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133.0.2 课程名称: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Basic Immunology Pathogeneticbiology 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5学分 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70学时。其中课堂讲授55学时,实验教学15学时。 前期课程: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 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医药结合、医院管理、中医、骨伤方向) 护理学专业 针推学专业 药学专业 考核方式:期末卷面考试占50%、平时成绩(课堂练习、考勤状况)占30%。实验考核(包 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占2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面向中医院校各主要医学专业和部分涉医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课程帮助学生 较全面的学习、掌握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 求学生重点掌握免疫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与免疫系统最基本的构成:重点掌握病原生物 (微生物、寄生虫)及病原生物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以及各类病原生物的共同致病特性 与危害方式。 This is a basic course for the medical science and relative specialties in TCM colleges.It is a required course for students who have finished Biology and other basic medical courses.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oretic lectures associated with experimental course,which could help students with integrating and mastering basic theory,knowledge and skills of immunology pathobiology. In the learning process,the students are particularly required to master all basic concepts on immunology,the fundamental structure of immune system and the basic concepts of pathobiology, including their common 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s and harmful ways. This course also focuses on fostering the scientific spirit with preciseness,seriousness, factualism and innovation.It pays attention to knowledge connection with related courses and ·119
·119·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133.0.2 课程名称: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Basic Immunology & Pathogeneticbiology 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5 学分 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 70 学时。其中课堂讲授 55 学时,实验教学 15 学时。 前期课程: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 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医药结合、医院管理、中医、骨伤方向) 护理学专业 针推学专业 药学专业 考核方式:期末卷面考试占 50%、平时成绩(课堂练习、考勤状况)占 30%。实验考核(包 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占 2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面向中医院校各主要医学专业和部分涉医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课程帮助学生 较全面的学习、掌握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 求学生重点掌握免疫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与免疫系统最基本的构成;重点掌握病原生物 (微生物、寄生虫)及病原生物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以及各类病原生物的共同致病特性 与危害方式。 This is a basic course for the medical science and relative specialties in TCM colleges. It is a required course for students who have finished Biology and other basic medical courses. 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oretic lectures associated with experimental course, which could help students with integrating and mastering basic theory,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immunology & pathobiology.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 students are particularly required to master all basic concepts on immunology, the fundamental structure of immune system and the basic concepts of pathobiology, including their common 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s and harmful ways. This course also focuses on fostering the scientific spirit with preciseness, seriousness, factualism and innovation. It pays attention to knowledge connection with related courses and
transition and acceptance for the students.Multi-media courseware is adopted as one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in this course,and also includes multi-group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helping students with a visual impression about general inspective methods and preventive regularity of pathological microbial. This course is aimed to achieve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Immunology Pathobiology,and reach the corresponding education target for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medicine and the relative specialties.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属于基础医学课程中的骨干课程。其中免疫学是关于生物界如何 界定“我”与“非我”,这一生存的最基本问题的科学:病原生物学则是有关人类生物性疾 病起因研究的科学。这两门科学系统的解释了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可能 机理与规律。通过这两门学科的学习可以为所有临床及临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最基础的 疾病学知识,并熟悉与了解这两门学科在现代临床医学的诊断与治疗基础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要求】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能够重点掌握好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免 疫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免疫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掌握免疫系统最基本的构成,包括 主要的免疫分子(结构与生物学作用)、免疫细胞(类型与生物学功能):掌握免疫应答的 基本过程:熟悉临床常见的免疫性疾病的病理机制:了解免疫学理论与免疫学技术的应用。 对于病原生物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病原生物(微生物、寄生虫)的基本概念:掌握病原 生物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掌握各类病原生物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遗传变 异等):掌握各类病原生物的共同致病特性与危害方式:熟悉临床常见病原生物的致病性特点 (传播途径、临床表现):熟悉病原生物的一般检测与防治规律:了解病原生物的分类学知识 及发现规律。 本课程总学时为70学时。其中课堂讲授55学时,实验教学15学时。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免疫学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免疫力、先天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的概念。 2.掌握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与主要功能。 3.了解免疫学的形成与发展。 ·120·
·120· transition and acceptance for the students. Multi-media courseware is adopted as one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in this course, and also includes multi-group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helping students with a visual impression about general inspective methods and preventive regularity of pathological microbial. This course is aimed to achieve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Immunology & Pathobiology, and reach the corresponding education target for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medicine and the relative specialties.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属于基础医学课程中的骨干课程。其中免疫学是关于生物界如何 界定“我”与“非我”,这一生存的最基本问题的科学;病原生物学则是有关人类生物性疾 病起因研究的科学。这两门科学系统的解释了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可能 机理与规律。通过这两门学科的学习可以为所有临床及临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最基础的 疾病学知识,并熟悉与了解这两门学科在现代临床医学的诊断与治疗基础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要求】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能够重点掌握好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免 疫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免疫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掌握免疫系统最基本的构成,包括 主要的免疫分子(结构与生物学作用)、免疫细胞(类型与生物学功能);掌握免疫应答的 基本过程;熟悉临床常见的免疫性疾病的病理机制;了解免疫学理论与免疫学技术的应用。 对于病原生物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病原生物(微生物、寄生虫)的基本概念;掌握病原 生物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掌握各类病原生物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遗传变 异等);掌握各类病原生物的共同致病特性与危害方式;熟悉临床常见病原生物的致病性特点 (传播途径、临床表现);熟悉病原生物的一般检测与防治规律;了解病原生物的分类学知识 及发现规律。 本课程总学时为 70 学时。其中课堂讲授 55 学时,实验教学 15 学时。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 免疫学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免疫力、先天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的概念。 2.掌握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与主要功能。 3.了解免疫学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内容】 1.免疫现象、免疫与免疫力的概念。 2.先天性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组成与作用。 3.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免疫器官)。 4.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5. 免疫学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二章抗原 【目的要求】 1.掌握抗原的概念、基本属性。 2.掌握抗原决定簇的概念及类型。 3.掌握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 4.熟悉抗原的主要分类方法及医学上的重要抗原物质。 5.了解交叉反应的概念及形成基础。 【教学内容】 1.抗原的概念及基本属性(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 2.抗原特异性的形成基础(抗原决定簇、表位的概念)。 3.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抗原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抗原 与免疫系统的作用方式)。 4.交叉反应的概念及形成基础(共同抗原、共同抗原决定簇、相似抗原决定簇的概念)。 5.抗原的分类:根据抗原与其识别者间的亲缘关系分类(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 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根据B细胞的激活是否需要T细胞的辅助(TDAg、TIAg)。 6.医学上的重要抗原(病原生物、异种血清、红细胞血型抗原、MHC抗原、肿瘤抗原)。 7.佐剂的概念与类型。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概念。 2.掌握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3.掌握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及主要生物学功能。 4.熟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与特点。 ·121·
·121· 【教学内容】 1.免疫现象、免疫与免疫力的概念。 2.先天性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组成与作用。 3.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免疫器官)。 4.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5.免疫学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二章 抗原 【目的要求】 1.掌握抗原的概念、基本属性。 2.掌握抗原决定簇的概念及类型。 3.掌握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 4.熟悉抗原的主要分类方法及医学上的重要抗原物质。 5.了解交叉反应的概念及形成基础。 【教学内容】 1.抗原的概念及基本属性(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 2.抗原特异性的形成基础(抗原决定簇、表位的概念)。 3.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抗原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抗原 与免疫系统的作用方式)。 4.交叉反应的概念及形成基础(共同抗原、共同抗原决定簇、相似抗原决定簇的概念)。 5.抗原的分类:根据抗原与其识别者间的亲缘关系分类(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 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根据 B 细胞的激活是否需要 T 细胞的辅助(TDAg、TIAg)。 6.医学上的重要抗原(病原生物、异种血清、红细胞血型抗原、MHC 抗原、肿瘤抗原)。 7.佐剂的概念与类型。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概念。 2.掌握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3.掌握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及主要生物学功能。 4.熟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与特点
5.了解抗体的人工制备及医学意义。 【教学内容】 1.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概念。 2.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肽链组成、C区、V区、超变区、功能区、铰链区的概念、 水解片段)。 3.免疫球蛋白的多聚体形式。 4.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主要生物学功能)。 5.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与特点。 6.免疫球蛋白的抗原性。 7.抗体的人工制备(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8.抗体的医学应用与意义。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四章补体系统 【目的要求】 1.掌握补体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命名原则。 2.掌握补体系统的经典激活途径。 3.掌握补体系统各成分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4.熟悉补体系统的替代激活途径及MBL激活途径。 5.了解补体系统激活的调节。 【教学内容】 1.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命名原则。 2.补体系统的组成(固有成份、调节因子、补体受体)。 3.补体系统的经典激活途径(过程、主要参与成分、重要的转化酶、攻膜复合体)。 4.补体系统的替代激活途径(过程、主要参与成分、重要的转化酶、与经典激活途径 的比较)。 5.补体系统的MBL激活途径(过程、主要参与成分、重要的转化酶、与经典激活途径 的比较)。 6.补体系统激活的调节及各调节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7.补体系统各成分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 ·122·
·122· 5.了解抗体的人工制备及医学意义。 【教学内容】 1.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概念。 2.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肽链组成、C 区、V 区、超变区、功能区、铰链区的概念、 水解片段)。 3.免疫球蛋白的多聚体形式。 4.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主要生物学功能)。 5.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与特点。 6.免疫球蛋白的抗原性。 7.抗体的人工制备(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8.抗体的医学应用与意义。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四章 补体系统 【目的要求】 1.掌握补体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命名原则。 2.掌握补体系统的经典激活途径。 3.掌握补体系统各成分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4.熟悉补体系统的替代激活途径及 MBL 激活途径。 5.了解补体系统激活的调节。 【教学内容】 1.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命名原则。 2.补体系统的组成(固有成份、调节因子、补体受体)。 3.补体系统的经典激活途径(过程、主要参与成分、重要的转化酶、攻膜复合体)。 4.补体系统的替代激活途径(过程、主要参与成分、重要的转化酶、与经典激活途径 的比较)。 5.补体系统的 MBL 激活途径(过程、主要参与成分、重要的转化酶、与经典激活途径 的比较)。 6.补体系统激活的调节及各调节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7.补体系统各成分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五章MHC分子 【目的要求】 1.掌握MHC、MHC分子、HLA复合体、LA的概念。 2.掌握HLA复合体基因组成。 3.掌握LA的分子结构与分布。 4.熟悉MC分子的生物学作用与意义。 5.了解MHC的遗传学特点。 【教学内容】 1.MHC、MHC分子的发现及生物学意义。 2.MHC、MHC分子、HLA复合体、LA的基本概念。 3.LA复合体的组成。 4.HLAI、II类分子的结构。 5.LAI、II类分子的分布。 6.HLA分子的生物学意义(抗原提呈、C约束性)与临床意义(器官移植、输血反 应、疾病相关性、亲子鉴定)。 7.MHC的遗传学特点(高度多态性、单元型遗传、连锁不平衡)。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六章免疫细胞及其相关分子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细胞的概念。 2.掌握T、B淋巴细胞的主要膜分子。 3.掌握T、B淋巴细胞的亚群与功能。 4.掌握APC的概念与组成。 5.熟悉T、B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 6.熟悉K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7.熟悉白细胞分化抗原、黏附分子、细胞因子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细胞的基本概念以及免疫细胞的组成。 2.T、B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阴性选择、阳性选择过程)。 3.T、B淋巴细胞的主要膜分子(TCR复体、BCR复体、共刺激分子、CD4、CD8、FC受 体、补体受体、细胞因子受体、丝裂原结合蛋白)。 4.T、B淋巴细胞的亚群与功能(Th、Th1、Th2、Tc、B1、B2亚群)。 5.NK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的来源、分化与生物学作用。 ·123·
·123· 第五章 MHC 分子 【目的要求】 1.掌握 MHC、MHC 分子、HLA 复合体、HLA 的概念。 2.掌握 HLA 复合体基因组成。 3.掌握 HLA 的分子结构与分布。 4.熟悉 MHC 分子的生物学作用与意义。 5.了解 MHC 的遗传学特点。 【教学内容】 1.MHC、MHC 分子的发现及生物学意义。 2.MHC、MHC 分子、HLA 复合体、HLA 的基本概念。 3.HLA 复合体的组成。 4.HLA I、II 类分子的结构。 5.HLA I、II 类分子的分布。 6.HLA 分子的生物学意义(抗原提呈、MHC 约束性)与临床意义(器官移植、输血反 应、疾病相关性、亲子鉴定)。 7.MHC 的遗传学特点(高度多态性、单元型遗传、连锁不平衡)。 【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六章 免疫细胞及其相关分子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细胞的概念。 2.掌握 T、B 淋巴细胞的主要膜分子。 3.掌握 T、B 淋巴细胞的亚群与功能。 4.掌握 APC 的概念与组成。 5.熟悉 T、B 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 6.熟悉 NK 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7.熟悉白细胞分化抗原、黏附分子、细胞因子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细胞的基本概念以及免疫细胞的组成。 2.T、B 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阴性选择、阳性选择过程)。 3.T、B 淋巴细胞的主要膜分子(TCR 复体、BCR 复体、共刺激分子、CD4、CD8、Fc 受 体、补体受体、细胞因子受体、丝裂原结合蛋白)。 4.T、B 淋巴细胞的亚群与功能(Th、Th1、Th2、Tc、B1、B2 亚群)。 5.NK 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的来源、分化与生物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