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诊疗和研究中心。现在一年收治的病人超过10000名,一年的手术量达到4000 例。209年,吴孟超牵头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经国家批准在上海建立。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中国多发的疾病肝癌术后五年生存率,由上世纪六七十 年代的16%,上升到今天的53%,肝癌对国人的伤害力得到了有效地扼制。国 际肝胆胰协会前主席威廉姆斯评价说:吴教授对肝癌的基础硏究和临床工作,在 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他的成就令全球同行所瞩目和敬佩。 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吴孟超正是这样一位好医生。吴孟 超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他要求医生用最简单、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为病 人治疗。吴孟超手术时,用的麻醉药和消炎药都是最普通的,缝合创面切口从不 用专门的器械,他说:“用器械咔嚓一声100多元,我用手缝合分文不要。” 吴孟超一生爱国爱党,他说:“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 2006年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大会上,吴孟超获得 国家最髙科学技术奖。84岁的吴孟超又一次热血沸腾:“要让中国肝胆外科站到 世界最前沿!” 吴孟超是世界上90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唯一一位医生。他不仅是一位 优秀的肝脏科临床医生,更是一位杰出的医学研究者,我国肝脏外科医学奠基人。 50年间,吴孟超推动中国的肝脏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他的成就令全球同 行瞩目、敬佩。 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吴孟超正是这样一位好医生。他总 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要求医生用最简单、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为病人治疗。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胡占凡这样评价吴孟超:吴孟超总以无尽赤忱善待病人,以赤 子之爱对待肝胆外科事业。医者仁心,一个伟大的医者,不仅凭医术,更凭仁爱 感动世人。吴孟超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医学泰斗 推选委员任卫新说:吴老以九十高龄,与患者肝胆相照。作为医生,作为军人, 他都是一座丰碑。 【颁奖辞】 六十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 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3.杨善洲公仆本色-杨善洲:人民好书记一生奉献两袖清风清廉履职 【2011感动中国人物】杨善洲一生奉献给人民的好书记 杨善洲,男,享年84岁,原任保山地委书记 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 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 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林 场林木覆盖率达97%以上 杨善洲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朝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 境得到明显改善。不仅如此,他还带领群众修建了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 4公里余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2010年5月5日,杨善洲同志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 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元捐赠给大亮山林场。他去世前, 还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 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
病诊疗和研究中心。现在一年收治的病人超过 10000 名,一年的手术量达到 4000 例。2009 年,吴孟超牵头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经国家批准在上海建立。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在中国多发的疾病肝癌术后五年生存率,由上世纪六七十 年代的 16%,上升到今天的 53%,肝癌对国人的伤害力得到了有效地扼制。国 际肝胆胰协会前主席威廉姆斯评价说:吴教授对肝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在 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他的成就令全球同行所瞩目和敬佩。 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吴孟超正是这样一位好医生。吴孟 超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他要求医生用最简单、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为病 人治疗。吴孟超手术时,用的麻醉药和消炎药都是最普通的,缝合创面切口从不 用专门的器械,他说:“用器械咔嚓一声 1000 多元,我用手缝合分文不要。” 吴孟超一生爱国爱党,他说:“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 2006 年 1 月 9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大会上,吴孟超获得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4 岁的吴孟超又一次热血沸腾:“要让中国肝胆外科站到 世界最前沿!” 吴孟超是世界上 90 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唯一一位医生。他不仅是一位 优秀的肝脏科临床医生,更是一位杰出的医学研究者,我国肝脏外科医学奠基人。 50 年间,吴孟超推动中国的肝脏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他的成就令全球同 行瞩目、敬佩。 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吴孟超正是这样一位好医生。他总 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要求医生用最简单、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为病人治疗。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胡占凡这样评价吴孟超:吴孟超总以无尽赤忱善待病人,以赤 子之爱对待肝胆外科事业。医者仁心,一个伟大的医者,不仅凭医术,更凭仁爱 感动世人。吴孟超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医学泰斗。 推选委员任卫新说:吴老以九十高龄,与患者肝胆相照。作为医生,作为军人, 他都是一座丰碑。 【颁奖辞】 六十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 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3.杨善洲公仆本色-杨善洲:人民好书记一生奉献 两袖清风清廉履职 【2011 感动中国人物】杨善洲一生奉献给人民的好书记 杨善洲,男,享年 84 岁,原任保山地委书记。 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 40 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 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 年退休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 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 22 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 5.6 万亩,林 场林木覆盖率达 97%以上。 杨善洲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朝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 境得到明显改善。不仅如此,他还带领群众修建了 18 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 4 公里余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2010 年 5 月 5 日,杨善洲同志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 20 万元特别贡献 奖中的 10 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 10 万元捐赠给大亮山林场。他去世前, 还将价值 3 亿元的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 2010 年 10 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 近 40 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 年退休后,他主动
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 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20万元特别贡献奖全部捐出, 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孙伟这样评价杨善洲: 杨善洲的六十年告诉我们:大公无私、坚守信念、一生奉献依然是党员干部的根 本 推选委员陈淮说: 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 种精神! 【颁奖辞】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 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 人民的期望。 4.阿里木义侠巴郎-阿里木:烤羊肉串的慈善家资助了上百名贫困生 【2011感动中国人物】阿里木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阿里木,男,40岁,新疆维吾尔人 阿里木1989年在新疆石河子参军入伍。退伍后,在当地供销社工作,1997年供 销社破产后,阿里木离开新疆走南闯北,2002年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以烤羊肉 串为生。 他在毕节看见很多穷孩子上不起学。阿里木深知缺乏教育给人生带来的晦暗。从 2006年起,阿里木决定用烤羊肉串挣来的钱在毕节学院设立“阿里木奖学金”, 专门资助贫困学生 8年来,阿里木卖出30多万串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 百名贫困学生。很多网友被他的故事所感动,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 40岁的阿里木10年前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以烤羊肉串为生。毕节有不少穷孩子 上不起学,阿里木便决定用烤羊肉串挣来的钱资助贫困学生。8年来,阿里木卖 出30多万串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钱,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 很多网友被他的故事所感动,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崔永元这样评价阿里木 阿里木的义举告诉我们,慈善没有门槛,哪怕一米见方的铁皮家当,你也可以为 慈善扇风点火。阿里木,草根慈善,用人间烟火展现善良情怀。 推选委员陈菊红说: 传说贵州晴天很少,阿里木的行动给这里带来了照亮人内心世界的热烈的阳光 【颁奖辞】 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 能改变他的信念。 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5.胡忠谢晓君夫妇高义薄云-胡忠、谢晓君夫妇:坚守在雪域高原上的支教者 【2011感动中国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坚守在雪域高原上的支教者 两人均为四川藏区福利学校志愿者,教师。 在去藏区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在晩 报上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
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 22 个春秋, 带领大家植树造林 5.6 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 20 万元特别贡献奖全部捐出, 价值 3 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孙伟这样评价杨善洲: 杨善洲的六十年告诉我们:大公无私、坚守信念、一生奉献依然是党员干部的根 本。 推选委员陈淮说: 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 种精神! 【颁奖辞】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 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 人民的期望。 4.阿里木义侠巴郎-阿里木: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资助了上百名贫困生 【2011 感动中国人物】阿里木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阿里木,男,40 岁,新疆维吾尔人。 阿里木 1989 年在新疆石河子参军入伍。退伍后,在当地供销社工作,1997 年供 销社破产后,阿里木离开新疆走南闯北,2002 年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以烤羊肉 串为生。 他在毕节看见很多穷孩子上不起学。阿里木深知缺乏教育给人生带来的晦暗。从 2006 年起,阿里木决定用烤羊肉串挣来的钱在毕节学院设立“阿里木奖学金”, 专门资助贫困学生。 8 年来,阿里木卖出 30 多万串羊肉串攒下的 10 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 百名贫困学生。很多网友被他的故事所感动,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 家”。 40 岁的阿里木 10 年前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以烤羊肉串为生。毕节有不少穷孩子 上不起学,阿里木便决定用烤羊肉串挣来的钱资助贫困学生。8 年来,阿里木卖 出 30 多万串羊肉串攒下的 10 多万元钱,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 很多网友被他的故事所感动,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崔永元这样评价阿里木: 阿里木的义举告诉我们,慈善没有门槛,哪怕一米见方的铁皮家当,你也可以为 慈善扇风点火。阿里木,草根慈善,用人间烟火展现善良情怀。 推选委员陈菊红说: 传说贵州晴天很少,阿里木的行动给这里带来了照亮人内心世界的热烈的阳光。 【颁奖辞】 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 能改变他的信念。 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5.胡忠 谢晓君夫妇高义薄云-胡忠、谢晓君夫妇:坚守在雪域高原上的支教者 【2011 感动中国人物】胡忠 谢晓君夫妇坚守在雪域高原上的支教者 两人均为四川藏区福利学校志愿者,教师。 在去藏区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 年,胡忠在晚 报上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
的年头。他带着妻子到当地考察后,两人为当地的艰苦状况震惊。胡忠下定了决 心,妻子支持他的决定。这时候,他们的女儿刚刚出生不久。 孤儿学校处在海拔3800米的康定县塔公乡,是一所福利性质的民办公助寄宿制 学校。这里是甘孜州13个县的汉、藏、彝、羌四个民族143名孤儿的校园,也 是他们完全意义上的家。胡忠以志愿者身份来到塔公乡,300多元生活补助是他 每月的报酬。 2003年,在丈夫的召唤下,妻子带着三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 谢晓君音乐学院弹得一手好钢琴,可学校最需要的却不是音乐老师。生物老师、 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三年时间里,谢晓君尝试了四种角色位置, 顶替离开了的志愿者和支教老师。 206年,8月,一座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创办了,她主动 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今年2月,她甚至把工作关系 转到康定县,并表示“一辈子呆在这儿 在去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年, 胡忠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 的念头,得到妻子的支持。3年后,谢晓君带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2006 年8月,一所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 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这样评价胡忠、谢晓君:他们的高原红,是阳光的沉淀, 也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新鲜最健康的红润。这 票我要表达向他们的敬意和赞美。 推选委员于丹说: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 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 精神无敌。 【颁奖辞】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 好的父母。 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 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6.张平宜希望之翼-张平宜:跨越海峡的爱心让麻风村儿童受到教育 【2011感动中国人物】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张平宜 张平宜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 张平宜,女,52岁,台湾云林县人,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执行长 张平宜曾经是台湾《中国时报》资深记者,2000年,为了采访大陆麻风康复村 的现状,她多方询问后,来到了四川省西部一个叫大营盘的小村庄 202年,她履行自己的承诺,为村庄的小学兴建了崭新的教室。2003年起2011 年,她辞去百万年薪的工作,在海峡对岸开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 大营盘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 为了筹建建校的资金,她在台湾写文章募款,到处演讲、卖书,带着医生丈夫每 月给的1万元新台币零花钱坐出租车,去试图说服潜在的资助者。她带着积攒起 来的善款,回到大营盘,当上了新教学楼的“监工”。11年来,在四川凉山彝族 自治州越西县,张平宜将一个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教学点,一点点地建成为完善 正规的学校,2005年至今已培养百余毕业生
的年头。他带着妻子到当地考察后,两人为当地的艰苦状况震惊。胡忠下定了决 心,妻子支持他的决定。这时候,他们的女儿刚刚出生不久。 孤儿学校处在海拔 3800 米的康定县塔公乡,是一所福利性质的民办公助寄宿制 学校。这里是甘孜州 13 个县的汉、藏、彝、羌四个民族 143 名孤儿的校园,也 是他们完全意义上的家。胡忠以志愿者身份来到塔公乡,300 多元生活补助是他 每月的报酬。 2003 年,在丈夫的召唤下,妻子带着三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 谢晓君音乐学院弹得一手好钢琴,可学校最需要的却不是音乐老师。生物老师、 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三年时间里,谢晓君尝试了四种角色位置, 顶替离开了的志愿者和支教老师。 2006 年,8 月,一座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创办了,她主动 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今年 2 月,她甚至把工作关系 转到康定县,并表示“一辈子呆在这儿。 在去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 年, 胡忠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 的念头,得到妻子的支持。3 年后,谢晓君带着 3 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2006 年 8 月,一所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 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这样评价胡忠、谢晓君:他们的高原红,是阳光的沉淀, 也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新鲜最健康的红润。这 一票我要表达向他们的敬意和赞美。 推选委员于丹说: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 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 精神无敌。 【颁奖辞】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 好的父母。 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 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6.张平宜希望之翼-张平宜:跨越海峡的爱心 让麻风村儿童受到教育 【2011 感动中国人物】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张平宜 张平宜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 张平宜,女,52 岁,台湾云林县人,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执行长。 张平宜曾经是台湾《中国时报》资深记者,2000 年,为了采访大陆麻风康复村 的现状,她多方询问后,来到了四川省西部一个叫大营盘的小村庄。 2002 年,她履行自己的承诺,为村庄的小学兴建了崭新的教室。2003 年起 2011 年,她辞去百万年薪的工作,在海峡对岸开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 大营盘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 为了筹建建校的资金,她在台湾写文章募款,到处演讲、卖书,带着医生丈夫每 月给的 1 万元新台币零花钱坐出租车,去试图说服潜在的资助者。她带着积攒起 来的善款,回到大营盘,当上了新教学楼的“监工”。11 年来,在四川凉山彝族 自治州越西县,张平宜将一个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教学点,一点点地建成为完善 正规的学校,2005 年至今已培养百余毕业生
为了给孩子们找出路,她又让在青岛开办工厂的弟弟,为想要外出打工的学生们 提供职业技术培训 张平宜曾经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2000年,为了采访大陆麻风康复 村的现状,她来到了四川省西部一个叫大营盘的小村庄。2002年,她履行自己 的承诺,为村庄小学兴建了崭新的教室。此后她辞去百万元年薪的工作,在海峡 对岸开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大营盘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11年 来,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张平宜将一个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教学点 点点地建成为完善正规的学校,2005年至今已培养百余名毕业生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这样评价张平宜: 只希望的青鸟,飞过海峡,落在大山中被遗忘的角落。当人们看到久违的笑容 和自信浮现在麻风村人的脸上,就会明白希望之翼的真正含义 推选委员彭长城说: 为了一个底层群体的生活和尊严,为了打破这个群体的宿命,她勇敢地去挑战去 行动。她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已到了捍卫的程度。 【颁奖辞】 噫吁嘁,蜀道难,台湾娘子上凉山。 跨越海峡,跨越偏见,跨越怀疑,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 成对世界的希望 她看起来无比坚强,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 7.孟佩杰孝女当家-孟佩杰:照顾养母12年为养母洗漱梳头换洗尿布 【2011感动中国人物】孟佩杰照顾养母12年的孝女 孟佩杰,女,20岁,山西师范大学学生 孟佩杰有着一个不幸的童年:5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重病,无奈将她送人领养, 不久生母去世;5岁的孟佩杰由养母刘芳英照顾,三年后养母刘芳英因病瘫痪, 不久后,养父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此后杳无音讯 8岁的孟佩杰开始为生计而操劳,承担起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每个月俩人就靠 养母微薄的病退工资生活,每天在上学之余要买菜做饭,替养母洗漱梳头、换洗 尿布、为全身涂抹褥疮药膏。孟佩杰一直悉心照料养母刘芳英,不离不弃。2009 年,孟佩杰被距离家乡百公里外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不放心养母的她 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继续悉心照料着养母。 十二年,4000多日子,孟佩杰不仅仅在生活上照顾了养母刘芳英,更重要的 点是,她的存在让刘芳英渐渐找回了生活下去的责任和勇气 孟佩杰有着一个不幸的童年:5岁时父母相继去世,由养母刘芳英照顾。3年后 养母因病瘫痪,养父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8岁的孟佩杰开始为生计而操劳, 承担起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不离不弃。209年,孟佩杰被距离家乡百公里外 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不放心养母的她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 近租了房子,继续悉心照料着养母。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丁俊杰这样评价孟佩杰 孝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孟佩杰,付出的是孝心,赢得的是尊重,一个感动 中国人的平凡女孩。 推选委员王振耀说: 童稚的年岁,她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是激 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 【颁奖辞】
为了给孩子们找出路,她又让在青岛开办工厂的弟弟,为想要外出打工的学生们 提供职业技术培训。 张平宜曾经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2000 年,为了采访大陆麻风康复 村的现状,她来到了四川省西部一个叫大营盘的小村庄。2002 年,她履行自己 的承诺,为村庄小学兴建了崭新的教室。此后她辞去百万元年薪的工作,在海峡 对岸开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大营盘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11 年 来,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张平宜将一个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教学点一 点点地建成为完善正规的学校,2005 年至今已培养百余名毕业生。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这样评价张平宜: 一只希望的青鸟,飞过海峡,落在大山中被遗忘的角落。当人们看到久违的笑容 和自信浮现在麻风村人的脸上,就会明白希望之翼的真正含义。 推选委员彭长城说: 为了一个底层群体的生活和尊严,为了打破这个群体的宿命,她勇敢地去挑战去 行动。她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已到了捍卫的程度。 【颁奖辞】 噫吁嚱,蜀道难,台湾娘子上凉山。 跨越海峡,跨越偏见,跨越怀疑,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 成对世界的希望。 她看起来无比坚强,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 7.孟佩杰 孝女当家-孟佩杰:照顾养母 12 年 为养母洗漱梳头换洗尿布 【2011 感动中国人物】孟佩杰照顾养母 12 年的孝女 孟佩杰,女,20 岁,山西师范大学学生。 孟佩杰有着一个不幸的童年:5 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重病,无奈将她送人领养, 不久生母去世;5 岁的孟佩杰由养母刘芳英照顾,三年后养母刘芳英因病瘫痪, 不久后,养父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此后杳无音讯。 8 岁的孟佩杰开始为生计而操劳,承担起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每个月俩人就靠 养母微薄的病退工资生活,每天在上学之余要买菜做饭,替养母洗漱梳头、换洗 尿布、为全身涂抹褥疮药膏。孟佩杰一直悉心照料养母刘芳英,不离不弃。2009 年,孟佩杰被距离家乡百公里外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不放心养母的她 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继续悉心照料着养母。 十二年,4000 多日子,孟佩杰不仅仅在生活上照顾了养母刘芳英,更重要的一 点是,她的存在让刘芳英渐渐找回了生活下去的责任和勇气。 孟佩杰有着一个不幸的童年:5 岁时父母相继去世,由养母刘芳英照顾。3 年后 养母因病瘫痪,养父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8 岁的孟佩杰开始为生计而操劳, 承担起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不离不弃。2009 年,孟佩杰被距离家乡百公里外 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不放心养母的她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 近租了房子,继续悉心照料着养母。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丁俊杰这样评价孟佩杰: 孝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孟佩杰,付出的是孝心,赢得的是尊重,一个感动 中国人的平凡女孩。 推选委员王振耀说: 童稚的年岁,她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是激 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 【颁奖辞】
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 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 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8.吴菊萍最美妈妈-吴菊萍:奋不顾身用双手接住从十楼坠楼的孩子 【2011感动中国人物】吴菊萍最美妈妈 吴菊萍,女,31岁,现浙江嘉兴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2011年7月2日下午1点半,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 从10楼坠落,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目前小女 孩已经好转,吴菊萍手臂骨折,受伤严重,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 2011年9月12日,吴菊萍和坠楼女孩妞妞约好,回家过中秋团圆。 吴菊萍自己有一个刚刚7个月大的儿子,在救人前她健康活泼的儿子还没有断 奶。由于吴菊萍治疗时要服大量药物,她不得不给孩子断了奶。 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2011年7月2日下午1时30分,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个住宅小区,一个2岁女童 突然从10楼坠落。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小 女孩得救了,吴菊萍却手臂骨折,受伤严重。在网络上,吴菊萍被网友称为“最 美妈妈”。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阿来这样评价吴菊萍: 倏(shu)然之间事情就发生了!没有犹豫与权衡的空间与时间,不假思索就伸 出双手,这是本能,是善良的本能! 推选委员朱玉说:她有一双最柔弱的臂膀,也是2011l年中国最有力的臂膀 【颁奖辞】 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 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 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9.刘伟隐形翅膀-刘伟:无臂钢琴师让全世界见证中国男孩的奇迹 【20l1感动中国人物】刘伟身残志坚的精彩人生 刘伟,无臂钢琴师,23岁。 ‘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是无臂钢琴师刘伟 的励志名言,这个小伙子的独特经历和强大的内心世界让很多人记住了他的名 字 刘伟出生在北京普通人家,10岁时因一场可怕的事故而被截去双臂。12岁的他 在康复医院的水疗池学会了游泳,两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枚金 牌;16岁他学习打字;19岁学习钢琴,一年后就达到相当于用手弹钢琴的专业 7级水平;22岁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分钟打出了233个字母,成为世界用脚 打字最快的人;23岁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 奇迹 当袖管两空的刘伟走上舞台时,所有人都知道他要表演什么,但没人能想象他究 竟要怎样用双脚弹奏钢琴。而当他坐到特制的琴凳上之后,优美的旋律从他脚下 流出,十个脚趾在琴键上灵活地跳跃着,全场陷入了一片安静。在刘伟表演结束 之后,所有观众都起身鼓掌。 刘伟的身后,站立着他的伟大的母亲。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识字不多,但 是懂得一个最基本的道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以依赖,除了他自己。刘伟没有 让母亲失望
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 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 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8.吴菊萍 最美妈妈-吴菊萍:奋不顾身用双手接住从十楼坠楼的孩子 【2011 感动中国人物】吴菊萍最美妈妈 吴菊萍,女,31 岁,现浙江嘉兴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2011 年 7 月 2 日下午 1 点半,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一个 2 岁女童突然 从 10 楼坠落,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目前小女 孩已经好转,吴菊萍手臂骨折,受伤严重,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 2011 年 9 月 12 日,吴菊萍和坠楼女孩妞妞约好,回家过中秋团圆。 吴菊萍自己有一个刚刚 7 个月大的儿子,在救人前她健康活泼的儿子还没有断 奶。由于吴菊萍治疗时要服大量药物,她不得不给孩子断了奶。 2011 年 9 月 20 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2011 年 7 月 2 日下午 1 时 30 分,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个住宅小区,一个 2 岁女童 突然从 10 楼坠落。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小 女孩得救了,吴菊萍却手臂骨折,受伤严重。在网络上,吴菊萍被网友称为“最 美妈妈”。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阿来这样评价吴菊萍: 倏(shū)然之间事情就发生了!没有犹豫与权衡的空间与时间,不假思索就伸 出双手,这是本能,是善良的本能! 推选委员朱玉说:她有一双最柔弱的臂膀,也是 2011 年中国最有力的臂膀。 【颁奖辞】 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 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 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9.刘伟 隐形翅膀-刘伟:无臂钢琴师让全世界见证中国男孩的奇迹 【2011 感动中国人物】刘伟身残志坚的精彩人生 刘伟,无臂钢琴师,23 岁。 “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是无臂钢琴师刘伟 的励志名言,这个小伙子的独特经历和强大的内心世界让很多人记住了他的名 字。 刘伟出生在北京普通人家,10 岁时因一场可怕的事故而被截去双臂。12 岁的他 在康复医院的水疗池学会了游泳,两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枚金 牌;16 岁他学习打字;19 岁学习钢琴,一年后就达到相当于用手弹钢琴的专业 7 级水平;22 岁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分钟打出了 233 个字母,成为世界用脚 打字最快的人;23 岁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 奇迹。 当袖管两空的刘伟走上舞台时,所有人都知道他要表演什么,但没人能想象他究 竟要怎样用双脚弹奏钢琴。而当他坐到特制的琴凳上之后,优美的旋律从他脚下 流出,十个脚趾在琴键上灵活地跳跃着,全场陷入了一片安静。在刘伟表演结束 之后,所有观众都起身鼓掌。 刘伟的身后,站立着他的伟大的母亲。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识字不多,但 是懂得一个最基本的道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以依赖,除了他自己。刘伟没有 让母亲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