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有何区别?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有何不同? 4.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有何区别?简述木兰科、樟科、壳斗科、杜鹃 花科、莎草科、禾本科、棕榈科等的主要特征。 5。木本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茎在结构有什么不同? 6.为什么说木兰科是被子植物最原始的类型,而菊科和兰科分别是单子叶植物 和生子叶植物中最进化的类型? 7.实验:显微镜的使用与植物细胞的观察: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观察:植物繁殖 器官的形态观察: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四)数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 第三章植物区系地理 (一)目的与要求 L.掌握和熟悉植物分布区的概念、分布区制图、植物分布区的大小与形状、植 物分布区的类型及成因:植物区系的概念、植物区系成分分析、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 特征、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岛屿植物区系分析、生物入侵的概念、途径和危害。 2.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 责任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分布区 1.主要内容 1.1植物分布区 1.1.1植物分布区的概念 1.1.2分布区制图 1.1.3植物分布区的大小与形状 1.1.4植物分布区的类型及成因 1.2分布中心 大陆上早期植物分布 引入名人事迹,吴征镒主编的《中国植被》是了解中国植被类型的重要参考书。 由此引出“原本山川,极命草木”,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的足迹遍 及全国。年逾花甲时,他还坚持赴湘西、青海、东北等地考察,两次进藏、两次入疆, 重走祖国山川,审视全国植物区系分布,系统全面地回答了中国现有植物的种类和分 布问顺,91岁坏重出江湖,开始《中华大典·生物典》绵辑整理。通时名人事例培养 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大国工匠的精神实质,培养学生 的“工匠精神”,为国奉献的精神。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6 3. 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有何区别?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有何不同? 4.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有何区别?简述木兰科、樟科、壳斗科、杜鹃 花科、莎草科、禾本科、棕榈科等的主要特征。 5. 木本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茎在结构有什么不同? 6. 为什么说木兰科是被子植物最原始的类型,而菊科和兰科分别是单子叶植物 和生子叶植物中最进化的类型? 7.实验:显微镜的使用与植物细胞的观察;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观察;植物繁殖 器官的形态观察;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 第三章 植物区系地理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和熟悉植物分布区的概念、分布区制图 、植物分布区的大小与形状、植 物分布区的类型及成因;植物区系的概念、植物区系成分分析、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 特征、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岛屿植物区系分析、生物入侵的概念、途径和危害。 2. 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 责任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分布区 1. 主要内容 1.1 植物分布区 1.1.1 植物分布区的概念 1.1.2 分布区制图 1.1.3 植物分布区的大小与形状 1.1.4 植物分布区的类型及成因 1.2 分布中心 大陆上早期植物分布 引入名人事迹,吴征镒主编的《中国植被》是了解中国植被类型的重要参考书。 由此引出“原本山川,极命草木”,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的足迹遍 及全国。年逾花甲时,他还坚持赴湘西、青海、东北等地考察,两次进藏、两次入疆, 重走祖国山川,审视全国植物区系分布,系统全面地回答了中国现有植物的种类和分 布问题,91 岁还重出江湖,开始《中华大典·生物典》编辑整理。通过名人事例培养 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大国工匠的精神实质,培养学生 的“工匠精神”,为国奉献的精神。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植物分布区、连续分布区域间断分布区、残遗分布区、古特有种、新特有种、假 特有种、地理残遗种、替代分布区、替代分布、分布区制图、植物分布区的大小与形 状、植物分布区的类型及成因。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特有分布的类型及其成因是什么?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植物分布认知的能 力。 第二节植物区系与生物入侵 1.主要内容 1.1植物区系 1.1.1植物区系的基本概念 1.1.2植物区系分析 1.1.3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1.1.4岛帖桔物区系分析 1.2人为活动与植物分布 1.2.1栽培植物的分布 1.2.2生物入侵 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 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的思想与教学实践相结 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和掌握外来物种入侵等当代生态学问题,让学生明确其在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程中所要承担的责任,使专业课的知识点更 加具有实用性。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植物区系、植物区划、最小可存活种群、生物入侵、外来种、入侵种、植物区 系成分分析、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岛屿植物区系分析。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中国植物区系的特征是什么?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植物区系与生物入侵认 知的能力,明确自己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程中所要承担的责任。 (三)思考与实践 1.有哪些因素影响分布区的形状 2.阐明间断分布的成因。 3.阐明特有分布的类型及其成因 4.闸明中国植物区系的特征。 5.阐明入侵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
7 植物分布区、连续分布区域间断分布区、残遗分布区、古特有种、新特有种、假 特有种、地理残遗种、替代分布区、替代分布、分布区制图、植物分布区的大小与形 状、植物分布区的类型及成因。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特有分布的类型及其成因是什么?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植物分布认知的能 力。 第二节 植物区系与生物入侵 1. 主要内容 1.1 植物区系 1.1.1 植物区系的基本概念 1.1.2 植物区系分析 1.1.3 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1.1.4 岛屿植物区系分析 1.2 人为活动与植物分布 1.2.1 栽培植物的分布 1.2.2 生物入侵 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岀的“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 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的思想与教学实践相结 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和掌握外来物种入侵等当代生态学问题,让学生明确其在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程中所要承担的责任,使专业课的知识点更 加具有实用性。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植物区系、 植物区划、最小可存活种群、生物入侵、外来种、入侵种、植物区 系成分分析、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岛屿植物区系分析。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中国植物区系的特征是什么?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植物区系与生物入侵认 知的能力,明确自己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程中所要承担的责任。 (三)思考与实践 1.有哪些因素影响分布区的形状? 2.阐明间断分布的成因。 3.阐明特有分布的类型及其成因。 4.阐明中国植物区系的特征。 5.阐明入侵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