1.讲解心悸的概念是指心中悸动,不能自控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 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心悸的病位在心,病因为体弱病后、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 当。 3.强调心悸病理变化,为心气扰乱,心主不安。虚证为阴阳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引起。实 证因痰、饮、火、瘀扰乱心气所致。 4.讲解心悸的诊断要点,注意心悸与怔忡、奔豚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 点及轻、重、危、急证的转归。 5.讲解心悸辨证应分辨虚实标本主次。治疗原则为:虚证宜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 证宜化瘀、行水、活血、清火。虚实兼夹者,分清主次缓急,相应兼顾。 6.强调说明心悸心虚胆怯,心血不足,虚火扰心,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心脉,痰火
内扰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7.强调说明心悸各证的治疗:(1)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加减。 (2)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神神,归脾丸加减。(3)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 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4)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 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5)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苓桂术甘汤加减。(6)瘀 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脉,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7)痰火扰心证,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 8.讲解预防调护知识。 9.提示脉率快速型心悸、脉率过缓型心悸及脉率不整型心悸的处理原则。 第二节胸痹 目的要求! 1.了解胸痹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掌握胸痹的病因多为寒邪内侵,饮食无度,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 3.掌握胸痹的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癖遏胸阳,阻滞心脉, 虚为心脾肾亏虚。 4.掌握胸痹的诊断要点,胸痹与悬饮、胃脘痛、真心痛等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5.熟悉胸痹辨证宜分辨标本虚实,治疗先治其标,后顾其本,或兼顾同治。 6.掌捏胸痹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 等证的辨证论治。 7.熟悉胸痹的轻重、顺逆证候的辨别及治疗。 教学内容到 1.讲解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胸痧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 系。 2。讲解胸痹病因多由寒邪内侵、饮食无度、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有关。 3.强调胸痹的病位在心,与脾、肝、肾相关,病机总属胸阳不振,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 阴伤、阳衰。标实为瘀血、阴寒、气滞、痰浊。 4.讲解胸痹的诊断要点,注意胸痹与悬胃脘痛、真心痛等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 诊查要点
19 内扰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7.强调说明心悸各证的治疗:(1)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加减。 (2)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神神,归脾丸加减。(3)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 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4)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 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5)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苓桂术甘汤加减。(6)瘀 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脉,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7)痰火扰心证,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 8.讲解预防调护知识。 9.提示脉率快速型心悸、脉率过缓型心悸及脉率不整型心悸的处理原则。 第二节 胸 痹 [目的要求] 1.了解胸痹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掌握胸痹的病因多为寒邪内侵,饮食无度,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 3.掌握胸痹的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痹遏胸阳,阻滞心脉, 虚为心脾肾亏虚。 4.掌握胸痹的诊断要点,胸痹与悬饮、胃脘痛、真心痛等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5.熟悉胸痹辨证宜分辨标本虚实,治疗先治其标,后顾其本,或兼顾同治。 6.掌握胸痹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 等证的辨证论治。 7.熟悉胸痹的轻重、顺逆证候的辨别及治疗。 [教学内容] 1.讲解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胸痹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 系。 2.讲解胸痹病因多由寒邪内侵、饮食无度、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有关。 3.强调胸痹的病位在心,与脾、肝、肾相关,病机总属胸阳不振,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 阴伤、阳衰。标实为瘀血、阴寒、气滞、痰浊。 4.讲解胸痹的诊断要点,注意胸痹与悬胃脘痛、真心痛等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 诊查要点
5.胸痹的辨证应分辨标本虚实。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 再予扶正,或兼顾同治。 6.强调说明胸痹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 阳虚等证候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关系。 7.强调说明胸癖各证的治疗:(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 (2)气滞心胸证,疏调气机,和血舒脉,柴胡疏肝散加减。(3)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 豁淡宜痹,括菱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4)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振通心阳,枳实薤 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散加减。(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加减。(6)心肾阴虚证,滋阴益肾,养心和血,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7)心肾阳虚 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8.提示预调护知识。 9.介绍活血化瘀药、芳香温通药在胸痹中的运用,真心痛的诊查、救治等问题。 第三节不寐 1目的要求 1.了解不寐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掌握不寐的发生是心神不宁,因饮食、情志、劳倦、体虚等因素而诱发。 3.掌握不寐病理变化为心不藏神、神不安宅。 4.掌握不寐的诊断要点,不寐虚证、实证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5.熟悉不寐的临床特征及分清虚实主次,治疗上当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6.掌握肝火扰心、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证的辨证论治。 7.熟悉多寐、健忘的临床特征,辨证论治。 [散学内容到 1讲解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不寐的认识, 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不寐的病因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虚过度及体虚等因素诱发影响 心神不安而导致不寐。 3.强调说明不寐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病机为痰火扰乱心神或气 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致使阴阳失交,神不安宅
20 5.胸痹的辨证应分辨标本虚实。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 再予扶正,或兼顾同治。 6.强调说明胸痹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 阳虚等证候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关系。 7.强调说明胸痹各证的治疗:(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 (2)气滞心胸证,疏调气机,和血舒脉,柴胡疏肝散加减。(3)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 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4)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振通心阳,枳实薤 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散加减。(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加减。(6)心肾阴虚证,滋阴益肾,养心和血,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7)心肾阳虚 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8.提示预调护知识。 9.介绍活血化瘀药、芳香温通药在胸痹中的运用,真心痛的诊查、救治等问题。 第三节 不 寐 [目的要求] 1.了解不寐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掌握不寐的发生是心神不宁,因饮食、情志、劳倦、体虚等因素而诱发。 3.掌握不寐病理变化为心不藏神、神不安宅。 4.掌握不寐的诊断要点,不寐虚证、实证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5.熟悉不寐的临床特征及分清虚实主次,治疗上当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6.掌握肝火扰心、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证的辨证论治。 7.熟悉多寐、健忘的临床特征,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讲解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不寐的认识, 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不寐的病因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虚过度及体虚等因素诱发影响 心神不安而导致不寐。 3.强调说明不寐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病机为痰火扰乱心神或气 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致使阴阳失交,神不安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