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升级训练11散文文本阅读 、(②2014·三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①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②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二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 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一一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好像什么 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 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 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 驼。”“干吗呢,它们?”“驮煤 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 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 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 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 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 走。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 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 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③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 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 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 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 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④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 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 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 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 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 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片。那一刻的感受我终 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 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羡慕我 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 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 一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 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 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 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⑤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一—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 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⑥“它在哪儿呀,奶奶?” ⑦“什么,你说什么?” ⑧“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⑨“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能力升级训练 11 散文文本阅读 一、(2014·三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 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①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②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 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好像什么 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 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 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 驼。”“干吗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 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 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 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 外什么样儿? ”“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 走。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 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 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③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 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 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 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 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④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 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 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 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 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 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片。那一刻的感受我终 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 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羡慕我 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 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 ——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 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 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 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⑤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 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 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⑥“它在哪儿呀,奶奶?” ⑦“什么,你说什么?” ⑧“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⑨“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⑩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 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 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晩 月,扩展到天的 深处或地的尽头…… 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我想,奶奶 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 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 气里,在透彻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 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 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 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 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1.文章题目为“消逝的钟声”,但作者却详写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为什么 这样安排?请加以简析 2.(1)文章开头用“张望”和“终于”“一直猜想”等词有何作用? (2)请谈谈对第④段画线句“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 子钻进我的心中”含义的理解。 3.请分析第⑩段中画线语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4.作者在异地听到钟声时感到“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于是说“对于故 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请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自己对这一说法的理 解。 、(2014·合肥八中最后一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苍凉 许俊文 ①认识塔里木河,我收获的却是苍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只给了“苍凉”两 个字的释义:凄凉。其实压根儿就不是那么回事。不错,苍凉里是包含着凄凉的成 分,但不能因此就把苍凉与凄凉一锅煮了。以我的真实感受,凄凉不过是心灵里 块缓慢融化的残冰,而苍凉就如同置身于一片迷茫、空旷的雪原,你很难确切知道 它的边际在那里。 ②塔里木河给我的感觉正是如此。本来,在我的西部之旅中,是没有塔里木河的 不是我不想见识这条西部最长的河流,而恰恰是因为它实在太长,使我望尘莫及 ③那是五月初,一场沙尘暴刚刚谢幕,烈日便在大漠堂而皇之地登场。那天,我兴 冲冲地向罗布泊中的楼兰遗址贸然前行,不料,车出米兰镇不远即被路卡强行拦 阻,多年积存的那么一点心愿陡然落空,不觉怅然弥怀。于是,我只好抱着舍而求 其次的想法,转道去了塔里木河 ④眼下正是髙山冰雪消融的季节,按说,靠雪水滋养的塔里木河该是血脉贲张的 然而,当我翻越一座沙梁又一座沙梁,直到抵达一处凹槽形的地带时,陪同的向导 这才把真相端给我:这就是塔里木河。当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 心里直犯嘀咕,塔里木河怎么可能是这个样呢?是不是向导蒙骗了自己?向导见我 神情不爽,反问道,你说塔里木河该是什么样子?我哑然。就在那一刻,我心中萦绕 已久的梦突然间破灭了。我怔怔地站在河岸的沙丘上,半天都没有醒过神来
⑩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 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 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 深处或地的尽头…… 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我想,奶奶 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 40 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 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 气里,在透彻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 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 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 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 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1.文章题目为“消逝的钟声”,但作者却详写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为什么 这样安排?请加以简析。 2.(1)文章开头用“张望”和“终于”“一直猜想”等词有何作用? (2)请谈谈对第④段画线句“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 子钻进我的心中”含义的理解。 3.请分析第⑩段中画线语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4.作者在异地听到钟声时感到“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于是说“对于故 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请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自己对这一说法的理 解。 二、(2014·合肥八中最后一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 题。 苍 凉 许俊文 ①认识塔里木河,我收获的却是苍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只给了“苍凉”两 个字的释义:凄凉。其实压根儿就不是那么回事。不错,苍凉里是包含着凄凉的成 分,但不能因此就把苍凉与凄凉一锅煮了。以我的真实感受,凄凉不过是心灵里一 块缓慢融化的残冰,而苍凉就如同置身于一片迷茫、空旷的雪原,你很难确切知道 它的边际在那里。 ②塔里木河给我的感觉正是如此。本来,在我的西部之旅中,是没有塔里木河的。 不是我不想见识这条西部最长的河流,而恰恰是因为它实在太长,使我望尘莫及。 ③那是五月初,一场沙尘暴刚刚谢幕,烈日便在大漠堂而皇之地登场。那天,我兴 冲冲地向罗布泊中的楼兰遗址贸然前行,不料,车出米兰镇不远即被路卡强行拦 阻,多年积存的那么一点心愿陡然落空,不觉怅然弥怀。于是,我只好抱着舍而求 其次的想法,转道去了塔里木河。 ④眼下正是高山冰雪消融的季节,按说,靠雪水滋养的塔里木河该是血脉贲张的。 然而,当我翻越一座沙梁又一座沙梁,直到抵达一处凹槽形的地带时,陪同的向导 这才把真相端给我:这就是塔里木河。当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 心里直犯嘀咕,塔里木河怎么可能是这个样呢?是不是向导蒙骗了自己?向导见我 神情不爽,反问道,你说塔里木河该是什么样子?我哑然。就在那一刻,我心中萦绕 已久的梦突然间破灭了。我怔怔地站在河岸的沙丘上,半天都没有醒过神来
⑤于是,我不得不接受眼前与想象反差极大的现实,开始打量这条早已枯竭的河 流。尽管当时沙漠中的气温高达摄氏40多度,但是,我却感到一种彻骨的寒冷和 旷世的苍凉扑面而来。在下心里想,与其说我来领略塔里木河的雄姿,倒不如说是 来凭吊它的亡灵。 ⑥这里,我不妨用战栗的目光勾勒一幅苍白的素描:宽不过百米的塔里木河,如同 条干瘪而扭曲的血管,自西向东,从沙漠里来,再到沙漠中去。没有水。也没有 飞鸟。河底偶尔可以见到一小片潮湿的沙土,上面长满了瘦弱的芦苇和罗布麻 河岸即是一座座不规则的沙丘,它们从南北两个方向楔入河床,窄一点的地方即 将完成合龙。靠近河道的两边,是大片的胡杨林带,其中的大部分已经死亡和正在 死亡,然而一棵也没有倒下,全都以站立的姿态晓喻生命的坚强。胡杨林外,点缀 着一些红柳、芨芨草与骆驼刺的影子,即便是万物争荣的五月,它们仍然摆脱不掉 死神的纠缠。更远处,便是连绵不尽的沙山了。 ⑦当时,我真想面对着这条奄奄待毙的洄流长跪不起,为它作最后的祈祷,或送 行。「来源:Zxxk ⑧令人费解的是,作为本地人的向导,心情反而比我显得轻松多了,他先是坐在胡 杨的凉阴下过足了烟瘾,然后便像一只跳鼠在林子里窜来窜去的。我问他找什么, 他说找“钱路”啊。我不解,又不必细问,只能姑妄听之。此人后来告诉我,他早 年就在这一带放牧,日子过得还算滋润,塔里木河彻底断流以后,牧放不下去了, 于是他就打起了那些死去胡杨的主意,用枯木做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佛雕,远销 到东南亚,生意可好着呢。尽管他说话时的语气很平静,但我还是感到震惊,为其 对一条河流的死亡熟视无睹而震惊,更为人类的贪婪而悲哀。600多千米长的塔 里木河如今已变成一具骷髅,人们还不肯放过它,仍然还在不断地从死者身上搜 刮剩下的那么一点点财富,人性之恶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⑨对于塔里木河,我虽然没有直接承受过它的恩泽,但我相信,任何一条河流的死 亡,都意味着我们人类生命的部分死亡。为·条河流的灵魂祈祷,又何尝不是在为 我们自身的宿命超度和祈祷呢?所以整整一个中午,我的心境都是苍凉的,像一个 失魂者,在塔里木河边徘徊。此时,我也在寻找,一把牧人丢弃的羊铲,一只用来盛 水或酒的瓦罐,都能引起我的无尽遐想。后来我在一个河流拐弯的地方,偶尔发现 了一只独木舟,舟身几乎被风沙掩埋,只露出一个大致的轮廓。我不知道它搁浅于 何时,更不知道谁曾划着它在流水间穿行,但是我敢肯定,这个独木舟和它的主人 曾经与塔里木河相濡以沬,想必也像我一样,曾有过美好的憧憬,痛苦过,也快乐 过。然而划着划着,河流消失了,主人不得不弃舟而去,连一个告别的手势也没有 留下 ⑩这仿佛像一个预言,或者谶语。面对着它们,我已经无话可说。一切的一切,似 都包含在这无边的苍凉之中… (有删减 1.“苍凉”一词在文章结构上起怎样的作用?请结合“苍凉”一词梳理作者的思 路 2.文章第⑥段对实际见到的塔里木河情景的描述,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当时,我真想面对着这条奄奄待毙的河流长跪不起,为它作最后的祈祷,或送 行 (2)但我相信,任何一条河流的死亡,都意味着我们人类生命的部分死亡。 4.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下面两个问题
⑤于是,我不得不接受眼前与想象反差极大的现实,开始打量这条早已枯竭的河 流。尽管当时沙漠中的气温高达摄氏 40 多度,但是,我却感到一种彻骨的寒冷和 旷世的苍凉扑面而来。在下心里想,与其说我来领略塔里木河的雄姿,倒不如说是 来凭吊它的亡灵。 ⑥这里,我不妨用战栗的目光勾勒一幅苍白的素描:宽不过百米的塔里木河,如同 一条干瘪而扭曲的血管,自西向东,从沙漠里来,再到沙漠中去。没有水。也没有 飞鸟。河底偶尔可以见到一小片潮湿的沙土,上面长满了瘦弱的芦苇和罗布麻。 河岸即是一座座不规则的沙丘,它们从南北两个方向楔入河床,窄一点的地方即 将完成合龙。靠近河道的两边,是大片的胡杨林带,其中的大部分已经死亡和正在 死亡,然而一棵也没有倒下,全都以站立的姿态晓喻生命的坚强。胡杨林外,点缀 着一些红柳、芨芨草与骆驼刺的影子,即便是万物争荣的五月,它们仍然摆脱不掉 死神的纠缠。更远处,便是连绵不尽的沙山了。 ⑦当时,我真想面对着这条奄奄待毙的河流长跪不起,为它作最后的祈祷,或送 行。[来源:Zxxk.Com] ⑧令人费解的是,作为本地人的向导,心情反而比我显得轻松多了,他先是坐在胡 杨的凉阴下过足了烟瘾,然后便像一只跳鼠在林子里窜来窜去的。我问他找什么, 他说找“钱路”啊。我不解,又不必细问,只能姑妄听之。此人后来告诉我,他早 年就在这一带放牧,日子过得还算滋润,塔里木河彻底断流以后,牧放不下去了, 于是他就打起了那些死去胡杨的主意,用枯木做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佛雕,远销 到东南亚,生意可好着呢。尽管他说话时的语气很平静,但我还是感到震惊,为其 对一条河流的死亡熟视无睹而震惊,更为人类的贪婪而悲哀。600 多千米长的塔 里木河如今已变成一具骷髅,人们还不肯放过它,仍然还在不断地从死者身上搜 刮剩下的那么一点点财富,人性之恶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⑨对于塔里木河,我虽然没有直接承受过它的恩泽,但我相信,任何一条河流的死 亡,都意味着我们人类生命的部分死亡。为一条河流的灵魂祈祷,又何尝不是在为 我们自身的宿命超度和祈祷呢?所以整整一个中午,我的心境都是苍凉的,像一个 失魂者,在塔里木河边徘徊。此时,我也在寻找,一把牧人丢弃的羊铲,一只用来盛 水或酒的瓦罐,都能引起我的无尽遐想。后来我在一个河流拐弯的地方,偶尔发现 了一只独木舟,舟身几乎被风沙掩埋,只露出一个大致的轮廓。我不知道它搁浅于 何时,更不知道谁曾划着它在流水间穿行,但是我敢肯定,这个独木舟和它的主人 曾经与塔里木河相濡以沫,想必也像我一样,曾有过美好的憧憬,痛苦过,也快乐 过。然而划着划着,河流消失了,主人不得不弃舟而去,连一个告别的手势也没有 留下。 ⑩这仿佛像一个预言,或者谶语。面对着它们,我已经无话可说。一切的一切,似 都包含在这无边的苍凉之中…… (有删减) 1.“苍凉”一词在文章结构上起怎样的作用?请结合“苍凉”一词梳理作者的思 路。 2.文章第⑥段对实际见到的塔里木河情景的描述,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当时,我真想面对着这条奄奄待毙的河流长跪不起,为它作最后的祈祷,或送 行。 (2)但我相信,任何一条河流的死亡,都意味着我们人类生命的部分死亡。 4.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下面两个问题
(1)为什么作者在塔里木河感受到的是苍凉而不是凄凉? (2)结合全文,谈谈究竟是哪些东西让作者感受到了“苍凉” 三、(2014·江淮名校最后一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父亲 [德]托马斯·曼 ①中亚细亚的夏夜到处尘土飞扬;水渠旁的小道上,自行车车轮不断发出枯燥的 沙沙声,渠岸上长满了榆树,在盛夏的骄阳酷晒之后,树梢正沐浴在恬静的晩霞 中 ②我坐在硬邦邦的车架上,紧紧地抓住车把,父亲还让我任意地按车铃儿。自行车 飞快地向前驶去,铃儿叮当直响,这使我觉得自己像大人一样,显得特别威风,尤 其是我的父亲在背后踩着脚镫子,皮坐垫咯吱吱直响,我感到了他身上的热气和 膝盖的动作,—一它们还常常碰着我那双穿着凉鞋的双脚。 ③我们上哪儿去?是上附近的一家茶馆,这家茶馆就在康沃侬街和萨马尔康德街 的转角处,在渠岸上的一排桑树下。傍晚,水渠泛着淡红色的闪光,在泥抹的茅屋 之间,凉爽、轻柔地哗哗流过。我们坐在茶馆里的一张小桌旁,桌上铺着黏糊糊的 漆布,发出一股甜味儿。父亲要了一瓶啤酒,和快乐的茶馆老板说说笑笑,这个人 满脸胡子,很殷勤,爱大声说话,脸晒得又粗又黑。他用抹布擦擦酒瓶,在我们面前 摆上两个杯子(尽管我不喜欢喝啤酒),他还像对待大人似的对我使着眼色,末了 给我们端来一碟蘸盐油炸扁桃仁……·我还记得那嚼起来又脆又香的酥桃仁的味 道、那茶馆后面淡黄色的清澈的天空、晩霞笼罩着的髙塔寺、尖尖的白杨树环抱 着的平屋顶……父亲是那样年轻、健壮,他穿着一件白衬衣,微笑着,瞧着我,在各 方面我们都像是两个平等的男人。干完了一天的活,我们在这里领略着四周的静 谧、傍晚时分清凉的水渠、城市里燃起的万家灯火、冰凉的啤酒和芳香扑鼻的扁 桃树带来的欢乐……还有一个黄昏非常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④他坐在一间小房里,背朝窗户,院子里一片暮色,寂静无声;纱窗帘微微飘动着 他身穿一件保护色上衣,我觉得很不习惯,他的眉毛上面还贴着一块黑膏药,显得 很古怪。我现在记不起来了,为什么父亲好像一个久别归来的人那样坐在窗旁, 为什么人世间有这样僻静的地方,我觉得,他似乎刚从战场上回来,受了伤,正和 母亲在谈论着什么事(他们俩几乎是用旁人听不见的耳语在交谈),一一于是, 种别离感和朦胧、甜蜜的危险感,沉寂的院子外面那一片广阔无垠的空间,不久以 前父亲的英姿(过去,在某个地方他也曾表现得这样英武),这一切都使我对父亲 产生一种特别的柔情和亲切感。当我一想到全家在这间酷似以前那铺着白床单的 小卧室的房间里再次团聚时,我就感受到家庭的舒适和温暖,因而十分惊喜 ⑤他和母亲谈了些什么一一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当时有关战争的事,我连想都 没想到过,可是,那寂静的庭院、夏日的黄昏、父亲贴在太阳穴上的膏药和他身上 的军服、母亲沉思的面容,一一这一切都在我童稚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时至今 日我还相信:是的,就在那个傍晚,父亲从战场上回来,受了伤,显得幸福而忧郁。 不过,另一件事更令人惊异:多少年过去了,在胜利归来的某个时刻(在1945年) 我也像父亲一样,坐在我父母亲的卧室里,靠在窗旁,正如童年时代一样,我又敏 锐地体验到重逢时的那种感受,仿佛是往事的重演。也许,昔日的感觉正预兆着我 会成为一个土兵,我走了父亲命中注定要走的道路,也就是说,我完成了他没能做 完的事。在孩提时代,我们都虚荣心十足地夸大自己父辈的本事,想象着他们是盖 世无双的勇士,可是,当时他们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凡人,也必须为日常生活而操
(1)为什么作者在塔里木河感受到的是苍凉而不是凄凉? (2 )结合全文,谈谈究竟是哪些东西让作者感受到了“苍凉”。 三、(2014·江淮名校最后一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 题。 父 亲 [德]托马斯·曼 ①中亚细亚的夏夜到处尘土飞扬;水渠旁的小道上,自行车车轮不断发出枯燥的 沙沙声,渠岸上长满了榆树,在盛夏的骄阳酷晒之后,树梢正沐浴在恬静的晚霞 中。 ②我坐在硬邦邦的车架上,紧紧地抓住车把,父亲还让我任意地按车铃儿。自行车 飞快地向前驶去,铃儿叮当直响,这使我觉得自己像大人一样,显得特别威风,尤 其是我的父亲在背后踩着脚镫子,皮坐垫咯吱吱直响,我感到了他身上的热气和 膝盖的动作,——它们还常常碰着我那双穿着凉鞋的双脚。 ③我们上哪儿去?是上附近的一家茶馆,这家茶馆就在康沃侬街和萨马尔康德街 的转角处,在渠岸上的一排桑树下。傍晚,水渠泛着淡红色的闪光,在泥抹的茅屋 之间,凉爽、轻柔地哗哗流过。我们坐在茶馆里的一张小桌旁,桌上铺着黏糊糊的 漆布,发出一股甜味儿。父亲要了一瓶啤酒,和快乐的茶馆老板说说笑笑,这个人 满脸胡子,很殷勤,爱大声说话,脸晒得又粗又黑。他用抹布擦擦酒瓶,在我们面前 摆上两个杯子(尽管我不喜欢喝啤酒),他还像对待大人似的对我使着眼色,末了, 给我们端来一碟蘸盐油炸扁桃仁……我还记得那嚼起来又脆又香的酥桃仁的味 道、那茶馆后面淡黄色的清澈的天空、晚霞笼罩着的高塔寺、尖尖的白杨树环抱 着的平屋顶……父亲是那样年轻、健壮,他穿着一件白衬衣,微笑着,瞧着我,在各 方面我们都像是两个平等的男人。干完了一天的活,我们在这里领略着四周的静 谧、傍晚时分清凉的水渠、城市里燃起的万家灯火、冰凉的啤酒和芳香扑鼻的扁 桃树带来的欢乐……还有一个黄昏非常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④他坐在一间小房里,背朝窗户,院子里一片暮色,寂静无声;纱窗帘微微飘动着; 他身穿一件保护色上衣,我觉得很不习惯,他的眉毛上面还贴着一块黑膏药,显得 很古怪。我现在记不起来了,为什么父亲好像一个久别归来的人那样坐在窗旁, 为什么人世间有这样僻静的地方,我觉得,他似乎刚从战场上回来,受了伤,正和 母亲在谈论着什么事(他们俩几乎是用旁人听不见的耳语在交谈),——于是,一 种别离感和朦胧、甜蜜的危险感,沉寂的院子外面那一片广阔无垠的空间,不久以 前父亲的英姿(过去,在某个地方他也曾表现得这样英武),这一切都使我对父亲 产生一种特别的柔情和亲切感。当我一想到全家在这间酷似以前那铺着白床单的 小卧室的房间里再次团聚时,我就感受到家庭的舒适和温暖,因而十分惊喜。 ⑤他和母亲谈了些什么——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当时有关战争的事,我连想都 没想到过,可是,那寂静的庭院、夏日的黄昏、父亲贴在太阳穴上的膏药和他身上 的军服、母亲沉思的面容,——这一切都在我童稚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时至今 日我还相信:是的,就在那个傍晚,父亲从战场上回来,受了伤,显得幸福而忧郁。 不过,另一件事更令人惊异:多少年过去了,在胜利归来的某个时刻(在 1945 年), 我也像父亲一样,坐在我父母亲的卧室里,靠在窗旁,正如童年时代一样,我又敏 锐地体验到重逢时的那种感受,仿佛是往事的重演。也许,昔日的感觉正预兆着我 会成为一个士兵,我走了父亲命中注定要走的道路,也就是说,我完成了他没能做 完的事。在孩提时代,我们都虚荣心十足地夸大自己父辈的本事,想象着他们是盖 世无双的勇士,可是,当时他们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凡人,也必须为日常生活而操 心
⑥至今我还记得那一天,我看见父亲和我过去所见到的完全不同(我那时12岁) 而这种感觉一直停留在我的心里 ⑦那是春天,白天很长,阳光灿烂,我和中学同学在大门边推撞着玩(在五月天干 燥的人行道上做游戏)。我浑身是汗,特别高兴,突然间,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看见 个熟悉的、个头不髙的身影。胡同里洒满了阳光,在暖和的栅栏外面,白杨树泛 出一片嫩绿,春意盎然,而特别显眼的是:他看起来是那样矮小,短上衣是那样难 看裤子又窄又小,怿里怪气地吊在他的脚踝孑上面,一双老式的破靴子显得特别 大,有别针的新领带像是穷人身上多余的装饰品。这难道是我的父亲吗?本来,他 的脸总显得那么善良,充满信心和力量,英姿勃勃,而不是这样冷漠疲惫。早先他 的脸上从来就没有皱纹,也不显得苍老,更不是像现在这样无精打采、萎靡不振 ⑧这一切都被春天的阳光暴露得如此明显 亲身上的一切突然显得如此灰 暗、平庸和可怜,这使得他和我在我的同学面前感到十分屈辱,他们勉强忍住嘲笑, 无礼地、默默地看着这双又大又破、显得很滑稽的靴子和那条特别刺眼的细管儿 似的裤子。他们眼看就要取笑他,嘲弄他那怪模怪样的步态、他那微微弯曲的瘦 腿,我满脸通红,又羞又恼,几乎要哭出来,马上就要大吼一声去保护他,去为他那 副令人不快的滑稽相辩解,去同他们进行激烈的殴斗,用拳头去取得神圣的尊严。 ⑨可是,我不知怎么了,为什么我没有去和自己的同学搏斗一一是害怕失去他们 的友谊呢,还是不愿自己在这种维护尊严的殴斗中显得十分可笑? ⑩0那时,我并没有想到自己也将会有这样的时刻,即在某一个我所没有想到的春 日,我也会显得如此可怜又可笑,我也会是一个怪模怪样的父亲,而我的孩子们也 会羞于去保护我。 1.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以“父亲”为题。 2.文章第③段的场景描写十分细致,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 3.赏析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 4.结合作品,对下列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1)结合全文,“我”对父亲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人们总是认为儿子是父亲生命的延续,父子是心心相通的,结合文本和自己的 生活感受,谈谈你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柴禾 刘亮程 ①我们搬家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 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当然, 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碰巧凑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 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凑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 路上。有的人家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还有的人家,车、 马都配地道了,人却不行一一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然不 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 垛。父亲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 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 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髙,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⑥至今我还记得那一天,我看见父亲和我过去所见到的完全不同(我那时 12 岁), 而这种感觉一直停留在我的心里。 ⑦那是春天,白天很长,阳光灿烂,我和中学同学在大门边推撞着玩(在五月天干 燥的人行道上做游戏)。我浑身是汗,特别高兴,突然间,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看见 一个熟悉的、个头不高的身影。胡同里洒满了阳光,在暖和的栅栏外面,白杨树泛 出一片嫩绿,春意盎然,而特别显眼的是:他看起来是那样矮小,短上衣是那样难 看,裤子又窄又小,怪里怪气地吊在他的脚踝子上面,一双老式的破靴子显得特别 大,有别针的新领带像是穷人身上多余的装饰品。这难道是我的父亲吗?本来,他 的脸总显得那么善良,充满信心和力量,英姿勃勃,而不是这样冷漠疲惫。早先他 的脸上从来就没有皱纹,也不显得苍老,更不是像现在这样无精打采、萎靡不振。 ⑧这一切都被春天的阳光暴露得如此明显——父亲身上的一切突然显得如此灰 暗、平庸和可怜,这使得他和我在我的同学面前感到十分屈辱,他们勉强忍住嘲笑, 无礼地、默默地看着这双又大又破、显得很滑稽的靴子和那条特别刺眼的细管儿 似的裤子。他们眼看就要取笑他,嘲弄他那怪模怪样的步态、他那微微弯曲的瘦 腿,我满脸通红,又羞又恼,几乎要哭出来,马上就要大吼一声去保护他,去为他那 副令人不快的滑稽相辩解,去同他们进行激烈的殴斗,用拳头去取得神圣的尊严。 ⑨可是,我不知怎么了,为什么我没有去和自己的同学搏斗——是害怕失去他们 的友谊呢,还是不愿自己在这种维护尊严的殴斗中显得十分可笑? ⑩那时,我并没有想到自己也将会有这样的时刻,即在某一个我所没有想到的春 日,我也会显得如此可怜又可笑,我也会是一个怪模怪样的父亲,而我的孩子们也 会羞于去保护我。 1.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以“父亲”为题。 2.文章第③段的场景描写十分细致,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 3.赏析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 4.结合作品,对下列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1)结合全文,“我”对父亲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人们总是认为儿子是父亲生命的延续,父子是心心相通的,结合文本和自己的 生活感受,谈谈你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 题。 柴 禾 刘亮程 ①我们搬家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①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 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当然, 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碰巧凑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 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凑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 路上。有的人家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还有的人家,车、 马都配地道了,人却不行——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然不 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 垛。父亲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 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 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