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Macroeconomics 执笔者:李军、潘静 审核人:陈晶瑛 编写日期:2018年8月 、 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 开课单位 国贸系、金融系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是否为双语 否 学分数 3学分 学时数 总学时48,其中:实验(实训)0学时;课外0学时 先修课程 微观经济学 后续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 二、课程简述 《宏观经济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系统地介绍西方宏观 经济学基本理论,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消费理论、投资理 论、扩大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宏观经济政策、AD-AS模型、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开 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以及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和微观经 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微观经济学后继续学习,是管理类专业的基础 课。它是原国家教委规定的财经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西方经济学》中的一部分,也是 现教育部珠所有经济类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它是整个经济和管理类学科的理论基础,通 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基本理论,掌握宏 观经济学所运用的基本分析方法,为以后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2-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和能力:具备 指标点2-1.具备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所 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掌握经济管理的基本理 需的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高等数学 论和方法。 等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14
14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Macroeconomics 执 笔 者:李军、潘静 审 核 人:陈晶瑛 编写日期:2018 年 8 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 开课单位 国贸系、金融系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是否为双语 否 学分数 3 学分 学时数 总学时 48,其中:实验(实训) 0 学时 ;课外 0 学时 先修课程 微观经济学 后续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 二、课程简述 《宏观经济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系统地介绍西方宏观 经济学基本理论,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消费理论、投资理 论、扩大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宏观经济政策、AD-AS 模型、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开 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以及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和微观经 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微观经济学后继续学习,是管理类专业的基础 课。它是原国家教委规定的财经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西方经济学》中的一部分,也是 现教育部珠所有经济类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它是整个经济和管理类学科的理论基础,通 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基本理论,掌握宏 观经济学所运用的基本分析方法,为以后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2-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和能力:具备 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掌握经济管理的基本理 论和方法。 指标点2-1.具备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所 需的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高等数学 等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毕业要求4-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基本方法:掌 指标点4-1.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定性分析 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定性、定量分析 方法 方法 指标点4-2.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定量分析 方法 毕业要求8-熟悉人事政策法规,了解学科理 指标点8-2.对管理学科的理论前沿与发展 论前沿与发展动态。 动态有一定认知。 毕业要求9国际视角与地方深度:了解粤港 指标点9-1.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和佛山本 澳大湾区和佛山本土经济、产业和企业发展 土经济、产业和企业发展动态。 动态,具备国际视野和地方深度的专业素 养。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目标 主要考核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能否灵活应用,对宏观经济学图 形分析方法的掌握,对宏观经济学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考核方式 采取闭卷考试。 (三)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参照下列三个方面:1、期末课程考试:2、临时、期中测验和撰写的论文:3、 作业(包括课堂笔记、讨论)。 最后成绩是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含期中测验、作业等成绩)占30%,本课程 成绩及格者获3个学分。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一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重点:GDP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名义GDP与实际GDP 难点:GDP的核算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习题训练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 一、支出法 二、收入法 第三节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 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5
15 毕业要求 4-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基本方法:掌 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定性、定量分析 方法 指标点4-1.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定性分析 方法 指标点4-2.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定量分析 方法 毕业要求 8-熟悉人事政策法规,了解学科理 论前沿与发展动态。 指标点8-2.对管理学科的理论前沿与发展 动态有一定认知。 毕业要求 9-国际视角与地方深度:了解粤港 澳大湾区和佛山本土经济、产业和企业发展 动态,具备国际视野和地方深度的专业素 养。 指标点 9-1. 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和佛山本 土经济、产业和企业发展动态。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目标 主要考核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能否灵活应用,对宏观经济学图 形分析方法的掌握,对宏观经济学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考核方式 采取闭卷考试。 (三)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参照下列三个方面;1、期末课程考试;2、临时、期中测验和撰写的论文;3、 作业(包括课堂笔记、讨论)。 最后成绩是期末考试占 70%,平时成绩(含期中测验、作业等成绩)占 30%,本课程 成绩及格者获 3 个学分。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一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重点:GDP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名义 GDP 与实际 GDP 难点:GDP 的核算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习题训练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 一、支出法 二、收入法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 第四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第五节名义GDP与实际GDP 第六节失业和物价水平的衡量 第二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一支出模型 重点:均衡产出 国民收入的决定 难点:乘数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习题训练 第一节均衡产出 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消费函数 二、储蓄函数 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四、社会消费函数 第三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第四节乘数论 第五节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第六节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第七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重点:IS曲线 LM曲线 难点:如何推导IS曲线、LM曲线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习题训练 第一节投资的决定 第二节IS曲线 一、IS曲线 二、IS曲线的斜率 三、IS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利率的决定 一、货币需求 二、货币供给 三、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第四节LM曲线 一、LM曲线及其推导 16
16 第五节 名义 GDP 与实际 GDP 第六节 失业和物价水平的衡量 第二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重点:均衡产出 国民收入的决定 难点:乘数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习题训练 第一节 均衡产出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消费函数 二、储蓄函数 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四、社会消费函数 第三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第四节 乘数论 第五节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第六节 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第七节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 模型 重点:IS 曲线 LM 曲线 难点:如何推导 IS 曲线、LM 曲线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习题训练 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 第二节 IS 曲线 一、IS 曲线 二、IS 曲线的斜率 三、IS 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 一、货币需求 二、货币供给 三、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第四节 LM 曲线 一、LM 曲线及其推导
二、LM曲线的斜率 三、LM曲线的移动 第五节IS一LM分析 一、两个市场同进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二、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第六节凯恩斯的基本理论和框架 第四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重点:如何同AD一AS模型来分析宏观经济为什么AD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AS曲线 难点:不同阶段的AS曲线及其图形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习题训练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一、宏观生产函数与潜在产量 二、劳动市场 第三节两种极端的总供给曲线 第四节常规总供给曲线 第五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一、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 二、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后果 三、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后果 第六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数学小结 第五章 失业与通货膨账 重点:通胀的原因 通胀的效应 通胀的政策 难点: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的关系 通胀的原因及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习题训练、课堂讨论 第一节失业的描述 一、失业的分类 二、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 第二节失业的原因 第三节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一、失业的影响 二、奥肯定律
17 二、LM 曲线的斜率 三、LM 曲线的移动 第五节 IS-LM 分析 一、两个市场同进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二、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第六节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和框架 第四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重点:如何同 AD-AS 模型来分析宏观经济 为什么 AD 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AS 曲线 难点:不同阶段的 AS 曲线及其图形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习题训练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 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一、宏观生产函数与潜在产量 二、劳动市场 第三节 两种极端的总供给曲线 第四节 常规总供给曲线 第五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一、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 二、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后果 三、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后果 第六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数学小结 第五章 失业与通货膨账 重点:通胀的原因 通胀的效应 通胀的政策 难点: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的关系 通胀的原因及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习题训练、课堂讨论 第一节 失业的描述 一、失业的分类 二、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 第二节 失业的原因 第三节 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一、失业的影响 二、奥肯定律
第四节通货膨胀的描述 一、通货膨胀的衡量 二、通货膨胀分类 第五节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三、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 五、通货膨胀的持续 第六节通货膨胀的成本 一、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 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 第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一菲利普斯曲线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三、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四、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第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 重点:财政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如何应用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经济运行 难点: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银行如何创造货币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习题训练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以及经济政策影响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节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 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三、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四、赤字与公债 五、西方财政的分级管理模式 六、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七、财政政策案例:肯尼迪减税 第三节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18
18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描述 一、通货膨胀的衡量 二、通货膨胀分类 第五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三、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 五、通货膨胀的持续 第六节 通货膨胀的成本 一、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 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 第七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三、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四、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第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 重点:财政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 如何应用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经济运行 难点: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银行如何创造货币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习题训练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以及经济政策影响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节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 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三、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四、赤字与公债 五、西方财政的分级管理模式 六、财政政策效果的 IS-LM 图形分析 七、财政政策案例:肯尼迪减税 第三节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