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A项中的“因”,都是介词,依靠、凭借。B项中的“之 前者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为代词,这。C项中的“以”,前者为介词 由于、因为:后者为连词,表修饰。D项中的“乃”,前者为副词,译为“便,就”; 后者为副词,译为“竟,却”。 答案:A 8.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中心观点“疑若可守然”,然后从各个角度进行论说,突出居庸关 的险要地势。 B.本文通过记述作者与蒙古人打闹嬉戏和蒙古人到理藩院进贡马匹之事,说明 大清国威加海内,天下承平。 C.文章开头提出个“疑”字,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后面讲到护墙之间有小路出 没的事实,便与之遥相呼应,暗扣玄机。 D.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游记,以记游居庸关之事为由头,借题发挥,含蓄地表达 了“江山险固,不在关隘,而在人心”的观点。 解析:A项错,“疑若可守然”并非文章的中心观点。作者的观点 该为:江山险固,不在关隘,而在人心。 答案:A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蒙古自北来鞭橐驼与余摩肩行时时橐驼 冲余骑颠余亦挝蒙古帽堕于橐驼前蒙古 大笑 答案:蒙古自北来鞭橐驼/与余摩肩行时时橐驼冲余骑颠/余亦挝蒙古帽煇于橐 驼前蒙古大笑。(断错一处扣一分,相邻两处计一处,扣完为止) 0.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使余生赵宋世,目尚不得睹燕赵,安得与反毳者相挝戏乎万山间?(4分) (2)余叹曰:“信若是,是有间道矣!(分) 答案:(1)假如我生活在宋朝,连燕赵的地方都看不到,怎么能够 和反穿皮衣的人在万山中相互打闹嬉戏呢?(关键词:“使”安”各一分,句子大 意2分) (2)我感叹道:“确实像税务官说的那样的话,这里一定有小路了!(关键词 “信”间道”各1分,句子大意1分) 第5——6课时 专题二:文言文翻译(二)译对句式 、专题解说 文言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语法构造、语法形式不同的判断句、被动句 省略句和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 这一考点在高考中一般不单独设题,但是阅读理解时会涉及这方面的知 识。如果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标志不熟悉或不理解,就会造成阅读理解的困 难和翻译的不准确。因此,考生对这一考点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真题讲解 例题1、2011年天津高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3.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3分)()
解析:A 项中的“因”,都是介词,依靠、凭借。B 项中的“之”, 前者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为代词,这。C 项中的“以”,前者为介词, 由于、因为;后者为连词,表修饰。D 项中的“乃”,前者为副词,译为“便,就”; 后者为副词,译为“竟,却”。 答案:A 8.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提出中心观点“疑若可守然”,然后从各个角度进行论说,突出居庸关 的险要地势。 B.本文通过记述作者与蒙古人打闹嬉戏和蒙古人到理藩院进贡马匹之事,说明 大清国威加海内,天下承平。 C.文章开头提出个“疑”字,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后面讲到护墙之间有小路出 没的事实,便与之遥相呼应,暗扣玄机。 D.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游记,以记游居庸关之事为由头,借题发挥,含蓄地表达 了“江山险固,不在关隘,而在人心”的观点。 解析:A 项错,“疑若可守然”并非文章的中心观点。作者的观点 该为:江山险固,不在关隘,而在人心。 答案:A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蒙 古 自 北 来 鞭 橐 驼 与 余 摩 肩 行 时 时 橐 驼 冲 余 骑 颠 余 亦 挝 蒙 古 帽 堕 于 橐 驼 前 蒙 古 大 笑。 答案:蒙古自北来/鞭橐驼/与余摩肩行/时时橐驼冲余骑颠/余亦挝蒙古帽/堕于橐 驼前/蒙古大笑。(断错一处扣一分,相邻两处计一处,扣完为止) 10.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使余生赵宋世,目尚不得睹燕赵,安得与反毳者相挝戏乎万山间?(4 分) (2)余叹曰:“信若是,是有间道矣!”(3 分) 答案:(1)假如我生活在宋朝,连燕赵的地方都看不到,怎么能够 和反穿皮衣的人在万山中相互打闹嬉戏呢?(关键词:“使”“安”各一分,句子大 意 2 分) (2)我感叹道:“确实像税务官说的那样的话,这里一定有小路了!”(关键词: “信”“间道”各 1 分,句子大意 1 分) 第 5——6 课时 专题二:文言文翻译(二)译对句式 一、专题解说 文言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语法构造、语法形式不同的判断句、被动句、 省略句和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 这一考点在高考中一般不单独设题,但是阅读理解时会涉及这方面的知 识。如果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标志不熟悉或不理解,就会造成阅读理解的困 难和翻译的不准确。因此,考生对这一考点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真题讲解 例题 1、2011 年天津高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5 题(20 分) 3.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3 分) ( )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②两序,非体也③无所发明,但纪成 书之岁月可也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 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D.③④⑤ 解析]此题把“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态度”综合起来进行考查。①说的是《会试录》《乡试录》中主考试官和副考试 官的排列次序,④说的是那些追求名利的写作人的状况。这两项不能体现文章作 者的观点,有此两项的排除,答案是C项。 三、小结: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妙招 (1)精心阅读文本,整体感悟文意 解答这类试题时,考生要遵循“了解一分析一理解一分析一综合一解 答”的过程,即从了解开始,通过分析达到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 综合,最后透过文章信息来准确作答(即从整体上揣摩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边阅读边圈点,把握作者观点 阅读文言文时,考生要学会在材料中分析、揣测,特别是要善于发现并 圈点文中体现作者对人物、事件观点态度的词语。这些关键词语,有的夹杂在对 事件的叙述之中,有的是在对文中有关人物的褒扬、批评的语言描写中,有的是 在文章的议论性文段中。考生只要细心阅读,注重揣摩、感悟,就可以准确把握 作者在文中对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所持的观点态度 (3)了解命题陷阱,留心答题误区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标准是准确性、全面性和完整性。 这就需要考生留心某一题肢是否以偏赅全、绝对化或者故意地夸大事物某一方面 的性质等。 (4)作答有理有据,切莫主观臆断 命题人在内容的表述上常设置陷阱,而考生作答时切莫只凭主观臆断 如果要选定某一个题肢,一定要与原文的相关信息相比照,做到揣摩有准则,作 答有依据 4、文意理解是文言文阅读选择题的最后一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做好这一类题 型,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迅速找出文段中与选项相对应的原句并画线,仔细对照字句。 (2)关注硬伤,即人物事迹张冠李戴、时间顺序前后颠倒、原则性的翻译错误。 (3)关注软伤,如窜改文意、人物评价不当等。如上题的D项就属于窜改文意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3分) 2)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2分) 3)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3分) [思路要清晰] (1)句 翻译关键点具体内容 翻译要求 审:考虑,审视 关键实词审、让、为让:推让 为:动词,干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③无所发明,但纪成 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 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 此题把“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态度”综合起来进行考查。①说的是《会试录》《乡试录》中主考试官和副考试 官的排列次序,④说的是那些追求名利的写作人的状况。这两项不能体现文章作 者的观点,有此两项的排除,答案是 C 项。 三、小结: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妙招 (1)精心阅读文本,整体感悟文意 解答这类试题时,考生要遵循“了解—分析—理解—分析—综合—解 答”的过程,即从了解开始,通过分析达到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 综合,最后透过文章信息来准确作答(即从整体上揣摩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边阅读边圈点,把握作者观点 阅读文言文时,考生要学会在材料中分析、揣测,特别是要善于发现并 圈点文中体现作者对人物、事件观点态度的词语。这些关键词语,有的夹杂在对 事件的叙述之中,有的是在对文中有关人物的褒扬、批评的语言描写中,有的是 在文章的议论性文段中。考生只要细心阅读,注重揣摩、感悟,就可以准确把握 作者在文中对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所持的观点态度。 (3)了解命题陷阱,留心答题误区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标准是准确性、全面性和完整性。 这就需要考生留心某一题肢是否以偏赅全、绝对化或者故意地夸大事物某一方面 的性质等。 (4)作答有理有据,切莫主观臆断 命题人在内容的表述上常设置陷阱,而考生作答时切莫只凭主观臆断。 如果要选定某一个题肢,一定要与原文的相关信息相比照,做到揣摩有准则,作 答有依据。 4、文意理解是文言文阅读选择题的最后一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做好这一类题 型,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迅速找出文段中与选项相对应的原句并画线,仔细对照字句。 (2)关注硬伤,即人物事迹张冠李戴、时间顺序前后颠倒、原则性的翻译错误。 (3)关注软伤,如窜改文意、人物评价不当等。如上题的 D 项就属于窜改文意。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3 分) (2)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2 分) (3)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3 分) [思路要清晰] (1)句 翻译关键点 具体内容 翻译要求 关键实词 审、让、为 审:考虑,审视。 让:推让。 为:动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