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课外文言文阅读 (广东梅州) 祁奚请老(4分) 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日:“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③可。”君曰:“非孑之 仇邪?”对日:“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④?”祁奚对 日:“午⑤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日:“君问可,非问子也。 【注释】①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②晋君:指晋悼公。③解狐:晋国 大夫。④国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⑤午:祁午,祁奚之子 10.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孰可使嗣(子嗣,后代) B.晋遂举解狐(推举) C.非子之子(你) D.孰可以为国尉(谁) 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祁奚的品质(2分) A.任人唯贤 B.大公无私 C.坦率正直 D.谦虚谨慎 10.A11.D (湖北天门) 文言文阅读(10分) 国有三不样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 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 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 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①是:这件(事) 如:去,到。 1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先天下之忧而忧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香远益清(远:远播)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 C.斟酌损益(益:增加) 晏子对曰(对:回答) D.薄暮冥冥(薄:迫近)凄神寒骨(凄:凄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晏子借 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 分) 12.B(2分)13.D(2分)14.(1)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 从而增长他的才干。(1分)(2)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1分) 15.为景公解疑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信任人才。(4分) (湖北武汉)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
2012 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课外文言文阅读 (广东梅州) 祁奚请老(4 分) 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③可。”君曰:“非子之 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④?”祁奚对 曰:“午⑤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 【注释】①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②晋君:指晋悼公。③解狐:晋国 大夫。④国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⑤午:祁午,祁奚之子。 10.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孰可使嗣.(子嗣,后代) B.晋遂举.解狐(推举) C.非子.之子(你) D.孰.可以为国尉(谁) 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祁奚的品质(2 分) A.任人唯贤 B.大公无私 C.坦率正直 D.谦虚谨慎 10.A 11.D (湖北天门) 文言文阅读(10 分) 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 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 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 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①是:这件(事); ②如:去,到。 1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香远.益清(远:远播) 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 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 C.斟酌损益.(益:增加) 晏子对.曰(对:回答) D.薄.暮冥冥(薄:迫近) 凄.神寒骨(凄:凄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晏子借 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 。(4 分) 12.B(2 分) 13.D(2 分) 14.(1)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 从而增长他的才干。(1 分) (2)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1 分) 15.为景公解疑 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信任人才。(4 分) (湖北武汉)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 8-10 题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
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 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 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 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 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作者:元结选自《唐文粹》,有删改) 【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 贱行业的人。③圆:圆滑。④卿:公卿,泛指高官。⑤季川:元结的堂弟。⑥预:参与。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有戏儿之器闻:听说 B.及见之及:等到 C.趋焚之趋:追逐 D.长必好之好:喜欢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悦婴儿 A何以战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皆以美于徐公D以光先帝遗德 10.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结家的乳母做了一个能团团旋转的玩具,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玩具 B.“恶圆之士”认为,宁可行为方正地做个身份低贱的人,也不愿意圆滑地求得富贵。 C.公植认为元结在家中教孩子学习图画,嬉戏玩耍,会让孩子玩物丧志。 D元结因孩子“戏圆”之事受到公植的责骂,公植甚至表示要与他断交 11把第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 (2)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8.C:9.D:10.C11.(1)我怎么知道次山你将来不会说圆滑的话、做圆滑的事,一辈子都 圆滑呢?(2)公植大概会拿起矛戟杀我吧! (湖北宜昌) 冰雪文序 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 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 时有几冰雪哉? 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 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 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 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 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 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 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i):舀。⑤奚(xi):什 6.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藉 遂( 固 7.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列 8.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文言语句。(2
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 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 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 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 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 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作者:元结选自《唐文粹》,有删改) 【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 贱行业的人。③圆:圆滑。 ④卿:公卿,泛指高官。 ⑤季川:元结的堂弟。⑥预:参与。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有戏儿之器 闻:听说 B.及见之 及:等到 C.趋焚之 趋:追逐 D.长必好之 好:喜欢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悦婴儿 A.何以战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皆以美于徐公 D.以光先帝遗德 10.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结家的乳母做了一个能团团旋转的玩具,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玩具。 B.“恶圆之士”认为,宁可行为方正地做个身份低贱的人,也不愿意圆滑地求得富贵。 C.公植认为元结在家中教孩子学习图画,嬉戏玩耍,会让孩子玩物丧志。 D.元结因孩子“戏圆”之事受到公植的责骂,公植甚至表示要与他断交。 11.把第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每小题 3 分) (1)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 (2)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8.C;9.D;10.C 11.(1)我怎么知道次山你将来不会说圆滑的话、做圆滑的事,一辈子都 圆滑呢?(2)公植大概会拿起矛戟杀我吧! (湖北宜昌) 冰雪文序 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 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 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 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 特 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 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 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 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 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 么。 6.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藉( ) 异( ) 遂( ) 固( ) 7.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 分)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8.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文言语句。(2 分)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9.请用第①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2分) 请在下面语句的空格处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3分) 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先由()的“冰雪之气”,过渡到 ()的“冰雪之气”,最后才落脚到()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 严谨 11.所谓“冰雪之气”,亦即冰雪之特点。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用至少4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冰雪”的特点。(2分) 12.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话 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2分) 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出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相关语句。(2分) 雾凇沆砀, 6.(4分)藉:借,凭借异:不同遂:于是,就固:本来 7.(3分)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划错一 处扣1分) 8.(2分)只不过遗憾的是遇到的不能理解理解的不能评说。(“特”“根”“解”“说”四个关 键词,译错一个扣0.5分。) 9.(2分)一是“寿物”(即能使事物的寿命得以保持和延长);二是“生物”(即能使事物本身 得到生长和发育)。(答对一词得1分) 10.(3分)由(物)到(人)最后到(文)。 11(2分)“冰雪”有空灵、纯净、清冽、透明、湿润、低温、保鲜等特点。(答对1个得0.5分) 12.(2分)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或: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作者通过这句话所流露出的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做和天下无人能识君的无奈之 情。知人论文不能不察。) 13.(2分)雾光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错一字扣1分) (溯南株洲)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日:“往昔初平京师2,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 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 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 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此指隋輬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孑。⑤稔:ren丰收。 2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征求不已 ②惟欲清净 25.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2分) 26.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2分) 24.①停止(1分);②只(1分) 25.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2分) 26.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2分) (江苏南京)
9.请用第①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2 分) 10.请在下面语句的空格处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3 分) 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先由( )的“冰雪之气”,过渡到 ( )的“冰雪 之气”,最后才落脚到( )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 严谨。 11.所谓“冰雪之气”,亦即冰雪之特点。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用至少 4 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冰雪”的特点。(2 分) 12.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话 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2 分) 13.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出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相关语句。(2 分) 雾凇沆砀, , 。 (湖南株洲)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 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 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 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2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 分) ①征求不已. ② 惟.欲清净 25.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2 分) 26.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2 分) 24.①停止(1 分);②只(1 分) 25.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2 分) 26.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2 分) (江苏南京)
古镜 (宋)沈括 [甲]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 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 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 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 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 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收人而今小 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 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 什么?(2分) 9.(2分)A 0.(2分)B 11.(3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 来了。(每小句1分) 12.(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精湛(高超)(1分)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 (江苏苏州)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注】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 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 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亡一羊.何追之者众? ②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10.①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追它的人这么多?②我们不知道往哪边追,所以就回来了
古 镜 (宋)沈 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 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 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 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 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 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收人而今.小 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 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 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 分); 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1 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 什么?(2 分) 9.(2 分)A 10.(2 分)B 11.(3 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 来了。(每小句 1 分) 12.(4 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 分) 精湛(高超)(1 分)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 分) (江苏苏州)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 10 题。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注】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 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 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注】竖:憧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①亡一羊.何追之者众? ②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10.①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追它的人这么多?②我们不知道往哪边追,所以就回来了
(江苏无锡) (一)(12分)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日:“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 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日:“朗之 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 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 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 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 果乱,内徒,或为寇钞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 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 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土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 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i):坏人。②钞:掠夺。 7.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以其境过清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策之不以其道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8.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客谢之谢:▲②监试者异之异: ③窃为郡内忧之窃: ④以病去去: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2分) (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2分) 7.(2分)A(因为) 8.(2分)C 9.(4分)①谢:道歉。②异:认为……奇特(奇异)。③窃:私下。④去:离职,离开。(每 个1分) 10.(4分)(1)(2分)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县(地)人。(得分点:判断句式) 、(2)(2分)沿山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抢掠)。(得分 “内”和“为”) (江苏扬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6分 鸣机夜课图记 [清]蒋士铨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 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 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江苏无锡) (一)(12 分)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 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 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 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 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 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 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 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 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 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 7.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以.其境过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策之不以.其道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8.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 分) 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①客谢之 谢: ▲ ②监试者异之 异: ③窃为郡内忧之 窃: ▲ ④以病去 去: 10.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2 分) (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2 分) 7.(2 分)A(因为) 8.(2 分)C 9.(4 分)①谢:道歉。②异:认为……奇特(奇异)。③窃:私下。④去:离职,离开。(每 个 1 分) 10.(4 分)(1)(2 分)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县(地)人。(得分点:判断句式) (2)(2 分)沿山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抢掠)。(得分 点:“内”和“为”) (江苏扬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16 分) 鸣机夜课图记 [清]蒋士铨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 磔 ② 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 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