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013.12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9分) ①进入20世纪90年代,台湾散文不仅在创作内容上有新的突破,而且在书写模 式方面也有新的跨越,正呈现出开放的文学观念和崭新的审美视角,为21世纪 汉语散文的发展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可贵的探索。首先,在题材的选择上,台湾散 文家不再像以往那样单从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下笔,而是逐步走向专业化、深度 化、系统化。90年代的台湾散文令人瞩目的新类型有旅游散文、专业散文等 其次,迈入工业社会之后的90年代,台湾各种影像模拟媒体和多媒体传播体系 加速发展,一方面威胁着传统文学的生存,另一方面却也为文学注入新的血液, 拓展了更多重的书写空间,电脑网络散文的出现便是一个例子。 ②旅游散文当然是由来已久,不过,大量以旅行见闻为题材的作品涌现于报端、 出版物,是80年代后期的事。(甲)1979年,台湾才开放出境观光,在此之前 能够外出“看世界”的人,只局限于少数留学生、外贸人员和异国婚姻者。从 70年代中期开始,三毛有关异域的散文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 等,让许多渴望了解异国文化的台湾读者大饱眼福。(乙)1979年开放出境旅 游,1987年开放赴祖国大陆探亲,使台湾居民外出旅行之风大盛。据统计,90 年代,台湾每年有五百万人次出外旅游,平均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位到过外国。在 旅行宛如“全民运动”的90年代,旅行经验的普遍使得旅游文学的创作者日增 报刊媒体也开辟大量有关旅游的版面,如《中时晚报》时代副刊的“风景明信片 专栏,《联合文学》的“旅游文学”专栏等。同时,旅游散文较过去的游记也有 质的沉潜”。(丙)传统游记结构固定为描写游览时的天气、名胜、掌故及少 许旅游者的心情,而旅游散文则摆脱走马观花式的旅程叙述,充满着旅游者更深 刻的文化体会 ③专业散文如口囗口口、口口口口、海洋散文等的出现,不仅开拓了新的题材和 类型,使散文的天地较以往更为开阔,也使未来散文的发展充满更多的可能性 和过去一些提到运动的作品不同,运动散文完全以运动为主题,而且作者也是个 中行家,精确的评判,专业的分析,加上原本流畅的文笔,使运动散文逐渐风行。 萧萧编选的《八十二年散文选》中,第七卷就以“运动散文”为名收入了四篇文 章。此外,全书以运动为题材的散文集也开始出现,如刘大任1995年出版的《强 悍而美丽》,张启疆1996年出版的《运动大乌龙》等。吕正惠等人的音乐散文 创作,也日渐受到读者欢迎。海洋散文的代表作家是廖鸿基和雅美族的夏曼·蓝 波安。廖鸿基高中毕业后,当过五年渔民,现为台湾寻鲸小组负责人,著有散文 集《讨海人》和《鲸生鲸世》。前一本书,作者用人类独特的海洋经验,去展示 海洋的“壮阔和危险、晃荡和幻灭”:后一本书,则在对八种鲸豚作了详细的跟 踪调査的基础上,作者用亲切动人的笔调为它们立传。同样以海洋为主题,夏 曼·蓝波安所写的《冷海情深》展现的却是另外一种迴然不同的生活画面。蓝波 安在都市谋生受挫,回到兰屿,像他的雅美族祖先一样,学会潜水射鱼以养家糊 口,并且“顽强而尊严地立足于人类原始生产者的坚石上”。因此,何寄澎认为 “这里我们看到两种不同的‘台湾人’情调:同样跨越海洋文学和自然写作的质 素,由媒体赞助甚至包装,《鲸生鲸世》或许流演成为通俗消费赏鲸文化的时尚 读物;谈飞鱼、浪人鱼参的《冷海情深》却是养儿女保妻子的生存斗争,那‘美 好的仗’也许廖鸿基已经‘打过了’,而蓝波安却正迎向前去
上海市 2014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2013.12 一、阅 读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 题。(19 分) ①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台湾散文不仅在创作内容上有新的突破,而且在书写模 式方面也有新的跨越,正呈现出开放的文学观念和崭新的审美视角,为 21 世纪 汉语散文的发展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可贵的探索。首先,在题材的选择上,台湾散 文家不再像以往那样单从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下笔,而是逐步走向专业化、深度 化、系统化。90 年代的台湾散文令人瞩目的新类型有旅游散文、专业散文等。 其次,迈入工业社会之后的 90 年代,台湾各种影像模拟媒体和多媒体传播体系 加速发展,一方面威胁着传统文学的生存,另一方面却也为文学注入新的血液, 拓展了更多重的书写空间,电脑网络散文的出现便是一个例子。 ②旅游散文当然是由来已久,不过,大量以旅行见闻为题材的作品涌现于报端、 出版物,是 80 年代后期的事。(甲)1979 年,台湾才开放出境观光,在此之前 能够外出“看世界”的人,只局限于少数留学生、外贸人员和异国婚姻者。从 70 年代中期开始,三毛有关异域的散文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 等,让许多渴望了解异国文化的台湾读者大饱眼福。(乙)1979 年开放出境旅 游,1987 年开放赴祖国大陆探亲,使台湾居民外出旅行之风大盛。据统计,90 年代,台湾每年有五百万人次出外旅游,平均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位到过外国。在 旅行宛如“全民运动”的 90 年代,旅行经验的普遍使得旅游文学的创作者日增, 报刊媒体也开辟大量有关旅游的版面,如《中时晚报》时代副刊的“风景明信片” 专栏,《联合文学》的“旅游文学”专栏等。同时,旅游散文较过去的游记也有 “质的沉潜”。(丙)传统游记结构固定为描写游览时的天气、名胜、掌故及少 许旅游者的心情,而旅游散文则摆脱走马观花式的旅程叙述,充满着旅游者更深 刻的文化体会。 ③专业散文如□□□□、□□□□、海洋散文等的出现,不仅开拓了新的题材和 类型,使散文的天地较以往更为开阔,也使未来散文的发展充满更多的可能性。 和过去一些提到运动的作品不同,运动散文完全以运动为主题,而且作者也是个 中行家,精确的评判,专业的分析,加上原本流畅的文笔,使运动散文逐渐风行。 萧萧编选的《八十二年散文选》中,第七卷就以“运动散文”为名收入了四篇文 章。此外,全书以运动为题材的散文集也开始出现,如刘大任 1995 年出版的《强 悍而美丽》,张启疆 1996 年出版的《运动大乌龙》等。吕正惠等人的音乐散文 创作,也日渐受到读者欢迎。海洋散文的代表作家是廖鸿基和雅美族的夏曼·蓝 波安。廖鸿基高中毕业后,当过五年渔民,现为台湾寻鲸小组负责人,著有散文 集《讨海人》和《鲸生鲸世》。前一本书,作者用人类独特的海洋经验,去展示 海洋的“壮阔和危险、晃荡和幻灭”;后一本书,则在对八种鲸豚作了详细的跟 踪调查的基础上,作者用亲切动人的笔调为它们立传。同样以海洋为主题,夏 曼·蓝波安所写的《冷海情深》展现的却是另外一种迥然不同的生活画面。蓝波 安在都市谋生受挫,回到兰屿,像他的雅美族祖先一样,学会潜水射鱼以养家糊 口,并且“顽强而尊严地立足于人类原始生产者的坚石上”。因此,何寄澎认为: “这里我们看到两种不同的‘台湾人’情调:同样跨越海洋文学和自然写作的质 素,由媒体赞助甚至包装,《鲸生鲸世》或许流演成为通俗消费赏鲸文化的时尚 读物;谈飞鱼、浪人鱼参的《冷海情深》却是养儿女保妻子的生存斗争,那‘美 好的仗’也许廖鸿基已经‘打过了’,而蓝波安却正迎向前去
④当网络成为当代不可或缺的传播新形式后,有别于平面媒体,以其声光效应、 迅速、匿名等特质,“制造思路跳接、语意断裂,却又可能机巧横生的新书写 于是,综合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的网络文学诞生了。创刊于1996年11 月的“涩柿子的世界”,是台湾著名的实验文学网上杂志,它集合了多种体裁的 有长篇章回实验虚拟历史小说、短篇小说、小品、散文、前卫乐评、画作和虚拟 文字游戏等。所有文章按风格分别归类在《那个地方》、《这个城市》、《第三 城》、《 Village》四个栏目中。网主曹志涟在谈到网络文艺的新方向时认为: “多媒体的语言意味着表达形式的错综质感,意味着错感、通感,意味着语境的 多变和复杂,意味着拼贴的美学,时空压缩,象征错置,时空消失,象征在此时 此刻开始新象征 种涩的‘文 涩柿子的世界”的缘起即来自他的新 文化逆反情绪,针对时下文学界媚俗现象,他提出了反媚俗、反主流、反盲目崇 拜欧洲文化、反学院派、反为取悦不知名的“大众”而一定要写得“让谁都懂” 的“通俗”主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惜一“涩”。他认为假设人都有追求 好东西和新感觉的潜能,身为信息时代的文字工作者,是有责任提供一些人们现 在都不懂,将来都会懂的,或者现在不习惯,将来却会喜欢的新文化内容 ⑤对于前卫的网络文学,台湾文坛褒贬不一。欣赏者认为,它提供了突破艺术规 定限制的阅读经验,开创了新的阅读形态;批评者则指责道,网络的发达改变了 人们的阅读习惯,它创造出一种无法成为文体的破碎语言,这种破碎语言的出现, 重创了中国几千年发展出来的语言文化,从某方面来说,这也是退化。但不管正 反双方意见如何不统一,大家却都一致认为网络将对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节选自《〈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导言》有删改) 1.第①段中,“新的突破”的具体内涵是 指 “新的跨越”的具体内涵是 (2 2.“正如作家杨泽所说:‘它不单是作者在外旅行的所得所闻,也是一种努力 追求和异 地、异文化对话的文体 句应还原到第②段的处,理由 是 。(3分) 3.在第③段方框中填入合适的文字。“专业散文如口口口囗、口口口口、海洋 散文等的出现”(2分) 4.第③段分别介绍了廖鸿基和蓝波安及其作品,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他们作品的 异同点。(4分) 相同 点
④当网络成为当代不可或缺的传播新形式后,有别于平面媒体,以其声光效应、 迅速、匿名等特质,“制造思路跳接、语意断裂,却又可能机巧横生的新书写”。 于是,综合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的网络文学诞生了。创刊于 1996 年 11 月的“涩柿子的世界”,是台湾著名的实验文学网上杂志,它集合了多种体裁的, 有长篇章回实验虚拟历史小说、短篇小说、小品、散文、前卫乐评、画作和虚拟 文字游戏等。所有文章按风格分别归类在《那个地方》、《这个城市》、《第三 城》、《Village》四个栏目中。网主曹志涟在谈到网络文艺的新方向时认为: “多媒体的语言意味着表达形式的错综质感,意味着错感、通感,意味着语境的 多变和复杂,意味着拼贴的美学,时空压缩,象征错置,时空消失,象征在此时 此刻开始新象征——一种涩的‘文’。”“涩柿子的世界”的缘起即来自他的新 文化逆反情绪,针对时下文学界媚俗现象,他提出了反媚俗、反主流、反盲目崇 拜欧洲文化、反学院派、反为取悦不知名的“大众”而一定要写得“让谁都懂” 的“通俗”主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惜一“涩”。他认为假设人都有追求 好东西和新感觉的潜能,身为信息时代的文字工作者,是有责任提供一些人们现 在都不懂,将来都会懂的,或者现在不习惯,将来却会喜欢的新文化内容。 ⑤对于前卫的网络文学,台湾文坛褒贬不一。欣赏者认为,它提供了突破艺术规 定限制的阅读经验,开创了新的阅读形态;批评者则指责道,网络的发达改变了 人们的阅读习惯,它创造出一种无法成为文体的破碎语言,这种破碎语言的出现, 重创了中国几千年发展出来的语言文化,从某方面来说,这也是退化。但不管正 反双方意见如何不统一,大家却都一致认为网络将对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节选自《〈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导言》有删改) 1.第①段中,“新的突破”的具体内涵是 指: ;“新的跨越”的具体内涵是 指: (2 分) 2.“正如作家杨泽所说:‘它不单是作者在外旅行的所得所闻,也是一种努力 追求和异 地、异文化对话的文体。’”一句应还原到第②段的_____处,理由 是 。(3 分) 3.在第③段方框中填入合适的文字。“专业散文如□□□□、□□□□、海洋 散文等的出现”(2 分) 4.第③段分别介绍了廖鸿基和蓝波安及其作品,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他们作品的 异同点。(4 分) 相同 点: ;
不同 点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旅游散文较过去的游记也有“质的沉潜”,是指文章取消了对旅游行程的描 写,只刻 画旅游者的文化体会 B.出现在九十年代中期的运动散文,完全以运动为主题,而且作者也是个中行 家,如 刘大任、张启疆、吕正惠等人 C.“涩柿子的世界”是一份网上文学杂志,其作品体裁多样,语言前卫,所有 文章按风 格分列于四个栏目中。 D.曹志涟认为,对于网络文学,人们现在都不懂,将来都会懂;现在不习惯, 将来都会喜欢。 6.结合第⑤段内容,谈谈你对“网络将对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看法。(不超 过100 字)(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0分) 鲁迅:反抗者的精神文本 林贤治 ①鲁迅自己说过,他的文字有两类,一类是为别人乃至为敌人的,一类是为自己 的。依照这种说法,小说当介于两者之间,既有 方面,也有 的方面。说到小说创作,他说:“我仍抱着十 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是要改良这人生。”正是 人生,把别人和自己统一到他的小说里来了 ②因为志在启蒙,作为小说家,鲁迅一开始就教他的读者把世界当作问题来理解, 也就是说他必须把一个充满疑问的现实世界揭示出来。这是一个吃人的世界:吃 与被吃,各种各样的吃。鲁迅把世界截然分为上下两大层面,在小说中,虽然也 着意暴露上流社会的堕落,却更多地倾注了内心的悲悯,描述底层的不幸、那许 许多多人们的被吃的情形。有学者统计 说,《呐喊》、《 》计二十五个短篇中,便有十三篇描写 了二十四个人的“狂”与“死”。死亡家庭成员有四种人:革命者或先觉者,知 识分子,普通人,还有儿童。统括起来,都是社会的无权者和弱势者。夏济安对 鲁迅小说里的黑暗面有特别深的认识,他指出:“鲁迅是一个善于描写死的丑恶 的能手。不仅散文诗,小说也如此。他的小说中很多生动的形象都有着那样一种 苍白的色调、呆滞的目光、缓慢而静悄悄的动作,以致在死亡完全抓攫他们以前
不同 点: 。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旅游散文较过去的游记也有“质的沉潜”,是指文章取消了对旅游行程的描 写,只刻 画旅游者的文化体会。 B.出现在九十年代中期的运动散文,完全以运动为主题,而且作者也是个中行 家,如 刘大任、张启疆、吕正惠等人。 C.“涩柿子的世界”是一份网上文学杂志,其作品体裁多样,语言前卫,所有 文章按风 格分列于四个栏目中。 D.曹志涟认为,对于网络文学,人们现在都不懂,将来都会懂;现在不习惯, 将来都会喜欢。 6.结合第⑤段内容,谈谈你对“网络将对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看法。(不超 过 100 字)(5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7~12 题。(20 分) 鲁迅:反抗者的精神文本 林贤治 ①鲁迅自己说过,他的文字有两类,一类是为别人乃至为敌人的,一类是为自己 的。依照这种说法,小说当介于两者之间,既有 的 方面,也有 的方面。说到小说创作,他说:“我仍抱着十 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是要改良这人生。”正是 人生,把别人和自己统一到他的小说里来了。 ②因为志在启蒙,作为小说家,鲁迅一开始就教他的读者把世界当作问题来理解, 也就是说他必须把一个充满疑问的现实世界揭示出来。这是一个吃人的世界:吃 与被吃,各种各样的吃。鲁迅把世界截然分为上下两大层面,在小说中,虽然也 着意暴露上流社会的堕落,却更多地倾注了内心的悲悯,描述底层的不幸、那许 许多多人们的被吃的情形。有学者统计 说,《呐喊》、《 》计二十五个短篇中,便有十三篇描写 了二十四个人的“狂”与“死”。死亡家庭成员有四种人:革命者或先觉者,知 识分子,普通人,还有儿童。统括起来,都是社会的无权者和弱势者。夏济安对 鲁迅小说里的黑暗面有特别深的认识,他指出:“鲁迅是一个善于描写死的丑恶 的能手。不仅散文诗,小说也如此。他的小说中很多生动的形象都有着那样一种 苍白的色调、呆滞的目光、缓慢而静悄悄的动作,以致在死亡完全抓攫他们以前
他们就已经有点像死尸了。丧仪、坟墓、死刑,特别是杀头,还有病痛,这些题 目都吸引着他的创造性的想象,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多种形式的死亡的阴影 爬满了他的著作。”一个恐怖的、悲惨的、荒谬的世界何以能够长存?对于有着 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国民来说,这是一个问题。对此,鲁迅的小说并没有给出答 案,其实当时作者本人未必便有答案,惟是留下艰难摸索的印迹,作为暗示读者 的记号而已。 ③我们看到,鲁迅的每一篇小说都有若干个线头,可以由读者把它们同其余各篇 的线头任意接续到一起。于是,诸如生存权利、权力资源、权威关系、集体行为、 规范与行动、个人选择与社会选择、同一性与异化等等,都落入到一张无限展开 的闪烁不定的罗网里。无论从哪一个端点出发,都会找到最深远的根据;也无论 沿着哪一条线路追索,同样会发现为周围的异已力量所牵掣的个体。鲁迅的小说, 可以说是异形而同构的。所谓同构,并非是故事结构的雷同,而是通过苦难的叠 加、主题的重复,强调存在的本质所在。这种相似性,使得同一个社会事件或个 人行为,同时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里进行,并且经受同样的震荡。作为启蒙思 想家,鲁迅不能不重视一个病态社会的精神状况。在他那里,有两个中心意象: 个是关于“铁屋子”的,一个是属于“荒原”的。不同于封闭和压迫,荒原感 是敞开的、弥漫的、延绵的,人坠入其中而无可措手,其实这也是一种深渊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者的笔触,并没有停留在对普遍的痛苦、恐怖和焦虑的 般的表现上面;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往往把这些异常强烈的尖锐的悲剧情感 化为一种寂寞感呈现出来。寂寞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先觉者的寂寞、勇士的寂寞 知识者的寂寞,但也有劳苦者的寂寞。像鲁迅这般细微地描画小人物的寂寞,在 中国作家中几乎是没有的,在世界作家中也非常少见。 ④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的伟大之处,还不只在于抚慰寂寞的灵魂 当众多的个体组成“孤独的人群”时,鲁迅又把寂寞的消级的方面放大了给我们 看一一它是如何易于导致主体感的丧失,自由意志、热情和力量的消解。这就是 看客形象系列的创造。看客的形象是混沌的形象。在庄子寓言里,凿窍而混沌死 但是,中国社会往往缺乏手持斧凿的精神战士。这是可怕的。 ⑤文学是经验的产物。作家无论如何夸大想象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他的文 字都带 着自传的性质。鲁迅的小说,所写大抵是个人经历和见闻,即便如 》,均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和史籍,而许多 人物,也都是他所熟悉的,是穿戴了古衣冠的现代人。他无须编造离奇的情节, 只须在记忆中选择日常性的材料,深入发掘其中的意义,然后把这些富含意义的 材料加以改造,或由此生发开去。他喜欢使用“拼凑”的方法。理论家叫作“典 型化”,而且把它划归到写实主义的名下,未免过于狭窄。他使用这一方法,其 实是出于主题的需要。他要求集中。个人的生活印象因集中而变得尖锐、鲜明和 特异起来,思想与美,就在这惊异中产生。 (节选自《午夜的幽光一一关于知识分子的札记》,有删节) 7.通观全文,请在第①段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4分) “依照这种说法,小说当介于两者之间,既 有 的方 面,也 有 的方 面
他们就已经有点像死尸了。丧仪、坟墓、死刑,特别是杀头,还有病痛,这些题 目都吸引着他的创造性的想象,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多种形式的死亡的阴影 爬满了他的著作。”一个恐怖的、悲惨的、荒谬的世界何以能够长存?对于有着 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国民来说,这是一个问题。对此,鲁迅的小说并没有给出答 案,其实当时作者本人未必便有答案,惟是留下艰难摸索的印迹,作为暗示读者 的记号而已。 ③我们看到,鲁迅的每一篇小说都有若干个线头,可以由读者把它们同其余各篇 的线头任意接续到一起。于是,诸如生存权利、权力资源、权威关系、集体行为、 规范与行动、个人选择与社会选择、同一性与异化等等,都落入到一张无限展开 的闪烁不定的罗网里。无论从哪一个端点出发,都会找到最深远的根据;也无论 沿着哪一条线路追索,同样会发现为周围的异已力量所牵掣的个体。鲁迅的小说, 可以说是异形而同构的。所谓同构,并非是故事结构的雷同,而是通过苦难的叠 加、主题的重复,强调存在的本质所在。这种相似性,使得同一个社会事件或个 人行为,同时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里进行,并且经受同样的震荡。作为启蒙思 想家,鲁迅不能不重视一个病态社会的精神状况。在他那里,有两个中心意象: 一个是关于“铁屋子”的,一个是属于“荒原”的。不同于封闭和压迫,荒原感 是敞开的、弥漫的、延绵的,人坠入其中而无可措手,其实这也是一种深渊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者的笔触,并没有停留在对普遍的痛苦、恐怖和焦虑的一 般的表现上面;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往往把这些异常强烈的尖锐的悲剧情感, 化为一种寂寞感呈现出来。寂寞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先觉者的寂寞、勇士的寂寞、 知识者的寂寞,但也有劳苦者的寂寞。像鲁迅这般细微地描画小人物的寂寞,在 中国作家中几乎是没有的,在世界作家中也非常少见。 ④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的伟大之处,还不只在于抚慰寂寞的灵魂, 当众多的个体组成“孤独的人群”时,鲁迅又把寂寞的消级的方面放大了给我们 看——它是如何易于导致主体感的丧失,自由意志、热情和力量的消解。这就是 看客形象系列的创造。看客的形象是混沌的形象。在庄子寓言里,凿窍而混沌死。 但是,中国社会往往缺乏手持斧凿的精神战士。这是可怕的。 ⑤文学是经验的产物。作家无论如何夸大想象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他的文 字都带 着自传的性质。鲁迅的小说,所写大抵是个人经历和见闻,即便如 《 》,均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和史籍,而许多 人物,也都是他所熟悉的,是穿戴了古衣冠的现代人。他无须编造离奇的情节, 只须在记忆中选择日常性的材料,深入发掘其中的意义,然后把这些富含意义的 材料加以改造,或由此生发开去。他喜欢使用“拼凑”的方法。理论家叫作“典 型化”,而且把它划归到写实主义的名下,未免过于狭窄。他使用这一方法,其 实是出于主题的需要。他要求集中。个人的生活印象因集中而变得尖锐、鲜明和 特异起来,思想与美,就在这惊异中产生。 (节选自《午夜的幽光——关于知识分子的札记》,有删节) 7.通观全文,请在第①段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4 分) “依照这种说法,小说当介于两者之间,既 有 的方 面,也 有 的方 面
8.指出第②段引用夏济安相关论述的作用。(3分) 9.在第②⑤段横线上填入作品名。(2分) 10.结合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任举一例阐述你对第③段画线句的认识。(5分) 11.根据第⑤段内容,解释“典型化”的含义。(3分)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鲁迅的小说创作抱着启蒙主义的理想,以改良人生为目的,并因此 把别人与自己统一于他的小说中 B.一个恐怖的、悲惨的、荒谬的世界之所以能够长存,这个问题无论对于鲁迅还 是对于中国国民来说都是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C.鲁迅的小说之所以体现出异形同构的现象,原因就在于作为启蒙思想家,他不 得不重视病态社会的精神状况。 D.看客形象系列的塑造,其实是鲁迅把寂寞的深层含义放大了给读者看的结果 (三)默写(任选6空填写,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6分) 13.(1)君子以文会友, 。(《论语·颜 渊》) (2)岁寒, 。(《论 (3) ,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 (4)兵无常势, 。(《孙子兵法·虚实) (5)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6)青树翠蔓, 参差披拂。(柳宗元 《小石潭记》) (7)知我者谓我心忧, (《诗经·王风·黍离》) (8)些小吾曹州县吏 (郑燮《墨竹图题诗》)
8. 指出第②段引用夏济安相关论述的作用。(3 分) 9. 在第②⑤段横线上填入作品名。(2 分) 10. 结合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任举一例阐述你对第③段画线句的认识。(5 分) 11. 根据第⑤段内容,解释“典型化”的含义。(3 分)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认为,鲁迅的小说创作抱着启蒙主义的理想,以改良人生为目的,并因此 把别人与自己统一于他的小说中。 B.一个恐怖的、悲惨的、荒谬的世界之所以能够长存,这个问题无论对于鲁迅还 是对于中国国民来说都是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C.鲁迅的小说之所以体现出异形同构的现象,原因就在于作为启蒙思想家,他不 得不重视病态社会的精神状况。 D.看客形象系列的塑造,其实是鲁迅把寂寞的深层含义放大了给读者看的结果。 (三)默写(任选 6 空填写,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6 分) 13.(1)君子以文会友, 。(《论语·颜 渊》) (2)岁寒, 。(《论 语·子罕》) (3) ,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 (4)兵无常势, 。(《孙子兵法·虚实) (5)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6)青树翠蔓, ,参差披拂。(柳宗元 《小石潭记》) (7)知我者谓我心忧, 。 (《诗经·王风·黍离》) (8)些小吾曹州县吏, 。 (郑燮《墨竹图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