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俩在社区的一个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3年。女儿天天给父亲擦身、翻 身,父亲从未得过褥疮。两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父亲每月1000多元的养老保险 除去治病的开销所剩无几。为维持生活,朱晓晖放下面子去菜市场捡拾别人不要 的菜 刚开始也有一点点委屈的感觉,但是一看见我爸活着,每天还能跟我爸爸聊聊 天,我就觉得很快乐。”夜深人静时,朱晓晖会在灯下铺开一张纸,写写诗, 年也能写个百十首,父亲常常是诗中的主角 “每天看着东升西落的太阳以在守望着父亲让我明白这样的日子会久久的存在 不能让坚强的身体倒下要勇敢的寻找生命的活力诗歌赐予她力量,让她抬头 面对生活的所有赠予 在“感动中国”之前,朱晓晖的孝心故事感动了当地一家孔子学堂的师生。每个周 末,朱晓晖在这里当志愿者老师。师生们随她来到那间车库,孩子们背着《三字 经》,唱唱跳跳表演节目,还排着队,仰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凑到病榻前亲 亲爷爷那张沟壑纵横的脸。当一老一少两张脸庞在短片中定格时,其带来的心灵 冲击胜过任何言语和教材。 科学先驱师昌绪颁奖词: 忧国不谋生。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 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 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科学先驱师昌绪事迹 爱科学材料科学先驱:师昌绪 两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被评为同一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这在感动中国”长达 13年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其一是2010年度国家最髙科技奖得主、材料科学先驱师昌绪。 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现场,属于他的那尊奖杯被放在烛光和白玫瑰花前-于 2014年11月10日仙逝、享年96岁的他,将在天堂里接过这份荣誉。“这让我 觉得很欣慰。”师昌绪的夫人通过短片替老伴儿发来获奖感言,“我们每个人,能 够一心为国,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将来都可以感动中国。” “一心为国,兢兢业业”,这是师昌绪一生的写照。2011年1月12日,本报记者 曾来到他的居所,记录下这位耄耋老人的音容笑貌。坐在一幅“九旬创得千秋业, 百岁更庆万世功的书法对联前面,他目光如炬,中气十足:“哪里需要发展,怎 么发展对中国有利,我就敢干! 正是这样的赤子情怀,他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不畏艰辛,从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 归国,于60年代立下军令状研制出航空发动机最关键的空心涡轮叶片,成为中 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他于2000年组织两院论证,将制造大飞机列入中长期规 划。九十多岁了,他还天天去自然科学基金委上班,编辑《材料大词典》,并为 国家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献计献策。 那天,他好几次强调:“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生来就得为国家作贡献,这 是我唯一的目的。”他把最后的光和热全部奉献,不折不扣达成了他唯一的目的, 尽管没有等来那副对联所说的“百岁更庆万世功”,但他的人生同样因为纯粹而没 有遗憾 陇海大院颁奖词
父女俩在社区的一个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 13 年。女儿天天给父亲擦身、翻 身,父亲从未得过褥疮。两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父亲每月 1000 多元的养老保险, 除去治病的开销所剩无几。为维持生活,朱晓晖放下面子去菜市场捡拾别人不要 的菜。 “刚开始也有一点点委屈的感觉,但是一看见我爸活着,每天还能跟我爸爸聊聊 天,我就觉得很快乐。”夜深人静时,朱晓晖会在灯下铺开一张纸,写写诗,一 年也能写个百十首,父亲常常是诗中的主角。 “每天看着东升西落的太阳\\在守望着父亲\\让我明白\\这样的日子会久久的存在 \\不能让坚强的身体倒下\\要勇敢的寻找生命的活力”诗歌赐予她力量,让她抬头 面对生活的所有赠予。 在“感动中国”之前,朱晓晖的孝心故事感动了当地一家孔子学堂的师生。每个周 末,朱晓晖在这里当志愿者老师。师生们随她来到那间车库,孩子们背着《三字 经》,唱唱跳跳表演节目,还排着队,仰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凑到病榻前亲一 亲爷爷那张沟壑纵横的脸。当一老一少两张脸庞在短片中定格时,其带来的心灵 冲击胜过任何言语和教材。 科学先驱师昌绪颁奖词: 忧国不谋生。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 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 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科学先驱师昌绪事迹: 爱·科学 材料科学先驱:师昌绪 两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被评为同一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这在“感动中国”长达 13 年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其一是 2010 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材料科学先驱师昌绪。 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现场,属于他的那尊奖杯被放在烛光和白玫瑰花前--于 2014 年 11 月 10 日仙逝、享年 96 岁的他,将在天堂里接过这份荣誉。“这让我 觉得很欣慰。”师昌绪的夫人通过短片替老伴儿发来获奖感言,“我们每个人,能 够一心为国,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将来都可以感动中国。” “一心为国,兢兢业业”,这是师昌绪一生的写照。2011 年 1 月 12 日,本报记者 曾来到他的居所,记录下这位耄耋老人的音容笑貌。坐在一幅“九旬创得千秋业, 百岁更庆万世功”的书法对联前面,他目光如炬,中气十足:“哪里需要发展,怎 么发展对中国有利,我就敢干!” 正是这样的赤子情怀,他于上个世纪 50 年代不畏艰辛,从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 归国,于 60 年代立下军令状研制出航空发动机最关键的空心涡轮叶片,成为中 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他于 2000 年组织两院论证,将制造大飞机列入中长期规 划。九十多岁了,他还天天去自然科学基金委上班,编辑《材料大词典》,并为 国家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献计献策。 那天,他好几次强调:“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生来就得为国家作贡献,这 是我唯一的目的。”他把最后的光和热全部奉献,不折不扣达成了他唯一的目的, 尽管没有等来那副对联所说的“百岁更庆万世功”,但他的人生同样因为纯粹而没 有遗憾。 陇海大院颁奖词:
和风春满园。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 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 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 陇海大院事迹 陇海大院爱心集体 陇海大院精神被发现有些偶然。2008年,一位下基层采访的记者无意中得知高 新海的故事,在挖掘这个故事时,陇海大院的爱心事迹方为外人所知 陇海大院原本称作陇海院。据《郑县(注,郑州以前叫郑县)志》记载,陇海院 建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是为了分段修筑陇海铁路而筹建的办公大院。 院内环境优美,青砖铺设的一条条甬道通向一座座小楼,每幢楼房周围都种植有 整齐的冬青和常青的松柏、翠竹。幢幢典雅的楼房全是西式的,木质结构和红砖、 红瓦或红灰相间的砖瓦搭配,相得益彰。 解放后,陇海院被改为铁路老干部宿舍,之后成为陇海院社区、陇海宾馆所在地 和铁路职工集中居住的楼房大。柔晚海院内培植的花木争奇斗艳,特别 一位老人回忆多年前的陇海大院, 是满院里到处都是一片片、一丛丛的丁香花木。” 就是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陇海大院,近年来以另一个传奇—‘陇海大院精神”再次 引起关注。 2014年5月16日,电影《好好的活着》在郑州市奧斯卡升龙国际影城举行了首 映式。 影片就是以陇海大院的大量真实故事改编,再现了获得“感动中原十大新闻人 物、“中国好人榜”的“陇海大院爱心集体ˆ数十年接力照顾高位截瘫者髙新海的 感人事迹。 著名编剧孟宪明谈电影剧本创作时感慨,他在陇海大院看到了中国传统美德的影 子,他要以这部片子向陇海大院致敬 陇海大院精神是什么?邻里互助、扶残助残、扶危济困。” 援非医疗队获2014感动中国”特别致敬奖 《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播出,在接近尾声时,现场举行了 个隆重的特別致敬环节,致敬的对象,就是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 现场,当屏幕上播放完近2分钟关于中国援非医疗队的工作情况后和对治愈者的 采访视频后,主持人宣布:‘感动中国2014年度特别致敬——抗击埃博拉病毒中 国援非医疗队。” 随后,屏幕上出现了许许多多张中国援非医疗队医生的面孔。“这些都是远渡重 洋到非洲大路上抗击埃博拉的中国医生,他们在那里,以勇气和科学铸成铜墙铁 壁,我们以这座奖杯,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此时,屏幕中间也出现了5个 字:“流芳布天涯 2014年3月,爱博拉疫情突然在西非爆发。疫情最早出现在几内亚,第一例埃 博拉患者就是由中国医生曹广亲自接诊的,曹广曾徒手翻开患者的眼皮检查瞳 孔,他也成为距离埃博拉最近的中国人。 记者从央视网获悉,迄今,中国在当地支持并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国医务人员 累计有近600名,并已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4轮价值约7.5亿元人民币的紧 急援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动。 为抗击埃博拉,重庆的医护人员也做了不少奉献。2014年11月14日晚,以第 三军医大学为主体、沈阳军区部分医务人员组成的首批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利医疗
和风春满园。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 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 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 陇海大院事迹: 陇海大院爱心集体 陇海大院精神被发现有些偶然。2008 年,一位下基层采访的记者无意中得知高 新海的故事,在挖掘这个故事时,陇海大院的爱心事迹方为外人所知。 陇海大院原本称作陇海院。据《郑县(注,郑州以前叫郑县)志》记载,陇海院 建于民国二年(公元 1913 年),是为了分段修筑陇海铁路而筹建的办公大院。 院内环境优美,青砖铺设的一条条甬道通向一座座小楼,每幢楼房周围都种植有 整齐的冬青和常青的松柏、翠竹。幢幢典雅的楼房全是西式的,木质结构和红砖、 红瓦或红灰相间的砖瓦搭配,相得益彰。 解放后,陇海院被改为铁路老干部宿舍,之后成为陇海院社区、陇海宾馆所在地 和铁路职工集中居住的楼房大院。 一位老人回忆多年前的陇海大院,“夏季,陇海院内培植的花木争奇斗艳,特别 是满院里到处都是一片片、一丛丛的丁香花木。” 就是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陇海大院,近年来以另一个传奇—“陇海大院精神”再次 引起关注。 2014 年 5 月 16 日,电影《好好的活着》在郑州市奥斯卡升龙国际影城举行了首 映式。 影片就是以陇海大院的大量真实故事改编,再现了获得“感动中原十大新闻人 物”、“中国好人榜”的“陇海大院爱心集体”数十年接力照顾高位截瘫者高新海的 感人事迹。 著名编剧孟宪明谈电影剧本创作时感慨,他在陇海大院看到了中国传统美德的影 子,他要以这部片子向陇海大院致敬。 陇海大院精神是什么?“邻里互助、扶残助残、扶危济困。” 援非医疗队获 2014“感动中国”特别致敬奖 《感动中国 2014 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播出,在接近尾声时,现场举行了 一个隆重的特别致敬环节,致敬的对象,就是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 现场,当屏幕上播放完近 2 分钟关于中国援非医疗队的工作情况后和对治愈者的 采访视频后,主持人宣布:“感动中国 2014 年度特别致敬——抗击埃博拉病毒中 国援非医疗队。” 随后,屏幕上出现了许许多多张中国援非医疗队医生的面孔。“这些都是远渡重 洋到非洲大路上抗击埃博拉的中国医生,他们在那里,以勇气和科学铸成铜墙铁 壁,我们以这座奖杯,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此时,屏幕中间也出现了 5 个 字:“流芳布天涯”。 2014 年 3 月,爱博拉疫情突然在西非爆发。疫情最早出现在几内亚,第一例埃 博拉患者就是由中国医生曹广亲自接诊的,曹广曾徒手翻开患者的眼皮检查瞳 孔,他也成为距离埃博拉最近的中国人。 记者从央视网获悉,迄今,中国在当地支持并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国医务人员 累计有近 600 名,并已向 13 个非洲国家提供了 4 轮价值约 7.5 亿元人民币的紧 急援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动。 为抗击埃博拉,重庆的医护人员也做了不少奉献。2014 年 11 月 14 日晚,以第 三军医大学为主体、沈阳军区部分医务人员组成的首批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利医疗
队(以下称医疗队)前往利比里亚,两个月的时间内成功治愈三名埃博拉患者。 今年初,第二批出发的援利医疗队中,也有重庆医护人员的身影。 颁奖晚会上,这样说道:“在最危难的时刻,中国医生和非洲人民站在一起,患 难与共、风雨同舟。这是中非友谊的真情体现。在埃博拉疫情中,世界看到了中 国医生的使命,也看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 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一位: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颁奖词】誓言无声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 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 量 【事迹】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硏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 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 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 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 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 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妺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 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硏 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 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 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 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硏制岀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 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 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二位:高龄孤寡“五保”老人拾荒助学子——刘盛兰 【颁奖词】崇仁厚德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 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 思考答案 【事迹】刘盛兰,男,9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 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 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 了自己的想像
队(以下称医疗队)前往利比里亚,两个月的时间内成功治愈三名埃博拉患者。 今年初,第二批出发的援利医疗队中,也有重庆医护人员的身影。 颁奖晚会上,这样说道:“在最危难的时刻,中国医生和非洲人民站在一起,患 难与共、风雨同舟。这是中非友谊的真情体现。在埃博拉疫情中,世界看到了中 国医生的使命,也看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2013 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 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一位: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颁奖词】誓言无声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 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 量。 【事迹】黄旭华,男,87 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 国核潜艇之父”。 1958 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 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 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 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 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 选中参研。 30 多年中,8 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 么的,母亲从 63 岁盼到 93 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 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 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 24 个省 市的 2000 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 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 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 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 300 米,是世 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 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二位:高龄孤寡“五保”老人拾荒助学子——刘盛兰 【颁奖词】崇仁厚德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 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 思考答案。 【事迹】刘盛兰,男,91 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 岁的时 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 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 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 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 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 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 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 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 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 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 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三位: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陈俊贵 【颁奖词】心比金坚 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 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 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事迹】陈俊贵,男,汉族,55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 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 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战士奉命带 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 最小的陈俊贵。 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部队得救了。接受4年冻伤治 疗后,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希望陈俊贵可以去 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 打听无果,1985年冬天,陈俊贵作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班 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 20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终于,他从一名扫墓的老战友口中 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2005年10月,陈俊贵赶赴罗田县,得 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 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 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这里的管理员。陈俊贵说:“我不仅可以和 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了!” 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四位:带领村民致富、老百姓的贴心人—段爱平 【颁奖词】一秉至公 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扛起乡亲的盼望。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 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 【事迹】段爱平,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 委会主任。 1998年,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下 来赚了几十万元。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孩 子们没有教师上课。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
1998 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 岁的他就将自己 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 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 50 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 一大堆破烂。他 17 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 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 7 万多元,资助了 100 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 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 4000 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 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 年 8 月,因为肾病,刘 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 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三位: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陈俊贵 【颁奖词】心比金坚 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 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 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事迹】陈俊贵,男,汉族,55 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 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 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 年 4 月 6 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战士奉命带 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 最小的陈俊贵。 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部队得救了。接受 4 年冻伤治 疗后,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希望陈俊贵可以去 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 打听无果,1985 年冬天,陈俊贵作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班 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 20 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终于,他从一名扫墓的老战友口中 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2005 年 10 月,陈俊贵赶赴罗田县,得 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 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 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这里的管理员。陈俊贵说:“我不仅可以和 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了!” 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四位:带领村民致富、老百姓的贴心人——段爱平 【颁奖词】一秉至公 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扛起乡亲的盼望。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 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 【事迹】段爱平,女,57 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 委会主任。 1998 年,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下 来赚了几十万元。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孩 子们没有教师上课。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
1999年,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 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 肝癌晚期的老伴,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 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 去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 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就是这样,她 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 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五位:‘油菜花父子”35年的追梦路—沈克泉沈昌健 【颁奖词】梦想天开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 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 传的梦想。 【事迹】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 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髙的油 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 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 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在没有专 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 油菜研发 2011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07年,沈 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ˆ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 了不小的轰动 209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 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ˆ20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 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 多的工钱,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对于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 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硏靠借”。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 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 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几乎所有亲戚 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 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自己的油菜育种路 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六位: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格桑 德吉 【颁奖词】格桑花开 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 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事迹】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
1999 年,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 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 肝癌晚期的老伴,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 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 去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 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就是这样,她 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 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五位:“油菜花父子”35 年的追梦路——沈克泉 沈昌健 【颁奖词】梦想天开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 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 传的梦想。 【事迹】沈昌健,男,46 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 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 3 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 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 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 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 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在没有专 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1996 年,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 油菜研发。 2011 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 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07 年,沈 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 12 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 了不小的轰动。 2009 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 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 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 300 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 200 元;300 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 多的工钱,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对于已经 35 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 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 150 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所有亲戚 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35 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 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自己的油菜育种路 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六位: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格桑 德吉 【颁奖词】格桑花开 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 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事迹】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