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3届十校联考试卷(201212) (三林、上南、南汇一中、大团、周浦、曙光、中光、嘉定二中、张堰、莘庄)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悠着点,慢着点 “贫富”与“欲望”漫谈 莫言 ①中国古代有个大贤人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中国的圣人孔夫子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 恶也。”中国的老百姓说:“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无论是圣人 还是百姓,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对贫困和富贵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 ②贫困者羡慕并希望得到富贵,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当的欲望 点孔夫子也给予肯定,但孔夫子说:尽管希望富贵是人的正当欲望,但不用正当 的方法得到的富贵是不应该享受的。贫困是人人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手段摆脱 贫困是不可取的。时至今日,圣人二千多年前的教导,早已变成了老百姓的常识, 但现实生活中,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的人比比皆是,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 富但没受到惩罚的人比比皆是,虽然痛骂着那些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了的 人,但只要自己有了机会也会那样做的人更是比比皆是,这就是所谓的世风日下 人心不古 ③人类的欲望是填不满的黑洞。渔夫的老婆起初的欲望只是想要一只新 木盆,但得到了新木盆后,她马上就要木房子……她甚至让那条能满足她欲望的 金鱼做她的奴仆,这就越过了界限,如同吹肥皂泡,吹得过大,必然爆破。凡事 总有限度,一旦过度,必受惩罚,这是朴素的人生哲学,也是自然界诸多事物的 规律。民间流传的许多具有劝诫意义的故事都在提醒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据说 印度人为捕捉猴子,制作一种木笼,笼中放着食物。猴子伸进手去,抓住食物, 手就拿不出来。要想拿出手来,必须放下食物,但猴子绝对不肯放下食物。猴子 没有“放下”的智慧。人有“放下”的智慧吗?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的诱惑但未必 能抵挡美女的诱惑,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美女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权力的诱惑, 人总是会有一些舍不得放下的东西,这就是人的弱点,也是人的丰富性所在。 ④要控制人类的贪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还是法律,法律如同笼子,欲望如同 猛兽。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做的事,也就是法律、宗教、道德、文学与人的贪欲 的搏斗。尽管不时有猛兽冲出牢笼伤人的事件,但基本上还是保持了一种相对的 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需要克制欲望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关系, 也只有克制欲望才能实现。一个人的欲望失控,可能酿成凶杀;一个国家的欲望 失控,那就会酿成战争。由此可见,国家控制自己的欲望,比每个人控制自己的 欲望还要重要。 ⑤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曾提出科技救国的口号,三十多年前,中国 的政治家提出科技兴国的口号。但时至今日,我感到人类面临着的最大危险,就 是日益先进的科技与日益膨胀的人类贪欲的结合。在人类贪婪欲望的刺激下,科 技的发展已经背离了为人的健康需求服务的正常轨道,而是在利润的驱动下疯狂 发展以满足人类的的病态需求。我们把地球钻得千疮百孔,我们污染了河流、海 洋和空气,我们拥挤在一起,用钢筋和水泥筑起稀奇古怪的建筑,将这样的场所 美其名曰城市,我们在这样的城市里放纵着自己的欲望,制造着永难消解的垃圾
上海 2013 届十校联考试卷(201212) (三林、上南、南汇一中、大团、周浦、曙光、中光、嘉定二中、张堰、莘庄) 一、阅 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6 分) 悠着点,慢着点 -----“贫富”与“欲望”漫谈 莫 言 ①中国古代有个大贤人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中国的圣人孔夫子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 恶也。”中国的老百姓说:“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无论是圣人 还是百姓,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对贫困和富贵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 ②贫困者羡慕并希望得到富贵,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当的欲望,这一 点孔夫子也给予肯定,但孔夫子说:尽管希望富贵是人的正当欲望,但不用正当 的方法得到的富贵是不应该享受的。贫困是人人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手段摆脱 贫困是不可取的。时至今日,圣人二千多年前的教导,早已变成了老百姓的常识, 但现实生活中,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的人比比皆是,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 富但没受到惩罚的人比比皆是,虽然痛骂着那些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了的 人,但只要自己有了机会也会那样做的人更是比比皆是,这就是所谓的世风日下, 人心不古。 ③人类的欲望是填不满的黑洞。渔夫的老婆起初的欲望只是想要一只新 木盆,但得到了新木盆后,她马上就要木房子……她甚至让那条能满足她欲望的 金鱼做她的奴仆,这就越过了界限,如同吹肥皂泡,吹得过大,必然爆破。凡事 总有限度,一旦过度,必受惩罚,这是朴素的人生哲学,也是自然界诸多事物的 规律。民间流传的许多具有劝诫意义的故事都在提醒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据说 印度人为捕捉猴子,制作一种木笼,笼中放着食物。猴子伸进手去,抓住食物, 手就拿不出来。要想拿出手来,必须放下食物,但猴子绝对不肯放下食物。猴子 没有“放下”的智慧。人有“放下”的智慧吗?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的诱惑但未必 能抵挡美女的诱惑,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美女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权力的诱惑, 人总是会有一些舍不得放下的东西,这就是人的弱点,也是人的丰富性所在。 ④要控制人类的贪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还是法律,法律如同笼子,欲望如同 猛兽。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做的事,也就是法律、宗教、道德、文学与人的贪欲 的搏斗。尽管不时有猛兽冲出牢笼伤人的事件,但基本上还是保持了一种相对的 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需要克制欲望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关系, 也只有克制欲望才能实现。一个人的欲望失控,可能酿成凶杀;一个国家的欲望 失控,那就会酿成战争。由此可见,国家控制自己的欲望,比每个人控制自己的 欲望还要重要。 ⑤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曾提出科技救国的口号,三十多年前,中国 的政治家提出科技兴国的口号。但时至今日,我感到人类面临着的最大危险,就 是日益先进的科技与日益膨胀的人类贪欲的结合。在人类贪婪欲望的刺激下,科 技的发展已经背离了为人的健康需求服务的正常轨道,而是在利润的驱动下疯狂 发展以满足人类的的病态需求。我们把地球钻得千疮百孔,我们污染了河流、海 洋和空气,我们拥挤在一起,用钢筋和水泥筑起稀奇古怪的建筑,将这样的场所 美其名曰城市,我们在这样的城市里放纵着自己的欲望,制造着永难消解的垃圾
⑥在这样的时代,我们的文学其实担当着重大责任,这就是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 责任,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人们,尤其是那些用不正当手段获得了财富和权 势的富贵者们,他们是罪人,神灵是不会保佑他们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 那些有一千条裙子,一万双鞋子的女人们,她们是有罪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 告诉那些有十几辆豪华轿车的男人们,他们是有罪的;我们要告诉那些置买了私 人飞机私人游艇的人,他们是有罪的,尽管在这个世界上有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 但他们的为所欲为是对人类的犯罪,即便他们的钱是用合法的手段挣来的。 ⑦我们应该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向人们传达许多最基本的道理:譬如房子是盖了住 的,不是用来炒的。我们要让人们记起来,在人类没有发明电灯前,近视眼远比 现在少。在没有电视前,人们的业余时间照样很丰富。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让人 们知道,交通的便捷使人们失去了旅游的快乐,通讯的快捷使人们失去了通信的 幸福,食物的过剩使人们失去了吃的滋味。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没有 必要用那么快的速度发展,没有必要让动物和植物长得那么快,因为动物和植物 长得快了就不好吃,就没有营养,就含有激素和其它毒药。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 告诉人们,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科学的病态发展,已经使人类生活丧失 了许多情趣且充满了危机,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悠着点,慢着点,十 分聪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给子孙 ⑧我们的文学真能使人类的贪欲,尤其是国家的贪欲有所收敛吗?结论是悲观 的,尽管结论是悲观的,但我们不能放弃努力,因为,这不仅仅是救他人,同时 也是救自己。 (在东亚文学论坛上的演讲——2010年12月4日)(有删节) 1.根据文意,理解第③段中加点词“放下”一词的含义。(2分) 2.根据文意,简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3.根据文意,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4.根据文意,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2 分)… A.第①段中作者引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出论述的话题。 B.第②段中连续使用三个“比比皆是”,既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在欲望的驱 使下世风日下的现实,又表现出作者对这几类人的鄙视和痛恨 C.无论是渔夫的老婆,还是那只不肯放下食物的猴子,最终都因欲望无限扩大 而收到了惩罚。 D.想要控制人类的贪欲,既要求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克制自己的欲望,也需 要通过法律的手段来加以约束。 5.第⑥⑦两段,都阐述了文学对于改变现实的意义和作用,但是角度不同,请 根据作者的阐述加以概括。(4分) (1)文学肩负的责任 是
⑥在这样的时代,我们的文学其实担当着重大责任,这就是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 责任,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人们,尤其是那些用不正当手段获得了财富和权 势的富贵者们,他们是罪人,神灵是不会保佑他们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 那些有一千条裙子,一万双鞋子的女人们,她们是有罪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 告诉那些有十几辆豪华轿车的男人们,他们是有罪的;我们要告诉那些置买了私 人飞机私人游艇的人,他们是有罪的,尽管在这个世界上有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 但他们的为所欲为是对人类的犯罪,即便他们的钱是用合法的手段挣来的。 ⑦我们应该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向人们传达许多最基本的道理:譬如房子是盖了住 的,不是用来炒的。我们要让人们记起来,在人类没有发明电灯前,近视眼远比 现在少。在没有电视前,人们的业余时间照样很丰富。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让人 们知道,交通的便捷使人们失去了旅游的快乐,通讯的快捷使人们失去了通信的 幸福,食物的过剩使人们失去了吃的滋味。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没有 必要用那么快的速度发展,没有必要让动物和植物长得那么快,因为动物和植物 长得快了就不好吃,就没有营养,就含有激素和其它毒药。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 告诉人们,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科学的病态发展,已经使人类生活丧失 了许多情趣且充满了危机,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悠着点,慢着点,十 分聪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给子孙。 ⑧我们的文学真能使人类的贪欲,尤其是国家的贪欲有所收敛吗?结论是悲观 的,尽管结论是悲观的,但我们不能放弃努力,因为,这不仅仅是救他人,同时 也是救自己。 (在东亚文学论坛上的演讲——2010 年 12 月 4 日)(有删节) 1. 根据文意,理解第③段中加点词“放下”一词的含义。(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 根据文意,简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 根据文意,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 根据文意,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2 分)……………………………………( ) A.第①段中作者引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出论述的话题。 B.第②段中连续使用三个“比比皆是”,既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在欲望的驱 使下世风日下的现实,又表现出作者对这几类人的鄙视和痛恨。 C.无论是渔夫的老婆,还是那只不肯放下食物的猴子,最终都因欲望无限扩大 而收到了惩罚。 D.想要控制人类的贪欲,既要求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克制自己的欲望,也需 要通过法律的手段来加以约束。 5. 第⑥⑦两段,都阐述了文学对于改变现实的意义和作用,但是角度不同,请 根据作者的阐述加以概括。(4 分) (1)文学肩负的责任 是:
(2)文学传达的道理 是 6.文章结尾,作者深感文学对拯救人类的贪欲(尤其是一个国家的贪欲)力不 从心,但是仍抱有坚定的信念。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举例谈谈你对文学改造 人的精神世界、净化人的心灵的认识。(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静夜功课 张承志 (1)子夜清时,匀如池水的夜静谧地等待着,悄悄拍了拍,知道小女儿这回真 地睡熟了。 (2)蹑脚摸索,漆黑不见门壁。摸索着突然踢了椅孑一下,轰隆砰然的炸响惊 得自己晕昡了刹那。屏息听听,暗幕中流响着母亲、女儿的细微鼾息一一心中松 (3)摸至椅子坐下,先静静停了一停 (4)读书么?没有一个读的方向。 (5)写么?不 (6)清冷四合。肌肤上滑着一丝触觉,清晰而神秘。我突然觉察到今夜的心境 浮凸微明的窗棂上星光如霜粉。 (⑦)我悄悄坐下了,点燃一支莫合烟。 (8)黑暗中晃闪着的一星红点,仿佛是一个异外的谁。或者那才是我。窗外阴 云,室内沉夜;黑暗充斥般流溢着,不知是乌云正在浸入,还是浓夜正 在 。其中那一点红灼是我的魂么,我觉得双目之下的自己的肉躯, 已经半溶在这暗寂中了。 9)我觉得那红亮静止了,仿佛不愿扰乱此界的消溶。于是我坐得牢些,不再 去想书籍或纸笔。 (10)这样,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夜。我惊奇一半、感叹一半地看着, 黑色在不透明的视野中撕絮般无声裂开,浪头泛潮般淹没。黑的粒子像溶了但未 溶匀的染料,趁夜深下着暗力染晕着。溶散有致,潮伏规矩,我看见这死寂中的 种沉默的躁力,如一场无声无影的角斗。 (11)手痉挛了一下,触着的硬硬边缘是昨夜读着的书,高渐离的故事。 (12)远处窗外,遥遥有汽笛凄厉地撕裂黑布般的夜,绝叫着又隐入窗外沉夜。 髙渐离的盲眼里,不知那永恒黑暗比这一个怎样;而那杀人呼救似的汽笛嘶叫, 为什么竟像是高渐离的筑声呢 (13)我视界中的黑暗慢慢涌来,在我注视中闭合着这一抹余空一一若是王侯根 本不懂音乐呢一一黑潮涨满了。思路断了。 (14)我在暗影里再辨不出来,满眼丰富变幻的黑色里,没有一支古雅的筑。 (15)那筑是凶器……
(2)文学传达的道理 是: 6. 文章结尾,作者深感文学对拯救人类的贪欲(尤其是一个国家的贪欲)力不 从心,但是仍抱有坚定的信念。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举例谈谈你对文学改造 人的精神世界、净化人的心灵的认识。(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0 分) 静 夜 功 课 张承志 (1)子夜清时,匀如池水的夜静谧地等待着,悄悄拍了拍,知道小女儿这回真 地睡熟了。 (2)蹑脚摸索,漆黑不见门壁。摸索着突然踢了椅子一下,轰隆砰然的炸响惊 得自己晕眩了刹那。屏息听听,暗幕中流响着母亲、女儿的细微鼾息——心中松 了一下。 (3)摸至椅子坐下,先静静停了一停。 (4)读书么?没有一个读的方向。 (5)写么?不。 (6)清冷四合。肌肤上滑着一丝触觉,清晰而神秘。我突然觉察到今夜的心境, 浮凸微明的窗棂上星光如霜粉。 (7)我悄悄坐下了,点燃一支莫合烟。 (8)黑暗中晃闪着的一星红点,仿佛是一个异外的谁。或者那才是我。窗外阴 云,室内沉夜;黑暗充斥般流溢着,不知是乌云正在浸入,还是浓夜正 在 。其中那一点红灼是我的魂么,我觉得双目之下的自己的肉躯, 已经半溶在这暗寂中了。 (9)我觉得那红亮静止了,仿佛不愿扰乱此界的消溶。于是我坐得牢些,不再 去想书籍或纸笔。 (10)这样,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夜。我惊奇一半、感叹一半地看着, 黑色在不透明的视野中撕絮般无声裂开,浪头泛潮般淹没。黑的粒子像溶了但未 溶匀的染料,趁夜深下着暗力染晕着。溶散有致,潮伏规矩,我看见这死寂中的 一种沉默的躁力,如一场无声无影的角斗。 (11)手痉挛了一下,触着的硬硬边缘是昨夜读着的书,高渐离的故事。 (12)远处窗外,遥遥有汽笛凄厉地撕裂黑布般的夜,绝叫着又隐入窗外沉夜。 高渐离的盲眼里,不知那永恒黑暗比这一个怎样;而那杀人呼救似的汽笛嘶叫, 为什么竟像是高渐离的筑声呢。 (13)我视界中的黑暗慢慢涌来,在我注视中闭合着这一抹余空——若是王侯根 本不懂音乐呢——黑潮涨满了。思路断了。 (14)我在暗影里再辨不出来,满眼丰富变幻的黑色里,没有一支古雅的筑。 (15)那筑是凶器……
(16)我决心这样任意遐想一回。应该有这样的夜:独自一人闭锁黑暗中思索的 夜。如墨终于染透了、晕匀了六合的纸,我觉得神清目明,四体休憩了。我静静 地顺从地等着,任墨般的黑夜一寸寸浸透我这一具肉躯 (17)墨书者,我冥冥中信任的只有鲁迅 (18)但这夜阵中不见他,不见他的笔。渐离毁筑,先生失笔,黑夜把一切利器 都昋掉了。是的,我睁大双眼辨了许久,黑色的形形色色中并不见那支笔,只有 墨,读不破的混沌溶墨。春秋王公显然是会欣赏音乐的,而到了民国官僚们便读 不懂鲁迅的墨书。古之士子奏雅乐而行刺,选的是一种美丽的武道:近之士子咯 热血而著书,上的是一种壮烈的文途一一但毕竟是丈夫气弱了。 (19)因为乌云般的黑暗在浸漫淹没,路被黑夜掩蔽得毕竟窄了 (20)我心中残存着一丝惊异,仍然默默坐在黑暗的闭室之中。黑暗温暖,柔曼 轻抚,如墨的清黑涤过心肺,渐渐淹上来,悄然地没了我的顶。 (21)近日爱读两部书,一是《史记·刺客列传》,一是《野草》。可能是因为 已经轻薄为文,又盼添一分正气弥补吧,读得很细。今夜暗里冥坐,好像在复习 功课。黑暗正中,只感到黑分十色,暗有三重,心中十分丰富。秦王毁人眼目, 尚要夺人音乐,这不知怎么使我想着觉得战栗。高渐离举起灌铅的筑扑向秦王时, 他两眼中的黑暗是怎样的呢?鲁迅一部《野草》,仿佛全是在黑影下写成,他沉 吟抒发时直面的黑暗,又是怎样的呢 (22)这静夜中的功课,总是有始无终 (23)慢慢地我习惯了这样黑夜悄坐。 (24)我觉得,我深深地喜爱这样。 (25)我爱这启示的黑暗。 (26)我宁静地坐着不动,心里不知为什么在久久地感动。 (27)黑暗依然温柔,涨满后的深夜再也没有远处闯来的汽笛声。我身心溶尽, 神随浪摇,这黑暗和我已经岀现了一种深深的默许和友谊。 (28)它不再是以前那种封闭的围困了。此刻,这凌晨的黑暗正像一个忠实的朋 友,把我和我的明日默默地联系在一起。 7.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入第(8)段中划线句的空格处。(填入符号)(2 分) “黑暗充斥般流溢着,不知是乌云正在浸入,还是浓夜正 A.升起 B.笼罩 C.降临 D.漾出 8.请赏析文章第(2)段划线句。(3分) 9.根据文意,指出第(18)段中划线句“黑夜把一切利器都吞掉了”的含义。 (2分) 10.根据文章第(26)段,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为什么会“久久地感动”。(3 分)
(16)我决心这样任意遐想一回。应该有这样的夜:独自一人闭锁黑暗中思索的 夜。如墨终于染透了、晕匀了六合的纸,我觉得神清目明,四体休憩了。我静静 地顺从地等着,任墨般的黑夜一寸寸浸透我这一具肉躯。 (17)墨书者,我冥冥中信任的只有鲁迅。 (18)但这夜阵中不见他,不见他的笔。渐离毁筑,先生失笔,黑夜把一切利器 都吞掉了。是的,我睁大双眼辨了许久,黑色的形形色色中并不见那支笔,只有 墨,读不破的混沌溶墨。春秋王公显然是会欣赏音乐的,而到了民国官僚们便读 不懂鲁迅的墨书。古之士子奏雅乐而行刺,选的是一种美丽的武道;近之士子咯 热血而著书,上的是一种壮烈的文途——但毕竟是丈夫气弱了。 (19)因为乌云般的黑暗在浸漫淹没,路被黑夜掩蔽得毕竟窄了。 (20)我心中残存着一丝惊异,仍然默默坐在黑暗的闭室之中。黑暗温暖,柔曼 轻抚,如墨的清黑涤过心肺,渐渐淹上来,悄然地没了我的顶。 (21)近日爱读两部书,一是《史记·刺客列传》,一是《野草》。可能是因为 已经轻薄为文,又盼添一分正气弥补吧,读得很细。今夜暗里冥坐,好像在复习 功课。黑暗正中,只感到黑分十色,暗有三重,心中十分丰富。秦王毁人眼目, 尚要夺人音乐,这不知怎么使我想着觉得战栗。高渐离举起灌铅的筑扑向秦王时, 他两眼中的黑暗是怎样的呢?鲁迅一部《野草》,仿佛全是在黑影下写成,他沉 吟抒发时直面的黑暗,又是怎样的呢? (22)这静夜中的功课,总是有始无终。 (23)慢慢地我习惯了这样黑夜悄坐。 (24)我觉得,我深深地喜爱这样。 (25)我爱这启示的黑暗。 (26)我宁静地坐着不动,心里不知为什么在久久地感动。 (27)黑暗依然温柔,涨满后的深夜再也没有远处闯来的汽笛声。我身心溶尽, 神随浪摇,这黑暗和我已经出现了一种深深的默许和友谊。 (28)它不再是以前那种封闭的围困了。此刻,这凌晨的黑暗正像一个忠实的朋 友,把我和我的明日默默地联系在一起。 7. 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入第(8)段中划线句的空格处。(填入符号)(2 分)…………( ) “ 黑暗充斥般流溢着,不知是乌云正在浸入,还是浓夜正 在 。” A.升起 B.笼罩 C. 降临 D.漾出 8. 请赏析文章第(2)段划线句。(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9. 根据文意,指出第(18)段中划线句“黑夜把一切利器都吞掉了”的含义。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0. 根据文章第(26)段,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为什么会“久久地感动”。(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1.选出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两项。(6分) A.第(12)段中,“那杀人呼救似的汽笛嘶叫,为什么竟像是高渐离的筑 声呢”,这汽笛声与筑声的相似之处就在于它们都要撕裂那墨般的黑暗。 B.具有象征意义的“黑夜”,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高渐离和鲁迅是两个身 处黑暗社会却勇敢抗击恶势力的典范 C.作者独自一人静坐于黑夜之中,虽目无所见,但心眼洞开,在静思中获 得精神上的慰藉与激励 D.通过静夜沉思,作者体悟到用生命与热血同“黑暗”进行搏杀,无论“武道” 与“文途”,虽然过程是艰难的,但其行为都是可敬的 E.作者在静夜中想到了高渐离和鲁迅,只是因为作者最近细心阅读了《史记·刺 客列传》和《野草》。 F.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张承志却说“有生以 来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夜”,他们都是深刻感知生命的思想者。 12.请联系全文内容,简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内涵。(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三山半落青天外 。(李 白《登金陵凤凰台》) ,阴晴众壑殊。(王 维《终南山》) (3) 清辉玉臂寒。(杜 甫《月夜》) (4)转朱阁, ,照无眠。(苏轼《水 调歌头》) (5)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 霖铃》) (6)采菊东篱下, 渊明《饮酒》) (7)项庄舞剑,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8)君子使物, (《管子·内业》)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4.“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的“乐天”是指 (人名)。(1 分)
11. 选出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两项。(6 分)……………………………… ( )( ) A. 第(12)段中,“那杀人呼救似的汽笛嘶叫,为什么竟像是高渐离的筑 声呢”,这汽笛声与筑声的相似之处就在于它们都要撕裂那墨般的黑暗。 B. 具有象征意义的“黑夜”,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高渐离和鲁迅是两个身 处黑暗社会却勇敢抗击恶势力的典范。 C. 作者独自一人静坐于黑夜之中,虽目无所见,但心眼洞开,在静思中获 得精神上的慰藉与激励。 D. 通过静夜沉思,作者体悟到用生命与热血同“黑暗”进行搏杀,无论“武道” 与“文途”,虽然过程是艰难的,但其行为都是可敬的。 E.作者在静夜中想到了高渐离和鲁迅,只是因为作者最近细心阅读了《史记·刺 客列传》和《野草》。 F.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张承志却说“有生以 来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夜”,他们都是深刻感知生命的思想者。 12. 请联系全文内容,简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内涵。(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6 分) 【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1)三山半落青天外, 。(李 白《登金陵凤凰台》) (2) ,阴晴众壑殊。(王 维《终南山》) (3) ,清辉玉臂寒。(杜 甫《月夜》) (4)转朱阁, ,照无眠。(苏轼《水 调歌头》) (5)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 霖铃》) (6)采菊东篱下, 。(陶 渊明《饮酒》) (7)项庄舞剑, 。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8)君子使物, 。 (《管子·内业》)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4-16 题。(8 分)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4.“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的“乐天”是指 (人名)。(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