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板块:古代诗歌鉴赏(共8课时) 第1—-2课时 高频考点整体感知 、考向分析 高考试考题 卷 作者体裁考点 分值 11年浙 考点江 《出塞》 纳兰性 清词表达技巧、思想感情7分 统计10年浙 《定林》王安石宋诗思想内容、表达技巧6分 09年浙《雪中看梅王旭元词形象、思想内容、表达6分 花》 技巧 二、命题分析 通过上面三年阅卷分析可以看出,古诗歌阅读在浙江卷中呈现如下特点 1.近三年考点相对集中,主要考查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 2.考题在命题时一般为单一考点命题,难度不大 命题材料广泛,既有传统的命题热点选材宋诗,也有元词、清词等冷门选材, 这正体现了浙江选材不拘一格的命题特点 4.2011年分值增加到7分,体现了命题者重视古诗歌鉴赏的思路。 高频考点整体感知 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是要求考生把握诗歌中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 象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蕴涵在形象中的人生意义或社会意义。诗歌中的形 象包括三种形象,即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人物形象后面的抒情主人公)、 景(诗歌中描写的景象及景象后面的抒情主人公)物(诗歌中描写的物象及物象后 面的抒情主人公)。高考对诗歌形象的考查可分两大类型 1.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物象 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前者即诗中的诗人 形象“我”,如《登幽州台歌》中抒情主人公一一陈子昂的形象;后者如白居易 的《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的形象 事物形象,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 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鉴赏事物形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 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2.鉴赏诗歌的意境 何谓意境?简单理解就是诗歌中通过描写特定景物表达诗人情感而达 到的某种境界。 考査意境的试题形式是比较容易判断的 考点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塑造形象、抒发情感。鉴 赏诗歌,首先就是要正确理解诗歌词句的意思,通过品味语言的艺术效果,去领 悟作品中表现出的生活(一)高考命题,主要考查对“语言”的理解和其意境,即 艺术效果的鉴赏 1.炼字
第五板块:古代诗歌鉴赏(共 8 课时) 第 1——2 课时 高频考点整体感知 一、考向分析 考点 统计 高考试 卷 考题 作者 体裁 考点 分值 11 年浙 江 《出塞》 纳兰性 德 清词 表达技巧、思想感情 7 分 10 年浙 江 《定林》 王安石 宋诗 思想内容、表达技巧 6 分 09 年浙 江 《雪中看梅 花》 王旭 元词 形象、思想内容、表达 技巧 6 分 二、命题分析 通过上面三年阅卷分析可以看出,古诗歌阅读在浙江卷中呈现如下特点: 1.近三年考点相对集中,主要考查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 2.考题在命题时一般为单一考点命题,难度不大; 3.命题材料广泛,既有传统的命题热点选材宋诗,也有元词、清词等冷门选材, 这正体现了浙江选材不拘一格的命题特点; 4.2011 年分值增加到 7 分,体现了命题者重视古诗歌鉴赏的思路。 三、高频考点整体感知 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是要求考生把握诗歌中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 象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蕴涵在形象中的人生意义或社会意义。诗歌中的形 象包括三种形象,即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人物形象后面的抒情主人公)、 景(诗歌中描写的景象及景象后面的抒情主人公)、物(诗歌中描写的物象及物象后 面的抒情主人公)。高考对诗歌形象的考查可分两大类型: 1.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物象 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前者即诗中的诗人 形象“我”,如《登幽州台歌》中抒情主人公——陈子昂的形象;后者如白居易 的《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的形象。 事物形象,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 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鉴赏事物形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 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2.鉴赏诗歌的意境 何谓意境?简单理解就是诗歌中通过描写特定景物表达诗人情感而达 到的某种境界。 考查意境的试题形式是比较容易判断的。 考点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塑造形象、抒发情感。鉴 赏诗歌,首先就是要正确理解诗歌词句的意思,通过品味语言的艺术效果,去领 悟作品中表现出的生活(一)高考命题,主要考查对“语言”的理解和其意境,即 艺术效果的鉴赏 1.炼字
古典诗歌要求用极少的文字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因而其语言讲究以少 总多,一字传神。如宋祁《玉楼春》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一个“闹” 字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杏花盛开时成团成簇的盛况及蜂飞蝶舞的繁忙景象,从而 境界全出。 2.炼句 古典诗歌还十分讲究炼句,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在诗句结构上变 化多样而又有规则可循。有时出于格律上的需要或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突破常 规语序,采用倒装句式,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如杜甫《秋兴八首》中的“香稻 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从字面看,不好理解,细品方知是妙句。(此 种题型,单纯考“炼句”的较少,往往与表达技巧相结合) 3.语言风格特色 所谓语言风格特色,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 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 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了解诗人的风格有 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大体上分为三大题型 1.炼字(诗眼)鉴赏型 诗歌创作讲究炼字,那么,诗歌鉴赏活动就变成了品味这些字在诗歌中 的妙处了。也正因为如此,这类试题基本上每年都能够在部分省市试题中出现。 所以,考生也应该熟练掌握这种题型的答题规范与技巧。 2.一词、一句领全诗鉴赏型 这部分内容与“炼字型”部分在考查内容上有交叉之处,只是从试题问 题设计形式和角度上较为独特,所以在此作一个专题单独列出。考生可以结合 炼字型”部分来一起学习。 作为考生,要能够“破解”诗歌中传神的词语、句子。这就是试题设置的 出发点 3.分析语言风格(特点)鉴赏型 个时代的诗歌创作在语言运用上会形成一些共性。如唐朝诗歌多数是 较直白的,而宋朝诗歌则较为含蓄。诗人由于个人阅历及性格不同,其用词也有 个性,形成个人语言风格。 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多角度评判标准,在中学阶段,一般要求我们能够理解如下常 用的评判词语: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雄浑豪放、清新婉约、明白晓 畅、委婉含蓄、沉郁刚健、简练生动等等 由于这类试题一般考生都能判断出来,考查区分度不大,因此,这一两 年出现的频率较低 考点三: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就是指诗人在创作时驾驭语言、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思 想、反映生活的巧妙技能。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 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宽泛的概念,而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十分丰富,它主要包 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等; 二是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査的重点, 而抒情方式又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三是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用 典、想象、联想、渲染、动静、虚实等;四是篇章结构,如照应、过渡等
古典诗歌要求用极少的文字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因而其语言讲究以少 总多,一字传神。如宋祁《玉楼春》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一个“闹” 字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杏花盛开时成团成簇的盛况及蜂飞蝶舞的繁忙景象,从而 境界全出。 2.炼句 古典诗歌还十分讲究炼句,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在诗句结构上变 化多样而又有规则可循。有时出于格律上的需要或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突破常 规语序,采用倒装句式,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如杜甫《秋兴八首》中的“香稻 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从字面看,不好理解,细品方知是妙句。(此 种题型,单纯考“炼句”的较少,往往与表达技巧相结合) 3.语言风格特色 所谓语言风格特色,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 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 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了解诗人的风格有 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大体上分为三大题型 1.炼字(诗眼)鉴赏型 诗歌创作讲究炼字,那么,诗歌鉴赏活动就变成了品味这些字在诗歌中 的妙处了。也正因为如此,这类试题基本上每年都能够在部分省市试题中出现。 所以,考生也应该熟练掌握这种题型的答题规范与技巧。 2.一词、一句领全诗鉴赏型 这部分内容与“炼字型”部分在考查内容上有交叉之处,只是从试题问 题设计形式和角度上较为独特,所以在此作一个专题单独列出。考生可以结合 “炼字型”部分来一起学习。 作为考生,要能够“破解”诗歌中传神的词语、句子。这就是试题设置的 出发点。 3.分析语言风格(特点)鉴赏型 一个时代的诗歌创作在语言运用上会形成一些共性。如唐朝诗歌多数是 较直白的,而宋朝诗歌则较为含蓄。诗人由于个人阅历及性格不同,其用词也有 个性,形成个人语言风格。 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多角度评判标准,在中学阶段,一般要求我们能够理解如下常 用的评判词语: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雄浑豪放、清新婉约、明白晓 畅、委婉含蓄、沉郁刚健、简练生动等等。 由于这类试题一般考生都能判断出来,考查区分度不大,因此,这一两 年出现的频率较低。 考点三: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就是指诗人在创作时驾驭语言、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思 想、反映生活的巧妙技能。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 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宽泛的概念,而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十分丰富,它主要包 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等; 二是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而抒情方式又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三是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用 典、想象、联想、渲染、动静、虚实等;四是篇章结构,如照应、过渡等
考点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 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内容主题方面包括意义的表层、 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背景、现实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 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富有一惯性的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 考点五:综合比较鉴赏 综合比较鉴赏型试题近几年才出现。这种题型其实是前面所分析的几种试题形式 的综合,只是这种试题带有“比较”的性质,在回答时难度稍大一些。这种比较 有的是同一首内比较,有的是两首甚至是三首诗比较(如2007年浙江卷)。 第3--4课时 考点分类针对例析 、真题讲解 例题1、(2011·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对应考点二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4 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结合全诗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妙处 [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査鉴赏古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精彩的诗句 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着手。题目中这两句是写景的句子,首先要分析写景诗句 的特点,一般会有动静结合,声色相加,高低俯仰等不同特点;其次看写了哪些 形象的什么特点,用简洁生动的句子描绘一番,如果其中有特别的表现手法,也 要表达出来;再就是结合全诗,从整体结构上看有没有其他手法的运用。“映地 为天色”从“色”方面写出山泉清澈见底;“飞空作雨声”从“声”方面写出山 泉凌空而下水石相激的情形。另外,从上下文看,此联与前一联形成欲扬先抑之 势,同时又为最后两句的称赞作了铺垫。 [答题要规范]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 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 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 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 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2.对应考点一、四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山泉品格诗人情怀 [思路要清晰]
考点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 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内容主题方面包括意义的表层、 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背景、现实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 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富有一惯性的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 考点五:综合比较鉴赏 综合比较鉴赏型试题近几年才出现。这种题型其实是前面所分析的几种试题形式 的综合,只是这种试题带有“比较”的性质,在回答时难度稍大一些。这种比较 有的是同一首内比较,有的是两首甚至是三首诗比较(如 2007 年浙江卷)。 第 3——4 课时 考点分类针对例析 一、真题讲解 例题 1、(2011·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 分)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 对应考点二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4 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 4 个关键点:结合全诗 映地为天色 飞空作雨声 妙处 [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精彩的诗句 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着手。题目中这两句是写景的句子,首先要分析写景诗句 的特点,一般会有动静结合,声色相加,高低俯仰等不同特点;其次看写了哪些 形象的什么特点,用简洁生动的句子描绘一番,如果其中有特别的表现手法,也 要表达出来;再就是结合全诗,从整体结构上看有没有其他手法的运用。“映地 为天色”从“色”方面写出山泉清澈见底;“飞空作雨声”从“声”方面写出山 泉凌空而下水石相激的情形。另外,从上下文看,此联与前一联形成欲扬先抑之 势,同时又为最后两句的称赞作了铺垫。 [答题要规范]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 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 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 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 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2. 对应考点一、四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 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 4 个关键点:山泉 品格 诗人 情怀 [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査鉴赏诗歌形象,把握诗歌主旨,揣摩诗人情感的能力。回答此 类试题,要认真阅读诗句,看清楚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 意思。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明确诗中描绘景物的主要特点,特别注意要结合所 写景物体会诗人的爱好、性格、情感,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分析山 泉具有什么品格,需要逐句分析原诗,同时抓住关键词。1、2句突出山泉淡泊 无名:3、4句说它清澈可鉴,飞落如雨:5、6句写它能使涧满池平;7、8句赞 扬它恬淡自守。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以概括,答案就宛然可见了。因为本诗 是托物言志,“物”的品格清楚了,作者的“志”就容易推测了。 [答题要规范]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 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物象的解题策略 (1)解答分析 要知人论世,注重背景;二要由人物的动作、神情、心理等描写入 手来分析把握人物形象;三要从诗中的意象入手,把握诗中的景物特征,因为景 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 (2)答题模板 描墓诗歌的形象十概括形象特点(要特别注意语言简练而准确,运用术 语)+揭示情感(作者通过形象所表达出来的感情)。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题目的方法策略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是髙考考査中的热点题型之 该考点主要就是把握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 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解答此类试题,要掌握好以下答 题方法与答题模板。 (1)解题分析 ①抓住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透露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题目,往往就 抓住了解答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类试题的“要害”。例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 题目中一个“送”字便透露出诗中的惜别之情。再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着眼题目,即可知词中所蕴涵的是怀古伤今之情。 ②抓住关键词有些诗歌,作者会有意识地用一两个关键词来点明感情基调。例如 李清照的《一剪梅》中,词人用“相思”和“闲愁”两个关键词就把这首词的思 想感情揭示得很清楚 ③抓住题材类型如思乡诗多抒发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闺怨诗多抒 发思念征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④抓住意象特点如段克己的《满江红》中,菊花的特征是孤寂、高洁,抓住了这 个特点,词人的思想情怀便较容易揣摩得到了。 ⑤抓住注释命题者之所以给出注释,就是为了从作者、诗歌主旨等方面 给考生一些提示:介绍写作背景,用以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 介绍作者,用以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感情基调;等等。 (2)答题模板 ①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 什么感情。 ②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 什么手法十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一分一总”式)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把握诗歌主旨,揣摩诗人情感的能力。回答此 类试题,要认真阅读诗句,看清楚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 意思。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明确诗中描绘景物的主要特点,特别注意要结合所 写景物体会诗人的爱好、性格、情感,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分析山 泉具有什么品格,需要逐句分析原诗,同时抓住关键词。1、2 句突出山泉淡泊 无名;3、4 句说它清澈可鉴,飞落如雨;5、6 句写它能使涧满池平;7、8 句赞 扬它恬淡自守。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以概括,答案就宛然可见了。因为本诗 是托物言志,“物”的品格清楚了,作者的“志”就容易推测了。 [答题要规范]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 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二、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物象的解题策略 (1)解答分析 一要知人论世,注重背景;二要由人物的动作、神情、心理等描写入 手来分析把握人物形象;三要从诗中的意象入手,把握诗中的景物特征,因为景 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 (2)答题模板 描摹诗歌的形象+概括形象特点(要特别注意语言简练而准确,运用术 语)+揭示情感(作者通过形象所表达出来的感情)。 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题目的方法策略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是高考考查中的热点题型之一。 该考点主要就是把握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 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解答此类试题,要掌握好以下答 题方法与答题模板。 (1)解题分析 ①抓住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透露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题目,往往就 抓住了解答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类试题的“要害”。例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 题目中一个“送”字便透露出诗中的惜别之情。再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着眼题目,即可知词中所蕴涵的是怀古伤今之情。 ②抓住关键词有些诗歌,作者会有意识地用一两个关键词来点明感情基调。例如 李清照的《一剪梅》中,词人用“相思”和“闲愁”两个关键词就把这首词的思 想感情揭示得很清楚。 ③抓住题材类型如思乡诗多抒发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闺怨诗多抒 发思念征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④抓住意象特点如段克己的《满江红》中,菊花的特征是孤寂、高洁,抓住了这 个特点,词人的思想情怀便较容易揣摩得到了。 ⑤抓住注释命题者之所以给出注释,就是为了从作者、诗歌主旨等方面 给考生一些提示:介绍写作背景,用以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 介绍作者,用以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感情基调;等等。 (2)答题模板 ①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 什么感情。 ②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 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例题2、(2011·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骤雨 [宋华岳牛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3.对应考点二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 句简析。(2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三、四句卷、吼表达效果结合诗句 [思路要清晰 本题属于鉴赏古代诗歌语言之炼字型。这是一首刻画农村夏雨壮观景象 的写景诗。一位家住溪西的牧童,清早就骑牛去溪北放牧。忽然,乌云翻卷,风 雨骤至。牧童慌忙冒雨渡溪回村,可是一会儿工夫,天“骤晴”,“山又绿”了, “怒涛顷刻卷沙滩”,侧重描写雨势之猛,好似惊涛骇浪,汹涌奔腾,势不可挡 “十万军声吼鸣瀑”,以“军声”喻风雨声,极言暴雨声响之壮大。 [答题要规范] “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 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一)炼字型解题策略 (1)解题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 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应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答题模板 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十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一词领全诗型解题策略 (1)解题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 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你对全诗的把握 程度 (2)答题模板 第一步:点明哪一诗句(词)在全诗中是关键(如果试题已经点明,这步骤 可以省略) 第二步:简明分析诗句(词)在全诗结构上或在突出诗歌主题或表达诗人 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第三步:抒发或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从以上分析可知道,第二、三步骤内容可以合在一起回答。 三、鉴赏语言风格类解题策略 1.解题分析
例题 2、(2011·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 分) 骤 雨 [宋] 华岳牛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3. 对应考点二 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 句简析。(2 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 4 个关键点:三、四句 卷、吼 表达效果 结合诗句 [思路要清晰] 本题属于鉴赏古代诗歌语言之炼字型。这是一首刻画农村夏雨壮观景象 的写景诗。一位家住溪西的牧童,清早就骑牛去溪北放牧。忽然,乌云翻卷,风 雨骤至。牧童慌忙冒雨渡溪回村,可是一会儿工夫,天“骤晴”,“山又绿”了。 “怒涛顷刻卷沙滩”,侧重描写雨势之猛,好似惊涛骇浪,汹涌奔腾,势不可挡。 “十万军声吼鸣瀑”,以“军声”喻风雨声,极言暴雨声响之壮大。 [答题要规范] “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 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一)炼字型解题策略 (1)解题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 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应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答题模板 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一词领全诗型解题策略 (1)解题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 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你对全诗的把握 程度。 (2)答题模板 第一步:点明哪一诗句(词)在全诗中是关键(如果试题已经点明,这步骤 可以省略)。 第二步:简明分析诗句(词)在全诗结构上或在突出诗歌主题或表达诗人 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第三步:抒发或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从以上分析可知道,第二、三步骤内容可以合在一起回答。 三、鉴赏语言风格类解题策略 1.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