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文章开头所说《论语》多次提及“慎言”并引用孔子答弟子问的事例,有什 么作用?(2分) 答 21.阅读第③段,简要分析贝克汉姆的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社会名人“慎言”的 重要性。(3分) 答 22.文章第②段与第④段的文字能否调换顺序?请作简要分析。(3分) 谷案: 20.答案示例 本文开头说到《论语》多次提及“慎言”,又举出孔子答弟子问的事例,其作 用在于说明了“慎言”在我国古代的重要意义,为论点的确立(或:提出)奠 定了理论基础。 答案示例二 本文开头说到《论语》多次提及“慎言”,又举出孔子答弟子问的事例,其作 用在于说明了“慎言”在我国古代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心论点。 〔共2分。“意义(或重要性)”1分;“奠定基础”1分 21.答案示例: 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对于社会名人而言,“慎言’是一种高尚美德,也是 有社会责任的表现。”分论点强调了社会名人“慎言”的重要性。贝克汉姆作 为著名球星,属于社会名人,他坚持对代言产品进行调查检验,以调查检验结 果作为是否代言的依据,这种“慎言”的做法,既表现出他不唯利是图、为自 己言行负责的美德,也表现出为消费者负责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所以他的这个 事例可以用来证明社会名人“慎言”的重要性。 (共3分。点明分论点内容的重要性1分;分析事例2分) 22.答案示例: 不能调换。首先本文论点强调的是“慎言”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所以论证 过程要突出“慎言”对社会的重要意义。文章的论证部分,紧扣论点,就是按 论述对象社会影响的大小来安排的:第②段从为官者的角度展开,因其社会影 响最大;第③段从社会名人的角度展开,因为他们也有着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 而第④段是从广大民众个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角度展开的,这个角度相对而 言社会影响最小。这样的层次安排,逻辑力量强。其次,文章第⑥段中“言于 国、于社会、于人有益之言”一句,与②⑧④段论述的内容形成照应,也说明 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 (共3分。说明“紧扣论点,安排论证层次”1分;具体分析1分;说明“第⑥ 段内容与②③④段相照应”1分) 05丰台区阅读《生活中要懂得低头》,完成20-22题(共7分) 生活中要懂得低头 ①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 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那人笑了:“先生 除了婴儿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不是把 苍穹都戳破了?”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凡是髙度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 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苏格拉底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2000多年
20.文章开头所说《论语》多次提及“慎言”并引用孔子答弟子问的事例,有什 么作用?(2 分) 答: 21.阅读第③段,简要分析贝克汉姆的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社会名人“慎言”的 重要性。(3 分) 答: 22.文章第②段与第④段的文字能否调换顺序?请作简要分析。(3 分) 答: 答案: 20.答案示例一: 本文开头说到《论语》多次提及“慎言”,又举出孔子答弟子问的事例,其作 用在于说明了“慎言”在我国古代的重要意义,为论点的确立(或:提出)奠 定了理论基础。 答案示例二: 本文开头说到《论语》多次提及“慎言”,又举出孔子答弟子问的事例,其作 用在于说明了“慎言”在我国古代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心论点。 〔共 2 分。“意义(或重要性)”1 分;“奠定基础”1 分〕 21.答案示例: 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对于社会名人而言,‘慎言’是一种高尚美德,也是 有社会责任的表现。”分论点强调了社会名人“慎言”的重要性。贝克汉姆作 为著名球星,属于社会名人,他坚持对代言产品进行调查检验,以调查检验结 果作为是否代言的依据,这种“慎言”的做法,既表现出他不唯利是图、为自 己言行负责的美德,也表现出为消费者负责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所以他的这个 事例可以用来证明社会名人“慎言”的重要性。 (共 3 分。点明分论点内容的重要性 1 分;分析事例 2 分) 22.答案示例: 不能调换。首先本文论点强调的是“慎言”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所以论证 过程要突出“慎言”对社会的重要意义。文章的论证部分,紧扣论点,就是按 论述对象社会影响的大小来安排的:第②段从为官者的角度展开,因其社会影 响最大;第③段从社会名人的角度展开,因为他们也有着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 而第④段是从广大民众个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角度展开的,这个角度相对而 言社会影响最小。这样的层次安排,逻辑力量强。其次,文章第⑤段中“言于 国、于社会、于人有益之言”一句,与②③④段论述的内容形成照应,也说明 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 (共 3 分。说明“紧扣论点,安排论证层次”1 分;具体分析 1 分;说明“第⑤ 段内容与②③④段相照应”1 分) 05 丰台区 阅读《生活中要懂得低头》,完成 20-22 题(共 7 分) 生活中要懂得低头 ①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 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那人笑了:“先生, 除了婴儿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不是把 苍穹都戳破了?”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 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苏格拉底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 2000 多年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身处社会之中,真的需要低头吗?人们一直在思考着、争论 着、实践着。 ②自然界的天地,是不需要低头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现实生活 中,一些时候我们又不得不低下头。比如,前边有一个山洞,里边充满了神秘, 你也想进去探个究竟。而山洞的洞口,却低于自己身体的高度。这时候,你是低 下头来进去,还是仰起头来回返?当看见有人从这个山洞里背着宝藏出来的时 候,你就会发现,低头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很多的情况下,低下头来,是一种 聪明和智慧,也是一种大度和从容。能低者,方能高;能屈者,方能伸;能柔者 方能刚;能退者,方能进。这是人生的辩证法。 ③有时,在现实面前需要低头。想象和现实,往往会有很大的距离。你想骑马飞 驰,可眼前能找到的,只有一头驴。是坐在那里等马,还是骑上毛驴先行?想要 成功,必须先学会失败;想当强者,必须先学会忍耐。【甲】 ④有时,在错误面前需要低头。人生在世,谁都可能犯错误。错误是对别人的伤 害,只有低头才能弥补。低头不是屈辱,而是应该付出的代价。廉颇向蔺相如低 头,不但没人笑话,反而传为美谈。【乙】 ⑤有时,在欲望面前需要低头。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就像海里的水,喝的越 多,越感到口渴。职务,总是看着别人高;金钱,总是看着别人多;权力,总是 看着别人大。而只有低下头来,才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过眼烟云,身外之物。 【内】 ⑥有时,在法律面前需要低头。法律是什么?是一个框框。每一个人,都必须在 这个框框里工作生活。有人感觉不舒服,为什么让它束缚我们的手脚?也有人自 作聪明,想从框外找个漏洞钻过去。但和法律较劲,实在是太危险了。即便一时 得逞,也是心惊肉跳,且往往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⑦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有这样两种人。一种是经常“低头”的人,一种是经 常“仰头”的人。只要稍作对比,就会发现,那些人缘好、事业顺、进步快的人, 往往都是懂得“低头”的 人 (作者汪金友,文 章有删改) 20.文章开头举出苏格拉底的故事,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证明中心论点的?(2分) 22.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3分) ①很多的矛盾和纠葛,也不是在硬碰中解决,而是在低头中化解。 ②得失看淡,清心寡欲,不亦快哉 ③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不低,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 填 答案: 20.(2分)答案:引出本文论点:生活中要懂得低头 2分)答案:从在现实、错误、欲望、法律面前都需要低头,这四个方面 21 明的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身处社会之中,真的需要低头吗?人们一直在思考着、争论 着、实践着。 ②自然界的天地,是不需要低头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现实生活 中,一些时候我们又不得不低下头。比如,前边有一个山洞,里边充满了神秘, 你也想进去探个究竟。而山洞的洞口,却低于自己身体的高度。这时候,你是低 下头来进去,还是仰起头来回返?当看见有人从这个山洞里背着宝藏出来的时 候,你就会发现,低头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很多的情况下,低下头来,是一种 聪明和智慧,也是一种大度和从容。能低者,方能高;能屈者,方能伸;能柔者, 方能刚;能退者,方能进。这是人生的辩证法。 ③有时,在现实面前需要低头。想象和现实,往往会有很大的距离。你想骑马飞 驰,可眼前能找到的,只有一头驴。是坐在那里等马,还是骑上毛驴先行?想要 成功,必须先学会失败;想当强者,必须先学会忍耐。【甲】 ④有时,在错误面前需要低头。人生在世,谁都可能犯错误。错误是对别人的伤 害,只有低头才能弥补。低头不是屈辱,而是应该付出的代价。廉颇向蔺相如低 头,不但没人笑话,反而传为美谈。【乙】 ⑤有时,在欲望面前需要低头。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就像海里的水,喝的越 多,越感到口渴。职务,总是看着别人高;金钱,总是看着别人多;权力,总是 看着别人大。而只有低下头来,才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过眼烟云,身外之物。 【丙】 ⑥有时,在法律面前需要低头。法律是什么?是一个框框。每一个人,都必须在 这个框框里工作生活。有人感觉不舒服,为什么让它束缚我们的手脚?也有人自 作聪明,想从框外找个漏洞钻过去。但和法律较劲,实在是太危险了。即便一时 得逞,也是心惊肉跳,且往往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⑦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有这样两种人。一种是经常“低头”的人,一种是经 常“仰头”的人。只要稍作对比,就会发现,那些人缘好、事业顺、进步快的人, 往往都是懂得“低头”的 人。 (作者汪金友,文 章有删改) 20.文章开头举出苏格拉底的故事,有什么作用?(2 分) 答: 2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证明中心论点的?(2 分) 22.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3 分) ①很多的矛盾和纠葛,也不是在硬碰中解决,而是在低头中化解。 ②得失看淡,清心寡欲,不亦快哉? ③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不低,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 填: 答案: 20.(2 分)答案:引出本文论点:生活中要懂得低头。 21.(2 分)答案:从在现实、错误、欲望、法律面前都需要低头,这四个方面 来证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