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于一个世代官撩地主家庭。其祖父盛隆,清嘉庆举人,曾任 浙汇海宁州知州:其父盛康,道光年间进士,侍郎衔,正一品,封 布政使,曾任湖化盐法武昌道、断江候补道。 1870年,盛宣怀是洋务派首领李鸿章手下的一名幕僚,由于 父辈关系深厚,他不断地受到信任和提拔,历任重要职务。盛宣 怀出于办洋务有方,光绪23年(公元1897年),张之洞邀请他接办 汉阳陈铁广,光绪23年1月,又经张之洞与直隶总督王文韶会奏 保荐,盛宣怀出任铁路总公司督办(该公司在上海成立)。同年 5月,盛又在上海主持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官办新式银行-一中国 通商银行。在祥务事业上,他节节取胜,·由四品衔升为一品衔, 先后被清廷授予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等官职,稍后又获太子 少保衔。光绪27年(公元1901年)他升任商务大臣,1911年又任 “皇族内阁”邮传部大臣。被张之洞、王文韶称赞是通晓“官法”、 “商业*和“洋务”。在洋务派集团掌握的轮、电、煤、纺四大企业 中,盛宣怀直接掌管的有三大企业,被称为清末洋务派官僚中最 大的工商业资本家,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向官镣买办资产阶级 转化的代表人物。 盛宣怀在办理祥务事业中,特别是在和祥人交往中,深感 “本大臣不谙文语,每逢办理交涉备尝艰苦”。®他体会到要使 洋务事业不断发展和巩固,必须通晓外语、懂技术。因此,他迫 切要求在本国培养通晓西语、懂得技术的新式人才。于是,他提 出了“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主张和对旧式书院进行 改革的意见,并立即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光绪21年(公元1895 ①上海交大档案508卷, ©盛宣怀:南洋高等商务学堂移交商部接管折,光结31年(195年)2月。西 安交大档案2326卷。 2 售
年),他在天津首先创办了中西学堂(1903年改名北祥大学堂, 即今日天津大学前身)。光绪22年春(公元1896年),他又在上海 “禀明两江督臣刘坤一,筹款议建南洋公学”,①并随即开始着手 南祥公学的筹建工作。同年9月(农历)他又连续向清廷呈递《条 陈自强大计折》、《请设学堂片》等奏折,陈述“育才之要,西国人 才之盛,皆出于学堂”,希望“宜令各省先设省学堂一所,教以天 算、舆地、格致、制造、汽机、矿冶诸学,而以法律、政治、商税为 要”。因“需才孔亟”,为“收速效”,他建议“在京师及上海两处各 设一达成馆,取成材之士,专学英法语言文字,专课法律、公法、 政治、通商之学”,并呈报“筹款议.建南祥公学,如津学之制而损 益之”。 盛宣怀的奏折,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光绪帝“谕令军机大 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户部,妥议具奏”.@北绪22年(1896年) 11月初二,根据诸大臣“悉心核议,逐条具奏”,光绪皇帝“详加披 阅”,发出谕令:“育才为当今急务,市经谕令各直省,添设学堂, 实力举办”,“京师、土海两处,既准设立大学堂,则是国家陶治人 材之重地,与各省集捐设立之书院不同,着由户部筹定的款,按 年拨给,毋庸由盛宣怀所管招商、电报两局集款解济,以崇体 制”。.@ 在清廷的支持下,盛宣怀加紧了对南洋公学的筹备。光绪22 年12月12日(1897年1月14日),他又上书清廷,说明由于达成馆 经费由户部拨给,原拟在轮、电两局每年集捐的十万两银元“自 当还充南祥公学之用,碑得赶紧兴建,庶几早一日开学,即早一 日成才”。③ ① 盛宣怀:请没学堂片,光绪22年(1896年)9月.上海交大档案508卷。 ⑨③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397. 恩斋存种:筹集南洋公学及达成馆舍片,光绪22年12月(1897年)。 3
当时的轮船招商局及电报局系官督商办。集商股办“祥务”, 是洋务派的杰作。他们办学校自然也沿用了这个办法一一官督 商捐。因而在这个奏折中,盛宣怀还以“西国各处学堂类由官民 绅商协力所成,其要在通一国之才力、物力以办一国之事,故政 出大公而事无不举。”①此后,他在佐证“南祥公学”名称的来历 时说:“西画以学堂经费半由商民所捐,半由官助者为‘公学’。今 上海学堂之设,常费皆招商、电报两局众商所捐,故定名日‘南祥 公学?”。②光绪22年12月24日(1897年1月26日),盛宣怀创办南 洋公学的奏折,得到清廷正式批准。 二、机构和更迭 南洋公学在洋务运动的声浪中诞生了。时任大理寺少卿盛 宣怀亲自担任公学督办,®设总理(校长)1人,聘请他的同乡何 刷焜担任:设监院(西文总教习,相当于教务长)1人,聘请美国传 教土、崩南京汇文书院(后改为金陵大学)院长福开森担任,还 任用了前梅溪书院负责人张焕纶为总教习©(中文教务长)。同 时,还设提调(协助教务长管理教习-一教员-一行政工作)1 人,文牍员1人,庶务员1人,司会记1人,图书兼备教习2人,医生1 人a 南洋公学初建时,分为四院:师范院(师范学堂)、外院(后改 ①思斋存稿:《筹集南洋公学及达成馆舍片>,光绪22年(1897年)12月. ②盛宣怀:《筹集商捐开办南祥公学情形折,附:《南洋公学章程,光绪24年 《1898)年。上海交大档案508卷。 ③南洋公学章程,光结24年(I898年),西安交大档案2326卷。 ④杨榴文:《本校四十年来之重要变迁。 4 韩
为附属小学堂)、中院(中学,也称二等学堂)、上院(大学,也称 头等学堂)。以后逐步设立的特班、政治班、商务班、东文学堂, 相当于专科。各院人员的配备也各不相同,师范院、外院配洋教 习2名,华人西文西学教习2名,汉教习2名,司事4名,斋夫杂役20 名:中院华人祥文教习2名,洋文帮教习4名,汉教习4名,帮汉教 习4名,稽絮教习2名,司事2名,斋夫杂役16名。当时上院虽 未开办,但教习均已聘妥。初办时公学学生不过300人,教职 员和学生比例大致为1:6,工人和学生也是1:6,教职员和工人 为1:1。这是公学初期的规模。以后,师范院学生陆续参抑教 学工作,很多人充当了中院、外院的教习。高等小学堂的总教 习、教习,基本上都是由师范班的学生担任或兼任,小学各班的 学监也由师范生兼任。 公学第一任总理(即校长)何嗣棍,字梅生,江苏武进人,清 廷三品衔,候补知府,曾是李鸿章的幕府。甲午战争后,受洋务 派思想影响,认为开通知识教育尤亟”。经盛宣怀聘请,他概然 允诺。 何雨焜在公学颇受重用。他上任后,即在上海徐家汇购置 地皮,情用民房,招收学生,主持开学。并筹划兴建了中院、上院 等校舍,按计划延聘中外教习,开办了师范院、外院、中院、译书 院、东(日)文学堂。光绪23年(187年),他还亲手制定了<南祥公 学章程和公学的各项制度,以及具体的规章、条文。他在公学 任职四年多,招收师范生、外院生、东文学堂学生近300名,输送 出国留学生十多名,还聘用和培养了一批以师范生为主的教师 队伍,使公学初具规模。何嗣焜为发展南详公学作了许多开创 性的工作。盛宣怀称赞他“数年以来,公学之规模考查,钩稽权 衡,靡不中于事理。而公学之营造法武,教育章程,尤为该员心
力之所专…”。①可见何嗣焜在创建公学之初,是煞费心思, 无比忠诚,作出了贡献的。 光绪26年,何嗣焜病故于任上,后人为悼念他,特立碑文, 日:“先生之任校务,当清光绪酉申丁丙年间(1897一1901),厥后 叠遇戊戌政变,庚子义和团事发,先生镇静如常,以风雨如晦鸡 鸣不已,勉励学子,手订校章,俾共遵守,故南洋公学之得有今 日,实先生之心精力果有以致之也。二事之后,当道也知新政之 不容缀,先生代其时之大臣撰拟奏章。一日,家人遥见先生搁笔 侧首,以为方构思也,久之,觉有异,趋视则已逝矣”。②为表彰他 的功绩,盛宜怀上书清廷称“总理学务,勤贳力最深,积劳身故”, 要求“付史馆立传”。③ 公学的第二任总理是张元济,号菊生(1867一1959年),浙 江海盐人,壬辰年(1892年)进土,选翰林院庶吉士,任刑部主事,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因参加维新运动,1898年戊戌政变 时,受到“革职,永不叙用”的处分。后“得李文忠(李鸿章)公书, 为余说项,邀余办理译书院事”,⑥盛宣怀即聘请他为公学译书 院主任。何屙焜逝世后,张元济任公学总理。他在任期间,于光 绪27年(1901年)亲自草拟了《南祥公学特班章程,主持开办了 南洋公学特班的筹建和招生工作。后因与福开森意见“不甚相 合”而辞职,专管译书院和东文学堂工作。光绪29年冬(1903 年),公学经费紧绌,译书院停办,张元济将被裁之译书院与夏瑞 芳所经营的印刷所合并,扩充成为商务印书馆,张元济任董事长 ①←愚斋存稿:请将何嗣焜宜付圯馆立传折),光绪27年(1901年). ② 《前心理何梅生先住小传,交大二十周年纪念册。 ③ 《感斋存稿:《请将何嗣学行宣付史馆立传折>,光绪27年(1901年)。 ④ 张元济书花·跋,1981年。 ⑥ 张元济:追湖四九年前今日之交通大学3,1945年交大周刊 6 :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