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流行病学课程名称:课程编号:y100615授课学期:2012-2013秋季学期授课班级:08预防于立群任课教师:学院河北联合大学公共卫生
讲 稿 课程名称: 流行病学 课程编号: y100615 授课学期:2012-2013 秋季学期 授课班级: 08 预防 任课教师: 于立群 河北联合大学 公共卫生 学院
第4周,第2讲次课程名称:《流行病学》摘要第四章队列研究第三节资料的统计分析授课题目(章、节)第四节偏倚及其防止第五节研究的优缺点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掌握队列研究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本研究中的偏性及其防止,[重点】暴露与疾病关联程度的指标计算与意义,队列研究偏倚及控制。【难点】暴露与疾病关联程度的指标计算与意义,队列研究偏倚及控制。内容
1 课程名称:《流行病学》 第 4 周,第 2 讲次 摘 要 授课题目(章、节) 第四章 队列研究 第三节 资料的统计分析 第四节 偏倚及其防止 第五节 研究的优缺点 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 【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掌握队列研究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本研究中的偏性及其防止。 【重 点】暴露与疾病关联程度的指标计算与意义,队列研究偏倚及控制。 【难 点】暴露与疾病关联程度的指标计算与意义,队列研究偏倚及控制。 内 容
【本讲课程的引入】上一讲介绍了队列研究的原理和实施步骤,队列研究结束后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本讲主要介绍队列研究的资料分析和队列研究中偏倚的空载【本讲课程的内容】第四章队列研究CohortStudy第三节资料的统计分析(掌握)第 1 学时一、基本整理模式本节为难点队列研究资料归纳整理表强调规范的资病例非病例合计发病率料整理格式b暴露组a/niaa+b=nid非暴露组1cc+d=noc/no合计b+d=moa+c=m1a+b+c+d=t人时概念二、人时的计算不同情况下如1.以个人为单位计算暴露人年(精确法)何选择计算人2.用近似法计算暴露人年时的方法3.用寿命表法计算人年三、率的计算(一)常用指标强调各种指标1.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的适用情况2.发病密度(incidencedensity)3.标化比研究人群中观察死亡数(o)SMR =标准人口全人口)预期死亡数(E5=5SPMR=2.27100×2.2%2.2(二)显著性检验1.U检验:P,-P1-Pe(-Pe)2.其他检验方法各种效应估计四、效应的估计(重点掌握)指标的定义、意义及适用情况2
2 【本讲课程的引入】上一讲介绍了队列研究的原理和实施步骤,队列研究结束后要 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本讲主要介绍队列研究的资料分析和队列研究中偏倚的空载 【本讲课程的内容】 第四章 队列研究 Cohort Study 第三节 资料的统计分析(掌握) 一、基本整理模式 队列研究资料归纳整理表 病例 非病例 合计 发病率 暴露组 a b a+b=n1 a/n1 非暴露组 c d c+d=n0 c/n0 合计 a+c=m1 b+d=m0 a+b+c+d=t 二、人时的计算 1.以个人为单位计算暴露人年(精确法) 2. 用近似法计算暴露人年 3. 用寿命表法计算人年 三、率的计算 (一)常用指标 1. 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 2. 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 3. 标化比 ( ) ( ) (E) O SMR 标准人口全人口预期死亡数 研究人群中观察死亡数 = 2.27 2.2 5 100 2.2% 5 = = SPMR = (二)显著性检验 1. U 检验: ( ) − + − = 1 0 1 0 1 1 1 n n P P P P u C C 2. 其他检验方法: 四、效应的估计(重点掌握) 第 1 学时 本节为难点 强调规范的资 料整理格式 人时概念 不同情况下如 何选择计算人 时的方法 强调各种指标 的适用情况 各种效应估计 指标的定义、意 义及适用情况
1.相对危险度(RR)I.anRR =I。 c/nVar(InRR)=-+1+1, 1abc1, RR±1.96./Var(n RR)),其反自然对数即为RR的95%1nRR的95%可信区间=可信区间。2.归因危险度(AR)AR=1,-I,=4_CnnoIRR =I, = RR×IIoAR= RR×I。-I, =I(RR-1)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1. -1.AR%==×100%1RR-1 ×100%AR%=1RR4.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attributablerisk,PAR)。PAR=lt—lo1,-1×100%PAR%=1,P.(RR-1)PAR% =x100%P,(RR -1)+15.剂量反应关系的分析第四节偏倚及其防止第 2 学时一、常见偏倚的种类队列研究中最1.选择偏倚(selectionbias)常见的偏倚为2.失访偏倚(losttofollow-up)失访3.信息偏倚(informationbias)3
3 1. 相对危险度(RR) 0 1 0 c n a n I I RR e = = ( ) a b c d Var InRR 1 1 1 1 = + + + lnRR 的 95%可信区间= l RR Var( RR) n 1.96 ln ,其反自然对数即为 RR 的 95% 可信区间。 2. 归因危险度(AR) 1 0 0 n c n a AR I I e = − = − 0 0 , I RR I I I RR e e = = ( 1) 0 0 0 AR = RR I − I = I RR − 3.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 0 100% − = e e I I I AR 100% 1 % − = RR RR AR 4. 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PAR)。 PAR=It-I0 % 0 100% − = t t I I I PAR ( ) ( ) 100% 1 1 1 % − + − = P RR P RR PAR e e 5. 剂量反应关系的分析 第四节 偏倚及其防止 一、常见偏倚的种类 1. 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 2. 失访偏倚(lost to follow-up) 3. 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 第 2 学时 队列研究中最 常见的偏倚为 失访
4.混杂偏倚(confoundingbias)与其他研究偏二、常见偏倚的预防倚预防方法相同1.选择偏倚的防止2.失访偏倚的防止3.信息偏倚的防止4.混杂偏倚的防止三、常见偏倚的估计与处理1.选择偏倚与失访失倚2.信息偏倚4.混杂偏倚:第五节研究的优缺点(熟悉)一、优点与病例对照研1.由于研究对象暴露资料的收集在结局发生之前,并且都是由研究者亲自观究比较记忆察得到的,所以资料可靠,一般不存在回忆偏倚。2.可以直接获得暴露组和对照组人群的发病或死亡率,可直接计算出RR和AR等反映疾病危险关联的指标,可以充分而直接地分析暴露的病因作用。3.由于病因发生在前,疾病发生在后,因果现象发生的时间顺序上合理,加之偏倚较少,又可直接计算各项测量疾病危险关联的指标,故其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较强,一般可证实病因联系。4.有助于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有时还可能获得多种预期以外的疾病的结局资料,分析一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5.样本量大,结果比较稳定。二、缺点1.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的研究对象数量太大,一般难以达到。2.由于随访时间较长,对象不易保持依从性,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失访偏倚。同时由于跨时太长,研究对象也容易从半途中了解到研究目的而改变他们的态度。3.研究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较多,其组织与后勤工作亦相当艰巨。4
4 4. 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 二、常见偏倚的预防 1.选择偏倚的防止 2.失访偏倚的防止 3.信息偏倚的防止 4.混杂偏倚的防止 三、常见偏倚的估计与处理 1. 选择偏倚与失访失倚 2. 信息偏倚 4.混杂偏倚: 第五节 研究的优缺点(熟悉) 一、优点 1. 由于研究对象暴露资料的收集在结局发生之前,并且都是由研究者亲自观 察得到的,所以资料可靠,一般不存在回忆偏倚。 2. 可以直接获得暴露组和对照组人群的发病或死亡率,可直接计算出 RR 和 AR 等反映疾病危险关联的指标,可以充分而直接地分析暴露的病因作用。 3. 由于病因发生在前,疾病发生在后,因果现象发生的时间顺序上合理,加 之偏倚较少,又可直接计算各项测量疾病危险关联的指标,故其检验病因 假说的能力较强,一般可证实病因联系。 4. 有助于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有时还可能获得多种预期以外的疾病的结 局资料,分析一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5. 样本量大,结果比较稳定。 二、缺点 1. 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的研究对象 数量太大,一般难以达到。 2. 由于随访时间较长,对象不易保持依从性,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失访偏倚。 同时由于跨时太长,研究对象也容易从半途中了解到研究目的而改变他们 的态度。 3. 研究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较多,其组织与后勤工作亦相当艰巨。 与其他研究偏 倚预防方法相 同 与病例对照研 究比较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