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镇痛药 疼痛:痛感觉 痛反应:运动反应 情绪反应 ★疼痛的两方面的意义:是机体受到不良刺激或损害的信号和反应, 使机体免受伤害。但可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乱甚至休克。 ★疼痛的部位和性质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对诊断未明的疼痛不 宜 先用药物止痛,以免掩盖病情,贻误诊断。 ★分类:中枢性镇痛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 ★概念: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抑制痛觉,对其它感觉无影 响,意识保持清醒的药物 ★本类药物属麻醉性镇痛药。 特点:镇痛作用强大;反复应用易成瘾
第十六章 镇痛药 疼痛:痛感觉 痛反应:运动反应 情绪反应 ★ 疼痛的两方面的意义:是机体受到不良刺激或损害的信号和反应, 使机体免受伤害。但可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乱甚至休克。 ★ 疼痛的部位和性质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对诊断未明的疼痛不 宜 先用药物止痛,以免掩盖病情,贻误诊断。 ★ 分类:中枢性镇痛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 ★ 概念: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抑制痛觉,对其它感觉无影 响,意识保持清醒的药物。 ★ 本类药物属麻醉性镇痛药。 特点:镇痛作用强大;反复应用易成瘾
●第一节: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阿片受体: 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痛觉传入、整合、感觉 边缘系统、蓝斑核:情绪、精神活动。 中脑盖前核:缩瞳 ●孤束核:镇咳、呼吸抑制、交感张力降低 脑干极后区、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胃肠活动 ●内阿片肽甲硫氨酸脑啡肽、亮氨酸脑啡肽 内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 迄今已经发现近20种与阿片生物碱类作用类似的肽类
⚫ 第一节: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 阿片受体: ⚫ 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痛觉传入、整合、感觉 ⚫ 边缘系统、蓝斑核:情绪、精神活动。 ⚫ 中脑盖前核:缩瞳 ⚫ 孤束核:镇咳、呼吸抑制、交感张力降低 ⚫ 脑干极后区、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胃肠活动。 ⚫ 内阿片肽 甲硫氨酸脑啡肽、亮氨酸脑啡肽 ⚫ 内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 ⚫ 迄今已经发现近20种与阿片生物碱类作用类似的肽类
●吗啡 ●【药动学】 吸收:口服吸收,有首过效应,皮下注射可吸收 结合:三分之 分布:广泛,少量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而发挥作 用 代谢:大部分在肝,与葡萄糖醛酸结合,10%成为 去甲吗啡 排泄:肾,少量乳汁排泄 注意:可透过胎盘屏障,胎儿血脑屏障功能较差, 又能经乳汁分泌,故应用时应注意
⚫ 吗啡 ⚫ ⚫ 【药动学】 ⚫ 吸收:口服吸收,有首过效应,皮下注射可吸收。 ⚫ 结合:三分之一 ⚫ 分布:广泛,少量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而发挥作 用。 ⚫ 代谢:大部分在肝,与葡萄糖醛酸结合,10%成为 去甲吗啡 ⚫ 排泄:肾,少量乳汁排泄。 ⚫ 注意:可透过胎盘屏障,胎儿血脑屏障功能较差, 又能经乳汁分泌,故应用时应注意
【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 (1)镇痛镇静作用 痘:作用强大,对持续性的钝痛优于间断性的 锐痛。皮下注射5~10mg即可减轻或消除疼痛 作用于脊髓胶质区、丘脑、中脑导水管 鎖静:消除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 可有欣快舒适感。 作用于边缘系统、蓝斑核
⚫ 【药理作用】 ⚫ 1. 中枢神经系统 ⚫ ⑴ 镇痛镇静作用 ⚫ 镇痛:作用强大,对持续性的钝痛优于间断性的 锐痛。皮下注射5~10mg即可减轻或消除疼痛。 ⚫ 作用于脊髓胶质区、丘脑、中脑导水管 ⚫ 镇静:消除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 可有欣快舒适感。 ⚫ 作用于边缘系统、蓝斑核
●(2)抑制呼吸 小剂量:呼吸变慢而深 大剂量:呼吸慢而浅,是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机理:作用于脑干臂旁核的阿片受体,降低中枢 对CO2的敏感性,抑制延髓脑桥的呼吸 (调整)中枢 (3)镇咳:作用于孤束核(是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的 中枢核团)的阿片受体,抑制咳嗽反射 (4)催吐、缩瞳: 催吐:延脑极后区的CTZ。 缩瞳:中脑盖前核。针尖样瞳孔是吗啡中毒的 项指标
⚫ ⑵抑制呼吸 ⚫ 小剂量:呼吸变慢而深 ⚫ 大剂量:呼吸慢而浅,是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 机理:作用于脑干臂旁核的阿片受体,降低中枢 ⚫ 对CO2的敏感性,抑制延髓脑桥的呼吸 ⚫ (调整)中枢 ⚫ ⑶镇咳:作用于孤束核(是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的 ⚫ 中枢核团)的阿片受体,抑制咳嗽反射 ⚫ ⑷催吐、缩瞳: ⚫ 催吐:延脑极后区的CTZ。 ⚫ 缩瞳:中脑盖前核。针尖样瞳孔是吗啡中毒的一 ⚫ 项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