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01.021.0.3)… 1 中医基础理论(01.021.3.1)… 13 中医学基础(01.021.3.2)… 24 中医诊断学(01.031.0.3)… 36 中医诊断学(01.031.0.4)… 49 中医诊断学(01.031.0.5)… 57 中医诊断学(01.031.3.1)… 67 温病学*(01.051.0.2)… 75 温病学(01.051.0.3)… 84 金匮要略选读(01.061.0.2)… 93 金匮要略选读(01.062.0.2)… 106 伤寒论选读(01.091.0.2)… 118 伤寒论选读*(01.092.0.1) 130 中医临床经典导读(01.094.0.1)… 139 中医临床经典导读(01.094.0.2)… 143 内经选读(01.101.0.2)… 148 内经选读*(01.101.0.4) 157 正常人体解剖学(01.111.0.2)… 167 正常人体解剖学(01.111.0.3)… 176 正常人体解剖学(01.111.3.1)… 184 正常人体学(一)(01.115.6.3) 191 正常人体学(二)(01.115.6.4) 200 医用化学(01.121.0.1)…208 生物化学(01.121.0.2)… 217 医用化学(01.121.0.6)… 235 生物化学(01.121.0.7)… 244 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一)(01.121.0.8) 262 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二)(01.121.0.9) 270 生物化学(01.121.3.1)… 284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01.133.0.2) 301 生理学(01.151.0.1)…316 生理学(01151.0.2)… 326 生理学(01.151.3.1)… 335 -1-
- 1 - 中医基础理论(01.021.0.3)…………………………………………………… 1 中医基础理论(01.021.3.1)…………………………………………………… 13 中医学基础(01.021.3.2)……………………………………………………… 24 中医诊断学(01.031.0.3)……………………………………………………… 36 中医诊断学(01.031.0.4)……………………………………………………… 49 中医诊断学(01.031.0.5)……………………………………………………… 57 中医诊断学(01.031.3.1)……………………………………………………… 67 温病学 *(01. 051.0.2)………………………………………………………… 75 温病学(01. 051.0.3)…………………………………………………………… 84 金匮要略选读(01.061.0.2)…………………………………………………… 93 金匮要略选读( 01.062.0.2)…………………………………………………… 106 伤寒论选读(01.091.0.2)……………………………………………………… 118 伤寒论选读 *(01.092.0.1)…………………………………………………… 130 中医临床经典导读(01.094.0.1)……………………………………………… 139 中医临床经典导读(01.094.0.2)……………………………………………… 143 内经选读(01.101.0.2)………………………………………………………… 148 内经选读 *(01.101.0.4)……………………………………………………… 157 正常人体解剖学(01.111.0.2)………………………………………………… 167 正常人体解剖学(01.111.0.3)………………………………………………… 176 正常人体解剖学(01.111.3.1)………………………………………………… 184 正常人体学(一)(01.115.6.3) ……………………………………………… 191 正常人体学(二)(01.115.6.4) ……………………………………………… 200 医用化学(01.121.0.1)………………………………………………………… 208 生物化学(01.121.0.2)………………………………………………………… 217 医用化学(01.121.0.6)………………………………………………………… 235 生物化学(01.121.0.7)………………………………………………………… 244 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一)(01.121.0.8) …………………………………… 262 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二)(01.121.0.9) …………………………………… 270 生物化学(01.121.3.1)………………………………………………………… 284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01.133.0.2)……………………………………… 301 生理学(01.151.0.1)…………………………………………………………… 316 生理学(01.151.0.2)…………………………………………………………… 326 生理学(01.151.3.1)…………………………………………………………… 335 目 录
生理学(01.151.5.1)… 345 组织胚胎学(01.161.0.1)…354 病理学(01.171.0.1)…365 病理学(01.171.7.1)… 375 生理科学综合实验(01.176.5.1)… 385 普通心理学(01.201.0.1)… …392 实验中医学(一)(01.211.0.1) 402 实验中医学(二)(01.211.0.2) 414 疾病学基础(一)(01.304.0.1) …424 疾病学基础(二)(01.304.0.2) …437 运动系统解剖学(01.307.0.2)…445 解剖学(01.308.0.1)… 450 方剂学(03.094.0.2)… 458 方剂学(03.094.3.2)… 472 中医药膳学(03.103.0.2)… 487 中医药膳学(03.103.0.2)… 506 方药学(17.027.0.1) 511 生物化学(18.044.0.1)… …522 -2-
- 2 - 生理学(01.151.5.1)…………………………………………………………… 345 组织胚胎学(01.161.0.1)……………………………………………………… 354 病理学(01.171.0.1)…………………………………………………………… 365 病理学(01.171.7.1)…………………………………………………………… 375 生理科学综合实验(01.176.5.1)……………………………………………… 385 普通心理学(01.201.0.1)……………………………………………………… 392 实验中医学(一)(01.211.0.1) ……………………………………………… 402 实验中医学(二)(01.211.0.2) ……………………………………………… 414 疾病学基础(一)(01.304.0.1) ……………………………………………… 424 疾病学基础(二)(01.304.0.2) ……………………………………………… 437 运动系统解剖学(01.307.0.2)………………………………………………… 445 解剖学(01.308.0.1)…………………………………………………………… 450 方剂学(03.094.0.2)…………………………………………………………… 458 方剂学(03.094.3.2)…………………………………………………………… 472 中医药膳学(03.103.0.2)……………………………………………………… 487 中医药膳学(03.103.0.2)……………………………………………………… 506 方药学(17.027.0.1)…………………………………………………………… 511 生物化学(18.044.0.1)………………………………………………………… 522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一般信息 课程编号:01.021.0.3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学分:8学分 学时:112学时 前期课程:无 授课对象: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学(5+3一体化针灸推拿英 语方向);中医学 二、课程一般要求(课程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为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中医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思 维方法,内容涵盖中医学学科特点、中医学哲学基础(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医学主要思 维方法(司外揣内、援物比类等)、中医学的生理观(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中医学的疾病观(病 因、发病、病机)、中医学的防治观(养生和防治原则),是学习其他中医课程的基础。课程所涉及的中 医基本理论及思维方法,对学生建立中医理论框架、培养中医思维、运用中医理论分析阐述临床问题等 都非常关键,是一门需要扎实掌握的基础课程。 Fundamental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introductory course,which mainly introduce basic principles,concepts and thinking methods.This course contains basic character of TCM,philosophical foundation(primordial-qi thesis,yin-yang and five-xing doctrine),physiology(such as chapter of qi,blood and body fluid;Visceral Manifestation;collaterals and channels;constitutions),pathology(such as etiology,onset of disease and pathogenesis),principle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It is preliminary basis of other TCM courses. The main principles and thinking is pivotal for students to establish TCM framework,cultivate TCM thinking model and solve clinical problems.Hence,it is foundational course which should be mastered solidly 三、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教学过程中基本知识点的教与学,使学生做到基本概念、原理的记忆与理解,能够运用中医基 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临床具体问题,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使学生认识到中医学科以及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使其形成中医思维, 增进对中医专业的理解和认同。 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及研究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二)教学策略设计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学(5+3一体化针灸 推拿英语方向)、中医学等各专业一年级学生,为初次学习中医课程,无相关背景知识:思维模式亟待 由初高中阶段线性思维实现中医学非逻辑思维方式的转变。基于此,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着力于基 本知识点讲清、讲透,与临床的融会贯通,以奠定理论基础,激发学习兴趣;为了增进学生对基本知识 的理解、掌握及运用,以及引导学生形成中医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导修、合作学习、PBL教学、案 -1-
- 1 - 一、课程一般信息 课程编号 :01.021.0.3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开课学院 :基础医学院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学分 :8 学分 学时 :112 学时 前期课程 :无 授课对象 :针灸推拿学 ; 中西医临床医学 ; 中医学(5+3 一体化); 中医学(5+3 一体化针灸推拿英 语方向); 中医学 二、课程一般要求(课程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为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中医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思 维方法,内容涵盖中医学学科特点、中医学哲学基础(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医学主要思 维方法(司外揣内、援物比类等)、中医学的生理观(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中医学的疾病观(病 因、发病、病机)、中医学的防治观(养生和防治原则),是学习其他中医课程的基础。课程所涉及的中 医基本理论及思维方法,对学生建立中医理论框架、培养中医思维、运用中医理论分析阐述临床问题等 都非常关键,是一门需要扎实掌握的基础课程。 Fundamental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introductory course, which mainly introduce basic principles, concepts and thinking methods. This course contains basic character of TCM,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primordial-qi thesis, yin-yang and five-xing doctrine),physiology (such as chapter of qi, blood and body fluid ;Visceral Manifestation; collaterals and channels; constitutions), pathology (such as etiology, onset of disease and pathogenesis), principle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t is preliminary basis of other TCM courses. The main principles and thinking is pivotal for students to establish TCM framework, cultivate TCM thinking model and solve clinical problems. Hence, it is foundational course which should be mastered solidly. 三、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教学过程中基本知识点的教与学,使学生做到基本概念、原理的记忆与理解,能够运用中医基 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临床具体问题,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使学生认识到中医学科以及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使其形成中医思维, 增进对中医专业的理解和认同。 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及研究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二)教学策略设计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5+3 一体化)、中医学(5+3 一体化针灸 推拿英语方向)、中医学等各专业一年级学生,为初次学习中医课程,无相关背景知识 ;思维模式亟待 由初高中阶段线性思维实现中医学非逻辑思维方式的转变。基于此,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着力于基 本知识点讲清、讲透,与临床的融会贯通,以奠定理论基础,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增进学生对基本知识 的理解、掌握及运用,以及引导学生形成中医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导修、合作学习、PBL 教学、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例式教学等形式,并借助微课程、多媒体等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具体策略如下: 1.框架式教学一一构建知识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可分为四级架构。一级架构是系统架构,包括中医学哲学基础、中 医学生理观、中医学疾病观、中医学养生防治观:二级架构为章架构,如中医学哲学基础可细分元气论、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三章。三级架构为节架构,如气血津液一章可分解为四节:气、血、津液及三者相 互关系。四级架构为具体知识内容。如气一节,主要介绍五部分具体知识内容,即气的概念、生成、功能、 运动和分类。其好处在于,使学生能较快地搭建知识框架,促进学习。 2.多元化教学一一促进日标达成 针对一年级学生学情特点,以及《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在整个中医教学体系中的作用,本课程在教 学方式上,以课堂讲授为主,着力于讲清、讲透基本知识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为了促进主动学习和深层学习,激发思考,更好实现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在教师讲授 基础上,积极开展以基本理论或概念(即知识点)为抓手的自主学习或扩展性学习,学生按自愿成立学 习小组,平时互相交流学习,开展课堂讨论、课程演讲,撰写课程感言。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参与情况进 行评价,并计入学习成绩。教师可选取开放性的讨论题目如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比较、心主神明与脑 主神明等,引起学生争论,引发学生思考。 3.导修制教学一一启迪中医思维 由于中医思维和现行理工科思维有较大差异,学生学习中医,首先要进行思维引导,使其逐渐形成 中医思维,对中医价值观产生共鸣。基于这一点,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导修课的学生探究、汇报和 讨论,如中西医差异、阴阳五行等,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了解中医的思维特质,从而加深对中医的理解 和共鸣。 4.案例式教学一一激发学习兴趣 鉴于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中医理论对临床有重要指导作用。在教学上我们注重将理论讲 解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并通过PBL结合案例分析,以团队合作、小组讨论为形式,借助实际案例,来彰 显中医理论的指导价值,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5.微课程建设一一线上线下互动 通过基于微课程的在线课程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构建线上和线下学习结 合、课堂和课外学习结合、整体和碎片化学习结合、传统网络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结合的新型在线课程 教学模式。一方面增强学习趣味性,另一方面使抽象的内容直观而具象化,从而使学生易于接受,引发 共鸣。通过构建网络化教学体系,使学习方式由被动式逐渐转向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主的整合探究性 学习模式。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改革。小组讨论、自主学习、PBL或案例式 学习等方式,计入平时成绩。课程考核形式为笔试,闭卷。其中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明确中医学的学科特性: 2.大体把握中医发展进程中一些重要医籍及医家在理论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3.理解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重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医学的学科特性 -2-
- 2 - 例式教学等形式,并借助微课程、多媒体等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具体策略如下 : 1. 框架式教学——构建知识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可分为四级架构。一级架构是系统架构,包括中医学哲学基础、中 医学生理观、中医学疾病观、中医学养生防治观 ;二级架构为章架构,如中医学哲学基础可细分元气论、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三章。三级架构为节架构,如气血津液一章可分解为四节 :气、血、津液及三者相 互关系。四级架构为具体知识内容。如气一节,主要介绍五部分具体知识内容,即气的概念、生成、功能、 运动和分类。其好处在于,使学生能较快地搭建知识框架,促进学习。 2. 多元化教学——促进目标达成 针对一年级学生学情特点,以及《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在整个中医教学体系中的作用,本课程在教 学方式上,以课堂讲授为主,着力于讲清、讲透基本知识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为了促进主动学习和深层学习,激发思考,更好实现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在教师讲授 基础上,积极开展以基本理论或概念(即知识点)为抓手的自主学习或扩展性学习,学生按自愿成立学 习小组,平时互相交流学习,开展课堂讨论、课程演讲,撰写课程感言。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参与情况进 行评价,并计入学习成绩。教师可选取开放性的讨论题目如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比较、心主神明与脑 主神明等,引起学生争论,引发学生思考。 3. 导修制教学——启迪中医思维 由于中医思维和现行理工科思维有较大差异,学生学习中医,首先要进行思维引导,使其逐渐形成 中医思维,对中医价值观产生共鸣。基于这一点,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导修课的学生探究、汇报和 讨论,如中西医差异、阴阳五行等,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了解中医的思维特质,从而加深对中医的理解 和共鸣。 4. 案例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鉴于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中医理论对临床有重要指导作用。在教学上我们注重将理论讲 解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并通过 PBL 结合案例分析,以团队合作、小组讨论为形式,借助实际案例,来彰 显中医理论的指导价值,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5. 微课程建设——线上线下互动 通过基于微课程的在线课程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构建线上和线下学习结 合、课堂和课外学习结合、整体和碎片化学习结合、传统网络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结合的新型在线课程 教学模式。一方面增强学习趣味性,另一方面使抽象的内容直观而具象化,从而使学生易于接受,引发 共鸣。通过构建网络化教学体系,使学习方式由被动式逐渐转向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主的整合探究性 学习模式。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改革。小组讨论、自主学习、PBL 或案例式 学习等方式,计入平时成绩。课程考核形式为笔试,闭卷。其中平时成绩占 30%,考试成绩占 70%。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 明确中医学的学科特性 ; 2. 大体把握中医发展进程中一些重要医籍及医家在理论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 3. 理解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重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医学的学科特性
1.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 2.中医学的社会科学属性。 3.中医学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 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先秦秦汉时期一一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时期。 2.晋隋唐时期一一中医理论系统化时期。 3.宋金元时期一一中医理论突破性进展时期。 4.明清时期一一中医理论集大成及进一步发展时期。 5.近现代一一中西医汇通到结合及中医现代化研究。 第三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重点) 2.辨证论治(重点)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就中医学的特点和中西医差异进行讨论。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知晓古代哲学对中医学的渗透与影响以及与中医密不可分的关系。 2.大体把握古代哲学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核心观点(重点)。 3.能综合运用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解释中医问题(难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元气论 1.气的起源与概念。 2.元气论的主要内容。 3.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1.阴阳的起源与概念(重点) 2.阴阳的特征与属性(重点) 3.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 (1)交感相错 (2)对立制约 (3)互根互用 (4)消长平衡 (5)相互转化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难点) (1)说明组织结构 (2)说明生理活动 (3)说明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诊断 (5)用于疾病治疗 (6)指导养生预防 第三节五行学说 1.五行的起源与概念(重点) -3
- 3 - 1. 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 2. 中医学的社会科学属性。 3.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 先秦秦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时期。 2. 晋隋唐时期——中医理论系统化时期。 3. 宋金元时期——中医理论突破性进展时期。 4. 明清时期——中医理论集大成及进一步发展时期。 5. 近现代——中西医汇通到结合及中医现代化研究。 第三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重点) 2. 辨证论治(重点)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就中医学的特点和中西医差异进行讨论。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 知晓古代哲学对中医学的渗透与影响以及与中医密不可分的关系。 2. 大体把握古代哲学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核心观点(重点)。 3. 能综合运用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解释中医问题(难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元气论 1. 气的起源与概念。 2. 元气论的主要内容。 3. 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阴阳学说 1. 阴阳的起源与概念(重点) 2. 阴阳的特征与属性(重点) 3.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 (1)交感相错 (2)对立制约 (3)互根互用 (4)消长平衡 (5)相互转化 4.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难点) (1)说明组织结构 (2)说明生理活动 (3)说明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诊断 (5)用于疾病治疗 (6)指导养生预防 第三节 五行学说 1. 五行的起源与概念(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