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块:文言文阅读(共12课时) 第1—-2课时 专题一:文言文翻译(一)理解并译准实、虚词 、考向分析 年份选文体裁选文出处涉及考点 分值题型 点201人物传记《新唐实词、虚词、分析综合、断句19主客观兼顾 书》翻译 《二十四 计2010人物传记史·魏买词、虚词、分析综合、断句、 翻译 18主客观兼顾 史》 200散文《东坡全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分析18主客观兼顾 集》 综合、翻译 命题分析 通过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近年来本板块在浙江高考中呈现如下特点: 1.选文体裁多样。三年两种题材,但总的来说还是以散文为主, 记人及托物言志的古代散文 2.文言文阅读题涉及的考点,以及分值、题型都非常稳定 3.考查的重点仍然是文言实词的词义、文言虚词的用法、断句 翻译和筛选信息 、专题解说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考查文言文中常用词和次常用 词(以课本出现的居多)在文中的具体含义,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 假字、词类活用和偏义复词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考查“以、因、而”等 18个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 义和用法”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考生只有掌握了该考点才能顺利解答其他考点 的题目,更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也是得分的前提 真题讲解 例题1、2011年浙江省高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19 分) 1、(题目内容略) 解答此类题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代入法”。即把所给义项代入到 句子中,判断词语的解释,解释准确的就是正确答案,否则就是错误的。除“代 入法”外还有“语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联想推断 法”“邻字推断法”“成语对应法”等等。 2、(题目内容略) 做题时最常用的方法,与文言实词有相似之处,也是“代入法”,方法 是先将后一句课文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放入前一句,看两句中的相同虚词是否 能翻译成同一个词,如能,那么这两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相同;如不能,那就 意味着两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此时就要将你能记起的该虚词的各种意义和 用法一一代入这个句子中,试着翻译这个句子,并联系句子的上下文,看是否能 准确翻译出来,如某个意义和用法能解释句子,那这个意义和用法就是正确的
第四版块:文言文阅读(共 12 课时) 第 1——2 课时 专题一:文言文翻译(一)理解并译准实、虚词 一、考向分析 考 点 统 计 年份 选文体裁 选文出处 涉及考点 分值 题型 2011 人物传记 《新唐 书》 实词、虚词、分析综合、断句、 翻译 19 主客观兼顾 2010 人物传记 《二十四 史·魏 史》 实词、虚词、分析综合、断句、 翻译 18 主客观兼顾 2009 散文 《东坡全 集》 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分析 综合、翻译 18 主客观兼顾 二、命题分析 通过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近年来本板块在浙江高考中呈现如下特点: 1.选文体裁多样。三年两种题材,但总的来说还是以散文为主, 记人及托物言志的古代散文。 2.文言文阅读题涉及的考点,以及分值、题型都非常稳定。 3.考查的重点仍然是文言实词的词义、文言虚词的用法、断句、 翻译和筛选信息。 三、专题解说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考查文言文中常用词和次常用 词(以课本出现的居多)在文中的具体含义,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 假字、词类活用和偏义复词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考查“以、因、而”等 18 个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 义和用法”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考生只有掌握了该考点才能顺利解答其他考点 的题目,更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也是得分的前提。 三、真题讲解 例题 1、2011 年浙江省高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5 题(19 分) 1、(题目内容略) 解答此类题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代入法”。即把所给义项代入到 句子中,判断词语的解释,解释准确的就是正确答案,否则就是错误的。除“代 入法”外还有“语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联想推断 法”“邻字推断法”“成语对应法”等等。 2、(题目内容略) 做题时最常用的方法,与文言实词有相似之处,也是“代入法”,方法 是先将后一句课文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放入前一句,看两句中的相同虚词是否 能翻译成同一个词,如能,那么这两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相同;如不能,那就 意味着两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此时就要将你能记起的该虚词的各种意义和 用法一一代入这个句子中,试着翻译这个句子,并联系句子的上下文,看是否能 准确翻译出来,如某个意义和用法能解释句子,那这个意义和用法就是正确的
在做题时除用“代入法”外,和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一样,对虚词推断 方法还有许多,下面针对题目的分析讲解就涉及了一些常见的方法 A项,代入对比法 本项第二句出自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于”是介词,“和” 的意思,把此义项代入前句,结合语境,翻译不通顺,前句中的“于”应是 “到”“在”的意思,故两个“于”意思不同。 B项,语境判定法 文言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 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本项前一句中的“因”出现在句首, 前面的对话中出现过一个关键词“子才”,后面出现了“再迁水部员外郎”这个 结果,据此可以判断,“因”是承接关系的连词,“于是”。后一句“因为长 句”(《琵琶行》)大家都较为熟悉,“因”也是表顺承的。故前后两个“因”意 思相同 C项,分析搭配法 虚词跟其他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也决定了它的用法。本项第一句中的 “以”位于并列的形容词“富”和“康”之间,可知“以”是连词,表示并列关 系。第二个“以”是苏轼的《赤壁赋》中的句子,这里的“以”是连词,表示修 饰。故两个“以”意思不同 D项,语法切入法 通过分析句子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本项前一句的 “于”位于动宾短语之后,可以推知这个“于”肯定是介词,并且后面跟了一个 特定的时间名词“未危”一一没有倾覆的时候,所以这里的“于”意思是 在”;第二句中的“于”字后面跟的是一个地点名词,而前面是一个动词,而 非一个动宾结构,所以可以断定,这里肯定是状语后置的结构,这里的“于”相 当于“和、同、跟”。故此项两个“于”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 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其同僚的性格特点, 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 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 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解析]本题考査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D项错,“张文瓘贬谪移 职”错,原文是“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指升官。此类题目可以在读完全文后 最先做,这样可以对全文有所了解。答这一类题时注意设题陷阱:一是人物是否 张冠李戴:;二是时间是否前后倒置;三是事情经过是否有无中生有或颠三倒四 四是对词语是否故意曲解。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的。此 题难度不大,只要读懂原文,注意上下文语境,即可解决。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 者曰往共筹之 [思路要清晰]
在做题时除用“代入法”外,和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一样,对虚词推断 方法还有许多,下面针对题目的分析讲解就涉及了一些常见的方法。 A 项,代入对比法 本项第二句出自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于”是介词,“和” 的意思,把此义项代入前句,结合语境,翻译不通顺,前句中的“于”应是 “到”“在”的意思,故两个“于”意思不同。 B 项,语境判定法 文言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 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本项前一句中的“因”出现在句首, 前面的对话中出现过一个关键词“子才”,后面出现了“再迁水部员外郎”这个 结果,据此可以判断,“因”是承接关系的连词,“于是”。后一句“因为长 句”(《琵琶行》)大家都较为熟悉,“因”也是表顺承的。故前后两个“因”意 思相同。 C 项,分析搭配法 虚词跟其他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也决定了它的用法。本项第一句中的 “以”位于并列的形容词“富”和“康”之间,可知“以”是连词,表示并列关 系。第二个“以”是苏轼的《赤壁赋》中的句子,这里的“以”是连词,表示修 饰。故两个“以”意思不同。 D 项,语法切入法 通过分析句子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本项前一句的 “于”位于动宾短语之后,可以推知这个“于”肯定是介词,并且后面跟了一个 特定的时间名词“未危”——没有倾覆的时候,所以这里的“于”意思是 “在”;第二句中的“于”字后面跟的是一个地点名词,而前面是一个动词,而 非一个动宾结构,所以可以断定,这里肯定是状语后置的结构,这里的“于”相 当于“和、同、跟”。故此项两个“于”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 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其同僚的性格特点, 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 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 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D 项错,“张文瓘贬谪移 职”错,原文是“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指升官。此类题目可以在读完全文后 最先做,这样可以对全文有所了解。答这一类题时注意设题陷阱:一是人物是否 张冠李戴;二是时间是否前后倒置;三是事情经过是否有无中生有或颠三倒四; 四是对词语是否故意曲解。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的。此 题难度不大,只要读懂原文,注意上下文语境,即可解决。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 者曰往共筹之 [思路要清晰]
本题是考査文言文断句能力。先根据“故”(句首语气词)、“者”、 “曰”及一些人物名词初步断开,然后细读。这段文言断句,前三句简单,后面 有点纠缠。关键要抓住人物名词及“曰”等标志,逐层断句 答题要规范]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域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 文瓘议未/偌不者/曰/往共筹之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3分) (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4分) [思路要清晰] (1)句: 翻译关键点具体内容翻译要求 关键实词 施 施展或作为 关键虚词 若,焉 若:至于;焉:哪里,何必,怎么 文言句式 反问句式 焉”引导的反问句式,“哪里用得 上……呢?”或者是“何必……呢?” (2)句: 翻译关键点具体内容 翻译要求 关键实词抚、愿、监、察“抚”,安抚;“愿”为“希望”;“监” 同“鉴”,教训,借鉴;“察”,省察。 文言句式省略句 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 [答题要规范] 1)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 策)?(关键词:若、施、焉) (2)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 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关键词:抚、监、察,省略句) 四、总结准确翻译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方法 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难”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译。此句译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 之分吗? 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 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 例: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 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象” 3.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 不必翻译
本题是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先根据“故”(句首语气词)、“者”、 “曰”及一些人物名词初步断开,然后细读。这段文言断句,前三句简单,后面 有点纠缠。关键要抓住人物名词及“曰”等标志,逐层断句。 [答题要规范]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 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3 分) (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4 分) [思路要清晰] (1)句: 翻译关键点 具体内容 翻译要求 关键实词 施 施展或作为 关键虚词 若,焉 若:至于;焉:哪里,何必,怎么 文言句式 反问句式 “焉”引导的反问句式,“哪里用得 上……呢?”或者是“何必……呢?” (2)句: 翻译关键点 具体内容 翻译要求 关键实词 抚、愿、监、察 “抚”,安抚;“愿”为“希望”;“监” 同“鉴”,教训,借鉴;“察”,省察。 文言句式 省略句 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 [答题要规范] (1)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 策)?(关键词:若、施、焉) (2)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 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关键词:抚、监、察,省略句) 四、总结准确翻译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方法 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难”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译。此句译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 之分吗? 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 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 例: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 “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象”。 3.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 不必翻译
例: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不译 4.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 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就要使用拆分法。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5.删略法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 称的词。 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张良曰:“谨诺。”(《鸿门宴》) 句中的“谨”表谦称,可删去不译。 五、课后作业 详见点对点一至四题p75 第3--4课时 专题质量检测卷(十三)及讲评 文言文阅读(一) (时间:40分钟满分:3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9分,选择题每题3分)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传一 (选自《明史》,有删改)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人目为“小韩子” 目:示意 B.父克勤坐“空印”事诛坐:由.…而获罪 C.此庄士,当老其才老:用…到老 D.呜呼哀哉兮底不我尤尤:怪罪 解析:日,名词活用为动词,看做。 答案:A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礼遣还中的“礼”相同的一项是( A.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B.读书日盈寸 C.东南募兵渐集 D.成祖颔之 解析:A项“法”,名词作动词,效法,效仿。B项“日”,名词作 状语,每天;C项“东南”,无活用,“东南一带”;D项“颔”,名词作动词,点头 例句中的“礼”,显然放在动词“遣”前面,名词作状语,以礼 答案: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孝孺自幼聪颖,读书特别多,被称做“小韩愈”。 B.宋濂门下有名的人后来都向方孝孺学习,以他为师。 C.因为姚广孝的求情,成祖也认为方孝孺是著名的才子,所以没打算杀他
例: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不译。 4.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 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就要使用拆分法。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5.删略法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 称的词。 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张良曰:“谨诺。”(《鸿门宴》) 句中的“谨”表谦称,可删去不译。 五、课后作业 详见点对点一至四题 p75 第 3——4 课时 专题质量检测卷(十三)及讲评 文言文阅读(一) (时间:40 分钟 满分:38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题。(19 分,选择题每题 3 分)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传------ (选自《明史》,有删改)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人目为“小韩子” 目:示意 B.父克勤坐“空印”事诛 坐:由……而获罪 C.此庄士,当老其才 老:用……到老 D.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尤:怪罪 解析:目,名词活用为动词,看做。 答案:A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礼遣还”中的“礼”相同的一项是( ) A.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B.读书日盈寸 C.东南募兵渐集 D.成祖颔之 解析:A 项“法”,名词作动词,效法,效仿。B 项“日”,名词作 状语,每天;C 项“东南”,无活用,“东南一带”;D 项“颔”,名词作动词,点头。 例句中的“礼”,显然放在动词“遣”前面,名词作状语,以礼……。 答案: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孝孺自幼聪颖,读书特别多,被称做“小韩愈”。 B.宋濂门下有名的人后来都向方孝孺学习,以他为师。 C.因为姚广孝的求情,成祖也认为方孝孺是著名的才子,所以没打算杀他
D.方孝孺的文章很好,但在明朝永乐年间,他的文章被官方禁止。 解析:B项理解有误,“皆出其下”,即都不如方孝孺 答案:B 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下划线的部分断句。(3分) 士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髙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 较不过六事人性质长短,岂责具美于六途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 无愧耳。 (取材于颜之推《颜氏家训》) 答案:士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 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每错一处扣1分,相邻两次算一处,扣完 3分为止。) 译文:士人君子立身处世,贵在能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不仅仅 髙谈阔论,左边摆着琴,右边放着书,虚耗君主赐给他的俸禄职位,国家要用的 人才,大约不过六个方面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长,怎可以强求这六个方面都 做好呢?只要对这些都通晓大意,而做好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就没有惭愧的了,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7分) (1)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3分 (2)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4分) 解析:(1)注意重点词:顾,却;末视,轻视;恒,常常。(2) 重点词:即,假如;济,成功;死,为…而死;社稷,国家。 答案:(1)方孝孺却轻视文辞写作的技巧,常常把阐明王道、达 到天下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顾,却;末视,轻视;恒,常常,每个1分) (2)方孝孺竭力请求守住京城来等待救兵,即使事情不成功,也应 为国家而死。(重点词:即,即使;济,成功;死,为.…而死:每个1分,句 子大意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说居庸关(正文略)[清]龚自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凡四重凡:总共,一共 B.流水啮吾马蹄啮:侵蚀 C.迹之则至乎八达岭而穷穷:到尽头 D.微税吏言微:如果没有 解析:B项中的“啮”,指浸没。 答案:B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因两山以为之门因人之力而敝之 B.八达岭之俯南口也均之二策 C.非以若耶谈笑以死 D.余乃私叹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D.方孝孺的文章很好,但在明朝永乐年间,他的文章被官方禁止。 解析:B 项理解有误,“皆出其下”,即都不如方孝孺。 答案:B 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下划线的部分断句。(3 分) 士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 较不过六事……人性质长短,岂责具美于六途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 无愧耳。 (取材于颜之推《颜氏家训》) 答案:士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 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每错一处扣 1 分,相邻两次算一处,扣完 3 分为止。) 译文:士人君子立身处世,贵在能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不仅仅 高谈阔论,左边摆着琴,右边放着书,虚耗君主赐给他的俸禄职位,国家要用的 人才,大约不过六个方面……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长,怎可以强求这六个方面都 做好呢?只要对这些都通晓大意,而做好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就没有惭愧的了。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7 分) (1)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3 分) (2)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4 分) 解析:(1)注意重点词:顾,却;末视,轻视;恒,常常。(2) 重点词:即,假如;济,成功;死,为……而死;社稷,国家。 答案:(1)方孝孺却轻视文辞写作的技巧,常常把阐明王道、达 到天下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顾,却;末视,轻视;恒,常常,每个 1 分) (2)方孝孺竭力请求守住京城来等待救兵,即使事情不成功,也应 为国家而死。(重点词:即,即使;济,成功;死,为……而死;每个 1 分,句 子大意 1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19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说居庸关(正文略)[清]龚自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凡四重 凡:总共,一共 B.流水啮吾马蹄 啮:侵蚀 C.迹之则至乎八达岭而穷 穷:到尽头 D.微税吏言 微:如果没有 解析:B 项中的“啮”,指浸没。 答案:B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因两山以为之门 因人之力而敝之 B.八达岭之俯南口也 均之二策 C.非以若耶 谈笑以死 D.余乃私叹曰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