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为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为止。 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 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骨也。 骨癫疾者,頗、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愧,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筋癫疾者,身倦挛急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 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吐沃沫,气下泄,不治。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阳、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 太阴、阳明。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 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视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释之也。 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狂,目妄见,耳 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頗 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后取手太 阴太阳阳明。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已,不已,以法取之 灸骨〓二十壮。 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取手太表里,足少阴阳明之径,肉 清取荥,骨清取井、经也。 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暖取足少阴 凊取足阳明,清则补之,温则泻之。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 与背输,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内闭不得溲,剌刺足少阴太阳,与抵上以长针。气逆,则取其太阴、阳明、厥阴,甚取少阴、阳 明,动者之经也 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 补足少阴,去血络也。 热病第二十三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 可复也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 先起于阳,复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汘,实其阴,以补 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汘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 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热病已得汘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 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改,后看中有汘;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 者,心也 热病先身涩倚而热,烦傀,干唇口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干,寒汗出,索脉 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热病溢干多饮,善惊,卧不能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眦青,索肉于脾,不得, 索之水,木者,肝也 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筋蹙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 21
黄帝内经 21 为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为止。 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 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骨也。 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筋癫疾者,身倦挛急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 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吐沃沫,气下泄,不治。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阳、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 太阴、阳明。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 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视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释之也。 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狂,目妄见,耳 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顑。 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后取手太 阴太阳阳明。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已,不已,以法取之, 灸骨〓二十壮。 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取手太表里,足少阴阳明之径,肉 清取荥,骨清取井、经也。 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暖取足少阴, 清取足阳明,清则补之,温则泻之。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 与背输,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抵上以长针。气逆,则取其太阴、阳明、厥阴,甚取少阴、阳 明,动者之经也。 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 补足少阴,去血络也。 热病第二十三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 可复也。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 先起于阳,复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 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 也。 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 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改,后看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 者,心也。 热病先身涩倚而热,烦俛,干唇口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干,寒汗出,索脉 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热病溢干多饮,善惊,卧不能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眦青,索肉于脾,不得, 索之水,木者,肝也。 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
黄帝内经 金者,肺也。 热病数惊,瘼瘢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 水,水者,肾也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 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 热病头痛,颞〓,目?脉痛,善衄,厥热病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寒热痔。 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俞,及下诸趾间,索气于胃胳(应作络)得气也 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以第四针,针嗌里。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 汗出大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热病已得汘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汘而脉静者,生。 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汘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秽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 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 死;七曰:咳而衄,汘不岀,岀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病病, 齿噤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痛。五指间各一,凡八痫,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 旁三分各三,凡六。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精。耳前后口下者各一,项中一,凡六痛。巅上 聪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 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趾之端,去爪甲如薤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 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 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躊。 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胆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癃,取之阴躋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 男子如蛊,女子如怛,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也。 厥病第二十四 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 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 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写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厥头痛,意善忘,按 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 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 出其血,后取足少阳。 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头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若肉伤,痛未已,可则刺,不可远取也。头痛不 可刺者,大痹为恶,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 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瘼,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狂不已 取然谷。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白 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 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 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日发夕死,夕发旦死。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
黄帝内经 22 金者,肺也。 热病数惊,瘈瘲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 水,水者,肾也。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 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 热病头痛,颞〓,目? 脉痛,善衄,厥热病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寒热痔。 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俞,及下诸趾间,索气于胃胳(应作络)得气也。 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以第四针,针嗌里。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 汗出大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 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秽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 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 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病病, 齿噤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间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 旁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痏。耳前后口下者各一,项中一,凡六痏。巅上一, 聪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 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趾之端,去爪甲如薤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 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 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蹻。 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癃,取之阴蹻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 男子如蛊,女子如怚,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也。 厥病第二十四 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 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 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写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厥头痛,意善忘,按 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 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 出其血,后取足少阳。 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头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若肉伤,痛未已,可则刺,不可远取也。头痛不 可刺者,大痹为恶,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 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瘈,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狂不已, 取然谷。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白。 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 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 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日发夕死,夕发旦死。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
黄帝内经 肠中有虫瘕及蛟〓,皆不可取以小针;心腸痛,?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 喜渴涎岀者,是蛟〓也。以手聚按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也 恐腹浓痛,形中上者。 耳聋无闻,取耳中;耳鸣,取耳前动脉;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干聆聊,耳无闻也; 耳聋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耳鸣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 取手,后取足。 足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合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刺。病注下血,取曲泉。 风痹淫砾,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砾,烦心头痛,时呕时梚,眩已汗出, 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 病本第二十五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 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它病。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病后泄者, 治其本;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 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为独行;先小大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杂病第二十六 厥挟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目〓〓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胭中血络。 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 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 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腹中谷谷,便溲难,取足太阴。 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 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发而间之。针大如牦,刺膝无疑。 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 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 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 衄而不止,衄血流,取足太阳;衄血,取手太阳。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胆中出血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阳阳明;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以傀仰,取足少阳。中热而喘,取足 少阴胆中血络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阳。 頗痛,刺手阳明与頗之盛脉出血。 项痛不可傀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剌刺手太阳也 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 腹满,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 腹满食不化,腹向向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阴。 心痛引腰脊,欲呕,取足少阴 心痛,腹胀,墙墙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阳。 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 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
黄帝内经 23 肠中有虫瘕及蛟〓,皆不可取以小针;心腸痛,? 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 喜渴涎出者,是蛟〓也。以手聚按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也。 恐腹浓痛,形中上者。 耳聋无闻,取耳中;耳鸣,取耳前动脉;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干聆聊,耳无闻也; 耳聋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耳鸣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 取手,后取足。 足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合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刺。病注下血,取曲泉。 风痹淫砾,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砾,烦心头痛,时呕时悗,眩已汗出, 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 病本第二十五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 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它病。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病后泄者, 治其本;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 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为独行;先小大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杂病第二十六 厥挟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目〓〓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腘中血络。 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 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 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腹中谷谷,便溲难,取足太阴。 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 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发而间之。针大如牦,刺膝无疑。 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 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 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 衄而不止,衄血流,取足太阳;衄血,取手太阳。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腘中出血。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阳阳明;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以俛仰,取足少阳。中热而喘,取足 少阴腘中血络。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阳。 顑痛,刺手阳明与顑之盛脉出血。 项痛不可俛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 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 腹满,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 腹满食不化,腹向向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阴。 心痛引腰脊,欲呕,取足少阴。 心痛,腹胀,墙墙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阳。 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 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
黄帝内经 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順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经,立已 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痿厥为四末束愧,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 岁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周痹第二十七 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 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惰痛之时,不及定治,而 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 黄帝曰:愿闻众痹。岐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 能周也。更发更休也。黄帝曰:善。刺之奈何?岐伯对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 起。 帝曰:善。愿闻周痹何如?岐伯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 右,各当其所。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 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黄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 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 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 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 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瘦坚转引而行之。黄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 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口问第二十八 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岐伯 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黄帝曰:愿闻口传。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 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 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论不在经者,请道其方 黄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 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泻足少阴,补足太阳 黄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塞气与新谷气,俱 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 黄帝曰:人之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 绝,故为唏。补足太阳,泻足少阴 黄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 补诸阳 黄帝曰:人之噫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补 足太阴阳明,一日补眉本也 黄帝曰:人之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补足太阳荣眉 本,一日眉上也 黄帝曰:人之弹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
黄帝内经 24 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顑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经,立已。 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痿厥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 岁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周痹第二十七 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 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慉痛之时,不及定治,而 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 黄帝曰:愿闻众痹。岐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 能周也。更发更休也。黄帝曰:善。刺之奈何?岐伯对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 起。 帝曰:善。愿闻周痹何如?岐伯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 右,各当其所。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 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黄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 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 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 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 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瘈坚转引而行之。黄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 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口问第二十八 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岐伯 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黄帝曰:愿闻口传。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 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 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论不在经者,请道其方。 黄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 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泻足少阴,补足太阳。 黄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 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 黄帝曰:人之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 绝,故为唏。补足太阳,泻足少阴。 黄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 补诸阳。 黄帝曰:人之噫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补 足太阴阳明,一曰补眉本也。 黄帝曰:人之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补足太阳荣眉 本,一曰眉上也。 黄帝曰:人之亸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
黄帝内经 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弹。因其所在,补分肉间。 黄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 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 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岀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 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补天柱经侠颈。 黄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日: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 息以伸出之,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黄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 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补足少阴 黄帝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 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也。 黄帝曰: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少 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矣。视主病者,则补之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 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 心惋。补足外踝下留之。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肾主为欠,取足少阴;肺主为哕,取手太阴、足少阴;唏者,阴 与阳绝,故补足太阳,泻足少阴;振寒者,补诸阳;噫者,补足太阴阳明;嚏者,补足太阳眉本 弹,因其所在,补分肉间;泣出补天柱经侠颈,侠颈者,头中分也;太息,补手少阴、心主、足少 阳,留之;涎下补足少阴;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自啮舌,视主病者,则补之 目眩头倾,补足外踝下留之;痿厥心堍,刺足大趾间上二寸,留之,一日足外踝下留之 师传第二十九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 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优,传于后世,无有终 时,可得闻乎?岐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 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黄帝曰:顺之奈何?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黄帝曰:便病人奈何?岐伯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 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 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饮,小腹痛胀。 黄帝曰:胃欲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 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 死而喜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 乎?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黄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岐伯曰:便此者,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岀汘 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 黄帝曰:本藏以身形肢节〓肉,候五脏六腑之大小焉。今夫王公大人,临朝即位之君,而问焉, 谁可扪循之,而后笤乎?岐伯曰:身形肢节者,藏府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 黄帝曰:五藏之气,阅于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节知而阅之,奈何?岐伯曰:五藏六府者, 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黄帝曰:善。 岐伯曰:五藏六府,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骷骨有余以候〓〓。黄帝曰:善。 岐伯曰: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小大。黄帝曰:善
黄帝内经 25 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亸。因其所在,补分肉间。 黄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 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 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 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补天柱经侠颈。 黄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 息以伸出之,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黄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 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补足少阴。 黄帝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 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也。 黄帝曰: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少 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矣。视主病者,则补之。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 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 心悗。补足外踝下留之。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肾主为欠,取足少阴;肺主为哕,取手太阴、足少阴;唏者,阴 与阳绝,故补足太阳,泻足少阴;振寒者,补诸阳;噫者,补足太阴阳明;嚏者,补足太阳眉本; 亸,因其所在,补分肉间;泣出补天柱经侠颈,侠颈者,头中分也;太息,补手少阴、心主、足少 阳,留之;涎下补足少阴;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自啮舌,视主病者,则补之。 目眩头倾,补足外踝下留之;痿厥心悗,刺足大趾间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留之。 师传第二十九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 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优,传于后世,无有终 时,可得闻乎?岐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 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黄帝曰:顺之奈何?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黄帝曰:便病人奈何?岐伯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 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 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饮,小腹痛胀。 黄帝曰:胃欲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 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 死而喜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 乎?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黄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岐伯曰:便此者,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出汗。 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 黄帝曰:本藏以身形肢节〓肉,候五脏六腑之大小焉。今夫王公大人,临朝即位之君,而问焉, 谁可扪循之,而后答乎?岐伯曰:身形肢节者,藏府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 黄帝曰:五藏之气,阅于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节知而阅之,奈何?岐伯曰:五藏六府者, 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黄帝曰:善。 岐伯曰:五藏六府,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骷骨有余以候〓〓。黄帝曰:善。 岐伯曰: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小大。黄帝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