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安徽卷语文试题解析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是一个想象的空间。 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 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一个自 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游戏的绘画作品的;一个自幼耳聋的人,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 秀的音乐作品的。二是说,想象空间之所以是想象空间,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空间为依据的。 我们说—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直感到的现实空间,有着极 大的差别。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力丰富还是不丰富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 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自然就有了彼此的关系问题。 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 似于现实空间,让读者像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之中 去。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 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 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让人领略到种奇幻或怪诞的美感。实际上,这两种空间都是想 象空间。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所以我们常常将其作为现实 空间本身来分析和理解,不认为它是虚幻不实的。而后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 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所以我们常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一部《红楼梦》就同 时具有这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虛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 境的描写,则是有关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 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
2011 年高考安徽卷语文试题解析 第Ⅰ卷(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是一个想象的空间。 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 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一个自 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游戏的绘画作品的;一个自幼耳聋的人,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 秀的音乐作品的。二是说,想象空间之所以是想象空间,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空间为依据的。 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直感到的现实空间,有着极 大的差别。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力丰富还是不丰富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 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自然就有了彼此的关系问题。 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 似于现实空间,让读者像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之中 去。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 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 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让人领略到一种奇幻或怪诞的美感。实际上,这两种空间都是想 象空间。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所以我们常常将其作为现实 空间本身来分析和理解,不认为它是虚幻不实的。而后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 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所以我们常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一部《红楼梦》就同 时具有这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 境的描写,则是有关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 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
具体而言,现实空间不是一个人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个 个体人先行存在的。它给任何一个个体人,都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但这种空间 又是极其有限的,是不能满足任何一个个体人的全部要求的。总体而言,对于任何一个个体 的人,现实空间都是不完全自由、不完全舒适的。想象空间则不同了。想象空间不是外在于 它的创造者的,而是它的创造者自由想象的产物。尽管他所创造的这个想象空间本身,也不 是完全自由的,但想象空间对于它的创造者而言,则是自由的。假若《红楼梦》真的是曹雪 芹的一部“自传”,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在贾府那个现实空间中是不自由的;而曹雪 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体验的却是创造的自由。《红楼梦》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 的过程中,获得的也是自由的体验;他们已经不受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束缚,他们是在超越 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视点上,来俯视这个空间的。所以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 现实空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自由的要求。 (选自王福仁《现代中国异城小说研究序》,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想象空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想象空间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 B、想象空间是在读者的直接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 C、想象空间是作家进过自由创造开拓出的想象的世界 D、想象空间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自由的体验。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主要在概念的内涵,B 项内容与文本第一段中“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相悖, 故错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用自幼目盲人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 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 B、第二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能构筑不同的想象空间,《红楼梦》中太虚幻境 就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 C、第三段用对比的方式分析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根本差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 者则是创造者自由构造的。 D、文章用先分后总的方式阐述了想象空间的基础、想象的两种形式、现实空间和想象
别。 具体而言,现实空间不是一个人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个 个体人先行存在的。它给任何一个个体人,都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但这种空间, 又是极其有限的,是不能满足任何一个个体人的全部要求的。总体而言,对于任何一个个体 的人,现实空间都是不完全自由、不完全舒适的。想象空间则不同了。想象空间不是外在于 它的创造者的,而是它的创造者自由想象的产物。尽管他所创造的这个想象空间本身,也不 是完全自由的,但想象空间对于它的创造者而言,则是自由的。假若《红楼梦》真的是曹雪 芹的一部“自传”,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在贾府那个现实空间中是不自由的;而曹雪 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体验的却是创造的自由。《红楼梦》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 的过程中,获得的也是自由的体验;他们已经不受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束缚,他们是在超越 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视点上,来俯视这个空间的。所以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 现实空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自由的要求。 (选自王福仁《现代中国异城小说研究·序》,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想象空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想象空间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 B、想象空间是在读者的直接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 C、想象空间是作家进过自由创造开拓出的想象的世界。 D、想象空间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自由的体验。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理解)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主要在概念的内涵,B 项内容与文本第一段中“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相悖, 故错。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段用自幼目盲人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 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 B、第二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能构筑不同的想象空间,《红楼梦》中太虚幻境 就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 C、第三段用对比的方式分析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根本差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 者则是创造者自由构造的。 D、文章用先分后总的方式阐述了想象空间的基础、想象的两种形式、现实空间和想象
空间的差别等三个问题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C项从第三段中“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 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便知第三段用对比的方式分析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根 本差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则是创造者自由构造的。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差别越大,越能说明艺术家想象力强、创作水平高 B、类似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与现实关系密切,让人产生如梦幻的感觉。 C、梦幻空间以想象空间为依据,他们都与现实空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D、想象空间能够超越人们感到不自由的现实空间,能让人在其中感到自由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 析综合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D项从第三段最后一句“所以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一一现实空 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自由的要求。”便知D与文本相反,故错。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鄂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 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颓,闭之空室中。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 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 论。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 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岀经又目试之,汘浸干言,饿顷而 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稿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 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建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烽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 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 不读,而识大者。 康煕戊午,诏征博学鸿儒,则获奖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 史》,昆山徐学土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土许以七品俸,成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
空间的差别等三个问题。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C 项从第三段中“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 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便知第三段用对比的方式分析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根 本差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则是创造者自由构造的。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差别越大,越能说明艺术家想象力强、创作水平高。 B、类似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与现实关系密切,让人产生如梦幻的感觉。 C、梦幻空间以想象空间为依据,他们都与现实空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D、想象空间能够超越人们感到不自由的现实空间,能让人在其中感到自由。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 析综合)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D 项从第三段最后一句“所以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现实空 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自由的要求。”便知 D 与文本相反,故错。 二、(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鄂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 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颓,闭之空室中。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 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 论。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 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又目试之,汗浸千言,饿顷而 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稿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 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建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烽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 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 不读,而识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则获奖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 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成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
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暑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 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 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奭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 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 居优,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银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 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闲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日万先生,而 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 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 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矜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 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矜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倦 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溢日贞文 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生欲豫焉 豫:参与。 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援: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爽:差错 D.先生赎而归之 归:归还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 解)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D项的“款”在中学文言文中是个常见的多义词,使动用法“使……归”, 由于语境不难,大多数学生还是能推断出该词的意思的 5下列各组名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其顽,闭之空室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因杂出经义目试之因宾客至蔺相 如门谢罪 C.持之而泣,以告户都农人告余以春及D.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乃不知有汗, 无论魏晋 【试题考点】考查学生理解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C都作介词,把。A项,第一个代词,代他: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暑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 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 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 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 居优,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银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 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闲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 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 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 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矜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 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矜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惓 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溢曰贞文。 (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先生欲豫焉 豫:参与。 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 D.先生赎而归之 归:归还。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理 解)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D 项的“款”在中学文言文中是个常见的多义词,使动用法“使……归”, 由于语境不难,大多数学生还是能推断出该词的意思的。 5.下列各组名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以其顽,闭之空室中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因杂出经义目试之 因宾客至蔺相 如门谢罪 C. 持之而泣,以告户都 农人告余以春及 D.乃知先生之深于经 乃不知有汗, 无论魏晋 【试题考点】考查学生理解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理解)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C 都作介词,把。A 项,第一个代词,代他;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B项,第一个“因”趁机,第二个“因”通过。D项,第一个“乃”副词,可译为“才” 第二个“乃”也是副词,可译为“竟然”。所考查的均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之内的, 去年没有考这个考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长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 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 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 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市区人身自由者 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 析综合)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考试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 括分析比较,找出概括不准确的的地方得出答案。此类试题常错在个别词句的理解上。A项 中“长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与文本不符。文中是先生想参与讨论,兄长们怀 疑他的能力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译文答案】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译文答案】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 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试题解析】 (1)关键字:““骤”:突然:“骇”:以……为骇,意动用法。这两个是主要得分点。 (2)句中关键词要翻译到位,如“以”:因为,“走”:逃跑:“而”:并且递进关系:“退” 赶走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橫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 a):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査“鉴赏文学作品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理解鉴赏评价)
B 项,第一个“因”趁机,第二个“因”通过。D 项,第一个“乃”副词,可译为“才”; 第二个“乃”也是副词,可译为“竟然”。所考查的均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 18 个虚词之内的, 去年没有考这个考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长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 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 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 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市区人身自由者 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 析综合)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考试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 括分析比较,找出概括不准确的的地方得出答案。此类试题常错在个别词句的理解上。A 项 中“长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与文本不符。文中是先生想参与讨论,兄长们怀 疑他的能力。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译文答案】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译文答案】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 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理解) 【试题解析】 (1)关键字:““骤”:突然;“骇”:以……为骇,意动用法。这两个是主要得分点。 (2)句中关键词要翻译到位,如“以”:因为,“走”:逃跑;“而”:并且递进关系;“退”: 赶走。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 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 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理解鉴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