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连城、永安、漳平一中,龙海二中,泉港一中”六校联考 2013-2014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1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古代诗文阅读(31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8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8分) (1)结庐在人境, (陶潜《饮酒》) (2)引壶觞以自酌, 。(陶潜《归去来兮辞》) (3)闾阎扑地, ,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 王阁序》) (4) ,鸟倦飞而知还。(陶潜《归去来兮辞》) (5)诏书切峻 (李密《陈情表》) 外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李密《陈 情表》) (二)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题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 袁宏道 庐山之面,在南康,数十里皆壁。水从壁罅出,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 舞,故飞瀑多,而开先为绝胜。登望瀑搂,见飞瀑之半,不甚畅。沿崖而折,得 青玉峡,峡苍壁立,汇为潭,巨石当其下,横偃侧布,瀑水掠潭行,与石遇,啮 而斗。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 良久月上,枕涧声而卧。一客以文相质,余曰:“试扣诸泉。”又问,余曰 试扣诸涧。”客以为戏。余告之日:“夫文以蓄入,以气出者也。今夫泉,渊 然黛,泓然静者,其蓄也。及其触石而行,则虹飞龙矫,曳而为练,汇而为轮, 络而为绅,激而为霆。故夫水之变,至于幻怪翕忽,无所不有者,气为之也。” 客起而谢。 次日晨起,复至峡,观香炉紫烟,心动。僧曰:“至黄岩之文殊塔,瀑势乃 极。″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少进,石愈嵚。白日蒸崖,如行热冶 中,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既至半,力皆惫,游者昏昏愁堕,一客眩思返。余曰 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客大笑, 勇百倍。顷之,跻其巅,入黄岩寺。少定,折而至前岭,席文殊塔观瀑。瀑注青 壁下,雷奔海立,孤搴万仞,峡风逆之,帘卷而上,忽焉横曳,东披西带。 诸客请貌其似。或曰:“此鲛人输绡图也。”余曰:“得其色,然死水也。 客曰:“青莲诗比苏公《白水佛迹》孰胜?″余曰:“太白得其势,其貌肤;子 瞻得其怒,其貌骨,然皆未及其趣也。今与客从开先来,欹削十余里,上烁下蒸 病势已作,一旦见瀑,形开神彻,目増而明,天增而朗,浊虑之纵横,凡吾与子
“华安、连城、永安、漳平一中,龙海二中,泉港一中”六校联考 2013-2014 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五大题,共 11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31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8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8 分) (1)结庐在人境, 。(陶潜《饮酒》) (2)引壶觞以自酌, 。(陶潜《归去来兮辞》) (3)闾阎扑地, ; ,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 王阁序》) (4) ,鸟倦飞而知还。(陶潜《归去来兮辞》) (5)诏书切峻, 。(李密《陈情表》) (6) ,外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李密《陈 情表》) (二)文言文阅读(17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2—5 题。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 袁宏道 庐山之面,在南康,数十里皆壁。水从壁罅出,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 舞,故飞瀑多,而开先为绝胜。登望瀑搂,见飞瀑之半,不甚畅。沿崖而折,得 青玉峡,峡苍壁立,汇为潭,巨石当其下,横偃侧布,瀑水掠潭行,与石遇,啮 而斗。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 良久月上,枕涧声而卧。一客以文相质,余曰:“试扣诸泉。”又问,余曰: “试扣诸涧。”客以为戏。余告之曰:“夫文以蓄入,以气出者也。今夫泉,渊 然黛,泓然静者,其蓄也。及其触石而行,则虹飞龙矫,曳而为练,汇而为轮, 络而为绅,激而为霆。故夫水之变,至于幻怪翕忽,无所不有者,气为之也。” 客起而谢。 次日晨起,复至峡,观香炉紫烟,心动。僧曰:“至黄岩之文殊塔,瀑势乃 极。”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少进,石愈嵚。白日蒸崖,如行热冶 中,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既至半,力皆惫,游者昏昏愁堕,一客眩思返。余曰: “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客大笑, 勇百倍。顷之,跻其巅,入黄岩寺。少定,折而至前岭,席文殊塔观瀑。瀑注青 壁下,雷奔海立,孤搴万仞,峡风逆之,帘卷而上,忽焉横曳,东披西带。 诸客请貌其似。或曰:“此鲛人输绡图也。”余曰:“得其色,然死水也。” 客曰:“青莲诗比苏公《白水佛迹》孰胜?”余曰:“太白得其势,其貌肤;子 瞻得其怒,其貌骨,然皆未及其趣也。今与客从开先来,欹削十余里,上烁下蒸, 病势已作,一旦见瀑,形开神彻,目增而明,天增而朗,浊虑之纵横,凡吾与子
数年淘汰而不肯净者,一旦皆逃匿去,是岂文字所得诠也。”山僧曰:“崖径多 虎,宜早发。”乃下。夜宿归宗寺。(有删节)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棹:船桨《归去来兮辞》 B.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再:再次《滕王阁序》 C.一客以文相质质:质证,对证 D.诸客请貌其似貌:描 绘 3.下列直接描写瀑布形态的一组是()(3分) ①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②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 ③今夫泉,渊然黛泓然静者,其蓄也。④白日蒸崖,如行热冶中⑤雷奔海立, 孤搴万仞 ⑥一旦见瀑,形开神彻,目增而明 A②③④ B.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⑤⑥ 4.下面对原文内容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首段叙述庐山南康有许多瀑布,万仞直落,很有气势,而开先寺那里的瀑 布为最美。作者用拟人手法,描绘了瀑水与石头相咬相斗的情状。 B.有人问袁宏道有关文章之道,他认为文章要蓄势,要有内涵,如同又深又 静的泉水:文章又要凭气而出,要有气势,如同瀑布。 C.作者一行人去黄岩峰的文殊塔观瀑,山路难走,又热又累,有客人想要往 回走。袁宏道用言语激励他们,使客人勇气倍增,顺利到达文殊塔 有人描绘文殊塔那里的瀑布,说像是鲛人织出的白色丝绸,袁宏道认为这 个比喻很妙,但此比喻只描绘出了瀑布的颜色,未描绘出瀑布奔涌的动态情状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3分) ②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2分) ③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孤山寺端上人①房写望 林逋 底处②凭栏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③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数年淘汰而不肯净者,一旦皆逃匿去,是岂文字所得诠也。”山僧曰:“崖径多 虎,宜早发。”乃下。夜宿归宗寺。(有删节)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棹:船桨 《归去来兮辞》 B.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再:再次 《滕王阁序》 C.一客以文相质. 质:质证,对证 D.诸客请貌.其似 貌:描 绘 3.下列直接描写瀑布形态的一组是( )(3分) ①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 ②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 ③今夫泉,渊然黛泓然静者,其蓄也。 ④白日蒸崖,如行热冶中 ⑤雷奔海立, 孤搴万仞 ⑥一旦见瀑,形开神彻,目增而明 A.②③④ B. ①②⑤ C. ②③⑤ D. ②⑤⑥ 4.下面对原文内容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段叙述庐山南康有许多瀑布,万仞直落,很有气势,而开先寺那里的瀑 布为最美。作者用拟人手法,描绘了瀑水与石头相咬相斗的情状。 B.有人问袁宏道有关文章之道,他认为文章要蓄势,要有内涵,如同又深又 静的泉水;文章又要凭气而出,要有气势,如同瀑布。 C.作者一行人去黄岩峰的文殊塔观瀑,山路难走,又热又累,有客人想要往 回走。袁宏道用言语激励他们,使客人勇气倍增,顺利到达文殊塔。 D.有人描绘文殊塔那里的瀑布,说像是鲛人织出的白色丝绸,袁宏道认为这 个比喻很妙,但此比喻只描绘出了瀑布的颜色,未描绘出瀑布奔涌的动态情状。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3分) ②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2分) ③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 分) 孤山寺端上人①房写望 林逋 底处②凭栏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③。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①端上人:名端的和尚。上人:和尚的尊称。②底处:何处。③枰 棋盘。葑:菰根,俗称茭白根。葑上田:又称架田。 (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2分) 答 (2)作者在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作简要赏 析。(4分) 答 文学名着、文化经典阅读(19分 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审讯玛丝洛娃的过程中,检察官发表了洋洋洒洒的讲话。他从遗传学的 角度认为玛丝洛娃多半生来带着犯罪的胚胎,最后由陪审员写定罪意见。聂赫留 朵夫怕被人察觉他与玛丝洛娃的关系,不敢为她辩护。(《复活》) B.玛丝洛娃上诉被驳回,是因为枢密官斯科沃罗德尼科夫认为聂赫留朵夫出 于道德要求决定同卡秋莎结婚的想法,实在可恶之至。最终他以撤销原判理由不 足驳回上诉。(《复活》) C.聂赫留朵夫第二次去探监时,一个看守给他送了一封信,信是一个他曾经 帮助过的叫薇拉的女士写给他的,信中请求他把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牢房来,或 者至少把她调到医院里做护士。(《复活》) D.西蒙松是个腼腆、谦虚而又意志力极强的人。他跟平民站在一边,反对上 层阶级,“公开抨击他认为虚伪和不公正的事情”。为此,他被流放西伯利亚 途中与玛丝洛娃相遇。(《复活》) E.“……我决定要求她做我的妻子。”晚上点名的时候,西蒙松告诉聂赫留 朵夫他想同玛丝洛娃结婚,聂赫留朵夫听到这个消息后,很痛苦,因为这样一来, 他就不能以和玛丝洛娃结婚的方式来弥补他对玛丝洛娃犯下的罪过了 8.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选第()题: ①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托尔斯泰才华的特征在于他并不局限在揭示心理过程的结束,他 感兴趣的是过程的本身。”请结合具体事件谈谈涅赫柳多夫思想转变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 ②阅读下面《复活》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刚才离开议事室以前我不是把答案念了一遍吗?″首席陪审员辩白说,“当 时谁也没有反对。”“当时我正好离开议事室。”彼得盖拉西莫维奇说。“您 怎么也会没注意?”“我万万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说 首席陪审员说的“答案”出了什么问题?后来发生了什么事?(5分) 答
注:①端上人:名端的和尚。上人:和尚的尊称。 ②底处:何处。 ③枰: 棋盘。葑:菰根,俗称茭白根。葑上田:又称架田。 (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2 分) 答: (2)作者在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作简要赏 析。(4 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9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7.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 ...的两项是(5 分) A.在审讯玛丝洛娃的过程中,检察官发表了洋洋洒洒的讲话。他从遗传学的 角度认为玛丝洛娃多半生来带着犯罪的胚胎,最后由陪审员写定罪意见。聂赫留 朵夫怕被人察觉他与玛丝洛娃的关系,不敢为她辩护。(《复活》) B.玛丝洛娃上诉被驳回,是因为枢密官斯科沃罗德尼科夫认为聂赫留朵夫出 于道德要求决定同卡秋莎结婚的想法,实在可恶之至。最终他以撤销原判理由不 足驳回上诉。(《复活》) C.聂赫留朵夫第二次去探监时,一个看守给他送了一封信,信是一个他曾经 帮助过的叫薇拉的女士写给他的,信中请求他把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牢房来,或 者至少把她调到医院里做护士。(《复活》) D.西蒙松是个腼腆、谦虚而又意志力极强的人。他跟平民站在一边,反对上 层阶级,“公开抨击他认为虚伪和不公正的事情”。为此,他被流放西伯利亚, 途中与玛丝洛娃相遇。(《复活》) E.“……我决定要求她做我的妻子。”晚上点名的时候,西蒙松告诉聂赫留 朵夫他想同玛丝洛娃结婚,聂赫留朵夫听到这个消息后,很痛苦,因为这样一来, 他就不能以和玛丝洛娃结婚的方式来弥补他对玛丝洛娃犯下的罪过了。 8.简答题。(任选一题)(5 分)选第( )题: ①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托尔斯泰才华的特征在于他并不局限在揭示心理过程的结束,他 感兴趣的是过程的本身。”请结合具体事件谈谈涅赫柳多夫思想转变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 ②阅读下面《复活》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刚才离开议事室以前我不是把答案念了一遍吗?”首席陪审员辩白说,“当 时谁也没有反对。”“当时我正好离开议事室。”彼得·盖拉西莫维奇说。“您 怎么也会没注意?”“我万万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说。 首席陪审员说的“答案”出了什么问题?后来发生了什么事?(5 分) 答:
9.文化经典阅读:阅读《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9分) 孟子日:“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 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日: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 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 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 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 孙丑上》) (1)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 译文“造箭的人难道比造铠甲的人不仁吗?造箭的唯恐(造的箭不尖利)不能 射伤人,造铠甲的唯恐(铠甲不坚硬)使人被射伤。” B.“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 译文“内心仁慈才是美。选择不和有仁德的人相处,哪能算聪明?” 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译文“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 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 译文“天色深蓝,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太远太高,看不到它的边 际呢?” (2)孟子在这里把行仁的人比作“ 如果“为仁”没有达到自己要的效 果,就要学会“ (2分)(请用原文回答,第一空两个字,第二空 四个字) (3)孔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 乎哉?”怎样理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结合前文简要分析。(4分) 三、现代文阅读(2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9分) 现代诗的“有”与“无 吕进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 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 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 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 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 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 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 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 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 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
9.文化经典阅读:阅读《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9 分)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 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 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 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 仁 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 孙丑上》) (1)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 译文“造箭的人难道比造铠甲的人不仁吗?造箭的唯恐(造的箭不尖利)不能 射伤人,造铠甲的唯恐(铠甲不坚硬)使人被射伤。” B.“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 译文“内心仁慈才是美。选择不和有仁德的人相处,哪能算聪明?” 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译文“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 去。” 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 译文“天色深蓝,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太远太高,看不到它的边 际呢?” (2)孟子在这里把行仁的人比作“ ”,如果“为仁”没有达到自己要的效 果,就要学会“ ”(2 分)(请用原文回答,第一空两个字,第二空 四个字) (3)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 乎哉?”怎样理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结合前文简要分析。(4 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22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0—12 题(9 分) 现代诗的“有”与“无” 吕 进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 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 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 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 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 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 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 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 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 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
诗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 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 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庄子说:“大辩不言。”司空图说:“不 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 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 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 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 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 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 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 重旨者也。”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 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 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 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 磨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 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 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 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 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 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 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 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 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 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 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 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 无技巧 10.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髙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者,这个观点还 是有科学性的 B.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诗人要能从“有” 到“无”,这给诗人带来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 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所谓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和 天然境界 11.下列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诗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 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 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庄子说:“大辩不言。”司空图说:“不 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 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 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 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 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 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 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 重旨者也。”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 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 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 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 磨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 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 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 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 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 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 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 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 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 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 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 无技巧。 10.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3 分)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者,这个观点还 是有科学性的。 B.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诗人要能从“有” 到“无”,这给诗人带来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 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所谓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和 天然境界。 11.下列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