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七所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把Ⅰ、Ⅱ卷的答案填涂或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时请按题号位置,在规定区域作答。考试结 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敝。联想起于习惯,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 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①。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 诗文的人都依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辞藻典故,都到那 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谈风景必是“_②。”,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 在用铅字排版印刷还是“付梓”“刹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 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情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 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_③。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 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 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来说,它引不起新鲜而_④的情趣。 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 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省力 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 或尺椟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 反应”起来的。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流敝(bⅰ)幼学琼林( qiong)辞藻(c)B.王嬙(qiηg)柳岸灞桥(b)付梓(z C.刹青(sh)举不胜举( sheng)滥调(n)D.斟酌(zhen)倾向(qing)尺椟(d 2.依次填入文中①②③④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新奇春花秋月自鸣得意真切B.惊奇春花秋月自命不凡真正 C.新奇春风化雨自命不凡真正D.惊奇春风化雨自鸣得意真切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上海世博会还会对长三角地区以及全国有联动效应,酒店、会展等服务业将受惠最多, 并促进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网络词语“刷朋友圈”表达的其实是“看朋友圈”的意思,“刷”这个动词形象地描绘 了“看”的动作,加大了表达的趣味性 C.多家共享单车公司面临困境,已有单车公司退出了市场,部分仍在运营的公司也面临着 人员离职、资金短缺、生存困难等诸多问题。 D.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离骚》是《楚辞》的体表作
2020 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七所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请把Ⅰ、Ⅱ卷的答案填涂或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时请按题号位置,在规定区域作答。考试结 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6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2 题 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敝.。联想起于习惯,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 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 ① 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 诗文的人都依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辞.藻典故,都到那 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谈风景必是“ ② ”,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 在用铅字排版印刷还是“付梓.”“刹.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 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情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 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 ③ 。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 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 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来说,它引不起新鲜而 ④ 的情趣。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 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省力, 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 或尺椟.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 反应”起来的。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流敝.(bì) 幼学琼.林(qióng) 辞.藻(cí) B.王嫱(..qiáng)柳岸灞.桥(bà)付梓.(z ǐ) C.刹.青(shā) 举不胜.举(shēng) 滥.调(làn)D.斟.酌(zhēn) 倾.向(qǐng) 尺椟. (d ú) 2.依次填入文中①②③④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新奇 春花秋月 自鸣得意 真切 B.惊奇 春花秋月 自命不凡 真正 C.新奇 春风化雨 自命不凡 真正 D.惊奇 春风化雨 自鸣得意 真切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上海世博会还会对长三角地区以及全国有联动效应,酒店、会展等服务业将受惠最多, 并促进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网络词语“刷朋友圈”表达的其实是“看朋友圈”的意思,“刷”这个动词形象地描绘 了“看”的动作,加大了表达的趣味性。 C.多家共享单车公司面临困境,已有单车公司退出了市场,部分仍在运营的公司也面临着 人员离职、资金短缺、生存困难等诸多问题。 D.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离骚》是《楚辞》的体表作
是我 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中的“句读”在古代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 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C.《战国策》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我 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D.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叫“五更”,也叫“五鼓”,即十二时辰 的“平旦”,是指凌晨1点至3点。如“夜夜达五更”“五更鼓角声悲壮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也促进 了东西方双向的文化交流。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好的时候,文化的交流会通过 官私渠道,畅通无阻;有的时候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因为政治或其他原因断绝了关 系,但文化是流动的,并不因为政权的敌对而完全断绝交流,文化的因子会通过其他途径输 入或传出。 从北朝到隋唐,中国与萨珊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的使者不断。相互之 间除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 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人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波斯与中国的 文化在唐朝交融产生的成果,比如唐人制作的波斯纹样、仿金银器制品,又从长安传到新罗 日本。 文化交流所能达到的深远程度常常是岀乎我们今人意料之外的。在唐朝有个叫杨良瑶 的,在德宗贞元元年,受命出使阿拉伯半岛的黑衣大食,他从广州出发,走海上丝路,经过 三年多的时间,完成联络大食、夹击吐蕃的政治使命,返回唐朝。杨良瑶聘使大食更为重要 的结果,是给唐朝带回来珍贵而完整的海上丝路的航海日记,这应当就是贾耽记录下来的《皇 华四达记》中从广州到缚达(巴格达)的路线,而晩唐入藏法门寺地宫的一批伊斯兰系统的玻 璃器,或许也和杨良瑶的聘使大食有一定的联系。 杨良瑶从海路出使大食的背景,是因为吐蕃乘唐朝安史之乱,攻占了唐朝的河西领扌 并向西域进军。由于吐蕃和唐朝的敌对情形,像杨良瑶这样的政治使节很难经陆上丝路去往 西方。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贞元六年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之后,中印之间的交往就完 全断绝了,晚唐五代时期西北兵荒马乱,也没有任何交往的记录。其实许多历史没有被传世 文献记录下来,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出土文书再现某些历史真相。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 告诉我们,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间僧侣的往来、经本的流通等佛教文化的交往始终未 断,因为吐蕃也同样信奉佛教,所以佛教僧侣的往来并没有受到阻碍,他们仍然肩负着文化 交流的使命,奔波在陆上丝绸之路上。 文化的流动性极强,不仅在中国与西方之间,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东渐朝鲜半岛与日 本列岛,由于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收藏品的大量保存,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们 也不断从传世典籍和新发现的石刻史料中找到新的印证。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但由于学术研究的训练和背景不同,中国学者更多关 注于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虽然我们目前在更遥远的中亚、西亚没有看到类似新疆古代遗址 出土的汉文典籍资料,但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对中 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西渐的深 度和广度 (节选自《文史知识》)
是我 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中的“句读”在古代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 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C.《战国策》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我 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D.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叫“五更”,也叫“五鼓”,即十二时辰 的“平旦”,是指凌晨 1 点至 3 点。如“夜夜达五更”“五更鼓角声悲壮”。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也促进 了东西方双向的文化交流。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好的时候,文化的交流会通过 官私渠道,畅通无阻;有的时候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因为政治或其他原因断绝了关 系,但文化是流动的,并不因为政权的敌对而完全断绝交流,文化的因子会通过其他途径输 入或传出。 从北朝到隋唐,中国与萨珊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的使者不断。相互之 间除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 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人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波斯与中国的两种 文化在唐朝交融产生的成果,比如唐人制作的波斯纹样、仿金银器制品,又从长安传到新罗、 日本。 文化交流所能达到的深远程度常常是出乎我们今人意料之外的。在唐朝有个叫杨良瑶 的,在德宗贞元元年,受命出使阿拉伯半岛的黑衣大食,他从广州出发,走海上丝路,经过 三年多的时间,完成联络大食、夹击吐蕃的政治使命,返回唐朝。杨良瑶聘使大食更为重要 的结果,是给唐朝带回来珍贵而完整的海上丝路的航海日记,这应当就是贾耽记录下来的《皇 华四达记》中从广州到缚达(巴格达)的路线,而晚唐入藏法门寺地宫的一批伊斯兰系统的玻 璃器,或许也和杨良瑶的聘使大食有一定的联系。 杨良瑶从海路出使大食的背景,是因为吐蕃乘唐朝安史之乱,攻占了唐朝的河西领地, 并向西域进军。由于吐蕃和唐朝的敌对情形,像杨良瑶这样的政治使节很难经陆上丝路去往 西方。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贞元六年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之后,中印之间的交往就完 全断绝了,晚唐五代时期西北兵荒马乱,也没有任何交往的记录。其实许多历史没有被传世 文献记录下来,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出土文书再现某些历史真相。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 告诉我们,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间僧侣的往来、经本的流通等佛教文化的交往始终未 断,因为吐蕃也同样信奉佛教,所以佛教僧侣的往来并没有受到阻碍,他们仍然肩负着文化 交流的使命,奔波在陆上丝绸之路上。 文化的流动性极强,不仅在中国与西方之间,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东渐朝鲜半岛与日 本列岛,由于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收藏品的大量保存,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们 也不断从传世典籍和新发现的石刻史料中找到新的印证。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但由于学术研究的训练和背景不同,中国学者更多关 注于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虽然我们目前在更遥远的中亚、西亚没有看到类似新疆古代遗址 出土的汉文典籍资料,但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对中 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西渐的深 度和广度。 (节选自《文史知识》)
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上丝绸之路,都起到了沟通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 交往的作用,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 B.由丝绸之路实现的文化交流还能以某国为基点发散传播,如唐人学习的波斯文化内容 又会传到新罗、日本等其他国家。 C.唐朝的杨良瑶出使大食为唐朝带来了一批伊斯兰系统的玻璃器皿,而波斯文、阿拉伯文 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也有记录。 D.在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的收藏品以及传世典籍和新发现的石刻史料中,都有 证据证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东渐现象的存在。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系好的国家,文化交流会畅通无阻:关系不好的国家,文化交流也不一定会断绝 B.中国与萨珊波斯关系友好时,有着较多的使者来往、政治声援以及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 等,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C.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比海上丝绸之路路程艰险,唐代的杨良瑶才选择从海上丝绸之路到达 黑衣大食完成政治使命。 D.虽然我们在中亚、西亚还没有看到类似新疆古代遗址出土的汉文典籍资料,但也不能否 定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与萨珊波斯的文化交流方面,不仅有着金银器的物质文化交流,也有着景教等精神 文化的交流。能说明两国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 B.杨良瑶给唐朝带回来珍贵而完整的海上丝路航海日记,说明当时文化交流达到的深远程 度出乎我们今人意料 C.我们通过出土文书以及敦煌汉藏语文献等材料,能够证明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后中 印间的交往完全断绝的观点是错误的 D.中国学者更多关注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导致人们缺少对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的 认识。 、(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古岳渎经[唐]李公佐 贞元丁丑岁,陇西李公佐泛潇湘苍梧。偶遇征南从事弘农杨衡,泊舟古岸,淹留佛寺 江空月浮,征异话奇。 杨告公佐云:“永泰中,李汤任楚州刺史时,有渔人,夜钓于龟山之下。其钓因物所制 不复出。渔者健水,疾沉于下五十丈。见大铁锁,盘绕山足,寻不知极。遂告汤。汤命渔人 及能水者数十,获其锁。力莫能制,加以牛五十氽头,锁乃振动,稍稍就岸。时无风涛,惊 浪翻涌。观者大骇。锁之末见一兽,状有如猿,白首长髻,雪牙金爪,闯然上岸。高五丈许 蹲踞之状若猿猴。但两目不能开,兀若昏昧。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秽,人不可近。久乃引 颈仲欠,双目忽开,光彩若电。顾视人焉,欲发狂怒。观者奔走。兽亦徐徐引锁拽牛,入水 去,竟不复出。时楚多知名士,与汤相顾愕栗,不知其由尔。乃渔者时知锁所,其兽竟不复
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上丝绸之路,都起到了沟通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 交往的作用,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 B.由丝绸之路实现的文化交流还能以某国为基点发散传播,如唐人学习的波斯文化内容 又会传到新罗、日本等其他国家。 C.唐朝的杨良瑶出使大食为唐朝带来了一批伊斯兰系统的玻璃器皿,而波斯文、阿拉伯文 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也有记录。 D.在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的收藏品以及传世典籍和新发现的石刻史料中,都有 证据证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东渐现象的存在。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关系好的国家,文化交流会畅通无阻;关系不好的国家,文化交流也不一定会断绝。 B.中国与萨珊波斯关系友好时,有着较多的使者来往、政治声援以及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 等,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C.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比海上丝绸之路路程艰险,唐代的杨良瑶才选择从海上丝绸之路到达 黑衣大食完成政治使命。 D.虽然我们在中亚、西亚还没有看到类似新疆古代遗址出土的汉文典籍资料,但也不能否 定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中国与萨珊波斯的文化交流方面,不仅有着金银器的物质文化交流,也有着景教等精神 文化的交流。能说明两国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 B.杨良瑶给唐朝带回来珍贵而完整的海上丝路航海日记,说明当时文化交流达到的深远程 度出乎我们今人意料。 C.我们通过出土文书以及敦煌汉藏语文献等材料,能够证明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后中 印间的交往完全断绝的观点是错误的。 D.中国学者更多关注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导致人们缺少对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的 认识。 三、(15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 古岳渎经 [唐]李公佐 贞元丁丑岁,陇西李公佐泛潇湘苍梧。偶遇征南从事弘农杨衡,泊舟古岸,淹留佛寺。 江空月浮,征异话奇。 杨告公佐云:“永泰中,李汤任楚州刺史时,有渔人,夜钓于.龟山之下。其钓因物所制, 不复出。渔者健水,疾沉于下五十丈。见大铁锁,盘绕山足,寻不知极。遂告汤。汤命渔人 及能水.者数十,获其锁。力莫能制,加以牛五十余头,锁乃.振动,稍稍就.岸。时无风涛,惊 浪翻涌。观者大骇。锁之末见一兽,状有如猿,白首长鬐,雪牙金爪,闯然上岸。高五丈许, 蹲踞之状若猿猴。但两目不能开,兀若昏昧。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秽,人不可近。久乃引 颈伸欠,双目忽开,光彩若电。顾视人焉,欲发狂怒。观者奔走。兽亦徐徐引锁拽牛,入水 去,竟不复出。时楚多知名士,与汤相顾愕栗,不知其由尔。乃渔者时知锁所.,其兽竟不复 见.
公佐至元和八年冬,自常州饯送给事中孟简至朱方,廉使薛公苹馆待礼备。时扶风马植、 范阳卢简能、河东裴蘧皆同馆之,环炉会语终夕焉。公佐复说前事,如杨所言。 至九年春,公佐访古东吴,从太守元公锡泛洞庭、登包山,宿道者周焦君庐。入灵洞, 探仙书。石穴间得古《岳渎经》第八卷。文字古奇,编次蠹毁,不能解。公佐与焦君共详读 之:“愚猓水想也惊风走電石景木鸣伯拥川天老煎兵不能兴。禹怒,召集百灵,搜 命夔龙。桐柏千君长稽首请命。禹因囚鸿蒙氏、章商氏、兜卢氏、犁娄氏。乃获淮、涡水神, 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額,青躯白首, 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禹授之章律,不 能制;授之鸟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鸱、脾桓、木魅、水灵、山妖、石怪,奔号 聚绕,以数千载。庚辰以战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 流注海也。庚辰之后,皆图此形者,免淮涛风雨之难。” 即李汤之见,与杨衡之说,与《岳渎经》符矣。 (选自音迅编选《唐宋传奇集》,略有删改)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命渔人及能水者数十水:游泳 B.稍稍就岸,时无风涛 就:靠近 C.其兽竟不复见 见:看见 D.原隰之远近 隰:低湿的地方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夜钓于龟山之下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①加以牛五十余头,锁乃振动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①乃渔者时知锁所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D.①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 ②是寡人之过也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 B.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 C.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 D.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兵不能兴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描述无支祁的一组是
公佐至元和八年冬,自常州饯送给事中孟简至朱方,廉使薛公苹馆待礼备。时扶风马植、 范阳卢简能、河东裴蘧皆同馆之,环炉会语终夕焉。公佐复说前事,如杨所言。 至九年春,公佐访古东吴,从太守元公锡泛洞庭、登包山,宿道者周焦君庐。入灵洞, 探仙书。石穴间得古《岳渎经》第八卷。文字古奇,编次蠹毁,不能解。公佐与焦君共详读 之:“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禹怒,召集百灵,搜 命夔龙。桐柏千君长稽首请命。禹因囚鸿蒙氏、章商氏、兜卢氏、犁娄氏。乃获淮、涡水神, 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 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禹授之章律,不 能制;授之鸟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鸱、脾桓、木魅、水灵、山妖、石怪,奔号 聚绕,以数千载。庚辰以战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 流注海也.。庚辰之后,皆图此形者,免淮涛风雨之难。” 即李汤之见,与杨衡之说,与《岳渎经》符矣。 (选自鲁迅编选《唐宋传奇集》,略有删改)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汤命渔人及能水.者数十 水:游泳 B.稍稍就.岸,时无风涛 就:靠近 C.其兽竟不复见. 见:看见 D.原隰.之远近 隰:低湿的地方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夜钓于.龟山之下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①加以牛五十余头,锁乃.振动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①乃渔者时知锁所.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D.①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 ②是寡人之过也.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 B.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 C.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 D.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描述无支祁的一组是
①其钓因物所制,不复出。②白首长鬢,雪牙金爪。 ③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秽。④禹怒,召集百灵,搜命夔龙 ⑤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⑥禹授之章律,不能制。 A.①②③ B.①④⑤C.④⑤⑥ D.②③⑥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杨衡告诉李公佐,他在任楚州刺史时,遇到过无支祁 B.无支祁外貌像猿猴,但是并不是山神,而是水神,能生活在水下。 C.无支祁力量很大,不能轻易驯服,但是被庚辰制服。 D.李公佐在阅读《岳渎经》时,知道了关于无支祁的记载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1小题,共114分。 四、(23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兽亦徐徐引锁拽牛,入水去,竟不复出。(3分) (2)文字古奇,编次蠹毁,不能解。(2分) (3)庚辰之后,皆图此形者,免淮涛风雨之难。(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9分) 邺都引[唐]张说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毗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 缭绕西山阳,桑榆汘漫漳河曲。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旁高冢多贵臣,蛾 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14年,作者贬相州刺史期间。②魏武,指魏武帝曹操。213年 曹操封为魏王,定都于邺。③天禄,天赐的福禄,后多指帝位。④汗漫,漫无边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睚毗相驰逐”形容群雄虎视眈眈,逐鹿中原的态势,突出了曹操“草创”事业的艰 难和他削平群雄、统一中原的决心与气概 B.三、四两句,在“昼携壮士破坚阵”的金戈铁马紧张激烈战斗后紧接“夜接词人赋华
①其钓因物所制,不复出。 ②白首长鬐,雪牙金爪。 ③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秽。 ④禹怒,召集百灵,搜命夔龙。 ⑤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⑥禹授之章律,不能制。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④⑤⑥ D.②③⑥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A.杨衡告诉李公佐,他在任楚州刺史时,遇到过无支祁。 B.无支祁外貌像猿猴,但是并不是山神,而是水神,能生活在水下。 C.无支祁力量很大,不能轻易驯服,但是被庚辰制服。 D.李公佐在阅读《岳渎经》时,知道了关于无支祁的记载。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114 分)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 11 小题,共 114 分。 四、(23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兽亦徐徐引锁拽牛,入水去,竟不复出。(3 分) (2)文字古奇,编次蠹毁,不能解。(2 分) (3)庚辰之后,皆图此形者,免淮涛风雨之难。(3 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9 分) 邺都引 [唐]张说① 君不见魏武②草创争天禄③,群雄睚毗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 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④漳河曲。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旁高冢多贵臣,蛾 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 714 年,作者贬相州刺史期间。②魏武,指魏武帝曹操。213 年 曹操封为魏王,定都于邺。③天禄,天赐的福禄,后多指帝位。④汗漫,漫无边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3 分) A.“睚毗相驰逐”形容群雄虎视眈眈,逐鹿中原的态势,突出了曹操“草创”事业的艰 难和他削平群雄、统一中原的决心与气概。 B.三、四两句,在“昼携壮士破坚阵”的金戈铁马紧张激烈战斗后紧接“夜接词人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