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试卷 高三语文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 钟) 2019.12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学校、考号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 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7页 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2) 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 ·郴州旅舍》 (3)姜夔的《扬州慢》中化用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句子 是 2.按要求选择。(5分) (1)某同学想用一句话表达希望家乡图书馆丰富藏书的意愿,下列最合适的选 项是()。(2分) A.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 B.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C.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D.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 分) 那种摄影术翻版的艺术作品, ,甚至引发艺术创作中造型形式、语言单一化倾向的泛滥。 ①导致作者造型能力和结构作品的设计能力的退化与丧失 ②弱化艺术家个性、语言特点 ③而坠入“无我”之境 ④只能对艺术创作产生负面的损害作用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④②①③D.④①③②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文学的死亡和蝶化 朱大可 ①关于文学死亡的话题,已成为众人激烈争论的焦点,这映射了文学所面临的生 存危机。文学终结并非危言耸听的预言,而是一种严酷的现实。2007年度诺 贝尔奖文学奖,颁发给了多丽丝·莱辛,她是一枚被瑞典皇家委员会发现的化石, 但她的一些作品,却遭到评论家的激烈抨击,认为它们只具有四流水准。在所有 诺贝尔奖项中,只有文学奖面临二流化的指责,造成这种状况的唯一原因,就是 文学自身的全球性衰退。 ②返观中国文学的狼藉现场,我们发现汉语文学的衰退,主要基于三点:第 20世纪80年代以来活跃的前线作家,大多进入了衰退周期,而新生代作家还没 有成熟,断裂变得不可避免。第二,重商主义对文学的影响,市场占有率成为衡 量作家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这种普遍的金钱焦虑,严重腐蚀了文学的灵魂和原
松江区 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试卷 高三语文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 钟) 2019.12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学校、考号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 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 7 页。 一 积累应用 10 分 1.按要求填空。(5 分) (1)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2)_____________ ,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______·郴州旅舍》) (3)姜夔的《扬州慢》中化用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句子 是“________ , ________ 。” 2.按要求选择。(5 分) (1)某同学想用一句话表达希望家乡图书馆丰富藏书的意愿,下列最合适的选 项是( )。(2 分) A.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 B.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C.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D.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 分) 那种摄影术翻版的艺术作品,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甚至引发艺术创作中造型形式、语言单一化倾向的泛滥。 ①导致作者造型能力和结构作品的设计能力的退化与丧失 ②弱化艺术家个性、语言特点 ③而坠入“无我”之境 ④只能对艺术创作产生负面的损害作用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④②①③D.④①③② 二 阅读 7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7 题。(16 分) 文学的死亡和蝶化 朱大可 ①关于文学死亡的话题,已成为众人激烈争论的焦点,这映射了文学所面临的生 存危机。文学终结并非危言耸听的预言,而是一种严酷的现实。2007年度诺 贝尔奖文学奖,颁发给了多丽丝·莱辛,她是一枚被瑞典皇家委员会发现的化石, 但她的一些作品,却遭到评论家的激烈抨击,认为它们只具有四流水准。在所有 诺贝尔奖项中,只有文学奖面临二流化的指责,造成这种状况的唯一原因,就是 文学自身的全球性衰退。 ②返观中国文学的狼藉现场,我们发现汉语文学的衰退,主要基于三点:第一,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活跃的前线作家,大多进入了衰退周期,而新生代作家还没 有成熟,断裂变得不可避免。第二,重商主义对文学的影响,市场占有率成为衡 量作家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这种普遍的金钱焦虑,严重腐蚀了文学的灵魂和原
创力,导致整个文坛垃圾丛生。第三,电影、电视、互联网、游戏等媒体的兴起, 压缩了传统文学的生长空间,迫使它走向死亡。 ③然而,文学的衰败真正主因是文学自身的蜕变。建立在平面印刷和二维阅读上 的传统文学,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兴盛期之后,注定要走向衰败。它是新媒体时代 所要摧毁的主要对象。新媒体首先摧毁了文学的阅读者,把他们从文学那里推开, 进而摧毁了作家的信念,把文学变成一堆无人问津的“废物” ④尽管中国文坛充满了垃圾,但文学本身并不是垃圾,恰恰相反,文学是一个伟 大的幽灵,飘荡于人类的精神空间,寻找着安身立命的躯壳。在可以追溯的历史 里,文学幽灵至少两度选择了人的身体作为自己的寄主。第一次,文学利用了人 的舌头及其语音,由此诞生了“口头文学”(听觉的文学);而在第二次,文学 握住了人手,获取更多专业语文资料请关注“儒愿学堂”,“儒愿学堂”专注语 文培优!由此展开平面书写、印刷及其阅读,并催生了“书面文学”(文字的文 学)的问世。这两种文学都向我们提供了大量杰出的文本。在刻写术、纺织术、 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的支持下,经历两千年左右的打磨,书面文学早已光华四射, 支撑着人类的题写梦想 ⑤然而,基于个人作坊式的书面文学,正在迅速老去。文学已经动身离开这种二 维书写的寄主,进入全新的多媒体空间。这是文学幽灵的第三次迁居,它要从新 寄主那里重获年轻的生命。但我们却对此视而不见,完全沉浸在对书本、文字和 个人书写的习惯性迷恋之中 ⑥这场寄主的变迁,无非就是文学对媒体的重新选择。它起源于视觉和图像的叙 事。爱森斯坦指出电影与文学的本质关联,他的杂耍蒙太奇语法,企图重现自然 语法的叙事功能。但很少有人相信他的实验及其信念。但经过一百多年的修炼, 在那些包括影视在内的新媒体的躯壳中,新媒体文学已经卓成大树。 ⑦《魔戒》无疑是新媒体文学的杰作,它超越文学原著的水准,成为惊心动魄的 影像史诗,它不仅再现了荷马史诗和圣经时代的集体创作特征,而且在宏大叙事 时空里,构筑了复杂的精神符号体系,追问人类的核心价值,不仅如此,它比荷 马史诗具有更强烈的体验性力量。越过超宽银幕和多声道音响系统,我们惊讶地 看到,濒临死亡的传统文学幽灵,在这种多维媒体的躯壳里获得了重生。 ⑧进入新媒体寄主的文学,维系着旧文学的灵巧的叙事特征,却拥有更优良的视 听品质。它直接触摸身体,以构筑精细的感官王国。还有当下流行的网络游戏, 小说在那里演进成一种可以密切互动的数码艺术,结果它成了历史上最具吸引力 的符号活动。新媒体文学还化身为手机短信,以简洁幽默的字词,抨击严酷的社 会现实,显示了话语反讽的意识形态力量。新媒体文学甚至借用商业资源,把那 个最强大的敌人,转变成养育自身的摇篮。文学正在像蝴蝶一样蜕变,丢弃了古 老的躯壳,却利用新媒体,以影视、游戏和短信的方式重返文化现场。 ⑨让我们回过来看诺贝尔文学奖的前景。这类奖项的道路正在越走越窄。20世 纪文学老人正在相继谢世,新一代作家软弱无力,根本无法因应新媒体的挑战。 文学授奖对象变得日益稀少。这是书面文学的原创性危机,也是各种文学奖的权 力危机。需要重新评估文学的自我转型,把那些生气勃勃的新媒体文学,纳入文 学奖项的搜索范围,并在保留书面文学“遗产”的前提下,加入文学的新媒体类 型,如“影像文学”“游戏文学”和“手机文学”等。文学,应当是上述各种样 式的总和。 ⑩文学已经“蝶化”,进化为更加瑰丽的“物种”,而我们却在继续悲悼它的 “旧茧”,为它的“死亡”而感伤地哭泣。文学理论家应当修正所有的美学偏见
创力,导致整个文坛垃圾丛生。第三,电影、电视、互联网、游戏等媒体的兴起, 压缩了传统文学的生长空间,迫使它走向死亡。 ③然而,文学的衰败真正主因是文学自身的蜕变。建立在平面印刷和二维阅读上 的传统文学,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兴盛期之后,注定要走向衰败。它是新媒体时代 所要摧毁的主要对象。新媒体首先摧毁了文学的阅读者,把他们从文学那里推开, 进而摧毁了作家的信念,把文学变成一堆无人问津的“废物”。 ④尽管中国文坛充满了垃圾,但文学本身并不是垃圾,恰恰相反,文学是一个伟 大的幽灵,飘荡于人类的精神空间,寻找着安身立命的躯壳。在可以追溯的历史 里,文学幽灵至少两度选择了人的身体作为自己的寄主。第一次,文学利用了人 的舌头及其语音,由此诞生了“口头文学”(听觉的文学);而在第二次,文学 握住了人手,获取更多专业语文资料请关注“儒愿学堂”,“儒愿学堂”专注语 文培优!由此展开平面书写、印刷及其阅读,并催生了“书面文学”(文字的文 学)的问世。这两种文学都向我们提供了大量杰出的文本。在刻写术、纺织术、 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的支持下,经历两千年左右的打磨,书面文学早已光华四射, 支撑着人类的题写梦想。 ⑤然而,基于个人作坊式的书面文学,正在迅速老去。文学已经动身离开这种二 维书写的寄主,进入全新的多媒体空间。这是文学幽灵的第三次迁居,它要从新 寄主那里重获年轻的生命。但我们却对此视而不见,完全沉浸在对书本、文字和 个人书写的习惯性迷恋之中。 ⑥这场寄主的变迁,无非就是文学对媒体的重新选择。它起源于视觉和图像的叙 事。爱森斯坦指出电影与文学的本质关联,他的杂耍蒙太奇语法,企图重现自然 语法的叙事功能。但很少有人相信他的实验及其信念。但经过一百多年的修炼, 在那些包括影视在内的新媒体的躯壳中,新媒体文学已经卓成大树。 ⑦《魔戒》无疑是新媒体文学的杰作,它超越文学原著的水准,成为惊心动魄的 影像史诗,它不仅再现了荷马史诗和圣经时代的集体创作特征,而且在宏大叙事 时空里,构筑了复杂的精神符号体系,追问人类的核心价值,不仅如此,它比荷 马史诗具有更强烈的体验性力量。越过超宽银幕和多声道音响系统,我们惊讶地 看到,濒临死亡的传统文学幽灵,在这种多维媒体的躯壳里获得了重生。 ⑧进入新媒体寄主的文学,维系着旧文学的灵巧的叙事特征,却拥有更优良的视 听品质。它直接触摸身体,以构筑精细的感官王国。还有当下流行的网络游戏, 小说在那里演进成一种可以密切互动的数码艺术,结果它成了历史上最具吸引力 的符号活动。新媒体文学还化身为手机短信,以简洁幽默的字词,抨击严酷的社 会现实,显示了话语反讽的意识形态力量。新媒体文学甚至借用商业资源,把那 个最强大的敌人,转变成养育自身的摇篮。文学正在像蝴蝶一样蜕变,丢弃了古 老的躯壳,却利用新媒体,以影视、游戏和短信的方式重返文化现场。 ⑨让我们回过来看诺贝尔文学奖的前景。这类奖项的道路正在越走越窄。20 世 纪文学老人正在相继谢世,新一代作家软弱无力,根本无法因应新媒体的挑战。 文学授奖对象变得日益稀少。这是书面文学的原创性危机,也是各种文学奖的权 力危机。需要重新评估文学的自我转型,把那些生气勃勃的新媒体文学,纳入文 学奖项的搜索范围,并在保留书面文学“遗产”的前提下,加入文学的新媒体类 型,如“影像文学”“游戏文学”和“手机文学”等。文学,应当是上述各种样 式的总和。 ⑩文学已经“蝶化”,进化为更加瑰丽的“物种”,而我们却在继续悲悼它的 “旧茧”,为它的“死亡”而感伤地哭泣。文学理论家应当修正所有的美学偏见
为进入新媒体的文学做出全新的定 义 (有删改) 3.从全文看,第③段中的“蜕变”在文中具体是指 (2分) 4.下列诗句与作者的主要观点最为接近的一项是()。(3分) A.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B.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C.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D.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5.对“文学寄主”这一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寄主可以是不同样态的媒体或媒介。 B.新的文学寄主呈现为全新的多媒体空间。 C.文学寄主的形式是由阅读者自主决定的。 D.文学寄主是文学表达自我所借用的媒介。 6.能根据文意作出推断的一项是()。(3分 A.文学的“衰败”早在前文字时代就已经经历过。 B.新媒体可以挽救文学衰败,使之立于不败之地 C.传统文学的诗意会随着书面文学的消亡而消失。 D.超越文学原著水准的影像作品将成为新的史诗 7.“诺贝尔文学奖”的事例在文中重复出现,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评析。 (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八月的车前草 简平 ①八月,这是最热的时期,所以知了叫得特别响:“热死啦!热死啦!”那时候, 我们新村里有好多树的,知了就躲在树上的繁枝密叶里,不知疲倦地歌唱,响彻 天地。我们这些男孩被吸引住了,都想爬到树上捉一只知了回家养着 ②可是,不是人人都有爬树的本事的。班里块头最大的大模子拍着胸脯说,你们 看我的!说着,他往两个手掌里各吐了一口唾沫,然后用手臂和脚掌紧贴树干, 试图也做出青蛙蹬腿那样轻巧而敏捷的动作,可他试了几回都没成功。这时,我 们班最瘦弱的“老病鬼”站出来说,其实,捉知了用不着爬树的。 ③老病鬼有过敏性哮喘,这病一年四季说发就发,根本不知道究竟哪个是过敏原 吃了鱼会发,闻到油漆味会发,摸摸鹅卵石也会发。哮喘发作起来时,他的喉咙 里就像拉风箱一样,嘶啦嘶啦地响。因为生病,他来上课的时间不多,所以大家 不大想得起他来。虽然他不大来上学,可他很想让我们告诉他班里发生了些什么 事情,语文数学都教到哪里了,但我们对他却心不在焉,不太搭理。有件事我不 太明白,老病鬼看见我吃冰棒的时候,两只眼睛会盯着我,我问他你想吃吗,他 摇摇头说,他不能吃冰棒,一吃就要发哮喘的,但他却央求我,不要把冰棒棍扔 掉,让我吃完后送给他。 ④我们问老病鬼,不爬树那该怎么捉知了。没想到,他居然头头是道,说只要在 晾衣服的竹竿上粘上面团,然后去粘停在树上的知了就是了。我们连忙问,怎么 去弄面团呢?因为那时面粉是定量供应的,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他想了想说 他去找他奶奶。因为平时他发病时不想吃饭,只吃些馒头,所以,他奶奶用籼米 跟别人家换了一些面粉。获取更多专业语文资料请关注“儒愿学堂”,“儒愿学
为进入新媒体的文学做出全新的定 义。 (有删改) 3.从全文看,第③段中的“蜕变”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2 分) 4.下列诗句与作者的主要观点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3 分) A.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B.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C.请君莫奏前朝曲 ,听唱新翻杨柳枝。 D.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5.对“文学寄主”这一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文学寄主可以是不同样态的媒体或媒介。 B.新的文学寄主呈现为全新的多媒体空间。 C.文学寄主的形式是由阅读者自主决定的。 D.文学寄主是文学表达自我所借用的媒介。 6.能根据文意作出推断的一项是( )。(3 分) A.文学的“衰败”早在前文字时代就已经经历过。 B.新媒体可以挽救文学衰败,使之立于不败之地。 C.传统文学的诗意会随着书面文学的消亡而消失。 D.超越文学原著水准的影像作品将成为新的史诗。 7.“诺贝尔文学奖”的事例在文中重复出现,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评析。 (5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11 题。(15 分) 八月的车前草 简平 ①八月,这是最热的时期,所以知了叫得特别响:“热死啦!热死啦!”那时候, 我们新村里有好多树的,知了就躲在树上的繁枝密叶里,不知疲倦地歌唱,响彻 天地。我们这些男孩被吸引住了,都想爬到树上捉一只知了回家养着。 ②可是,不是人人都有爬树的本事的。班里块头最大的大模子拍着胸脯说,你们 看我的!说着,他往两个手掌里各吐了一口唾沫,然后用手臂和脚掌紧贴树干, 试图也做出青蛙蹬腿那样轻巧而敏捷的动作,可他试了几回都没成功。这时,我 们班最瘦弱的“老病鬼”站出来说,其实,捉知了用不着爬树的。 ③老病鬼有过敏性哮喘,这病一年四季说发就发,根本不知道究竟哪个是过敏原, 吃了鱼会发,闻到油漆味会发,摸摸鹅卵石也会发。哮喘发作起来时,他的喉咙 里就像拉风箱一样,嘶啦嘶啦地响。因为生病,他来上课的时间不多,所以大家 不大想得起他来。虽然他不大来上学,可他很想让我们告诉他班里发生了些什么 事情,语文数学都教到哪里了,但我们对他却心不在焉,不太搭理。有件事我不 太明白,老病鬼看见我吃冰棒的时候,两只眼睛会盯着我,我问他你想吃吗,他 摇摇头说,他不能吃冰棒,一吃就要发哮喘的,但他却央求我,不要把冰棒棍扔 掉,让我吃完后送给他。 ④我们问老病鬼,不爬树那该怎么捉知了。没想到,他居然头头是道,说只要在 晾衣服的竹竿上粘上面团,然后去粘停在树上的知了就是了。我们连忙问,怎么 去弄面团呢?因为那时面粉是定量供应的,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他想了想说, 他去找他奶奶。因为平时他发病时不想吃饭,只吃些馒头,所以,他奶奶用籼米 跟别人家换了一些面粉。获取更多专业语文资料请关注“儒愿学堂”,“儒愿学
堂”专注语文培优!他说,他回家去让奶奶和面做馒头,到时,趁她不注意,将 面团偷出来分发给大家。我们吩咐他现在就回家去,缠住他奶奶做馒头。大模子 还说,要是你奶奶不肯,你就立刻发作哮喘,倒在地上,嘴里吐白沫。我说,他 是哮喘,又不是羊癫疯。 ⑤我们将信将疑地跟着老病鬼一起走了。他走进自己的家里,而我们则蹲在他家 的窗台下面。他家的窗子外面,长着一丛车前草。这时的车前草还没结子,正在 开花。车前草的花不是那种大花朵,没有一片片的花瓣,说是花,不如说是粗粗 的草,看上去让人想到女孩子的小辫子。车前草的花也没有五颜六色的浓彩,就 是淡淡的绿色,草色青青,草香浅浅。我们一边抚弄着车前草,一边竖起耳朵探 听窗子里面的声音。 ⑥一切顺利。不多会儿,我们已经每人拿着一根晾衣服的竹竿在新村里的树上扑 来扑去,竹竿顶头都糊着小面团,一看到树上的知了,立刻粘上去。这个捕蝉神 器真是非常管用,不消多时,我们个个都捉到了知了。 ⑦我到家后才想起来,还没有给知了准备好“蝉窝”呢,于是,只好放进了饭罩 里。我一动不动地守着知了,期待它发出嘹亮的蝉鸣。可是,这只知了却一声不 吭 ⑧傍晩的时候,大模子到我家来了,他手里提着一只小竹笼,里面放着他先前捉 到的那只知了,知了正在鸣啼。大模子看了看我放知了的饭罩,不由得大笑,说 我是用炮弹打蚊子。接着,他又将手伸进饭罩,抓住知了看了看。这下,他笑得 更响了,甚至还弯下了腰去。“哈哈哈哈,你捉了一只不会叫的知了!”“你怎 么知道它不会叫?”“哈哈哈哈,它是雌的,不是雄的!”我这是第一次知道, 原来,会鸣叫的只是雄性的知了。大模子笑着而去,而我蓦然间泪水上涌。 ⑨那天晚上,老病鬼来了,他佝偻着后背,脸色灰白,喉咙里拉着风箱。他告诉 我说,他又发哮喘了,他奶奶说一定是知了过敏,随手就把他的知了连笼子扔出 了窗外,他不顾奶奶阻拦,跑出去捡了回来。他还说,他一直希望我能多跟他说 说话,在他听到大模子说了我的事后,他想把自己的知了送给我。他说,他一直 在等候,希望这是一次机会。他将一只精致的四四方方的笼子放在我的面前。笼 子里的知了在大声歌唱。忽然,我瞪大了眼睛一一那只笼子竟是由三四十根冰棒 棍叠架起来,然后用橡皮筋绑紧的,上面还沾有车前草的叶子, ⑩0许多年过后,我才知道,车前草原是有“花语”的。车前草的花语是“留下足 迹”:它太不起眼了,所以期望人们能够注意到它的存在,并在它身边留下足迹。 我想,其实,车前草自己也留下了足迹的,它的足迹便是耐心的等候,只是我们 不知道这份等候有时太过艰难和漫长 8.分析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9.文章多次写到“大模子”,有哪些作用?(3分) 10.题为《八月的车前草》,全文写车前草的笔墨却不多,构思独具匠心,请结 合内容加以赏析。(4分) 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4分)
堂”专注语文培优!他说,他回家去让奶奶和面做馒头,到时,趁她不注意,将 面团偷出来分发给大家。我们吩咐他现在就回家去,缠住他奶奶做馒头。大模子 还说,要是你奶奶不肯,你就立刻发作哮喘,倒在地上,嘴里吐白沫。我说,他 是哮喘,又不是羊癫疯。 ⑤我们将信将疑地跟着老病鬼一起走了。他走进自己的家里,而我们则蹲在他家 的窗台下面。他家的窗子外面,长着一丛车前草。这时的车前草还没结子,正在 开花。车前草的花不是那种大花朵,没有一片片的花瓣,说是花,不如说是粗粗 的草,看上去让人想到女孩子的小辫子。车前草的花也没有五颜六色的浓彩,就 是淡淡的绿色,草色青青,草香浅浅。我们一边抚弄着车前草,一边竖起耳朵探 听窗子里面的声音。 ⑥一切顺利。不多会儿,我们已经每人拿着一根晾衣服的竹竿在新村里的树上扑 来扑去,竹竿顶头都糊着小面团,一看到树上的知了,立刻粘上去。这个捕蝉神 器真是非常管用,不消多时,我们个个都捉到了知了。 ⑦我到家后才想起来,还没有给知了准备好“蝉窝”呢,于是,只好放进了饭罩 里。我一动不动地守着知了,期待它发出嘹亮的蝉鸣。可是,这只知了却一声不 吭。 ⑧傍晚的时候,大模子到我家来了,他手里提着一只小竹笼,里面放着他先前捉 到的那只知了,知了正在鸣啼。大模子看了看我放知了的饭罩,不由得大笑,说 我是用炮弹打蚊子。接着,他又将手伸进饭罩,抓住知了看了看。这下,他笑得 更响了,甚至还弯下了腰去。“哈哈哈哈,你捉了一只不会叫的知了!”“你怎 么知道它不会叫?”“哈哈哈哈,它是雌的,不是雄的!”我这是第一次知道, 原来,会鸣叫的只是雄性的知了。大模子笑着而去,而我蓦然间泪水上涌。 ⑨那天晚上,老病鬼来了,他佝偻着后背,脸色灰白,喉咙里拉着风箱。他告诉 我说,他又发哮喘了,他奶奶说一定是知了过敏,随手就把他的知了连笼子扔出 了窗外,他不顾奶奶阻拦,跑出去捡了回来。他还说,他一直希望我能多跟他说 说话,在他听到大模子说了我的事后,他想把自己的知了送给我。他说,他一直 在等候,希望这是一次机会。他将一只精致的四四方方的笼子放在我的面前。笼 子里的知了在大声歌唱。忽然,我瞪大了眼睛——那只笼子竟是由三四十根冰棒 棍叠架起来,然后用橡皮筋绑紧的,上面还沾有车前草的叶子。 ⑩许多年过后,我才知道,车前草原是有“花语”的。车前草的花语是“留下足 迹”:它太不起眼了,所以期望人们能够注意到它的存在,并在它身边留下足迹。 我想,其实,车前草自己也留下了足迹的,它的足迹便是耐心的等候,只是我们 不知道这份等候有时太过艰难和漫长。 8.分析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 分) 9.文章多次写到“大模子”,有哪些作用?(3 分) 10.题为《八月的车前草》,全文写车前草的笔墨却不多,构思独具匠心,请结 合内容加以赏析。(4 分) 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4 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秋日山寺怀友人(唐)刘沧 萧寺楼台对夕阴,淡烟疏磬散空林。 风生寒渚白蘋动,霜落秋山黄叶深。 云尽独看晴塞雁,月明遥听远村砧 相思不见又经岁,坐向松窗弹玉琴 12.现准备将本作品与同类作品合编一部诗集,以下命名合适的一项是() A.《咏秋即兴》B.《清秋思远》C.《怀古伤秋》D.《秋日赠别》 13.下列点评与本作品的写作特点相符的一项是()。(2分) A.寓情于景物之中B.远景与近景交错 C.对比与衬托并用D.以虚景衬托实景 14.你认为本作品哪一联写景最妙?请赏析其妙处所在。(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9分) 沈思孝传 ①沈思孝,字纯父,号继山,嘉兴人也,丁卯举进士,受番禺。番禺去京师万里, 宦游其地者,类多得金为能,而公独以廉洁闻。 ②时尚书殷镇两粤, 下令多不便民。几檄番禺,公力沮不奉行,遂龃龉。岭表贼炽,殷移牒浙江募甲 士三千人,而大帅张元勋亦使人募如制府。及兵至广,殷以张募非己出,斥不收 部。于是兵皆露刃鼓噪辕门,公召乱兵曰:“诸士卒万里应募,跋履良苦,今洶 洶无乃犯上。我亦浙产,当入制府,力为诸士卒谋之。”乱卒咸涕泣谢。入见殷 公曰:“三千鸷勇,加以有死之心,祸乱不容一发,制府不暇自计,独不为朝廷 计乎?”殷曰:“若何以为计?”公曰:“只烦两纸告谕耳。一谕大帅不授节制, 辄行自募,兵俱革还。一谕以制府方大征寇,召募骁猛,欲应募者赴试收录。如 此则威令不损,而反侧潜消矣。”殷从公,兵乱始定。 ③适居正闻父丧不奔,公上疏极论居正其咎。疏既入,诏下缇骑系公,杖之内庭。 越五日,发遣广东神电卫。时粤抚知公至,命董石囚致公,董微以抚意示之公, 遂不入见家人,仗一剑单骑赴之。至恩平,县令毛凤彩郊劳公,且询来故。公曰: 抚军年已望八,班在六卿,欲杀罪人取媚权相,故来赴死,以就其功名。”毛 见公往意不善,驰书以闻,粤抚使毛止公。御史孙继先上章乞还公等,始得还京。 ④明年,公历救言官。调南大仆正卿,又因救海忠介瑞,益忤当事大臣,遂告病 去。壬辰入关,即有宁夏之乱,躬擐甲胄远出穷塞,而不能扶同欺蔽,为督臣所 挤,调抚河南。公又告病去。 ⑤公之历仕,务期实心如此然旋起旋仆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愈见公独立不 惧 (节选自《右都御史沈公传》) 【注】①殷:人名,殷正茂②神电卫:明代广东海防要塞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公力沮不奉行( )(2)公上疏极论居正其咎(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斥不收部( A.排挤 B.罢免 C.责备 D.拒绝 (2)而反侧潜消矣(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2—14 题。(8 分) 秋日山寺怀友人 (唐)刘沧 萧寺楼台对夕阴,淡烟疏磬散空林。 风生寒渚白蘋动,霜落秋山黄叶深。 云尽独看晴塞雁,月明遥听远村砧。 相思不见又经岁,坐向松窗弹玉琴。 12.现准备将本作品与同类作品合编一部诗集,以下命名合适的一项是( )。 (1 分) A.《咏秋即兴》 B.《清秋思远》 C.《怀古伤秋》 D.《秋日赠别》 13.下列点评与本作品的写作特点相符的一项是( )。(2 分) A.寓情于景物之中 B.远景与近景交错 C.对比与衬托并用 D.以虚景衬托实景 14.你认为本作品哪一联写景最妙?请赏析其妙处所在。(5 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5—20 题。(19 分) 沈思孝传 ①沈思孝,字纯父,号继山,嘉兴人也,丁卯举进士,受番禺。番禺去京师万里, 宦游其地者,类多得金为能,而公独以廉洁闻。 ②时尚书殷①镇两粤, 下令多不便民。几檄番禺,公力沮不奉行,遂龃龉。岭表贼炽,殷移牒浙江募甲 士三千人,而大帅张元勋亦使人募如制府。及兵至广,殷以张募非己出,斥不收 部。于是兵皆露刃鼓噪辕门,公召乱兵曰:“诸士卒万里应募,跋履良苦,今洶 洶无乃犯上。我亦浙产,当入制府,力为诸士卒谋之。”乱卒咸涕泣谢。入见殷, 公曰:“三千鸷勇,加以有死之心,祸乱不容一发,制府不暇自计,独不为朝廷 计乎?”殷曰:“若何以为计?”公曰:“只烦两纸告谕耳。一谕大帅不授节制, 辄行自募,兵俱革还。一谕以制府方大征寇,召募骁猛,欲应募者赴试收录。如 此则威令不损,而反侧潜消矣。”殷从公,兵乱始定。 ③适居正闻父丧不奔,公上疏极论居正其咎。疏既入,诏下缇骑系公,杖之内庭。 越五日,发遣广东神电卫②。时粤抚知公至,命董石囚致公,董微以抚意示之公, 遂不入见家人,仗一剑单骑赴之。至恩平,县令毛凤彩郊劳公,且询来故。公曰: “抚军年已望八,班在六卿,欲杀罪人取媚权相,故来赴死,以就其功名。”毛 见公往意不善,驰书以闻,粤抚使毛止公。御史孙继先上章乞还公等,始得还京。 ④明年,公历救言官。调南大仆正卿,又因救海忠介瑞,益忤当事大臣,遂告病 去。壬辰入关,即有宁夏之乱,躬擐甲胄远出穷塞,而不能扶同欺蔽,为督臣所 挤,调抚河南。公又告病去。 ⑤公之历仕,务期实心如此然旋起旋仆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愈见公独立不 惧。 (节选自《右都御史沈公传》) 【注】①殷:人名,殷正茂 ②神电卫:明代广东海防要塞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公力沮不奉行 ( )(2) 公上疏极论居正其咎(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斥不收部( ) A.排挤 B.罢免 C.责备 D.拒绝 (2)而反侧潜消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