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讲课时数 实验内容 实验时数 绪论 1 细胞和基本组织 2 运动系 3 实验一运动系 2 消化系 4 呼吸系 1 实验二内脏学 4 泌尿系 1 生殖系 1 循环系 5.5 内分泌系 2 实验三循环系和感觉器 感觉器 1.5 神经系 10 实验四神经系 2 合计 32 10 四、大纲使用说明 1.本大纲主要供中药、药学专业使用。 2.本大纲使用的解剖学名词,是以中国解剖学会所编《中国人体解剖学名词》1982年 第一版为准。 3.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时数安排进行适当调整,但不 得影响课程的基本体系。 五、主要参考书目 《人体彩色解剖学图谱》,郭光文、王序,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12月: 《系统解剖学》(新世纪全国高等医院校教材,第五版),柏树令,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1年9月: 《正常人体解剖学学习指导》,严振国,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4月: 《正常人体解剖学习题集》,严振国,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8月: 《(便携式)人体解剖学学习记忆手册》,邵水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 年4月。 ·21·
·21· 三、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讲课时数 实验内容 实验时数 绪论 1 细胞和基本组织 2 运动系 3 实验一 运动系 2 消化系 4 实验二内脏学 4 呼吸系 1 泌尿系 1 生殖系 1 循环系 5.5 内分泌系 2 实验三循环系和感觉器 2 感觉器 1.5 神经系 10 实验四 神经系 2 合计 32 10 四、大纲使用说明 1.本大纲主要供中药、药学专业使用。 2.本大纲使用的解剖学名词,是以中国解剖学会所编《中国人体解剖学名词》1982年 第一版为准。 3.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时数安排进行适当调整,但不 得影响课程的基本体系。 五、主要参考书目 《人体彩色解剖学图谱》,郭光文、王序,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12月; 《系统解剖学》(新世纪全国高等医院校教材,第五版),柏树令,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1年9月; 《正常人体解剖学学习指导》,严振国,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4月; 《正常人体解剖学习题集》,严振国,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8月; 《(便携式)人体解剖学学习记忆手册》,邵水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 年4月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112.0.1 课程名称:局部解剖学 Regional Anatomy 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性质:限选基础课 学分:4学分 学时:70学时 前期课程:正常人体解剖学 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方向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临床方向七年制)、 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医药结合方向七年制)、 中医学专业(中医方向五年制)、中医学专业(港、澳、台学生五年制)、中西 医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五年制)、中医学专业(运 动医学方向五年制) 考核方式:由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组成。其中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 绩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态度和实验报告等。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局部解剖学》是学习正常人体解剖结构的继续,它使学生在掌握系统解剖学知识的 基础上,对人体形态学的知识有更具体、更深入的认识,并更贴近临床应用。本课程包括 两方面内容:一是局部解剖学纲要,分上肢、下肢、头、颈、胸、腹及项背腰骶:二是尸 体解剖操作指导,两部份内容同时进行。 A follow-up study course of Human Anatomy,Topology is supposed to enable students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morphology and to get closer to clinical practice.This course is made up of two sections,with one concentrating on the outline of topology,including the human parts of head,neck,chest,abdomen,upper and lower limbs,the other being the demonstra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body anatomizing.Both sections of teaching are to be conducted alternately. ·22·
·22·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112.0.1 课程名称:局部解剖学 Regional Anatomy 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性质:限选基础课 学分:4 学分 学时:70 学时 前期课程:正常人体解剖学 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方向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临床方向七年制)、 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七年制)、中医学专业 (医药结合方向七年制 )、 中医学专业(中医方向五年制)、中医学专业(港、澳、台学生五年制)、中西 医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五年制)、中医学专业(运 动医学方向五年制) 考核方式:由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组成。其中考试成绩占 70%,平时成绩占 30%,平时成 绩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态度和实验报告等。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局部解剖学》是学习正常人体解剖结构的继续,它使学生在掌握系统解剖学知识的 基础上,对人体形态学的知识有更具体、更深入的认识,并更贴近临床应用。本课程包括 两方面内容:一是局部解剖学纲要,分上肢、下肢、头、颈、胸、腹及项背腰骶;二是尸 体解剖操作指导,两部份内容同时进行。 A follow-up study course of Human Anatomy, Topology is supposed to enable students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morphology and to get closer to clinical practice. This course is made up of two sections, with one concentrating on the outline of topology, including the human parts of head, neck, chest, abdomen, upper and lower limbs, the other being the demonstra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body anatomizing. Both sections of teaching are to be conducted alternately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局部解剖学》是学习正常人体解剖结构课程的继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 一步掌握人体各器官、结构的情况及其相互关系,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为今后临床工作 服务。 【教学要求】 在教学方法上,要求采取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强调观察、操作实物标本 的重要性,进行实际解剖操作,并以挂图、幻灯、电影、电脑课件等配合教学,以巩固和 加深理解有关的解剖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掌握、熟悉、了解三级要求,对掌握的内容必须充分理解、牢固记 忆、融会贯通。 本课程共计70学时,其中理论课为47学时,实验课为23学时。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胸前区和上肢解剖 【目的要求】 1.掌握胸长神经、头静脉的分布、走行。 2.掌握乳房的形态结构及淋巴回流。 3.掌握臂丛各束的位置,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位置、走行。 4.掌握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的行径。 5.掌握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在手部的分布。 6.掌握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位置。 7.掌握三边孔、四边孔、肱骨肌管的位置、组成及通过的内容。 8.熟悉腋壁的组成,腋动脉、肱动脉的分支。 9,熟悉肱动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的行径。 10,熟悉胸前内外侧神经、锁胸筋膜的位置及穿过该筋膜的内容。 11.熟悉胸部浅层肌的起止、位置。 12.熟悉臂前区肌肉的起止、位置。 13.熟悉前臂屈肌的起止、位置、层次。 14.熟悉腕管的构成及其通过的内容。 15.熟悉腋神经、桡神经的行径、分支和分布。 16.熟悉肩胛区、上肢背侧区肌肉的起止、位置,肌腱袖的构成。 17.了解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的来源及支配范围。 18.了解腋淋巴结的分群、分布。 ·23·
·23·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局部解剖学》是学习正常人体解剖结构课程的继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 一步掌握人体各器官、结构的情况及其相互关系,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为今后临床工作 服务。 【教学要求】 在教学方法上,要求采取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强调观察、操作实物标本 的重要性,进行实际解剖操作,并以挂图、幻灯、电影、电脑课件等配合教学,以巩固和 加深理解有关的解剖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掌握、熟悉、了解三级要求,对掌握的内容必须充分理解、牢固记 忆、融会贯通。 本课程共计 70 学时,其中理论课为 47 学时,实验课为 23 学时。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 胸前区和上肢解剖 【目的要求】 1.掌握胸长神经、头静脉的分布、走行。 2.掌握乳房的形态结构及淋巴回流。 3.掌握臂丛各束的位置,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位置、走行。 4.掌握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的行径。 5.掌握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在手部的分布。 6.掌握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位置。 7.掌握三边孔、四边孔、肱骨肌管的位置、组成及通过的内容。 8.熟悉腋壁的组成,腋动脉、肱动脉的分支。 9.熟悉肱动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的行径。 10.熟悉胸前内外侧神经、锁胸筋膜的位置及穿过该筋膜的内容。 11.熟悉胸部浅层肌的起止、位置。 12.熟悉臂前区肌肉的起止、位置。 13.熟悉前臂屈肌的起止、位置、层次。 14.熟悉腕管的构成及其通过的内容。 15.熟悉腋神经、桡神经的行径、分支和分布。 16.熟悉肩胛区、上肢背侧区肌肉的起止、位置,肌腱袖的构成。 17.了解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的来源及支配范围。 18.了解腋淋巴结的分群、分布
19.了解肘窝的位置和境界。 20,了解掌腱膜、手掌的腱滑液鞘及掌中间隙、鱼际间隙。 21.了解旋肩胛动脉、肱深动脉的位置走行。 【教学内容】 1.胸前区解剖理论 (1)胸前内外侧神经、胸长神经、头静脉的分布、走行。 (2)乳房的形态结构及淋巴回流。 (3)锁胸筋膜的位置及穿过该筋膜的内容。 (4)胸部浅层肌的起止、位置。 (5)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的来源及支配范围。 2.腋区、臂前区解剖理论 (1)腋壁的组成,腋动脉、肱动脉的行径、分支。 (2)臂丛各束的位置,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位置、走行。 (3)臂前区肌肉的起止、位置。 (4)腋淋巴结的分群、分布。 3.肘区、前臂前区解剖理论 (1)肱动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的行径。 (2)前臂屈肌的起止、位置、层次。 (3)肘窝的位置和境界。 4.手部的解剖理论 (1)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在手部的分布。 (2)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位置。 (3)腕管的构成及其通过的内容。 (4)掌腱膜、手掌的腱滑液鞘及掌中间隙、鱼际间隙。 5.肩胛区上肢背侧区解剖理论 (1)三边孔、四边孔、肱骨肌管的位置、组成及通过的内容。 (2)腋神经、桡神经的行径、分支和分布。 (3)肩胛区、上肢背侧区肌肉的起止、位置、肌腱袖的组成。 (4)旋肩胛动脉、肱深动脉的位置、走行。 【教学方式】 理论讲授+实验指导 【实验内容】 1.胸前区解剖实验 (1)解剖胸前内外侧神经、胸长神经、头静脉的分布、走行。 (2)解剖乳房的形态结构及淋巴回流。 ·24·
·24· 19.了解肘窝的位置和境界。 20.了解掌腱膜、手掌的腱滑液鞘及掌中间隙、鱼际间隙。 21.了解旋肩胛动脉、肱深动脉的位置走行。 【教学内容】 1.胸前区解剖理论 (1)胸前内外侧神经、胸长神经、头静脉的分布、走行。 (2)乳房的形态结构及淋巴回流。 (3)锁胸筋膜的位置及穿过该筋膜的内容。 (4)胸部浅层肌的起止、位置。 (5)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的来源及支配范围。 2.腋区、臂前区解剖理论 (1)腋壁的组成,腋动脉、肱动脉的行径、分支。 (2)臂丛各束的位置,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位置、走行。 (3)臂前区肌肉的起止、位置。 (4)腋淋巴结的分群、分布。 3.肘区、前臂前区解剖理论 (1)肱动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的行径。 (2)前臂屈肌的起止、位置、层次。 (3)肘窝的位置和境界。 4.手部的解剖理论 (1)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在手部的分布。 (2)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位置。 (3)腕管的构成及其通过的内容。 (4)掌腱膜、手掌的腱滑液鞘及掌中间隙、鱼际间隙。 5.肩胛区上肢背侧区解剖理论 (1)三边孔、四边孔、肱骨肌管的位置、组成及通过的内容。 (2)腋神经、桡神经的行径、分支和分布。 (3)肩胛区、上肢背侧区肌肉的起止、位置、肌腱袖的组成。 (4)旋肩胛动脉、肱深动脉的位置、走行。 【教学方式】 理论讲授+实验指导 【实验内容】 1.胸前区解剖实验 (1)解剖胸前内外侧神经、胸长神经、头静脉的分布、走行。 (2)解剖乳房的形态结构及淋巴回流
(3)解剖锁胸筋膜的位置及穿过该筋膜的内容。 (4)解剖胸部浅层肌的起止、位置。 (5)解剖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的来源及支配范围。 2.腋区、臂前区解剖实验 (1)解剖腋壁的组成,腋动脉、肱动脉的行径、分支。 (2)解剖臂丛各束的位置,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位置、走行。 (3)解剖臂前区肌肉的起止、位置。 (4)解剖腋淋巴结的分群、分布。 3.肘区、前臂前区解剖实验 (1)解剖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的行径和分支。 (2)解剖肱动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的行径。 (3)解剖前臂屈肌的起止、位置、层次。 (4)解剖肘窝的位置和境界。 4.手部的解剖实验 (1)解剖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在手部的分布。 (2)解剖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位置。 (3)解剖腕管的构成及其通过的内容。 (4)解剖掌腱膜、手掌的腱滑液鞘及掌中间隙、鱼际间隙。 5.肩胛区上肢背侧区解剖实验 (1)解剖三边孔、四边孔、肱骨肌管的位置、组成及通过的内容。 (2)解剖腋神经、桡神经的行径、分支和分布。 (3)解剖肩胛区、上肢背侧区肌肉的起止、位置、肌腱袖的组成。 (4)解剖旋肩胛动脉、肱深动脉的位置走行。 第二章下肢解剖 【目的要求】 1.掌握股三角、肌腔隙、血管腔隙及股管。 2.掌握大隐静脉及其属支。 3.掌握胫前动脉、大小隐静脉的行径。 4.掌握坐骨神经的走行、分支。 5.掌握胭动脉、胫后动脉的行径。 6.掌握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行径、分布。 7.熟悉股鞘、卵圆窝(隐静脉裂孔)、股动脉、股静脉、股神经的行径和分布。 8.熟悉大腿前群、内侧群肌的起止、位置和层次。 9.熟悉小腿前外侧群肌的起止、位置和层次。 ·25·
·25· (3)解剖锁胸筋膜的位置及穿过该筋膜的内容。 (4)解剖胸部浅层肌的起止、位置。 (5)解剖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的来源及支配范围。 2.腋区、臂前区解剖实验 (1)解剖腋壁的组成,腋动脉、肱动脉的行径、分支。 (2)解剖臂丛各束的位置,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位置、走行。 (3)解剖臂前区肌肉的起止、位置。 (4)解剖腋淋巴结的分群、分布。 3.肘区、前臂前区解剖实验 (1)解剖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的行径和分支。 (2)解剖肱动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的行径。 (3)解剖前臂屈肌的起止、位置、层次。 (4)解剖肘窝的位置和境界。 4.手部的解剖实验 (1)解剖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在手部的分布。 (2)解剖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位置。 (3)解剖腕管的构成及其通过的内容。 (4)解剖掌腱膜、手掌的腱滑液鞘及掌中间隙、鱼际间隙。 5.肩胛区上肢背侧区解剖实验 (1)解剖三边孔、四边孔、肱骨肌管的位置、组成及通过的内容。 (2)解剖腋神经、桡神经的行径、分支和分布。 (3)解剖肩胛区、上肢背侧区肌肉的起止、位置、肌腱袖的组成。 (4)解剖旋肩胛动脉、肱深动脉的位置走行。 第二章 下肢解剖 【目的要求】 1.掌握股三角、肌腔隙、血管腔隙及股管。 2.掌握大隐静脉及其属支。 3.掌握胫前动脉、大小隐静脉的行径。 4.掌握坐骨神经的走行、分支。 5.掌握腘动脉、胫后动脉的行径。 6.掌握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行径、分布。 7.熟悉股鞘、卵圆窝(隐静脉裂孔)、股动脉、股静脉、股神经的行径和分布。 8.熟悉大腿前群、内侧群肌的起止、位置和层次。 9.熟悉小腿前外侧群肌的起止、位置和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