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准考证号 试卷类型:A 秘密★启用前 2012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预演预练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9页,第 Ⅱ卷9至10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 卡上 2.回答1-6题、11①1)或12(1)题、13-15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 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 答案标号。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3.作答时,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大都是先有了歌谱然后才能填作歌词。作谱与填词的 人都应该深谙乐理。在宋代,不少词人冋时又是音乐家,他们能够创调制谱,就 往往自己作谱,自己填词。如姜夔的自度曲十七首,歌谱与歌词皆出于他一人之 手。但并不是每个词人都能作曲,一人独自作谱作词的究属少数。大多数词人只 是根据前代或当代现成流行的乐谱填词,或者是一人作谱,一人填词,共同合作。 如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说:“柳永字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 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又如《碧鸡 漫志》卷二说:“江南某氏者,解音律,时时度曲。周美成与有瓜葛,每得一解 (曲),即为制词,故周集中多新声。”柳永和周邦彦都是懂得音律的大词人, 他们都同教坊乐工和作曲家密切配合,制词以填新腔。像这样歌谱与歌词分出于 人之手的在宋词中不在少数。如《玉梅令》,姜夔《玉梅令》词序说:“石湖 (范成大的号)家自制此声,未有语实之,命予作。”又如《明月逐人来》,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说:“乐府有《明月逐人来》词,李太师撰谱,李持 正制词。” 但是也有先作了词然后再配以乐谱的。如姜夔《长亭怨慢》词序说:“予颇喜自 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他的自度曲可能好些 是先作词后谱曲的。又如《鱼游春水》一词,《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 《复斋漫录》:“政和中,一中贵人使越州回,得词于古碑阴,无名无谱,不知 何人作也。录以进,御命大晟府填腔,因词中语,赐名《鱼游春水》。”不过这 种先有词后作谱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按谱填词,往往会为了迁就曲谱,在文字 语句方面受到一些句法和声调上的限制,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容易充分、圆满地 表达出来。所以《碧鸡漫志》卷一说:“今先定音节,乃制词从之,倒置甚矣 先作词后配谱就可以不受拘束,如意表达。但是这必须作词者同时又能作曲,或 者和作曲家密切配合,才能使所作的词适宜于配上谐美的歌谱
姓名 准考证号 试卷类型:A 秘密★启用前 2012 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预演预练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 1 至 9 页,第 Ⅱ卷 9 至 10 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 卡上。 2.回答 1—6 题、11⑴或 12⑴题、13—15 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 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 答案标号。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3.作答时,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大都是先有了歌谱然后才能填作歌词。作谱与填词的 人都应该深谙乐理。在宋代,不少词人同时又是音乐家,他们能够创调制谱,就 往往自己作谱,自己填词。如姜夔的自度曲十七首,歌谱与歌词皆出于他一人之 手。但并不是每个词人都能作曲,一人独自作谱作词的究属少数。大多数词人只 是根据前代或当代现成流行的乐谱填词,或者是一人作谱,一人填词,共同合作。 如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说:“柳永字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 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又如《碧鸡 漫志》卷二说:“江南某氏者,解音律,时时度曲。周美成与有瓜葛,每得一解 (曲),即为制词,故周集中多新声。”柳永和周邦彦都是懂得音律的大词人, 他们都同教坊乐工和作曲家密切配合,制词以填新腔。像这样歌谱与歌词分出于 二人之手的在宋词中不在少数。如《玉梅令》,姜夔《玉梅令》词序说:“石湖 (范成大的号)家自制此声,未有语实之,命予作。”又如《明月逐人来》,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说:“乐府有《明月逐人来》词,李太师撰谱,李持 正制词。” 但是也有先作了词然后再配以乐谱的。如姜夔《长亭怨慢》词序说:“予颇喜自 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他的自度曲可能好些 是先作词后谱曲的。又如《鱼游春水》一词,《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 《复斋漫录》:“政和中,一中贵人使越州回,得词于古碑阴,无名无谱,不知 何人作也。录以进,御命大晟府填腔,因词中语,赐名《鱼游春水》。”不过这 种先有词后作谱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按谱填词,往往会为了迁就曲谱,在文字 语句方面受到一些句法和声调上的限制,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容易充分、圆满地 表达出来。所以《碧鸡漫志》卷一说:“今先定音节,乃制词从之,倒置甚矣。” 先作词后配谱就可以不受拘束,如意表达。但是这必须作词者同时又能作曲,或 者和作曲家密切配合,才能使所作的词适宜于配上谐美的歌谱
杨缵《作词五要》说:“第三要填词按谱。自古作词者能依句者少,依谱用字者 百无一二。词若歌韵不协,奚取焉?”张炎《词源》卷下也感叹道:“今词人才 说音律,便以为难,所以望望然而去之。”因为宋代词人并不都是通晓音律的, 能够完全依照音谱拍眼作词的并不多。一般词人作词,本来并不要求合乐歌唱 所以往往不协律腔。他们大都只是选取前人的作品为范例,依其字句声韵填之。 他们把词诗律化了,只按照词的诗律而不按照曲的音律来填词,这已不是原来按 谱填词的意义了 自中华书局夏承焘、吴熊和《读词常识》)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一般是先有乐谱再填作歌词,不过也有先作了歌词 再配上乐谱的情况。 B.更多的词人因为音乐知识匮乏,只能根据现成的乐谱填词,或找能作谱的 人合作,自己填词。 C.能够独自作谱作词的作者并不多,因为既要求作者通晓音乐,能独自创调 制谱,还要会填词。 D.按谱填词,因在语言上受句法声调的限制,不如先词后谱更便于如意地表 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是 A.柳永与教坊乐工的合作,一词一谱,相得益彰,使其作品盛传于世,这也 是柳永名声大噪的缘由之 B.周邦彦与江南某氏有瓜葛,使他常常能近水楼台先得月,频频为新谱作新 词,因而词集中新调新谱更多。 C.范成大自创新曲《玉梅令》,但苦于自己没有词人的文学素养,只好请姜 夔出手相助,为其新谱填词 D.吴曾所记《明月逐人来》由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也是宋词中歌谱与 歌词分别出于二人之手的范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A.如果词人同时又能作曲,或者能和作曲家密切配合,就可以先作词,再配 上谐美的歌谱,从而创造出传世经典 B.填词讲究歌韵合协,即曲谱与文字语句协调,但真正能做到乐句与词句合拍 的少,能依谱用字的更是少之又少。 C.好多词人谈及音律望而却步。若不能通晓音律,文学功底再好,要完全依 照音谱拍眼作词,也是难于登天的事。 D.一般词人作词,并不要求合乐歌唱,往往不协律腔,仅依前人作品的字句 声韵仿作,事实上已经把词诗律化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柳庆字更兴。解人也。五世祖恭,仕后赵,为河东郡守。父僧习,齐奉朝请。幼 聪敏有气量,博涉群书,不为章句,好饮酒,闲于占对。年十三,因暴书,父僧 习试令于杂赋集中取赋一篇千余言,诵之,庆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大统
杨缵《作词五要》说:“第三要填词按谱。自古作词者能依句者少,依谱用字者 百无一二。词若歌韵不协,奚取焉?”张炎《词源》卷下也感叹道:“今词人才 说音律,便以为难,所以望望然而去之。”因为宋代词人并不都是通晓音律的, 能够完全依照音谱拍眼作词的并不多。一般词人作词,本来并不要求合乐歌唱, 所以往往不协律腔。他们大都只是选取前人的作品为范例,依其字句声韵填之。 他们把词诗律化了,只按照词的诗律而不按照曲的音律来填词,这已不是原来按 谱填词的意义了。 (摘 自中华书局夏承焘、吴熊和《读词常识》)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一般是先有乐谱再填作歌词,不过也有先作了歌词 再配上乐谱的情况。 B.更多的词人因为音乐知识匮乏,只能根据现成的乐谱填词,或找能作谱的 人合作,自己填词。 C.能够独自作谱作词的作者并不多,因为既要求作者通晓音乐,能独自创调 制谱,还要会填词。 D.按谱填词,因在语言上受句法声调的限制,不如先词后谱更便于如意地表 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A.柳永与教坊乐工的合作,一词一谱,相得益彰,使其作品盛传于世,这也 是柳永名声大噪的缘由之一。 B.周邦彦与江南某氏有瓜葛,使他常常能近水楼台先得月,频频为新谱作新 词,因而词集中新调新谱更多。 C.范成大自创新曲《玉梅令》,但苦于自己没有词人的文学素养,只好请姜 夔出手相助,为其新谱填词。 D.吴曾所记《明月逐人来》由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也是宋词中歌谱与 歌词分别出于二人之手的范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A.如果词人同时又能作曲,或者能和作曲家密切配合,就可以先作词,再配 上谐美的歌谱,从而创造出传世经典。 B.填词讲究歌韵合协,即曲谱与文字语句协调,但真正能做到乐句与词句合拍 的少,能依谱用字的更是少之又少。 C.好多词人谈及音律望而却步。若不能通晓音律,文学功底再好,要完全依 照音谱拍眼作词,也是难于登天的事。 D.一般词人作词,并不要求合乐歌唱,往往不协律腔,仅依前人作品的字句 声韵仿作,事实上已经把词诗律化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柳庆字更兴。解人也。五世祖恭,仕后赵,为河东郡守。父僧习,齐奉朝请。幼 聪敏有气量,博涉群书,不为章句,好饮酒,闲于占对。年十三,因暴书,父僧 习试令于杂赋集中取赋一篇千余言,诵之,庆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大统
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广陵王元欣,魏之懿 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盜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 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_”欣亦遺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 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有胡 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 乃做匿名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尽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 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牒。居三日,广陵王元 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与。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 于公断狱无私,辟髙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庆其庶几乎?”北周宇文泰尝怒安 定国臣王茂,将杀之,而非其罪。朝臣咸知,而莫敢谏。庆乃进争之。宇文愈怒 曰:“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乃执庆于前。庆辞气不挠,抗声曰:“窃闻 君有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 明之君耳。”周文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周文黯然。明日,谓庆曰:“吾不用 卿言,遂令王茂冤死。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趣令就禁 趣:立刻 B.多榜官门曰 榜:张贴 C.实不敢爱死 爱:吝惜 D.以旌吾过 旌:表彰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柳庆“守正明察”的一组是 (3分) ①言毕,令笞杀之 ②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 ③庆乃复施免罪之牒 ④倘斯言有验,庆其庶几乎 ⑤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⑥庆辞气不挠,抗声曰 A.①②⑥B.②③⑤C.③④⑥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庆幼时聪慧大度,背书过目不忘。他13岁时,趁着家里晒书,父亲让他 从杂赋集中抽出一篇1000多字的文章,他读了3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B.柳庆惩治王亲国戚,毫不畏惧权贵。广陵王的外甥孟氏依仗权势,凶横强暴 偷盗别人家的牛还口出狂言。柳庆当众宣布了他的罪状,随即下令将孟氏打死。 C.柳庆机智破获劫案,罪犯尽数落网。在破获胡家劫案的过程中,他亲自写了 匿名信,张贴在官府门前,说如果先来自首的则可免罪,用这个方法捕获全部罪 犯 D.柳庆朝堂冒死进谏,终为王茂洗冤。王茂无罪却要被北周宇文泰处死,朝臣 中只有柳庆上朝为王茂争辩,终使宇文泰醒悟赦免了王茂,但此时王茂已经被处 死了。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 (2)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庆其庶几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水仙子·寻梅 乔吉
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广陵王元欣,魏之懿 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 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 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有胡 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 乃做匿名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尽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 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牒。居三日,广陵王元 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与。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 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庆其庶几乎?”北周宇文泰尝怒安 定国臣王茂,将杀之,而非其罪。朝臣咸知,而莫敢谏。庆乃进争之。宇文愈怒 曰:“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乃执庆于前。庆辞气不挠,抗声曰:“窃闻 君有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 明之君耳。”周文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周文黯然。明日,谓庆曰:“吾不用 卿言,遂令王茂冤死。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趣令就禁 趣:立刻 B.多榜官门曰 榜:张贴 C.实不敢爱死 爱:吝惜 D.以旌吾过 旌:表彰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柳庆“守正明察”的一组是 (3 分) ①言毕,令笞杀之 ②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 ③庆乃复施免罪之牒 ④倘斯言有验,庆其庶几乎 ⑤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 ⑥庆辞气不挠,抗声曰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柳庆幼时聪慧大度,背书过目不忘。他 13 岁时,趁着家里晒书,父亲让他 从杂赋集中抽出一篇 1000 多字的文章,他读了 3 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B.柳庆惩治王亲国戚,毫不畏惧权贵。广陵王的外甥孟氏依仗权势,凶横强暴, 偷盗别人家的牛还口出狂言。柳庆当众宣布了他的罪状,随即下令将孟氏打死。 C.柳庆机智破获劫案,罪犯尽数落网。在破获胡家劫案的过程中,他亲自写了 匿名信,张贴在官府门前,说如果先来自首的则可免罪,用这个方法捕获全部罪 犯。 D.柳庆朝堂冒死进谏,终为王茂洗冤。王茂无罪却要被北周宇文泰处死,朝臣 中只有柳庆上朝为王茂争辩,终使宇文泰醒悟赦免了王茂,但此时王茂已经被处 死了。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 ⑵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庆其庶几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8~9 题。 水仙子·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 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8.请简要分析这首元曲的前三句是怎样描绘“寻梅”的执着与艰难的。(5分) 9.“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分别采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3)明月几时有, ,今夕是何年 (苏轼《水调歌头》)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糊涂一世 (俄)阿纳托利·特鲁什金 一个星期天。我岳父岳母来了,我们吃过午饭后就坐在一起聊天,像其他人一样 谈论着社会上的贫困、犯罪、盗窃、政府不作为等等问题,我们都认为,生活中 的丑恶比比皆是 我说:“我们的生活之所以有这么多丑恶的东西,就是因为我们不敢站出来大声 地说真话,只是在角落里小声地嘀咕。要是我们每个人都敢实话实说,生活就不 会像现在这个样子了。” 突然,门铃响了。我打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一个黑人,西装革履,后面还跟着6 个人,其中一个人手里还拿着摄像机 那个黑人走上前来叽里咕噜地朝我说了一堆话,我一句也没听懂。这时钻出一个 翻译来:“这是糊涂国国王糊涂二世。他说祝您家里永远阳光灿烂,好运连连 财源滚滚 我赶紧道谢,然后又问他们有什么事。翻译回答说:“国王想拜访一下普通的俄 罗斯家庭,看一下俄罗斯的普通家庭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是什么样子。”翻译 说完,又递上了一份国王的礼物,一个小首饰盒。 我当然不是因为这件小礼物,而完全是出于礼貌才没有把他们拒之门外。我说: “那快请进吧。欢迎您的到来。” 国王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都巡视了一遍,我们家这几口人傻乎乎地 对着人家频频点头 最后大家终于落座了。国王左右环顾了一下说:“您的家不太富裕啊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 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8.请简要分析这首元曲的前三句是怎样描绘“寻梅”的执着与艰难的。(5 分) 9.“忽相逢缟袂绡裳”,“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分别采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 (陶渊明《饮酒》) (2)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 (杜牧《阿房宫赋》) (3)明月几时有, 。 ,今夕是何年。 (苏轼《水调歌头》)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 分) 糊涂一世 (俄)阿纳托利·特鲁什金 一个星期天。我岳父岳母来了,我们吃过午饭后就坐在一起聊天,像其他人一样, 谈论着社会上的贫困、犯罪、盗窃、政府不作为等等问题,我们都认为,生活中 的丑恶比比皆是。 我说:“我们的生活之所以有这么多丑恶的东西,就是因为我们不敢站出来大声 地说真话,只是在角落里小声地嘀咕。要是我们每个人都敢实话实说,生活就不 会像现在这个样子了。” 突然,门铃响了。我打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一个黑人,西装革履,后面还跟着 6 个人,其中一个人手里还拿着摄像机。 那个黑人走上前来叽里咕噜地朝我说了一堆话,我一句也没听懂。这时钻出一个 翻译来:“这是糊涂国国王糊涂二世。他说祝您家里永远阳光灿烂,好运连连, 财源滚滚。” 我赶紧道谢,然后又问他们有什么事。翻译回答说:“国王想拜访一下普通的俄 罗斯家庭,看一下俄罗斯的普通家庭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是什么样子。”翻译 说完,又递上了一份国王的礼物,一个小首饰盒。 我当然不是因为这件小礼物,而完全是出于礼貌才没有把他们拒之门外。我说: “那快请进吧。欢迎您的到来。” 国王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都巡视了一遍,我们家这几口人傻乎乎地 对着人家频频点头。 最后大家终于落座了。国王左右环顾了一下说:“您的家不太富裕啊
你看,他来之前我们正抱怨着呢。他这话说得多是时候啊。但我总不能让我们的 国家丢面子吧?于是我说:“怎么不富裕?对一个一口之家来说足够了。 国王马上就问其他那些人都是谁。我灵机一动,指着岳母说是我的仆人,指着岳 父说是我的司机。我老婆一听就撅起了嘴,但为了国家的尊严没有出声。 “这几个人嘛,是我的按摩师和她的孩子们,他们来看看我。”我最后指的是我 的老婆和孩子。 国王一听大吃一惊,差点跳了起来。他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大小 房间又都查看了一番 “您就一个人住?那您不在家时,不怕家里的东西被偷吗?你们这儿没有小偷 吗?”国王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我们大家都笑了起来,摇着头说,根本就没听说过丢东西这样的事。我说:“我 们俄罗斯家家户户从来都不关门,白天黑夜门都开着,谁爱进谁进。从来没发生 过盗窃的事 “噢,”国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大大地说,“可在我们国家 到处都是小偷。甚至你走在街上,裤子都有可能被人扒去。” 这次换我们故作惊讶地瞪大了眼睛。我说:“怎么这样呢?这也太野蛮了!这是 什么传统啊?在我们这儿,你出门前在地上放100卢布,逛一圈回来后,钱还 在地上呢 我的话让国王大惊失“色”,差点没变成白人。随后他又小心翼翼地问:“那你 们偷国家的东西吗?” 我回答说:“在我们俄罗斯,偷国家的东西还不如上吊呢!谁要是偷了国家的东 西,谁就再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说不定还会被杀了呢。” 我刚说到这儿,国王起身就往外跑,他的保镖们最后把我们家又检查了一圈。 国王要告辞了,我对他说:“您用不着为那些小偷小摸的事烦心。您的国家跟我 们国家没法比。我们国家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但我相信您的国家盗窃抢劫的 事也会越来越少。”他们终于走了。 他们走后,我们全家对刚刚发生的这件事又感慨了一番。半个小时后,我们才想 起来去别的房间看看,这时大家才发现,家里凡是值点钱的东西都没了。我拿过 那个小首饰盒一看,首饰盒的底部用俄语写着一行字:“我是糊涂二世,你是糊 涂一世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平时节目上所见受访家庭都是做了准备的,所以,“糊涂二世”拜访 “我”,是想看一下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普通家庭的样子 B.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糊涂二世”的发问,“我”谎称自己是富裕的“ 口之家”,在场的岳父岳母和妻子都没有反对。 C.小说多次写国王的保镖们巡视墙角旮旯,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可悲结局; 凸显“我”和家人的可笑、可怜,增强作品的讽刺意味。 D.小说以“糊涂一世”为题,暗示主人公糊涂了一辈子,糊涂到了顶点;作品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俄罗斯一塌糊涂的社会现实状况。 E.作者煞有介事,把一个虚构的事情写得像实有其事,并且用幽默诙谐的笔调 表达了对人性扭曲的深刻反思,呼唤着美好的人性
你看,他来之前我们正抱怨着呢。他这话说得多是时候啊。但我总不能让我们的 国家丢面子吧?于是我说:“怎么不富裕?对一个一口之家来说足够了。” 国王马上就问其他那些人都是谁。我灵机一动,指着岳母说是我的仆人,指着岳 父说是我的司机。我老婆一听就撅起了嘴,但为了国家的尊严没有出声。 “这几个人嘛,是我的按摩师和她的孩子们,他们来看看我。”我最后指的是我 的老婆和孩子。 国王一听大吃一惊,差点跳了起来。他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大小 房间又都查看了一番。 “您就一个人住?那您不在家时,不怕家里的东西被偷吗?你们这儿没有小偷 吗?”国王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我们大家都笑了起来,摇着头说,根本就没听说过丢东西这样的事。我说:“我 们俄罗斯家家户户从来都不关门,白天黑夜门都开着,谁爱进谁进。从来没发生 过盗窃的事。” “噢,”国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大大地说,“可在我们国家 到处都是小偷。甚至你走在街上,裤子都有可能被人扒去。” 这次换我们故作惊讶地瞪大了眼睛。我说:“怎么这样呢?这也太野蛮了!这是 什么传统啊?在我们这儿,你出门前在地上放 100 卢布,逛一圈回来后,钱还 在地上呢。” 我的话让国王大惊失“色”,差点没变成白人。随后他又小心翼翼地问:“那你 们偷国家的东西吗?” 我回答说:“在我们俄罗斯,偷国家的东西还不如上吊呢!谁要是偷了国家的东 西,谁就再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说不定还会被杀了呢。” 我刚说到这儿,国王起身就往外跑,他的保镖们最后把我们家又检查了一圈。 国王要告辞了,我对他说:“您用不着为那些小偷小摸的事烦心。您的国家跟我 们国家没法比。我们国家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但我相信您的国家盗窃抢劫的 事也会越来越少。”他们终于走了。 他们走后,我们全家对刚刚发生的这件事又感慨了一番。半个小时后,我们才想 起来去别的房间看看,这时大家才发现,家里凡是值点钱的东西都没了。我拿过 那个小首饰盒一看,首饰盒的底部用俄语写着一行字:“我是糊涂二世,你是糊 涂一世……” 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因为平时节目上所见受访家庭都是做了准备的,所以,“糊涂二世”拜访 “我”,是想看一下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普通家庭的样子。 B.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糊涂二世”的发问,“我”谎称自己是富裕的“一 口之家”,在场的岳父岳母和妻子都没有反对。 C.小说多次写国王的保镖们巡视墙角旮旯,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可悲结局; 凸显“我”和家人的可笑、可怜,增强作品的讽刺意味。 D.小说以“糊涂一世”为题,暗示主人公糊涂了一辈子,糊涂到了顶点;作品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俄罗斯一塌糊涂的社会现实状况。 E.作者煞有介事,把一个虚构的事情写得像实有其事,并且用幽默诙谐的笔调 表达了对人性扭曲的深刻反思,呼唤着美好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