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10.16551fcnk002-18092013.04.01 34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4期 金理批评专辑 郑小驴论 兼及一种“青春文学”的再生 金理 同时代 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 徨。”以此表达当年的战友“有的退隐,有的 我在这里要讨论的对象,青年作家郑小高升,有的前进”之后“布不成阵”的寂寥,显 驴,是我的同时代人,“出生于同一时期、具然在鲁迅的追忆中,五四的辉煌、文学与文化 有共同的历史经验,因而显示出相类似的精喷薄的创造力,离不开那代知识分子的通力 神结构和行为式样的同时代人”。①在社会合作,同时代人在精神的旗帜下集结,建成了 学家看来,当我们试图理解社会和精神运动座元气淋漓的“桥梁”。同样,十九世纪的 的结构等问题时,“代际”或者“世代”的考察俄罗斯之所以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在于杰出 视角无疑是必不可少的向导。因了共同承作家和批评家的比肩而立。文学尽管是“个 受的历史事件、社会变革,同时代人会形成此人的事业”,但同样需要同时代人的嘤鸣激 代际所特有的社会心理、文化品格精神结荡之声,相互应答、分享、承担和创造。 构乃至群体意识;但无疑,即便共同于一段时 “同时代”不仅意谓着个体与个体的关 空而存在于世界上,人与人之间也不可避免系,也指向个体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同时 形形色色的差异。诚如彼得·伯克提醒,代性也就是一种与自己时代的奇异联系,同 世代”应该被处理成“想象的共同体,“每 代的成员分享某种经历和记忆……他们可时代性既附着于时代,同时又与时代保持距 能没有共同的信仰或价值观,但他们以不同 离”,“真正同时代的人,真正属于其时代的 的方式回应着相同的境遇”。③所谓的“同 人,是那些既不完美地与时代契合,也不调整 在”、“同时代”,并非假设同质、合流、无差自己以适应时代要求的人……但正是因为这 别,而是预期在众数、多元异质、个体对等种境况,他们才比其他人更有能力去感知和 的基础上展开对话、参与、“不齐而齐”。且 如董启章所言,正因为知觉到差异甚至是鸿 沟的存在,故而“必须为理解或沟通搭建 ①陈映荐《世代论与青年研究,《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 条可行的桥梁。这样的桥梁一旦建成并且被 国的青年文化》,第32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 ②见卡尔·曼海姆对“代问题”的研究,收入《卡尔·曼海姆 踏上,大家就有了成为广义的‘同代人”和 精粹》,徐彬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同世界者’的基础”③④一九三三年,鲁迅 ③彼得·伯克( Peter burke:《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182 贞,姚朋等译,刘北成修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在新文化运动的退潮期写过一首诗:“寂寞 ④董启章《答同代人》序,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2013年第4期当代作家评论35 把握他们自己的时代”。①既“附着”、内在可能与文学史后来给出的“结局”不一致 于时代,又不是泯然陷落在时代中;有能力保“在同时代史的认识中,不可避免地要包括 持对时代黑暗的凝视,还要有能力感知黑暗预测的成分……把对象置于总体当中,在流 中的光。下文讨论郑小驴的“鬼魅叙事”时,动性当中加以把握”,③这当然是一种审美与 我将再次照应这一意义上的“同时代性 知性的冒险,“预测的落空,是进行同时代史 “写作终究是件漫长的事情,就好比马研究不可避免的命运”,但这种研究姿态表 拉松赛跑,‘八O后’这一代里,是曾有过 明了认识主体在具体、实际而流动的状况中 批人跑得很快,但是我想文学并不是百米冲进行选择、判断的高度紧张感,这一紧张感暗 刺,拼的是耐力和能否熬得住一万米过程中示着批评者内在于时代,就好像置身于长流 的寂寞。我想我还在路上,并将永远在路上,里的石头,切身感受着河水的流动、砥砺、温 而文学,本就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事。”2小度,它奔腾时的冲击力,或涓涓细流时亲密的 驴的这段创作谈有很多层意思。在今天中国爱抚,并且将自身的生命信息与能量传递给 的写作现场(包括阅读与出版现场),分野已河流,以生命信息和精神能量的传递集结与 是不言自明的事实“跑得很快”的那批人早聚合来回应时代……也许以上两种研究姿态 已暴得大名,而一天码上万字的作者们也有都不可或缺,但我心意中具备“同时代性”的 丰厚的市场利润回报,然而小驴并不焦虑,他文学批评,更多指向后者 目光坚定,脚步不游移,他有自己的选择,心 在方法上,这种文学批评试图在创作 有所钟,信之弥坚。此外,我和小驴是“同时“可能性的萌芽状态”中预期未来“更好的途 代人”因为感知结构、知识趣味、文化修养程”。“作为生活在历史当中的人,总是要谋 的近似而容易引发艺术审美的共鸣…不求比现状更好的结果,并且觉得这种要求是 过,我还是想从小驴的话里再引申出一层意有可能实现的:这样的期待会贯穿研究过程 思:当我在追踪阅读小驴的创作,进而展开评的始终。那种认为还有更好的结果,试图在 论时,我同样面对着“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局各种各样可能性的萌芽状态中绝不遗漏地寻 限性视野。也就是说,文学批评的“同时代找的欲望”,构成了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活力 性”,意味着一种身处局限性中、特殊的研究之源。“君为李煜亦期之以刘秀”,④始终以 姿态和方法。打个比方,文学如同不绝长流, 设若我们要了解同时代的某种文学潮流的演 ①吉奥乔·阿甘本( Giorgio agamben:《何为同时代?》,王 进情况,一种工作方式是,将自己化作置身于 立秋译《上海文化》2010年第4期。 此一河段中的石头,感同身受水流的实感;另 ②郑小驴《一眼望不到尽头》《创作谈,《西湖》009年第3 种工作方式是(如果我们个体的生命长于 ③孙歌《文学的位置》,第166、167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 这一段文学潮流),站在岸边“弱水三千只取 社,2009。这是孙歌对日本历史学家远山茂树研究方式的 述。我引述过来表达对文学批评的理解。下一节那段 一瓢”,或捡拾退潮后留下的时代“遗物”,带 作为生活在历史当中的人…”同样出自此处,不再注 回实验室作研究。在以上两种姿态中,后者 ④见陈思和对文学批评的理解“我明知当时的创作至少在 往往因为确定了潮流“结局”的绝对性以及 作家主观上并没有达到我所想象的程度,但我总是愿意把 将认识对象固定化,而得出结论予人“正 我认为这些创作中最有价值的因素说出来,能不能被作家 们认同或有所得益并不重要,我始终认为文学评论家与作 确”、客观”的印象,同时“置身事外”提供了 家本米就应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用不同的语言方式来表 优越感,于是负起“指导读者、批评作者”的 达对同一个世界的看法。”陈思和《笔走龙蛇》“新版后 记,《笔走龙蛇》,第424页,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大任;前者丧失了后见之明的支撑,其判断很
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4期 建设性的态度,扩张、敞亮创作者在追求“艺一幅庞大的现代史画卷。很多人会把新世纪 术真实”的过程中原先构想的“微弱的影的今天看作一个没有来历、横空出世的新天 子”。①下面这段陈世骧的话,最能见出我心地,全球化的大门恍如阿里巴巴的咒语,一下 目中,在“同时代”状态下,文学批评与创作子就向我们指明了黄金世界的前景。小驴不 的理想关联“他真是同感的走入作者的境会这么想,他沉浸于陈旧往事,其中不乏晦暗 界以内,深爱着作者的主题和用意,如共同追的梦魇,他肯定明白自我的诞生无法割断与 求一个理想的伴侣,为他计划如何是更好的历史的血肉联系。从另一方面来说,小驴也 途程,如何更丰足完美的达到目的……”②试图借助历史题材来寄托个人的记忆与情 “同时代”的批评不同于文学史研究或处理怀,从而淡化理想与现实直接而尖锐的冲突 历史人物,在后者的场合下,不妨对研究对象但这并不是保守,而是一个自我准备的阶段 的整体思考逻辑、历史贡献以及所处时代状那个在历史中诞生的自我,携带着其整理好 况作全面的洞察与把握。然而,“同时代人”的个人记忆、人道理想与批判能量,即将重回 的立场,决定了我虽然作为一个评论者,但并现实空间,而时代大潮的罅隙中的无奈与激 不能占据后来者的优势,因了然文学史的脉愤,即将在小驴笔下排闼而来 络与人物的结局而自命“客观”、信心十足地 鬼节、鬼故事、和亡灵一起生活的老人、 褒扬贡献、指点欠缺。在下文的讨论中,尽管狗泪涂于人眼而能看见鬼的传说…小驴笔 文学史脉络是我重要的倚借,但这只是为了下的这些元素,自然可以联系到楚文化与沈 标明小驴出场的独特性,预测其去向的丰富,从文文学传统的浸润,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计划更好的途程”;也期待这种未来的丰富暂且按下不展开: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大 性能够摇曳多姿,也惊喜于“预测的落空” 罪》、《少儿不宜》、《弥天》等篇中的鬼影幢 不管是创作还是批评,其实都是对生活幢。《大罪》中并没有鬼魂直接现身,但读者 发言,以“不同的方式回应着相同的境遇”。肯定会为故事中阴暗惨淡的背景所惊心。只 说到底,探讨同时代人的创作,既是追踪文学有在 离惝恍、阴阳莫辨的氛围中,我们 可能出现的“新变”因素,也是理解我们这代才能揣测一个可能因分裂/分身所引发的悲 人的生命经验。我把本文的写作,理解为新剧;也只有在身份功能错乱、幻想与现实交织 的起点,和小驴等同代人一起招呼着上路,寂错综之下,在日常理性监视的状态下不得发 寞时高歌一曲解乏,同时也彼此负责而严肃 泄的怨气才会寻获突破口刹那间喷薄冲出, 地检点、提醒曾经走过的弯路与脚下的坎坷,就像《少儿不宜》中游离“心中突然涌出”想 不断试错,不断总结经验,共同计划更好的途将典型包工头打扮的胖子“一把推下桥的冲 动”,这种冲动终于通过《大罪》中的小马而 朝实现 二、鬼魅叙事 小说集《一九二一年的童谣》③出版于二 ①雪莱说过“流传世间的最灿烂的诗也恐怕不过是诗人原 来构想的一个微弱的影子而己。”见雪莱《为诗辩护》,伍 OO九年十月,内中收集了小驴初期的创作, 巅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第78 在此“学习时代”,小驴接续传统,搜集来路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②陈世辖《《夏济安选集》序,《陈世骧文存》,第194、195 上散落的历史碎片,在为一个崭新的起点而 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摸索、准备。④从小说的题材来看,抗战、解 ③郑小驴《1921年的童谣》,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 ④郑小驴这些历史题材的早期作品,我曾作过释读,见金理 放、“土改、“反右”、“文革”……几乎构成 《初识郑小驴,《芙蓉》2012年第5期
2013年第4期当代作家评论37 怪力乱神其实都映射着人间实况,我们光”(《白光》);“门幕一掀”女吊出场,“大红 也不妨勘察一下小驴鬼魅叙事①的源头究竟衫子,黑色长背心,长发蓬松,颈挂两条纸锭 连接着怎样一个世道。农村辛苦供养出来的垂头,垂手…石灰一样白的圆脸,漆黑的浓 大学生反倒不如“农民打个死工挣得多”眉,乌黑的眼眶,猩红的嘴唇”(《女吊》)。愁 (《少儿不宜》);年轻情侣辛苦攒钱买房,未云惨雾、死亡的蛊惑、复仇的主题、对世相的 承想所在地区被纳入高新区开发蓝图“一讽喻…小驴笔下的鬼魅叙事确实可以与鲁 夜之间,原来的首付还不够塞牙缝了”(《大迅的文学世界相沟通。比如《少儿不宜》中 罪》);开发温泉之后,本地人却无力消费的那条蛇“蛇的肌肤冰冷异常,他感到皮肤 (《少儿不宜》)…无怪乎绝食中的祖父在像是要开裂了,血液溢出,全身痉挛,以至于 亡故前留下“这个世界就要变了,只是你们打了一个冷战。但是很快就适应了过来,那 不知道”的谶言(《弥天》),无怪乎年轻人一蛇不紧不慢地缠在他的手臂上,身上的花纹 边喝酒一边骂娘“我们八O后没法活了”烂漫无比。游离试着用鼻尖碰了碰蛇身,凉 (《大罪》),无怪乎游离心想“这真他妈什么凉的”,主人公游离与蛇显然具备某种神秘 世道(《少儿不宜》)。小驴的这些作品聚焦的呼应。我们当记得鲁迅的《墓碣文》 的正是这样一批与发展时代相疏离的青年群有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 体,在日益膨胀的社会消费面前,他们被鼓荡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早有学者将“游 起强烈的做“人”欲望,却由于社会地位的渺魂”解作鲁迅“第二自我”的化身。这其中的 小与无助,被摒弃在既得利益集团之外,也无对应与转化也启发我们去理解《少儿不宜》, 力与坚固的社会结构正面抗衡,于是积怨与结尾处蛇被打死,游离“飞向陌生的南方坡 冲动,发为鬼魅幽魂,就像《大罪》结尾时 市”,似乎是过往终结而开始新生,但我们切 “从走廊里贯穿过来的风一阵比一阵地阴莫忘了游离临走前的一番作为“火光冒起 冷”,烟雾萦绕中“依稀看见一个熟悉的人几丈高,南岳庙顿时成了人间炼狱”,难道这 影从走廊尽头走来”,这是“人影”抑或小马 里没有鲁迅笔下《长明灯》中那位疯子 化作孤鬼现身?读者这才想起小说第一节里 “只闪烁着狂热的眼光”,“仿佛想要寻火 小马曾“用力地拍了拍陈乘的肩膀,笑了笑种”,因为“我放火!”—的影子吗?由此再 说,早点修成正果吧,可别像我孤魂野鬼 来看游离为自己设想的“云游四方,不娶妻 个,死了没人晓得!”竟是预埋的伏笔,一语不生子,不建房,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用去 想,就这么晃荡来,晃荡去”的姿态,这究竟 成谶。 正义与公理残缺,天地秩序摇摇欲坠,挣是“狂人”治愈还是游魂重临? 鬼魅叙事的贡献还在于,往往召唤出潜 扎在社会边缘的人们艰于呼吸视听,于是种藏在历史大叙述之下的记忆暗流,恍如幽灵 种逾越情理的力量四下蔓延“太平之世,人 般,呈现“不可见物的隐秘的和难以把握 鬼相分:今日之世,人鬼相杂”(冯梦龙:《喻 世明言·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小驴似乎 带着读者重回鲁迅笔下的阴森世界:2吃人 盛宴(《狂人日记》):死后冷笑的尸体(《孤 ①关于当下华语写作中鬼魅叙事的蔚为大观,见王德威《魂 兮归,《现代中国小说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独者》);“月亮已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远想 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朝笏一般 ②鲁迅自是中国现代启蒙之父,但却无法抗拒,甚至一再书 写鬼魅的世界,夏济安与李欧梵早就指出过鲁迅作品中的 黑魃魃的挺立着,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 黑暗面
38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4期 的可见性”。①比如说小驴的近作没伞的孩术的分寸感。 子跑得快》,小说碰触的是当代中国的话语 我把小驴的写作理解为鬼魅叙事,还有 禁忌,小驴之所以不想让这一历史事件因为第三层意思。在今天,全球化与发展的单面 被赋予禁忌色彩而成为一代人的“意义黑指标已经构成了一个巨无霸式的板块结构 洞”,可能是觉得“八○后”尽管并不是直接迅速把社会推向超稳定的表象繁荣,同时有 当事者,但是这一事件的历史记忆和情感态力地掩盖住内部所包容的各种混乱与矛盾冲 度所遗留的症结其实很难彻底消除。我们这突,很多年前,E.B.怀特曾感慨道:“某个划 一代人对于自我主体的想象,甚或今天依然时代的转折点已经到来了:人们本可以从他 身陷其中的价值困境,未必不和当初相关,尽们的窗户看见真实的东西,但是人们却偏偏 管当年只是不涉世的旁观者。在当下世俗社愿意在荧光屏上去看它的影像。”2这个“划 会与日渐激烈的全球化进程中,我们不仅在时代的转折点”显然就是指“现代”的到来 精神世界中与过往的有生机、有意义的价值而“荧光屏上”的“影像”恰类似于社会的表 世界割裂,而且在现实世界中也与各种公共面繁荣与无数信息泡沫构造成的铁幕,让我 生活和文化社群割裂,在外部一个以利益为们无法想象铁幕下还有人困于“蛛网 核心的市场世界面前被暴露为孤零零的原子般—《大罪》中反复出现蛛网的意象,让人 个人。当下青年人创作中一再出现单薄、狭想起穆旦的诗句:“生活蛛丝相交,/我就镌 隘、没有回旋空间的个人形象,与当年知识分结在那个网上,左右绊住(《有别》—的 子广场意识与启蒙精神膨胀到极点的溃败真实痛苦。久处这样的境遇,人很容易变得 后,再无法凝聚起批判能量,未必没有关联。麻木,其实《少儿不宜》已经勾勒过这幅景 通过没伞的孩子跑得快》,我终于看到青年象—贵州妹无辜被害,但死亡与苦难无法 作家直视历史暗角、梳理重大历史事件在自引起任何人情伦理(‘死者家里大概之前也 己身上的烙印。但这还不是我偏爱这个作品知道她从事那方面的事,并没有人们预想的 的主要原因,因为题材的选择并不能决定文那样面子上难堪,他们平静而冷淡地处理完 学成败。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我正好跟随丧事,将死者安葬在靠南岳庙的河边便回去 父母在北京旅游,完全懵懂,根本嗅不出什么了。”)、社会秩序(警方将这桩刑事案“最后 特殊的气息,当时对于那个事件的所有印象,草草结案了事”)的反应与波动。今天这个 只是来自回家后看电视,以及父母的交谈时代,写作的高下就看其与上述“荧光屏” (有同事的子女出事,母亲再三感慨)。没有铁幕构成何种关系。或者是被彻底压服,无 历史感是可惜的,但我发现有的作品在表现法感知他人甚至切身的痛楚,竟而虚造出不 时,往往将日后充分的“后见之明”(一个对受市场资本、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制约的 历史的发展脉络“胸有成竹”的后来者)代入“自由状态”(这种状态很容易得到各方面的 当时的形象,这就不能真切地表现人对历史宽容与支持),甚至是“坐稳了奴隶”的洋洋 的参与。我感觉儆没伞的孩子跑得快》有种自得。当然还有另一种写作,饱含着难以排 “最初的发现”在里面,或者说,那个孩子的遣的孤独感、自身精神上的失败感,与“荧光 视角在成长现场的实感保持得非常好,也许 这和我自己对事件的感知正好吻合了。我喜 ①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第12页,何一译,北京,中国人 欢这个作品的原因就在这里,当小驴在探视 民大学出版社,1999 记忆暗流之时,既体现了历史感,又把握了艺 ②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第265页,杨照明、艾平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