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八校 2011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学号、姓名、准考证号等在指定位置填写清楚 2.本试卷共有27道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考生用黑色水笔将答案 直接写在答题卷上 阅读(80分) 阅读下文,完成1~6题。(15分) (1)自九年前《赤兔之死》获得高考作文满分后,文言作文几乎年年都有。其极致是去 年的甲骨文作文和今年的冷僻字入文。对此,社会反响热烈,媒体更视这两个考生为“古文 字达人”、“古文奇才 (2)究其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在于大时代的激荡与影响。这种以再度回归传统作自己 身份标别的文化选择,无疑给这些高中生痴迷古文提供了难得的机缘。回想当年,新文学运 动风头正健的时候,如林纾等人坚持纯正的古文,以为制器可求日新,而为文不能躁进,这 样平实的论说居然还遭到讥讽,真让人不能不重生感叹:有时候,纵使你手握真理,也不 定抗得过时势。所幸今天,已经走出盲从迷思的中国人知道了,鹦鹉巧舌,终非真声,所谓 现代化绝不是传统的中国走向现代的西方,更不是“他者化”和“后殖民化"。其间,一种 从来秉承的传统才是我们自身发展的基始而我们的任何发展最终都不过是对这种传统的再 度确认和回归。以这样的认知来看文言文,显然就不仅仅是之乎者也、骈四俪六而已,它是 保存并接引人走进传统的重要凭依,甚至就是这种传统的-部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包括“新古文运动”在内的古诗文在民间和网络上全面复兴。人们 重拾对文言的兴趣,印证着又一波时势造就的必然。对于这样的时运势转,我们有大欣喜。 (3)不过话说回来,与当下的国学热样,这一波文言热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知道
上海八校 2011 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 语 文 试 题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学号、姓名、准考证号等在指定位置填写清楚。 2.本试卷共有 27 道试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请考生用黑色水笔将答案 直接写在答题卷上。 阅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 题。(15 分) (1)自九年前《赤兔之死》获得高考作文满分后,文言作文几乎年年都有。其极致是去 年的甲骨文作文和今年的冷僻字入文。对此,社会反响热烈,媒体更视这两个考生为“古文 字达人”、“古文奇才”。 (2)究其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在于大时代的激荡与影响。这种以再度回归传统作自己 身份标别的文化选择,无疑给这些高中生痴迷古文提供了难得的机缘。回想当年,新文学运 动风头正健的时候,如林纾等人坚持纯正的古文,以为制器可求日新,而为文不能躁进,这 样平实的论说居然还遭到讥讽,真让人不能不重生感叹:有时候,纵使你手握真理,也不一 定抗得过时势。所幸今天,已经走出盲从迷思的中国人知道了,鹦鹉巧舌,终非真声,所谓 现代化绝不是传统的中国走向现代的西方,更不是“他者化”和“后殖民化”。其间,一种 从来秉承的传统才是我们自身发展的基始,而我们的任何发展最终都不过是对这种传统的再 度确认和回归。以这样的认知来看文言文,显然就不仅仅是之乎者也、骈四俪六而已,它是 保存并接引人走进传统的重要凭依,甚至就是这种传统的一部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包括“新古文运动”在内的古诗文在民间和网络上全面复兴。人们 重拾对文言的兴趣,印证着又一波时势造就的必然。对于这样的时运势转,我们有大欣喜。 (3)不过话说回来,与当下的国学热一样,这一波文言热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知道
作为与白话文相对的语体文,文言文有自己特殊的体式要求,有一整套关于起承转合、过接 缴结的义法要求,它讲究意旨绾凑,笔法周匝,其虚字实字的调用与间架局势的布排无不极 见巧难,而文章主旨的呈现与气调脉络的贯穿更有重重的讲究。但今人对此知之太少,甚至 不加理会,以为翻一部《古文观止》读几篇唐宋八大家就可以纵笔横肆,结果写出的东西与 近现代人明显存在差距,比之古人,更岂止有真鼎与伪觚之判。 (4)以今年那篇用极僻字的满分作文为例,能用文言论说当代环保话题,非出宿构,又 不跑题,诚然不易。但对照其后来发布的译文,他对所用字词的理解显然多有错误,更远谈 不到适切。如“每啮毚曘”一句中的“毚”字,《广雅》释为“狯”,通常用来限饰兔子而不 及他物,更不单用,今径解作“兔”并用来修饰“曘”,明显不通。又如“睇眄”一词相对 常见,状人斜视顾昐之貌,多用指女子,故曹植《七启》有“红颜宜笑,睇眄流光”,泛用 作极目远望讲,是望文生义。末句“亲房”一词,在古代特指家族的近支,解作双亲,更是 不明传统礼仪文化之误。再说句,全文句式单一僵直,大体以四字句为主,整句与散句的转 接承仰比较生硬。其间“坐银杏树下,观儿童嬉于树下”云云,不知省文就简如此,更不知 是何句法?最后说意不能不说选用文言并没有给作文带来多少深邃的意境和特别的效果, 相反,字句与意思并不密合熨贴。末段陈说个人理想的生态环境,有“怯其落桃,投于苙”, 将落在水中的桃子投入猪圈是何意象?此意象与天人相得的和谐生态又有何关系?诸如此 类,殊为费解。 (5)我们根本无意对一个高中生的文言作文百般苛求,我们在意的是,在基本没做或根 本不能做过细识读,并不知自来的传统,强为攀扯、炫奇逞怪最是作文之大忌的情况下,就 将他拔高到奇才,乃至拔擢至与古人等列的哄抬方式,这种方式很能凸显文言文在今日的荒 败与贫瘠。包括那篇甲骨作文,据刘钊先生讲,其实杂合金文、小篆,多有杜撰处。然而许 多人虽不知不识,却一味夸扬。我们只能说,当一种东西实在太过稀缺,拥有它一点点就会
作为与白话文相对的语体文,文言文有自己特殊的体式要求,有一整套关于起承转合、过接 缴结的义法要求,它讲究意旨绾凑,笔法周匝,其虚字实字的调用与间架局势的布排无不极 见巧难,而文章主旨的呈现与气调脉络的贯穿更有重重的讲究。但今人对此知之太少,甚至 不加理会,以为翻一部《古文观止》读几篇唐宋八大家就可以纵笔横肆,结果写出的东西与 近现代人明显存在差距,比之古人,更岂止有真鼎与伪觚之判。 (4)以今年那篇用极僻字的满分作文为例,能用文言论说当代环保话题,非出宿构,又 不跑题,诚然不易。但对照其后来发布的译文,他对所用字词的理解显然多有错误,更远谈 不到适切。如“每啮毚臑”一句中的“毚”字,《广雅》释为“狯”,通常用来限饰兔子而不 及他物,更不单用,今径解作“兔”并用来修饰“臑”,明显不通。又如“睇眄”一词相对 常见,状人斜视顾盼之貌,多用指女子,故曹植《七启》有“红颜宜笑,睇眄流光”,泛用 作极目远望讲,是望文生义。末句“亲房”一词,在古代特指家族的近支,解作双亲,更是 不明传统礼仪文化之误。再说句,全文句式单一僵直,大体以四字句为主,整句与散句的转 接承仰比较生硬。其间“坐银杏树下,观儿童嬉于树下”云云,不知省文就简如此,更不知 是何句法?最后说意,不能不说,选用文言并没有给作文带来多少深邃的意境和特别的效果, 相反,字句与意思并不密合熨贴。末段陈说个人理想的生态环境,有“抾其落桃,投于苙”, 将落在水中的桃子投入猪圈,是何意象?此意象与天人相得的和谐生态又有何关系?诸如此 类,殊为费解。 (5)我们根本无意对一个高中生的文言作文百般苛求,我们在意的是,在基本没做或根 本不能做过细识读,并不知自来的传统,强为攀扯、炫奇逞怪最是作文之大忌的情况下,就 将他拔高到奇才,乃至拔擢至与古人等列的哄抬方式,这种方式很能凸显文言文在今日的荒 败与贫瘠。包括那篇甲骨作文,据刘钊先生讲,其实杂合金文、小篆,多有杜撰处。然而许 多人虽不知不识,却一味夸扬。我们只能说,当一种东西实在太过稀缺,拥有它一点点就会
被人无限放大。而那些放大它的人,通常也仅仅是以这样的哄抬作为对这份稀缺的交代,他 们真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吗?待一转身这份稀缺是不是依旧会被远远地排斥在他真实的生活 之外?这都是有得一问的。对文言文也好,进而对国学乃至一切传统文化,哄抬和爆炒绝不 是尊重,与其哄抬它爆炒它,不如以平视的态度亲近它体会它,这比关注高考满分作文,然 后作者刻意求奇、读者一哄而上要重要得多 (6)当然,平视和亲近不等于亵玩。不久前,弘晔传媒推出无厘头版的古文今译图书《别 笑,一本正经的文言文》,书中的翻译自无大错,但以“你亮叔我跟你讲几句,你爸当年出 来混,半道上就给挂了”来翻译《岀师表》,以“你丫看不见吗″来翻译《将进酒》之“君 不见”,如此将前者弄成黑道版,后者弄成潮语版,就有些过了。所以,当此疑信互出,哄 抬与解构兼杂的新一波的古文热,我们的心情真很复杂,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8月6日汪涌豪《文言文的当代际遇》,有删减) 1.(2分)请用一句话概括第一、二两段的主要内容: 2.(2分)第二段画线句“以这样的认知来看文言文,显然就不仅仅是之乎者也、骈四俪六 而已,它是保存并接引人走进传统的重要凭依,甚至就是这种传统的一部分。”是个复 句,第一层分在“ ”这一词语之前,是 关系。 3.(2分)第三段中画线的“有真鼎与伪觚之判”的意思是 4.(3分)作者认为“今年那篇用极僻字的满分作文”的问题有(40字以内) 日十十十十十十十十十中十 5.(2分)下列对第5段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不知自来的传统,强为攀扯、炫奇逞怪是高中生文言作文的毛病。 B.作者巧借他人之口对甲骨作文进行了评价,照应开头,体现了行文的严密性 C.“这比关注高考满分作文”中的“这”指代的是以平视的态度亲近文言文 D.作者对一味夸扬、哄抬髙中生文言作文的媒体进行了委婉的批评 6.(4分)上述语段选自《文言文的当代际遇》。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文言文的当代际遇表 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际遇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请作具体说明
被人无限放大。而那些放大它的人,通常也仅仅是以这样的哄抬作为对这份稀缺的交代,他 们真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吗?待一转身,这份稀缺是不是依旧会被远远地排斥在他真实的生活 之外?这都是有得一问的。对文言文也好,进而对国学乃至一切传统文化,哄抬和爆炒绝不 是尊重,与其哄抬它爆炒它,不如以平视的态度亲近它体会它,这比关注高考满分作文,然 后作者刻意求奇、读者一哄而上要重要得多。 (6)当然,平视和亲近不等于亵玩。不久前,弘晔传媒推出无厘头版的古文今译图书《别 笑,一本正经的文言文》,书中的翻译自无大错,但以“你亮叔我跟你讲几句,你爸当年出 来混,半道上就给挂了”来翻译《出师表》,以“你丫看不见吗”来翻译《将进酒》之“君 不见”,如此将前者弄成黑道版,后者弄成潮语版,就有些过了。所以,当此疑信互出,哄 抬与解构兼杂的新一波的古文热,我们的心情真很复杂,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文汇读书周报》2010 年 8 月 6 日汪涌豪《文言文的当代际遇》,有删减) 1.(2 分)请用一句话概括第一、二两段的主要内容: 。 2.(2 分)第二段画线句“以这样的认知来看文言文,显然就不仅仅是之乎者也、骈四俪六 而已,它是保存并接引人走进传统的重要凭依,甚至就是这种传统的一部分。”是个复 句,第一层分在“ ”这一词语之前,是 关系。 3.(2 分 )第三段中画线的“有真鼎与伪觚之判”的意思是 。 4.(3 分)作者认为“今年那篇用极僻字的满分作文”的问题有(40 字以内): 5.(2 分)下列对第 5 段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不知自来的传统,强为攀扯、炫奇逞怪是高中生文言作文的毛病。 B.作者巧借他人之口对甲骨作文进行了评价,照应开头,体现了行文的严密性。 C.“这比关注高考满分作文”中的“这”指代的是以平视的态度亲近文言文。 D.作者对一味夸扬、哄抬高中生文言作文的媒体进行了委婉的批评。 6.(4 分)上述语段选自《文言文的当代际遇》。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文言文的当代际遇表 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际遇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请作具体说明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2分)。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1)一年的日子,仿佛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平静地流淌。毎个季节,便是河流 上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便是河水由上游至中游再到下游,次第流淌不息。水 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皑皑白雪覆盖了 冰封的河面。 (2)但这样说未免还是浮泛了些。须知天下的季节都是一样的,赤道南北,半球东西, 当岁月之河从某一片土地上流过时,是什么使得它和其他地方的河流不同?是船上的风帆, 是波涛的颜色,还是飘荡在水面上的歌声? (3)对于这一片古老的、被称为华夏的、我祖先的土地,时光有着许多呈现自己的方于 其中之一,便是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 得原本混沌迷窝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因为它们的存在 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 (4)被称为中国人三大节日的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名气 虽然不如它们,但每一个也都有着丰厚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5)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 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 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日子无疑是重 要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作龙的生日,加以祭祀, 期盼雨水丰沛 (6)当岸边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经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 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 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
二、阅读下文,完成 7~12 题(22 分)。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1)一年的日子,仿佛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平静地流淌。每个季节,便是河流 上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便是河水由上游至中游再到下游,次第流淌不息。水 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皑皑白雪覆盖了 冰封的河面。 (2)但这样说未免还是浮泛了些。须知天下的季节都是一样的,赤道南北,半球东西, 当岁月之河从某一片土地上流过时,是什么使得它和其他地方的河流不同?是船上的风帆, 是波涛的颜色,还是飘荡在水面上的歌声? (3)对于这一片古老的、被称为华夏的、我祖先的土地,时光有着许多呈现自己的方式。 其中之一,便是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 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因为它们的存在, 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 (4)被称为中国人三大节日的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名气 虽然不如它们,但每一个也都有着丰厚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5)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 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 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日子无疑是重 要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作龙的生日,加以祭祀, 期盼雨水丰沛。 (6)当岸边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经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 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 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
夏夜,在姑姑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妺们指点着,高远晴眀的天穹上,横亘南 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是牵牛星,哪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 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时维仲秋,天空晴朗 高远,空气清冽干爽,让人心思沉静笃定。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 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这其间的深情厚意, 岂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能够表达和传递的? 8)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 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岀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 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 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9)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老的民俗节日还有很多,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 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 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岀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林,几乎遮蔽 了数条街巷。 (10)如果说,岁月的累积形成了历史,那么,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就是在参与一 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干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辈辈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 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而逐渐累积成为—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 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 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 和路径。 (11)今天,地球已经成为一簇簇的村落,被飞机、轮船、网络紧密地编织为一体,同
夏夜,在姑姑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亘南 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是牵牛星,哪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 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时维仲秋,天空晴朗 高远,空气清冽干爽,让人心思沉静笃定。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 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这其间的深情厚意, 岂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能够表达和传递的? (8)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 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 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 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9)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还有很多,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 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 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林,几乎遮蔽 了数条街巷。 (10)如果说,岁月的累积形成了历史,那么,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就是在参与一 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辈辈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 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而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 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 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 和路径。 (11)今天,地球已经成为一簇簇的村落,被飞机、轮船、网络紧密地编织为一体,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