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l年宝鸡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 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 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 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 题号涂黑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众多历史性城市的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既蕴含了城市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体现 了城市对中华文明所做出的贡献。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一座城市都有自己 的生命历程,文化遗产体现着城市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城市生命历程的根基。城 市发展和演变的过程,点点滴滴地都记录在每一座城市的记忆中,每一处名人故居、官府宅 第、寺庙宫观、亭台楼阁、雕塑石刻、造像壁画和墓、碑、塔、坊、井、桥等文化遗存以及 其背后大量的史实和文献,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在城市中 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使这种记忆变得更为真实,通过城市风貌、民族风情、市民习俗等,我 们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历史的积淀。因此,一座历史性城市的文化遗产保护要远比一组古 代建筑群或一处古代文化遗址的保护复杂得多,同时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也更加明显。 文化遗产是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所谓托物寄情、托物寄史。从河流山脉、地形地貌、 第1页(共18页)
第1页(共18页) 2011 年宝鸡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 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 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 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 题号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我国众多历史性城市的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既蕴含了城市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体现 了城市对中华文明所做出的贡献。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一座城市都有自己 的生命历程,文化遗产体现着城市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城市生命历程的根基。城 市发展和演变的过程,点点滴滴地都记录在每一座城市的记忆中,每一处名人故居、官府宅 第、寺庙宫观、亭台楼阁、雕塑石刻、造像壁画和墓、碑、塔、坊、井、桥等文化遗存以及 其背后大量的史实和文献,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在城市中 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使这种记忆变得更为真实,通过城市风貌、民族风情、市民习俗等,我 们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历史的积淀。因此,一座历史性城市的文化遗产保护要远比一组古 代建筑群或一处古代文化遗址的保护复杂得多,同时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也更加明显。 文化遗产是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所谓托物寄情、托物寄史。从河流山脉、地形地貌
树林草地,到历史街道、文物古迹、传统民居,再到传统技能、风俗习惯、文化情操等等 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其中,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往往是一 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这些文化遗产存留在城市的空间中,融合在人们的生活里,对 城市的风貌、人们的行为起着无法替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每一座文化遗产保护先 进城市,总是在城市规划及建设中,干方百计地设法保留那些构成历史文脉的重要遗存,让 这些历史坐标点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得到彰显。 城市文化遗产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而且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一座古代城市 的营建,包括宫殿、衙署、里坊、道路和水系等,是—个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 完整的科学体系。特别是城市中留存至今成片的历史街区和数量众多的传统民居,是城市文 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是先人活动的遗存,又是今人生活的空间,它们凝聚着代 又一代居民的思想、智慧、生活气息,它们夜以继日地诉说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让人们不 但可以了解许多令人难忘的城市故事,而且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生动的成长过程。这些文化 遗产是市民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贡献。它们给予我们 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并启发我们的智慧以开拓未来。它们是先人对后人的恩赐,我们必 须感谢它,善待它,呵护它。但是,在经历了大规模“旧日城改造”后的今天,人们切实感到 城市留存下来的历史街区已经不多,甚至导致城市历史信息难以全面感知。为此,在历史性 城市的保护上,不但要强调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而且要维护生活的延续性。 (摘编自单霁翔《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 1.下列关于“城市文化遗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城市文化遗产体现着城市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记录着城市发展和演变的过 程,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城市生命历程的根基 B.体现着城市传统文化的城市文化遗产,使人们更为真实地记忆城市,通过城市风貌、 民族风情、市民习俗等,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城市历史的积淀 C.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文化遗产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特色和文化价值,它 对城市的风貌、人们的行为起着无法替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D.城市文化遗产是市民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贡 第2页(共18页)
第2页(共18页) 树林草地,到历史街道、文物古迹、传统民居,再到传统技能、风俗习惯、文化情操等等, 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其中,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往往是一 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这些文化遗产存留在城市的空间中,融合在人们的生活里,对 城市的风貌、人们的行为起着无法替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每一座文化遗产保护先 进城市,总是在城市规划及建设中,千方百计地设法保留那些构成历史文脉的重要遗存,让 这些历史坐标点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得到彰显。 城市文化遗产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而且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一座古代城市 的营建,包括宫殿、衙署、里坊、道路和水系等,是一个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 完整的科学体系。特别是城市中留存至今成片的历史街区和数量众多的传统民居,是城市文 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是先人活动的遗存,又是今人生活的空间,它们凝聚着一代 又一代居民的思想、智慧、生活气息,它们夜以继日地诉说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让人们不 但可以了解许多令人难忘的城市故事,而且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生动的成长过程。这些文化 遗产是市民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贡献。它们给予我们 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并启发我们的智慧以开拓未来。它们是先人对后人的恩赐,我们必 须感谢它,善待它,呵护它。但是,在经历了大规模“旧城改造”后的今天,人们切实感到 城市留存下来的历史街区已经不多,甚至导致城市历史信息难以全面感知。为此,在历史性 城市的保护上,不但要强调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而且要维护生活的延续性。 (摘编自单霁翔《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 1 .下列关于“城市文化遗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 ( ) A.城市文化遗产体现着城市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记录着城市发展和演变的过 程,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城市生命历程的根基。 B.体现着城市传统文化的城市文化遗产,使人们更为真实地记忆城市,通过城市风貌、 民族风情、市民习俗等,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城市历史的积淀。 C.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文化遗产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特色和文化价值,它 对城市的风貌、人们的行为起着无法替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D.城市文化遗产是市民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贡
献。它们给予我们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并启发我们的智慧以开拓未来。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相对于一组古代建筑群或一处文化遗址的保护,一座历史性城市的文化遗产保护要 复杂得多,因而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也更加明显 B.有关城市的河流山脉、地形地貌、树林草地和历史街道、文物古迹、传统民居,以 及传统技能、风俗习惯、文化情操等文化遗产,可以加深人们对于这个城市的记忆。 C.一座古代城市的营建是一个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完整的科学体系,通 过这些城市文化遗产,我们就可以研究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推知城市文明的现实状 况 D.城市文明凝聚着城市居民的思想、智慧、生活气息,诉说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让 人们不但可以了解许多令人难忘的城市故事,而且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生动的成长 过程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我国众多历史性城市的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它蕴含了城市文化的深厚底蕴,感 谢、善待、呵护这些文化遗产资源,也是在保护着我们的中华文明。 B.一个城市只有在建设中努力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并让这些历史坐标点在未来的城 市建设中得到彰显,才有资格入选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城市。 C.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留存的历史街区和的传统民居,因此保护文 化遗产,就要千方百计地设法保留这些构成历史文脉的重要遗存 D.在城市现代化“旧城改造”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维 生活的延续性,这样才能全面感知城市的历史信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傅岐⑩,字景平,仕梁,起家南康王左常侍,后兼尚书金部郎。母忧去职,居丧尽礼, 服阕后疾废久之,复除始新令。人有因斗相殴而死,死家诉郡,郡录其仇人,考掠备至,终 不引咎。郡乃移狱于始新,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法当偿死,会冬节至,岐 乃放其还家。狱曹掾固争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岐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竟如 期而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岐后去县,人无老少皆出境拜送,号哭闻数十里。 至都,除延尉正,入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安西中记室,兼舍人如故。岐美容止,博涉 能占对。大同中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常遣岐接对焉。太清元年,累迁太仆,司农卿, 舍人如故。岐在禁省十余年,机事密勿,亚于朱异。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遺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 第3页(共18页)
第3页(共18页) 献。它们给予我们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并启发我们的智慧以开拓未来。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相对于一组古代建筑群或一处文化遗址的保护,一座历史性城市的文化遗产保护要 复杂得多,因而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也更加明显。 B.有关城市的河流山脉、地形地貌、树林草地和历史街道、文物古迹、传统民居,以 及传统技能、风俗习惯、文化情操等文化遗产,可以加深人们对于这个城市的记忆。 C.一座古代城市的营建是一个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完整的科学体系,通 过这些城市文化遗产,我们就可以研究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推知城市文明的现实状 况。 D.城市文明凝聚着城市居民的思想、智慧、生活气息,诉说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让 人们不但可以了解许多令人难忘的城市故事,而且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生动的成长 过程。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 ) A.我国众多历史性城市的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它蕴含了城市文化的深厚底蕴,感 谢、善待、呵护这些文化遗产资源,也是在保护着我们的中华文明。 B.一个城市只有在建设中努力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并让这些历史坐标点在未来的城 市建设中得到彰显,才有资格入选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城市。 C.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留存的历史街区和的传统民居,因此保护文 化遗产,就要千方百计地设法保留这些构成历史文脉的重要遗存。 D.在城市现代化“旧城改造”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维 护生活的延续性,这样才能全面感知城市的历史信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傅岐①,字景平,仕梁,起家南康王左常侍,后兼尚书金部郎。母忧去职,居丧尽礼, 服阕后疾废久之,复除始新令。人有因斗相殴而死,死家诉郡,郡录其仇人,考掠备至,终 不引咎。郡乃移狱于始新,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法当偿死,会冬节至,岐 乃放其还家。狱曹掾固争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岐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竞如 期而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岐后去县,人无老少皆出境拜送,号哭闻数十里。 至都,除延尉正,入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安西中记室,兼舍人如故。岐美容止,博涉 能占对。大同中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常遣岐接对焉。太清 元年,累迁太仆,司农卿, 舍人如故。岐在禁省十余年,机事密勿,亚于朱异。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
近臣定议。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岐独曰:“魏既新 得志,何事须和?必是设间,故令贞阳侯遣使,令侯景自疑,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 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政是堕其计中。且彭城去岁丧师,涡阳复新败退,今使就和,益示国 家之弱。和不可许。”异等固执,帝遂从之。及遣使,景果有此疑,遂举兵入寇,请诛朱异。 二月,侯景于阙前通表,乞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当解围还镇。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 遣召宣城王岀送。岐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③送之。及与景盟讫, 城中文武喜跃,翼得解围。岐独言于众日:“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及景背盟,莫不叹 服。寻有诏,以岐勤劳,封南丰县侯。固辞不受。宫城失守,岐带疾岀围,卒于宅 (节选自《南史·列传六十·傅琰传》) 【注解】①傅岐,南朝梁重臣傅琰的孙子;②侯景:东魏旧将,降梁,后又举兵反梁, 史称“侯景之乱”。③大款:隆重盛大的礼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掠备至,终不引咎 咎:罪过 B.岐美容止,博涉能占对 止:举止 C.必是设间,故令贞阳遣使 间:时机 D.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 当:如果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傅岐见识出众的一组是(3分) ①会冬节至,岐乃放其还家 ②其使岁中再至,常遣岐接对焉 ③若许通好,政是堕其计中 ④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⑤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 ⑥及景背盟,莫不叹服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岐在梁国做官,最初担任南康王左常侍,后来兼任尚书金部郎。因母亲去世辞去 官职,服丧结束后因忧伤成疾被闲置了很久,后被授予始新县令的官职 B.郡府对在斗殴中致死人命的罪犯严刑审讯,毫无结果;始新县令傅岐却轻而易举地 让案犯认罪伏法。太守对此惊叹不已,当即将傅岐审理案子的情况上报。 C.为让梁国把叛臣侯景交还魏国,魏国指使败将萧明派人回梁国,表明魏国想与梁国 通好的愿望。梁国众臣一致议和,傅岐却力排众议,揭穿了魏国的阴谋。 D.在叛将侯景的要挟下,梁国与侯景订立城下之盟,文武大臣以为都城之围就此解除 欣喜不已,傅岐却看破了侯景的用心,后来侯景果然背盟,率兵攻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乃移狱于始新,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5分) 第4页(共18页)
第4页(共18页) 近臣定议。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岐独曰:“魏既新 得志,何事须和?必是设间,故令贞阳侯遣使,令侯景②自疑,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 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政是堕其计中。且彭城去岁丧师,涡阳复新败退,今使就和,益示国 家之弱。和不可许。”异等固执,帝遂从之。及遣使,景果有此疑,遂举兵入寇,请诛朱异。 二月,侯景于阙前通表,乞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当解围还镇。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 遣召宣城王出送。岐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③送之。及与景盟讫, 城中文武喜跃,冀得解围。岐独言于众日:“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及景背盟,莫不叹 服。寻有诏,以岐勤劳,封南丰县侯。固辞不受。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卒于宅。 (节选自《南史·列传六十·傅琰传》) 【注解】①傅岐,南朝梁重臣傅琰的孙子;②侯景:东魏旧将,降梁,后又举兵反梁, 史称“侯景之乱”。③大款:隆重盛大的礼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考掠备至,终不引咎 咎:罪过 B.岐美容止,博涉能占对 止:举止 C.必是设间,故令贞阳遣使 间:时机 D.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 当:如果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傅岐见识出众的一组是(3 分) ( ) ①会冬节至,岐乃放其还家 ②其使岁中再至,常遣岐接对焉 ③若许通好,政是堕其计中 ④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⑤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 ⑥及景背盟,莫不叹服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傅岐在梁国做官,最初担任南康王左常侍,后来兼任尚书金部郎。因母亲去世辞去 官职,服丧结束后因忧伤成疾被闲置了很久,后被授予始新县令的官职。 B.郡府对在斗殴中致死人命的罪犯严刑审讯,毫无结果;始新县令傅岐却轻而易举地 让案犯认罪伏法。太守对此惊叹不已,当即将傅岐审理案子的情况上报。 C.为让梁国把叛臣侯景交还魏国,魏国指使败将萧明派人回梁国,表明魏国想与梁国 通好的愿望。梁国众臣一致议和,傅岐却力排众议,揭穿了魏国的阴谋。 D.在叛将侯景的要挟下,梁国与侯景订立城下之盟,文武大臣以为都城之围就此解除, 欣喜不已,傅岐却看破了侯景的用心,后来侯景果然背盟,率兵攻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郡乃移狱于始新,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5 分)
(2)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一9题 乱后 南宋]辛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因鼠呜虛壁,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秽】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8.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5分) 9.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一一悲一—愤”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的 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而具体的解说。(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任选三题j6分) (1)民生各有所乐兮 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 骚》) (2)登斯楼也,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 淹《岳阳楼记》) 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孟子《鱼我所 欲也》) (4)北风卷地白草折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 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第5页(共18页)
第5页(共18页) (2)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 一 9 题。 乱 后 [南宋]辛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因鼠呜虚壁,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秽】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8.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5 分) 9.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的 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而具体的解说。(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任选三题 j6 分) (1)民生各有所乐兮, 。 ,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 骚》) (2)登斯楼也, ,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 淹《岳阳楼记》) (3) ,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孟子《鱼我所 欲也》) (4)北风卷地白草折, 。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 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