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仅仅是新代的彷徨迷茫和生存焦虑,目前就很少有主流文化节目能够切中 所以《百家讲坛》能否在当代全球景观下,开掘新的内容资源,在年轻人的心灵引起共鸣,是节目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3)记者:或许文化传播类节目本就不用追求轰动效应,默默把“高端路线”坚持下去,才是 常态? 梁永安:那倒未必。国外的文化节目,持续走红几十年的不在少数。比如美国的脱口秀、BBC 的历史专题等。这些节目也经历过低谷,只是当观众耳熟能详到自己都能掰的时候,节目完成了自 我升级,让人重新获得惊喜,也就重新赢得了观众。《百家讲坛》中即使被称为“心灵鸡汤”的于丹 说《论语》,往往也是采取简化问题的方式讲解,似乎如此来,生活的困顿一下子就很容易想通, 其实这并不顶用。只有首先将事件的复杂本相清晰地传达给观众,观众才能从历史中相互对照,吸 取智慧,让历史焕发出高度的启示性,这样的讲述,才能切中当代青年人真实的生命状态,才会有 持续的社会影响力 (4)记者:换句话说,您不认为《百家讲坛》陷入低谷是社会的理性回归,反而是一种遗憾? 梁永安:是的。类似的文化栏目很有必要。我们对传统的重新体会和表达做得太少,《百家讲坛》 仅仅是个起步。我们的现代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这方面太需要有人寻找新的资源和角度重述 《百家讲坛》这样的文化样式刚刚萌芽,有待成长。与其批评,不如抱着建设性的态度。 (5)记者:其实不只是对《百家讲坛》,只要对一种文化现象不满,抱怨远甚于建设,已经成 为舆论的习惯心态。 梁永安:世界知名栏目之所以能几十年办下来,是因为它们的受众不是简单的受众,会主动介 入,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让节目不断调整完善。而我们些受众并不主动参与,只被动等待, 不满,也不抱着建设心态让它更受欢迎,反而是诉诸抱怨来获得心理满足。 眼下,各种文化观点几乎都能找到依据,其实也就是找不到绝对的依据,只能做出自己的相对 第-6-页共29页
第- 6 -页 共29页 代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仅仅是新一代的彷徨迷茫和生存焦虑,目前就很少有主流文化节目能够切中。 所以《百家讲坛》能否在当代全球景观下,开掘新的内容资源,在年轻人的心灵引起共鸣,是节目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3)记者:或许文化传播类节目本就不用追求轰动效应,默默把“高端路线”坚持下去,才是 常态? 梁永安:那倒未必。国外的文化节目,持续走红几十年的不在少数。比如美国的脱口秀、BBC 的历史专题等。这些节目也经历过低谷,只是当观众耳熟能详到自己都能掰的时候,节目完成了自 我升级,让人重新获得惊喜,也就重新赢得了观众。《百家讲坛》中即使被称为“心灵鸡汤”的于丹 说《论语》,往往也是采取简化问题的方式讲解,似乎如此一来,生活的困顿一下子就很容易想通, 其实这并不顶用。只有首先将事件的复杂本相清晰地传达给观众,观众才能从历史中相互对照,吸 取智慧,让历史焕发出高度的启示性,这样的讲述,才能切中当代青年人真实的生命状态,才会有 持续的社会影响力。 (4)记者:换句话说,您不认为《百家讲坛》陷入低谷是社会的理性回归,反而是一种遗憾? 梁永安:是的。类似的文化栏目很有必要。我们对传统的重新体会和表达做得太少,《百家讲坛》 仅仅是个起步。我们的现代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这方面太需要有人寻找新的资源和角度重述。 《百家讲坛》这样的文化样式刚刚萌芽,有待成长。与其批评,不如抱着建设性的态度。 (5)记者:其实不只是对《百家讲坛》,只要对一种文化现象不满,抱怨远甚于建设,已经成 为舆论的习惯心态。 梁永安:世界知名栏目之所以能几十年办下来,是因为它们的受众不是简单的受众,会主动介 入,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让节目不断调整完善。而我们一些受众并不主动参与,只被动等待, 一旦不满,也不抱着建设心态让它更受欢迎,反而是诉诸抱怨来获得心理满足。 眼下,各种文化观点几乎都能找到依据,其实也就是找不到绝对的依据,只能做出自己的相对
判断。人们已经习惯拿有用有效去判断,而不是生命所依附的价值去理解,所以很多文化产品带有 消费特性,一旦不合口味,人们马上就会抛弃。就算它本身有珍贵的潜力可挖掘,也不觉得珍贵。 这其实并不理性。如果受众不积极参与良性互动,任何文化都将失去内在更新的能力 将失去内在更新的动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9.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文化传播“高端路线”的具体含义。(4分) 答 20.对于文化节目收视下滑这一现象,被采访的专家与社会舆论(记者)看法有什么不同?(5分) 21.依据专家梁永安观点,文化节目如何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持续的社会影响力”?请 从节目举办方和受众方两个方面具体回答。(6分) 答 19.(4分,每一点2分1)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方式为学术研究的方式(非通俗的方式) 3(2)文化类节目传播的内容为三国、《论语》等传统经典(不考虑现在年轻人的需要) (5分)(1)专家认为文化节目作为一档节目起落很正常,而舆论普遍对此不太乐观(1分)。(2)专家 认为《百家讲坛》仅仅是个起步,需要寻找新的资源和角度重述,而舆论认为进入了“衰退期 (2分)。(3)专家认为我们对传统的重新体会和表达做得太少,文化栏目很有必要;而舆论记者) 人为《百家讲坛》陷入低谷是社会的理性回归(2分)。 21.(6分)一)节目举办方:(1)文化节目要开掘新的内容资源,能够切中年轻人的需要,能引起年轻 人的心灵共鸣;(2)文化节目要摒弃凡事简化问题的讲解方式,要将事件的复杂本相清晰地传达给 观众,让观众从历史中相互对照,吸取智慧,获得启示。(3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二点给3 (二)受受众方:(1)受众要主动介入文化节目,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让节目不断调整完善,而 不要只是以诉诸抱怨的方式获得心理满足。(2)对待文化节目,受众不能用有用有效商品的消费特征) 去决定取舍,而要从生命所依附的价值去理解,去进行深入挖掘。(3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二 点给3分) 【2011·海淀一模】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4题。 宴饮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学者看来,宴饮可不是简单的饮食烹饪问题, 而是关乎国家政治的重要问题。我国考古学发掘证明,在远古时代,先后出现了两种宴饮的方式, 第一种是竞争性宴饮,第二种是礼仪性宴饮。宴饮是早期部落(国家)的资源控制策略,是当时部 落〔国家)的贵族群体之间谋求更大利益和权力的工具之一,也是部落(国家)对外显示其“软实 在大汶口文化晩期的尉迟寺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宴饮的存在。陕西灵宝有一个西坡遗址, 出土了距今5500-6000年的“宴会大厅”。这是一个83平方米的宴会厅,用于部落贵族举行盛宴 宴会规模之大,食品之丰富,令人惊叹。那么,在500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举行这样的盛宴,目的 何在呢?原来,在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部落之间的竞争是社会的主要矛 第-7一页共29页
第- 7 -页 共29页 判断。人们已经习惯拿有用有效去判断,而不是生命所依附的价值去理解,所以很多文化产品带有 消费特性,一旦不合口味,人们马上就会抛弃。就算它本身有珍贵的潜力可挖掘,也不觉得珍贵。 这其实并不理性。如果受众不积极参与良性互动,任何文化都将失去内在更新的能力。 将失去内在更新的动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9.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文化传播“高端路线”的具体含义。(4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对于文化节目收视下滑这一现象,被采访的专家与社会舆论 (记者) 看法有什么不同? (5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依据专家梁永安观点,文化节目如何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持续的社会影响力”?请 从节目举办方和受众方两个方面具体回答。 (6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4 分,每一点 2 分)(1)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方式为学术研究的方式(非通俗的方式); (2) 文化类节目传播的内容为三国、 《论语》等传统经典(不考虑现在年轻人的需要)。 20.(5 分)(1)专家认为文化节目作为一档节目起落很正常,而舆论普遍对此不太乐观(1 分)。(2)专家 认为《百家讲坛》仅仅是个起步,需要寻找新的资源和角度重述,而舆论认为进入了“衰退期” (2 分)。(3)专家认为我们对传统的重新体会和表达做得太少,文化栏目很有必要;而舆论(记者) 认为《百家讲坛》陷入低谷是社会的理性回归(2 分)。 21.(6 分)(一)节目举办方:(1)文化节目要开掘新的内容资源,能够切中年轻人的需要,能引起年轻 人的心灵共鸣;(2)文化节目要摒弃凡事简化问题的讲解方式,要将事件的复杂本相清晰地传达给 观众,让观众从历史中相互对照,吸取智慧,获得启示。(3 分,答对一点给 1 分,答对二点给 3 分) (二)受受众方:(1)受众要主动介入文化节目,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让节目不断调整完善,而 不要只是以诉诸抱怨的方式获得心理满足。(2)对待文化节目,受众不能用有用有效(商品的消费特征) 去决定取舍,而要从生命所依附的价值去理解,去进行深入挖掘。(3 分,答对一点给 1 分,答对二 点给 3 分) 【2011·海淀一模】四、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8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14 题。 宴饮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学者看来,宴饮可不是简单的饮食烹饪问题, 而是关乎国家政治的重要问题。我国考古学发掘证明,在远古时代,先后出现了两种宴饮的方式, 第一种是竞争性宴饮,第二种是礼仪性宴饮。宴饮是早期部落(国家)的资源控制策略,是当时部 落(国家)的贵族群体之间谋求更大利益和权力的工具之一,也是部落(国家)对外显示其“软实 力”的方式。 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尉迟寺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宴饮的存在。陕西灵宝有一个西坡遗址, 出土了距今 5500―6000 年的“宴会大厅”。这是一个 83 平方米的宴会厅,用于部落贵族举行盛宴。 宴会规模之大,食品之丰富,令人惊叹。那么,在 5000 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举行这样的盛宴,目的 何在呢?原来,在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部落之间的竞争是社会的主要矛
盾。宴饮也就成了部落之间进行竞争的一种“武器”。在食物极其匮乏的远古时期,一场盛宴是该部 落实力强大的最好证明,对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软实力” 进入了早期国家时代之后,宴饮的地位更加重要,出现了“礼仪性宴饮”。这时的宴饮高度重 视用餐器皿的规格,餐具由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变成了青铜器。伴随着社会关系出现裂变,宴饮也成 为等级分化的标志。上层贵族希望通过大型宴会,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威望,获取拥戴,巩固现有的 权力;另一方面,也借以彰显自身的高贵和富有,宣示其统治阶层的身份。到了距今约4000年前 作为“礼仪性宴饮”最高规格的“国宴”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早期国家举办盛大的“国宴 能够宣扬国威,宴会越丰富、越奢华,说明这个国家越富足、越发达,从而震慑四方,不战而屈人 之兵。 远古时代,食物是最稀缺的资源,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拥有了权力。早期国家最大的威胁,不 是侵略,而是饥饿,国之根本就是食物供給。作为软实力的宴饮,与作为硬实力的军队一样,在早 期国家的政治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竞争性宴饮”与“礼仪性宴饮”都有规模大、食品丰富的特点,都是“软实力”的体现。 B.在新石器时代,盛大的宴饮活动是部落贵族们在内进行权力争斗,对外宣扬实力的工具 C.在早期国家时代,青铜器成为礼仪性宴饮的餐具,这说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飞跃。 宴饮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国家政治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14.根据文意,分条概述新石器时代的“竞争性宴饮”和早期国家时代的“礼仪性宴饮”有哪些不 同?(5分) 13.(3分)B(“盛大的宴饮活动是部落贵族们在内部进行权力争斗”不是新石器时代宴饮 活动的目的,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14.(5分) (1)出现的社会背景不同:“竞争性宴饮”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礼仪性宴饮” 国家内部出现了等级分化 (2)用餐器皿不同:“竞争性宴饮”使用陶器:“礼仪性宴饮”使用青铜器。 (3)宴饮目的不同:“竞争性宴饮”的目的是证明部落实力强大;“礼仪性宴饮”的目的是上 层贵族巩固权力,显示富贵:国家宣扬国威,显示富足 (5分,前两条每条1分。第3条3分;未概述,照抄原文者酌情扣1-2分) 【201l·杭州一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l题。(12分) 文人画的艺术境界是痴狂,这个论断似乎不怎么新鲜,但是,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痴狂与西方艺 术家的痴狂完全是两个概念 在中国文化的早期,就将痴狂当作一种智慧的表现。从人文的角度看,最早的狂人要推接舆。 这位狂者的特点,一是看破世事,二是语发真情,三是独往独来,我行我素。从后人对这些典籍的 注释来看,皆认为是先贤借狂人之语来寄托自己的某种思想观念。孔子与庄子这两位中国文化的代 表人物都将狂夫之言之行看做是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以至于后代不管什么社会力量 和政治力量对“狂狷之行"、“狂夫之言”都采用了容忍甚至予以关注的态度,造成了中国两千年文 第-8-页共29页
第- 8 -页 共29页 盾。宴饮也就成了部落之间进行竞争的一种“武器”。在食物极其匮乏的远古时期,一场盛宴是该部 落实力强大的最好证明,对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软实力”。 进入了早期国家时代之后,宴饮的地位更加重要,出现了“礼仪性宴饮”。这时的宴饮高度重 视用餐器皿的规格,餐具由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变成了青铜器。伴随着社会关系出现裂变,宴饮也成 为等级分化的标志。上层贵族希望通过大型宴会,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威望,获取拥戴,巩固现有的 权力;另一方面,也借以彰显自身的高贵和富有,宣示其统治阶层的身份。到了距今约 4000 年前, 作为“礼仪性宴饮”最高规格的“国宴”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早期国家举办盛大的“国宴”, 能够宣扬国威,宴会越丰富、越奢华,说明这个国家越富足、越发达,从而震慑四方,不战而屈人 之兵。 远古时代,食物是最稀缺的资源,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拥有了权力。早期国家最大的威胁,不 是侵略,而是饥饿,国之根本就是食物供给。作为软实力的宴饮,与作为硬实力的军队一样,在早 期国家的政治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竞争性宴饮”与“礼仪性宴饮”都有规模大、食品丰富的特点,都是“软实力”的体现。 B.在新石器时代,盛大的宴饮活动是部落贵族们在内进行权力争斗,对外宣扬实力的工具。 C.在早期国家时代,青铜器成为礼仪性宴饮的餐具,这说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飞跃。 D.宴饮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国家政治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14.根据文意,分条概述新石器时代的“竞争性宴饮”和早期国家时代的“礼仪性宴饮”有哪些不 同?(5 分) 13.(3 分)B (“盛大的宴饮活动是部落贵族们在内部进行权力争斗”不是新石器时代宴饮 活动的目的,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14.(5 分) (1)出现的社会背景不同:“竞争性宴饮”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礼仪性宴饮” 国家内部出现了等级分化。 (2)用餐器皿不同:“竞争性宴饮”使用陶器;“礼仪性宴饮”使用青铜器。 (3)宴饮目的不同:“竞争性宴饮”的目的是证明部落实力强大;“礼仪性宴饮”的目的是上 层贵族巩固权力,显示富贵;国家宣扬国威,显示富足。 (5 分,前两条每条 1 分。第 3 条 3 分;未概述,照抄原文者酌情扣 1—2 分) 【2011·杭州一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 一 ll 题。(12 分) 文人画的艺术境界是痴狂,这个论断似乎不怎么新鲜,但是,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痴狂与西方艺 术家的痴狂完全是两个概念。 在中国文化的早期,就将痴狂当作一种智慧的表现。从人文的角度看,最早的狂人要推接舆。 这位狂者的特点,一是看破世事,二是语发真情,三是独往独来,我行我素。从后人对这些典籍的 注释来看,皆认为是先贤借狂人之语来寄托自己的某种思想观念。孔子与庄子这两位中国文化的代 表人物都将狂夫之言之行看做是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以至于后代不管什么社会力量 和政治力量对“狂狷之行”、“狂夫之言”都采用了容忍甚至予以关注的态度,造成了中国两千年文
明史对狂人狂言的种特殊认识:太聪明会致狂,所谓大智若愚。而愚者狂人之言行是客观真理的 显现。从接舆到《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完整塑造岀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的艺 术典型。“狂”的寄情达意功能——“狂"所具备的种种特质,与艺术创作的规律无不息息相通,因 而十分自然地引入了艺术领域 由于狂言狂行能够得到社会的宽容与保护,所以艺术家就容易选择“狂”的艺术语言,隐晦曲 折地表露自己的心声,从而揭示客观真理。中国艺术史到了魏晋时代,“狂”就成为一种风尚。嵇康 与阮籍两位狂土之别,关键是一个“佯″字上,这就是生存的智慧,正所谓“疯狂乃机变之一道", 魏晋之后,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生活的风格。或者说,他们的狂 言狂行就成为自己的种行为艺术。 我们再看,由于艺术创作主体的痴狂风格,就决定了艺术形式的痴狂性质,中国古典艺术中, 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乃至大草、狂草。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乃至大写意、泼墨大写意。达 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沦为匠人、匠气。 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于非理性的“痴狂”持有否定态度。米歇尔福柯有-句话概括得很好, 他说:“希腊的理性没有反对命题。”中世纪以来,“癫狂″被西方人认为是一种“罪恶″,因此对精 神病采取隔离、驱逐的残酷手段。到了口世纪中叶,排斥的态度就更加激烈起来,笛卡尔的哲学占 据主导地位,确立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癫狂被视为非人性的东西。 同普遍的艺术风尚相同,痴狂之风也是以“雅”始,以“俗”终。不狂而名之为狂的画家,为 了向社会宣称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常常自称为“狂”0就说“场州八怪”吧,其实他们一点也不 怪,不狂,这些文人画家开始具备专业画家的性质,他们还要进行书画交易,借此为生。“痴狂”进 入世俗化阶段,它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稳定下来。一方面,艺术家从事艺术而不必为此而发疯;另一 方面,具有疯狂艺术个性的作品能够不断地创造岀来,满足欣赏者那种歇斯底里的情绪。 8.下列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中国文化的早期,痴狂被看作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受孔子、庄子思想影响,狂言狂行得 第-9-页共29页
第- 9 -页 共29页 明史对狂人狂言的一种特殊认识:太聪明会致狂,所谓大智若愚。而愚者狂人之言行是客观真理的 显现。从接舆到《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完整塑造出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的艺 术典型。“狂”的寄情达意功能——“狂"所具备的种种特质,与艺术创作的规律无不息息相通,因 而十分自然地引入了艺术领域。 由于狂言狂行能够得到社会的宽容与保护,所以艺术家就容易选择“狂”的艺术语言,隐晦曲 折地表露自己的心声,从而揭示客观真理。中国艺术史到了魏晋时代,“狂”就成为一种风尚。嵇康 与阮籍两位狂士之别,关键是一个“佯”字上,这就是生存的智慧,正所谓“疯狂乃机变之一道"。 魏晋之后,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生活的风格。或者说,他们的狂 言狂行就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艺术。 我们再看,由于艺术创作主体的痴狂风格,就决定了艺术形式的痴狂性质,中国古典艺术中, 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乃至大草、狂草。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乃至大写意、泼墨大写意。达 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沦为匠人、匠气。 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于非理性的“痴狂”持有否定态度。米歇尔·福柯有一句话概括得很好, 他说:“希腊的理性没有反对命题。”中世纪以来,“癫狂”被西方人认为是一种“罪恶”,因此对精 神病采取隔离、驱逐的残酷手段。到了 l7 世纪中叶,排斥的态度就更加激烈起来,笛卡尔的哲学占 据主导地位,确立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癫狂被视为非人性的东西。 同普遍的艺术风尚相同,痴狂之风也是以“雅”始,以“俗”终。不狂而名之为狂的画家,为 了向社会宣称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常常自称为“狂”0 就说“扬州八怪”吧,其实他们一点也不 怪,不狂,这些文人画家开始具备专业画家的性质,他们还要进行书画交易,借此为生。“痴狂”进 入世俗化阶段,它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稳定下来。一方面,艺术家从事艺术而不必为此而发疯;另一 方面,具有疯狂艺术个性的作品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来,满足欣赏者那种歇斯底里的情绪。 8.下列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在中国文化的早期,痴狂被看作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受孔子、庄子思想影响,狂言狂行得
到了社会的普遍宽容与保护。 从楚狂接舆、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到嵇康与阮籍,他们完整塑造了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 的艺术典型。 C.中国艺术史到了魏晋时代,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生活的风 格。 D.在中国的艺术创作中,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达不到这个境界 的,就沦为了匠人、匠气 9.下面对引用米歇尔·福柯话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西方文化一直视“痴狂”是理性的、非人性的“罪恶 B.说明理性与命题是矛盾的,癫狂属于命题,所以是非理性的 说明理性与命题是一致的,癫狂本质上还是属于非理性的 D.说明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非理性的“痴狂”持否定态度 10.联系上下文,解释痴狂之风“起于雅”“终于俗”的内涵。(4分 11.根据文意,简要说明中西方文化看待“痴狂”的根本不同。(2分 10.起于雅:痴狂最初只是艺术家为隐晦曲折地表露自己,揭示真理而采用的艺术形态。 终于俗:痴狂最终成了一些不狂而自命为“狂”的艺术家,向社会宣称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个性 甚至是为获取更多利益的手段。(4分,各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中国认为“痴狂”是一种智慧(人生的智慧、艺术的智慧、生存的智慧);西方认为“痴狂”是 非理性的,非人性的。(2分,各1分) 【2011·杭州一检】(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加拿大]里柯克 我们决定为“母亲节举行一次特别庆祝。我们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它使我们大伙儿都体会到: 母亲为我们成年累月地操劳,她吃足苦头和付出牺牲,全都是为了我们的缘故 我们的计划是,把这一天过得像过圣诞节或别的盛大的节日一样隆重,我们决定用鲜花点缀房 间,在壁炉上摆些格言。我们请母亲安排格言和布置装饰品,因为在圣诞节她是经常干这些事情的。 两个姑娘考虑到,逢到这样一个大场面,我们应该穿戴得最最漂亮才合适,于是她们俩都买了 新帽子。母亲把两顶帽子都修饰了一番,使它们显得挺好看。父亲给他自己和我们兄弟俩买了几条 带活结的丝领带,作为纪念母亲这个节日的纪念品。我们也准备给母亲买顶新帽子,不过,她倒是 似乎更喜欢她那顶灰色的旧无沿帽,不喜欢新的,而且两个女孩子都说,那顶旧帽子,她戴了非常 合 早饭后,我们做了一个出乎母亲意料之外的安排,我们准备雇辆汽车,把她载到乡下去美滋 第-10-页共29页
第- 10 -页 共29页 到了社会的普遍宽容与保护。 B.从楚狂接舆、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到嵇康与阮籍,他们完整塑造了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 的艺术典型。 C.中国艺术史到了魏晋时代,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生活的风 格。 D.在中国的艺术创作中,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达不到这个境界 的,就沦为了匠人、匠气。 . 9.下面对引用米歇尔·福柯话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明西方文化一直视“痴狂”是理性的、非人性的“罪恶”。 B.说明理性与命题是矛盾的,癫狂属于命题,所以是非理性的。 C.说明理性与命题是一致的,癫狂本质上还是属于非理性的。 D.说明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非理性的“痴狂”持否定态度。 10.联系上下文,解释痴狂之风“起于雅”“终于俗”的内涵。(4 分) 11.根据文意,简要说明中西方文化看待“痴狂”的根本不同。(2 分) 8. A 9.D 10.起于雅:痴狂最初只是艺术家为隐晦曲折地表露自己,揭示真理而采用的艺术形态。 终于俗:痴狂最终成了一些不狂而自命为“狂”的艺术家,向社会宣称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个性 甚至是为获取更多利益的手段。 (4 分,各 2 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11.中国认为“痴狂”是一种智慧(人生的智慧、艺术的智慧、生存的智慧);西方认为“痴狂”是 非理性的,非人性的。(2 分,各 1 分) 【2011·杭州一检】(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2—16 题。(20 分)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加拿大]里柯克 我们决定为“母亲节"举行一次特别庆祝。我们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它使我们大伙儿都体会到: 母亲为我们成年累月地操劳,她吃足苦头和付出牺牲,全都是为了我们的缘故。, 我们的计划是,把这一天过得像过圣诞节或别的盛大的节日一样隆重,我们决定用鲜花点缀房 间,在壁炉上摆些格言。我们请母亲安排格言和布置装饰品,因为在圣诞节她是经常干这些事情的。 两个姑娘考虑到,逢到这样一个大场面,我们应该穿戴得最最漂亮才合适,于是她们俩都买了 新帽子。母亲把两顶帽子都修饰了一番,使它们显得挺好看。父亲给他自己和我们兄弟俩买了几条 带活结的丝领带,作为纪念母亲这个节日的纪念品。我们也准备给母亲买顶新帽子,不过,她倒是 似乎更喜欢她那顶灰色的旧无沿帽,不喜欢新的,而且两个女孩子都说,那顶旧帽子,她戴了非常 合适。 早饭后,我们做了一个出乎母亲意料之外的安排,我们准备雇一辆汽车,把她载到乡下去美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