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鸿同谱宫调。它表达了师生的情感,激励师范生刻苦奋发地 学习,将来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他们中很多人在这个环境的 熏陶下,立志抱负祖国,以后成材的也不少。如辛亥革命先烈白 毓崑(雅雨),外院生、民族英雄蔡锷:著名教育工作者陈懋治、沈 庆鸿、白作霖、钮永建等。 光绪25年(1899年),不兼职的师范院学生重新编班,因人数 少改称师范班。师范班学生陆续就业、升学、出国,至光绪29年 (1903年),只剩下少数几人,师范院即停办。前后总共七年,培 养学生71人。 二、外 院 相对于师范院而设的外院,即师范院的附属实验小学,成立 子光绪23年(1897年)10月15日。它和师范院一样,是开办新式 学堂中“先务中之先务”,是仿照日本师范学校有附属小学校的 做法,挑选了10岁至17、18岁学生120名。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中 院生的来源,同时能使师范生有教学实践的地方。 公学章程规定,“外院生考取进院试业两月,去其不可教者, 质性可造者给予外院生肄业据”。光绪24年(1898年)何嗣焜在 呈送外院章程文中称:“外院生年龄之长幼不齐,学业之浅深各 异,当经的分大中小三班,而一班之中又分正次以均其等。一年 之后,大氐大班可升中院第三、四班,即中班内亦有可以挑升 者”。①由此,使中院学生的来源获得了解决。 虽然说外院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年岁长幼不同,但这些学生 来校前均受过私塾教育,中文程度已相当于中学,而理化程度极 ①何桐焜:呈外院章程文,光结24年(1898年)。上海交大档案508卷。 ◆27●
差。入学后分成大中小三班,小班为最低年级,大班为最高年 级,大班成绩合格后升中院第四班。学习的主要课程是“时务” 课,即算术、地理、历史、图画、唱歌等。 外院的教师主要是师范生兼任。因新式学堂刚办,无现成 教材可以使用,师范生就边学、边译、边编,仿效外国教材,编写 出版我国的中小学教材。其中朱树人的蒙学课本,陈懋治、沈庆 鸿的笔算,物算课本,不仅是外院、中院的主要教本,同时还供应 国内各新式学堂,颇受读者欢迎。 外院生学习期间全部住宿校内,每班配一名学监,由师范生 兼任。“这般学监都手执二尺许的竹片监视在学生左右,早有早 巡,昼有昼巡,夜有夜巡,随时随地观察,见学生听讲不注意,读 书不认真,都一一记下,下课时罚面壁或打手心。夜间九点钟课 毕,师范生(学监)就把他们押入卧室就寝。卧室中每夜有两名 学监值宿,半夜里还要起来看学生被头是否盖好。”①小学生在 这种严格管教下,战战兢兢度日。 外院著有校歌,名曰《四勉歌,共四章,内容和厚、肃静、 勤奋、整洁。③对小学生来说,立此校歌辅助养成教育,在风气 未开的情况下是比较进步的要求。 光绪25年(1899年)秋,外院生大都升入中院后,外院遂即取 消。未能升入中院者另编-一班,称外班。冬季,外班亦金部升入 中院,外班即停办。前后共两年余。 三、附属小学堂 光绪25年(1899年),外院取消后,学生来源仍很图难,中院 ①旧南洋的旧话,《南样大学学生生活·,19236月。 ②南洋旬刊第一卷第三期,1925年11月出版, ·2B·
生(中学)仍招收不到,学校又动议成立附属小学堂。光绪26年, 何嗣焜建议在公学内“先办一高等小学以立模范,再于江苏南北 分设同等之小学八所,使内地渐开风气,而将来中院生即从此取 才”。① 光绪27年(1901年)2月初一日,南洋公学附属高等小学堂正 式开学,陈懋治任主任,吴稚晖代主任,招收学生72名,分高等、 预备两班。 高等小学的“立学总义”在《南洋公学高等小学堂章程中明 确规定:“矫近代教育偏重文字之弊,设普通完备学科,使学者得 受普通之知识。”指明“小学堂为南洋公学中学堂之预科”,只招 收“以十二岁为度,学业以能答问作小论,略通浅近历史、地理、 算学为度”。入学时要求也十分严格,如“文法以能自属句为度; 书法以能作通行小楷为度;算法以笔算能演四法混合问题为度, 珠算能演小九九及大九九为度3历史以不论用何种教科书,但以 能习上古史能笔述大意为度,地理以已习中国疆域之大略、五洲 之简图为合格:物理以能述动物植物矿物等大略与其形象质性, 并各物与人关系之事为及格。”同时还要求体格键康。®由于要 求高,原计划招收300名,最后只选上了72名,且程度不齐,:入学 后只能分成甲乙两斑。甲班为高等科,乙班为预科。本来要求 经过三年学习后,能直接升入中院,实际上三年后能升入中院者 仅15名。 “所有普通学科务臻完备,兼及簿记手工以为讲求实业之 基,增设生理,乐歌以为保卫身体,振刷精神之本”。这是高等小 学堂对学科的要求。“各学科教授之法强调以实验为主,置备理 ① 《学堂纪事,: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附属高等小学十周年纪念册,1906年 出版。 ② 南洋公学高等小学现行规则,光绪26年(1900年) 。29·
化仪器,动植矿物标本,历史、地理挂图、工商实业应用器其① 等等。高等小学按此要求排列课程,编写教科书,比之外院更加 系统和完备。 附属小学的课程安排比外院重。第一年级为读经(孝经)、 修身、图文、笔算、珠算、历史、地理、理科(讲自然物现象)、习字 (大楷)、图画(毛笔画)、体操(柔软体操)、乐歌。合计每周36点 钟,外加体操1小时。第二年级的读经政为“四书”,理科讲生理, 习字增加小楷,图画增加铅笔画,另加手工课。第三年级读经又 加上《左传,笔算、珠算改为算术,理科讲简易理化,习字为大 楷、小楷、行书,图画为毛笔画、铅笔画、粉笔画、儿何、设色,体操 为兵式体操。®同时增加商业簿记和英文两课,“英语逐步改成 低班学读音,高班读文法、学造句、会话。”®所以公学小学生的 英语基础都较扎实。 小学生全部住宿学校内,由教员、学监兼保姆之职。每早六 时起床,每晚十点一刻熄灯:每日上八时半至十一时半,午睡 后一时半至四时半,教员学生一律闻钟到堂上课。课桌均以人 的高矮制作。为养成学生整洁之习惯,使他们重公德知卫生, “力矫苟且污浊怠惰娇纵之弊”,每寝室公举领班生一人,检查衣 服物品是否整洁。同时还有舍长(几室选一人)和学监轮回巡 视,严格照章办理。当时的管理确实细致又很死板,如小学堂章 程第四章规定,学生“单被每半月洗一次,衫裤帽每是期洗一 次”,学监即编定次序牌示学生按次洗,不许逃避。膳厅吃饭 也规定“菜蔬碗筷一律排齐,摇铃一次,一齐入坐。每席必有教 员、学监同食,以便稽查食物”。节假日回家一律由家长领回。每 ①@《南洋公学高等小学现行规则,光绪26年(1900年). ③南洋公学高等小学校廿年一览表,1920年。上海交大档案508卷 ·30·
学期期终评定操行优劣,连同学业成绩通知父兄。①可见当时 对学生学识基础和身体基础的训练是十分严格的。 光绪30年(1904年)林祖任小学主任,对学制略有改革。 1912年沈庆鸿任校长,开始酌收学杂费。1927年夏,各地新式学 堂兴起,交道部即命令本校中、小学停办。 第四节 南洋公学的主体 一、 中 院 中院是南洋公学的主体部分,它是为设立上院而创办的。 南洋公学中院成立于光绪24年春,开始时仅从外院生中选 1 拔20名学生,附在师范院内分班教授课程,学习期限不定,主要 是为升上院作预备,毕业也无定期,以学生升留为准。直到光绪 26年学习年限定为五年,其中分中院三年,高等预科两年,规定 必须修完高等预科后方可毕业。 中院学生所学课程相当于现在的中学课程,即英文、法文、 日文、地理、算学。开始时用中文本教授,后改用英文本教授。高 年级开设世界地理、博物、理化、法制、经济等,除博物外其余课 程全部用英文本教授。光绪25年7月28日,公学第一次掌散聚议 (相当于教务会议),对中院课程进行了讨论,决定: (一)中院课程即华文、英文及算格诸学, (二)课时规定“除休沐日外每日上午七时半到班,下午四时 半散班,午膳休息一个半小时。教员每日上午八时半到十一时 ①南洋公学高等小学堂章程>。西安交大挡案2324卷,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