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交织 分组长度为=MXN,即由M列W行的矩阵构成,故称之为 M,W分组交织器 ·按列写入,行读出: ■将突发信道变换成等效的随机独立差错信道。 特性 ■任何长度≤M的突发差错,经交织变换后,至少被N-1位隔开后 的一些独立差错; ■任何长度>M的突发性差错,经去交织后,可将长突发变成短突 发。短突发长度为1=1/M: ·完成交织与去交织变换在不计信道时延的条件下,两端间的时延 为2MN个符号,而交织与去交织各时延N个符号,即要求各存 储MN个符号; 在很特殊的情况下,周期为M个符号单个独立差错序列经去交织 后,会产生相应序列长度的突发错误。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ory
6 分组交织 分组长度为l=M×N,即由M列N行的矩阵构成,故称之为 (M,N)分组交织器 按列写入,行读出; 将突发信道变换成等效的随机独立差错信道。 特性 任何长度l≤M的突发差错,经交织变换后,至少被N-1位隔开后 的一些独立差错; 任何长度l>M的突发性差错,经去交织后,可将长突发变成短突 发。短突发长度为 ; 完成交织与去交织变换在不计信道时延的条件下,两端间的时延 为2MN个符号,而交织与去交织各时延MN个符号,即要求各存 储MN个符号; 在很特殊的情况下,周期为M个符号单个独立差错序列经去交织 后,会产生相应序列长度的突发错误。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ory 1 l lM = /
卷积交织 (B-1)M 2 (B-i)M 0 3 来自 2M 去解码 信道 纠错编码 B-2 2M 0 (i-1)M B-1 (B-1)M a 0 i=l,2,.B (M,B) 卷积交织器 特性 ·数据经过交织器和解交织器所产生总延迟:D=B(B-1)M: 交织器或解交织器所需的存储容量:S=B(B-1)M2: 两个相邻的输入数据经过交织器后最大的符号间隔为BM。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ory
7 卷积交织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ory 特性 数据经过交织器和解交织器所产生总延迟:D=B(B-1)M; 交织器或解交织器所需的存储容量:S=B(B-1)M/2; 两个相邻的输入数据经过交织器后最大的符号间隔为BM。 (M,B) 卷积交织器
卷积交织 例1:B=2,M=3 。2 (M,B)卷积交织器 米自 2M☐ 信道 (i-1)M i=1,2.B 输入序列: (B-1)M 0 一组 二组 三组 总延迟: 0,1 2,3 4,5 D=B(B-1)M=6 6,7 8,9 10,11 交织(解交织)器存储容量: 12,13 14,15 16,17 S=B(B-1)M/2=3 输出序列: 组 二组 三组 0,0 2,0 4,0 6和5的距离为4: 8,3 10,⑤ 6和7的距离为B×M=6 12,7 14,9 16,11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ory 8
8 卷积交织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ory 例1:B=2, M=3 (M,B) 卷积交织器 6和5的距离为4; 6和7的距离为 B×M=6 总延迟: D=B(B-1)M=6 交织(解交织)器存储容量: S=B(B-1)M/2=3
分组交织VS卷积交织 例1:B=2,M=3 (M,B)卷积交织器 交织和解交织的总延迟: D=B(B-1)M=6 交织(解交织)器存储容量: S=B(B-1)MW2=3 最大符号间隔:6 例2:(M,)分组交织器 M=2,N=3 M=3,N=2 交织和解交织的总延迟: X 4 D=2MN=12 X2 X3 交织(解交织)器存储容量: 序 X2 5 写入顺 XA X6】 S=MN-6 最大符号间隔:2 X3 读出顺序 读出顺序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ory
9 分组交织 VS 卷积交织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ory 例2:(M,N) 分组交织器 例1:B=2, M=3 (M,B) 卷积交织器 交织和解交织的总延迟: D=B(B-1)M=6 交织(解交织)器存储容量: S=B(B-1)M/2=3 最大符号间隔:6 交织和解交织的总延迟: D=2MN=12 交织(解交织)器存储容量: S=MN=6 最大符号间隔:2 123 456 xxx xxx 写入顺序 读出顺序 M=3,N=2 1 4 2 5 3 6 x x x x x x 写入顺序 读出顺序 M=2,N=3
内容 无线交织技术 信道均衡技术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ory 10
10 内容 无线交织技术 信道均衡技术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