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使其产卵,9-10天后收集处女蝇(新羽化的雌身体细长,幼嫩的的几乎透明,一般在810h内没有交配能力,或经过7-10天的隔离饲养,没有与任何雄蝇交配过,都属于处女蝇。2.杂交:把雌雄果蝇根据实验要求搭配起来,装入一个瓶内,每瓶放5-6对,贴上标签,写明组合的亲本、杂交时间、实验者姓名。培养:第二关检查培养瓶,亲本若有死亡,应及时补充,培养瓶放在25度恒温箱中培养。注意随时检查培养基是否发霉,如有污染应立即更换新的培养基。3.第二周:对果蝇生活史进行细心观察。第一周接种的果蝇,经7-8天培养后,除亲本(即当瓶壁上出现黑色蛹时除去亲本)。之后将培养瓶继续放在恒温箱中培养再过3-4天,F1成蝇开始出现。接下来的一周将F1移入新的培养瓶中进行兄妹交。4.第三周,观察记录F1表型。在接种杂交亲本后约11-12天,F1成虫开始羽化,在实验室中取出F1成蝇,观察记录其表型和数量。每个杂交组合至少应统计30只。F1兄妹交:取一新培养瓶,放10-15对F1果蝇进行自交。再过7-8天后除去F1个体。5.第五周,即接种F1果蝇11-12天后,F2开始羽化。逐批仔细观察各种表型并计数并用X2进行测验,说明试验结果是否与理论数值相符合。连续统计4-5天,以保证获得足够数量的被观察后代,被观察过的果蝇处死。每组统计100-200只。6.分别以个人、小组、大组为单位整理数据,计算重组值、并发率,作连锁图。分析总结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预期结果1、分离规律:体色鉴定黑檀体(ee)×灰体(EE)→F1灰体(Ee)-→F2(1:2:1,3:1)2、自由组合规律:体色与翅形鉴定黑檀体长翅×灰体短翅一→F1灰体长翅→F2(9:3:3:1)3、伴性遗传:眼色、性别鉴定红眼>日眼一F1无论雌雄均为红眼,F1雌雄互交,F2红眼:眼=3:1,但无日眼雌蝇
养使其产卵,9-10 天后收集处女蝇(新羽化的雌身体细长,幼嫩的的几乎透明,一般在 8- 10h 内没有交配能力,或经过 7-10 天的隔离饲养,没有与任何雄蝇交配过,都属于处女蝇。 2. 杂交:把雌雄果蝇根据实验要求搭配起来,装入一个瓶内,每瓶放 5-6 对,贴上标签,写 明组合的亲本、杂交时间、实验者姓名。培养:第二天检查培养瓶,亲本若有死亡,应及时 补充,培养瓶放在 25 度恒温箱中培养。注意随时检查培养基是否发霉,如有污染应立即更换 新的培养基。 3. 第二周:对果蝇生活史进行细心观察。第一周接种的果蝇,经7-8 天培养后,除亲本(即当 瓶壁上出现黑色蛹时除去亲本)。之后将培养瓶继续放在恒温箱中培养再过 3-4 天,F1 成蝇 开始出现。接下来的一周将 F1 移入新的培养瓶中进行兄妹交。 4. 第三周,观察记录F1表型。在接种杂交亲本后约 11-12 天,F1 成虫开始羽化,在实验室中 取出 F1 成蝇,观察记录其表型和数量。每个杂交组合至少应统计 30 只。F1 兄妹交:取一新 培养瓶,放 10-15 对 F1 果蝇进行自交。再过 7-8 天后除去 F1 个体。 5. 第五周,即接种 F1 果蝇 11-12 天后,F2 开始羽化。逐批仔细观察各种表型并计数, 并用 X2 进行测验,说明试验结果是否与理论数值相符合。连续统计 4-5 天,以保证获得足够 数量的被观察后代,被观察过的果蝇处死。每组统计 100-200 只。 6. 分别以个人、小组、大组为单位整理数据,计算重组值、并发率,作连锁图。分析总结影 响试验结果的因素。 预期结果: 1、分离规律:体色鉴定 黑檀体(ee)× 灰体(EE)→F1 灰体(Ee)→F2 (1:2:1,3:1) 2、自由组合规律:体色与翅形鉴定 黑檀体长翅×灰体短翅→F1 灰体长翅→F2(9:3:3:1) 3、伴性遗传:眼色、性别鉴定 红眼>白眼→F1 无论雌雄均为红眼,F1 雌雄互交,F2 红眼:白眼=3:1,但无白眼雌蝇
五、注意事项处女蝇的挑选决定看实验的成败,所以一定要分清雌雄。注意乙醚麻醉果蝇时间不要太长,防止果蝇死亡。统计性状时要注意不要重复统计。一定要注意及时按照时间表来去除亲本,防止亲本和后代混杂在一起,影响数据的准确性。雄性果蝇是完全连锁的。六、思考题1.为什么一定要挑选处女蝇?2.在分开饲养的父本和母本中如果混杂了另一性别的果蝇,对父本还是母本的影响更大?为什么实验三、果蝇睡腺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一、实验目的1.练习分离果蝇幼虫睡腺的技术,学习睡腺染色体的制片方法,2.观察了解果蝇睡腺染色体的形态学及遗传学特征。二、实验原理本世纪初,D.Kostof用压片法首先在果蝇幼虫的睡液腺细胞核中发现了特别巨大的染色体睡液腺染色体(salivaryglandchromosome)。事实上,双翅目昆虫(如摇蚊、果蝇等)的幼虫期都具有很大的睡腺细胞,其中的染色体就是巨大的睡液腺染色体。这些巨大的睡液腺染色体具有许多重要特征,为遗传学研究的许多方面,如染色体结构、化学组成、基因差别表达等提供了独特的研究材料。双翅自昆虫的整个消化道细胞发育到一定阶段之后就不再进行有丝分裂,而停止在分裂间期。但随着幼虫整体器官以及这些细胞本身体积的增大,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尤其是睡液腺染色体仍不断地进行自我复制而不分开,经过许多次的复制形成约1000.~4000拷贝的染色体丝,合起来达5×400微米长,比普通中期相染色体大得多(约100~150倍),所以又称为多线染色体(polytenechromosome)和巨大染色体(giantchromosome)
五、注意事项 处女蝇的挑选决定着实验的成败,所以一定要分清雌雄。注意乙醚麻醉果蝇时间不要太长,防 止果蝇死亡。统计性状时要注意不要重复统计。一定要注意及时按照时间表来去除亲本,防止亲本 和后代混杂在一起,影响数据的准确性。雄性果蝇是完全连锁的。 六、思考题 1.为什么一定要挑选处女蝇? 2.在分开饲养的父本和母本中如果混杂了另一性别的果蝇,对父本还是母本的影响更大? 为什么 实验三、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 一、实验目的 1. 练习分离果蝇幼虫唾腺的技术,学习唾腺染色体的制片方法。 2. 观察了解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形态学及遗传学特征。 二、实验原理 本世纪初,D. Kostoff 用压片法首先在果蝇幼虫的唾液腺细胞核中发现了特别巨大的染色体 ——唾液腺染色体(salivary gland chromosome)。事实上,双翅目昆虫(如摇蚊、果蝇等)的 幼虫期都具有很大的唾腺细胞,其中的染色体就是巨大的唾液腺染色体。这些巨大的唾液腺染 色体具有许多重要特征,为遗传学研究的许多方面,如染色体结构、化学组成、基因差别表达 等提供了独特的研究材料。 双翅目昆虫的整个消化道细胞发育到一定阶段之后就不再进行有丝分裂,而停止在分裂间期。 但随着幼虫整体器官以及这些细胞本身体积的增大,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尤其是唾液腺染色体仍不 断地进行自我复制而不分开,经过许多次的复制形成约 1000~4000 拷贝的染色体丝,合起来 达 5×400 微米长,比普通中期相染色体大得多(约 100~150 倍),所以又称为多线染色体 (polytene chromosome)和巨大染色体(giant chromosome)
睡液腺染色体形成的最初,其同源染色体即处于紧密配对状态,这种状态称为“体细胞联会”。在以后不断的复制中仍不分开,由此成干上方条核蛋白纤维丝合在一起,紧密盘绕所以配对的染色体只皇现单倍数。黑腹果蝇的染色体数为2n=2×4,其中第1(X染色体)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图21-1),第IⅡI、第IⅢI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形成睡腺染色体时分别出现两条臂,第IV为很小的点状染色体。而睡液腺染色体形成时,染色体着丝粒和近着丝粒的异染色质区聚于一起构成一染色中心(chromocenter),所以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从染色体中心处伸出6条配对的染色体臂,其5条为长臂,1条为紧靠染色中心的很短的臂(第IV)(图21-2)。由于睡腺细胞在果蝇幼虫时期一直处于细胞分裂的间期状态,所以每条核蛋白纤维丝都处于伸展状态,因而不同于一般有丝分裂中期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睡腺染色体经染色后,呈现深浅不同,疏密各异的横纹(band)。这些横纹的数目、位置、宽窄及排列顺序都具有种的特异性。研究认为这些横纹与染色体的基因是有一定关系,而一旦染色体上发生了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也可较容易地在睡腺染色体上观察识别出来。可见睡腺染色体技术是遗传学研究中一项基本的技术。唾腺染色体的特点:5×400微米,1、巨大染色体:相当于普通染色体的100-150倍2、多线染色体:果蝇的睡腺细胞停止在分裂间期,染色体核蛋白纤维不断复制,平行排列形成巨大而伸展的多线染色体,染色体经多次复制而不分开,每条染色体大约有1000-4000条染色质丝3、体细胞联会:体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的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由于体细胞同源染色体紧密而精确地配对,它们在全长上几乎完全并行排列,使得果蝇染色体只现二倍体染色体数自的单元数。4、横纹结构:间期状态的染色体核蛋白纤维丝处于伸展状态,每条染色体的染色线在不同的区段螺旋化程度不一经碱性染料染色,出现深浅、疏密各异的横纹。不同染色体的横纹数量、形状和排列顺序是恒定的。利用这些特征不仅可以鉴定不同的染色体,还可以结合遗传试验结果进行基因定位。20世纪30年代,C.B.Bridge发表首张多线染色体细胞学图谱。横纹的线性排列代表基因的关系,用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精细分析,易观察到染色体结构变异,所以睡腺染色体是研究染色体畸变的好材料
唾液腺染色体形成的最初,其同源染色体即处于紧密配对状态,这种状态称为“体细胞联 会”。在以后不断的复制中仍不分开,由此成千上万条核蛋白纤维丝合在一起,紧密盘绕。 所以配对的染色体只呈现单倍数。 黑腹果蝇的染色体数为 2n=2×4,其中第 I(X 染色体)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图21-1), 第 II、第 III 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形成唾腺染色体时分别出现两条臂,第 IV 为很小的 点状染色体。而唾液腺染色体形成时,染色体着丝粒和近着丝粒的异染色质区聚于一起构成一 染色中心(chromocenter),所以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从染色体中心处伸出6 条配对的染色体 臂,其 5 条为长臂,1 条为紧靠染色中心的很短的臂(第 IV)(图 21-2)。 由于唾腺细胞在果蝇幼虫时期一直处于细胞分裂的间期状态,所以每条核蛋白纤维丝都处于伸 展状态,因而不同于一般有丝分裂中期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唾腺染色体经染色后,呈现深浅不 同,疏密各异的横纹(band)。这些横纹的数目、位置、宽窄及排列顺序都具有种的特异性。研究 认为这些横纹与染色体的基因是有一定关系,而一旦染色体上发生了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 也可较容易地在唾腺染色体上观察识别出来。可见唾腺染色体技术是遗传学研究中一项基本的技 术。唾腺染色体的特点: 1、 巨大染色体:5×400 微米,相当于普通染色体的 100-150 倍 2、 多线染色体:果蝇的唾腺细胞停止在分裂间期,染色体核蛋白纤维不断复制,平行排列形成 巨大而伸展的多线染色体,染色体经多次复制而不分开,每条染色体大约有 1000-4000 条染色质 丝 3、 体细胞联会:体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的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由于体细胞同源染色体 紧密而精确地配对,它们在全长上几乎完全并行排列,使得果蝇染色体只现二倍体染色体数目的 单元数。 4、 横纹结构:间期状态的染色体核蛋白纤维丝处于伸展状态,每条染色体的染色线在不同的区 段螺旋化程度不一,经碱性染料染色,出现深浅、疏密各异的横纹。不同染色体的横纹数量、形 状和排列顺序是恒定的。利用这些特征不仅可以鉴定不同的染色体,还可以结合遗传试验结果进 行基因定位。20 世纪 30 年代,C.B.Bridge 发表首张多线染色体细胞学图谱。横纹的线性排列代 表基因的关系,用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精细分析,易观察到染色体结构变异,所以唾腺染色体是 研究染色体畸变的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