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文言文对比阅读 (安徽) 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誉 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 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 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齐师败绩。公将驰之驰 2)一鼓作气,再而衰再 (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靡: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 (5)虽欲言,无可进者虽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6.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 的经过:《邹忌讽齐王纳 谏(节选)》第一段,邹忌分析了 的原因。 17.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4分) (1)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 (2)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 14.(5分)(1)驱车追赶。(2)第二次。(3)倒下。(4)指责。(5)即使 15.(4分)(1)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2)能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各占2分。 意思对即可) 16.(2分)齐鲁长勺之战齐威王受蒙蔽(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 17.(4分)(1)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2)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各占2分 意思对即可) (贵州安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3-17题。(19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 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12 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文言文对比阅读 (安徽) 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誉 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 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 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 分) (1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驰: 。 (2)一鼓作气,再而衰 再: 。 (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靡: 。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 。 (5)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 。[ 来源:学#科#网 Z#X #X# K] 15.翻译下列句子。 (4 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6.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2 分) 《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 的经过;《邹忌讽齐王纳 谏(节选)》第一段,邹忌分析了 的原因。 17.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 (4 分) . (1)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 。 (2)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 。 14.(5 分)(1)驱车追赶。 (2)第二次。 (3)倒下。 (4)指责。。 (5)即使。 15.(4 分)(1)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2)能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各占 2 分。 意思对即可) 16.(2 分)齐鲁长勺之战 齐威王受蒙蔽(各占 1 分。意思对即可) 17.(4 分)(1)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2)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各占 2 分。 意思对即可) (贵州安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 13—17 题。(19 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 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 ③池非不深也 ④亲戚畔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5.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 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 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3分) 16.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 不“鄙”表现在哪里?根据甲文概括总结。(4分) 17.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 (4分) 13.(共4分。每题1分) ①又何间焉(参与)②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必须解释完整) ③池非不深也(护城河)④亲戚畔之(通“叛”,背叛)(必须解释完整) 14.(共4分,每题2分关键词:“肉食者”、“鄙”、“天时”、“地利”、“人和”必须翻译正 确。) ①身居高位的人(大官们)目光(见识)短浅,不能长远谋划(打算) ②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 人心向背(内部团结)。 15.(共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分)。取信于民(1分) 16、(共4分意思对即可得分)。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 尽职尽责,取信于民。 (河南)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共1O分)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令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登垦童氐丝亟型塞Δ査垫耋:垦土赏;上书谏寡人 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 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 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齐威王召阿①大夫,语之日:“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 野不辟②,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③,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 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④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 ⑤,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①阿:古地名。②辟:开垦。③鄄(juan):古地名。④烹:煮。古代的 一种酷刑。⑤饰诈:掩饰,欺诈。 1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今齐地方千里(2)王之蔽甚矣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9.邹忌是怎样讽谏齐威王的?(2分)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① 又何间.焉 ② 牺牲..玉帛 ③ 池.非不深也 ④ 亲戚畔.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5.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 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 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3 分) 16.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 不“鄙”表现在哪里?根据甲文概括总结。(4 分) 17.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 (4 分) 13.(共 4 分。每题 1 分) ① 又何间焉(参与)② 牺牲玉帛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必须解释完整) ③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④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必须解释完整) 14.(共 4 分,每题 2 分关键词:“肉食者”、“鄙”、“天时”、“地利”、“人和”必须翻译正 确。) ① 身居高位的人(大官们)目光(见识)短浅,不能长远谋划(打算) ②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 人心向背(内 部团结)。 15.(共 3 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 分)。 取信于民(1 分) 16、(共 4 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 尽职尽责,取信于民。 (河南)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7—20 题。(共 lO 分) (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令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登垦童氐丝亟型塞△查垫耋:垦土赏;上书谏寡人 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 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 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齐威王召阿①大夫,语之日:“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 野不辟②,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③,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 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④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 ⑤,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①阿:古地名。②辟:开垦。③鄄(juan):古地名。④烹:煮。古代的 一种酷刑。⑤饰诈:掩饰,欺诈。 1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今齐地.方千里 (2)王之蔽.甚矣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 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9.邹忌是怎样讽谏齐威王的?(2 分)
20.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强于天下”的 原因。(4分) 17.(1)土地方圆(土地纵横)(2)受蒙蔽(意思对即可。一小题1分,共2分) 18.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到上等奖赏。(意思对 即可。2分) 19.从生活小事推至治国大事。(意思对即可。2分) 20.①有善于进谏的谋臣。②齐威王虚心纳谏。③齐威王不偏听,重实情。④齐 威王对“饰诈”者惩治有力。(意思对即可。一条1分,共4分 (黑龙江绥化) 阅读文言文,回答10-13题。(11分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 ,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 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岳阳楼记》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轩邈 (2)把: 11.翻译下列语句。(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12.请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两个体现览物之情的四字短语。(2分) 【甲】 【乙】 13.从【甲】段或【乙】段选文中,选出你喜欢的一个写景的句子,试加以赏析。(3分) 0.(1)高远,这里作动词用,比高远。(2)持、执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 1分。 11.(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2)上下天色 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评分说明:(4分)每小题各2分。 12.【甲】望峰息心窥谷忘反【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评分说明:(2分)每 空1分。 13.示例: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写游览在江水之上,眼看水石相激,溅起朵朵 浪花。耳闻冷冷水声,悦耳动听,给人以视觉听觉的美感。 (湖北恩施)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谷文后问题(8分) 【A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 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彝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已 而夕阳在山,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选文有改动) 【B段】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日:“僚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日
20.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强于天下”的 原因。(4 分) 17.(1)土地方圆(土地纵横) (2)受蒙蔽(意思对即可。一小题 1 分,共 2 分) 18.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到上等奖赏。(意思对 即可。2 分) 19.从生活小事推至治国大事。(意思对即可。2 分) 20.①有善于进谏的谋臣。②齐威王虚心纳谏。③齐威王不偏听,重实情。④齐 威王对“饰诈”者惩治有力。(意思对即可。一条 1 分,共 4 分) (黑龙江绥化) 阅读文言文,回答 10-13 题。(11 分)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 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 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岳阳楼记》)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 分) (1)轩邈: (2)把: 11.翻译下列语句。(4 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12.请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两个体现览物之情的四字短语。(2 分) 【甲】 【乙】 13.从【甲】段或【乙】段选文中,选出你喜欢的一个写景的句子,试加以赏析。(3 分) 10.(1)高远,这里作动词用,比高远。(2)持、执 评分说明:(2 分)每小题 1 分。 11.(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2)上下天色 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评分说明:(4 分)每小题各 2 分。 12.【甲】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乙】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评分说明:(2 分)每 空 1 分。 13.示例: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写游览在江水之上,眼看水石相激,溅起朵朵 浪花。耳闻冷冷水声,悦耳动听,给人以视觉听觉的美感。 (湖北恩施)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 分) 【A 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 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彝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已 而夕阳在山,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选文有改动) 【B 段】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僚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固不 知子矣;子田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垒矣f,庄子日:“请循其本。子日‘出安知鱼乐 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2)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3)俯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4)请循其本 1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0.这两个语段讲的都是出游之乐。【A段】主要写的是▲:【8段】主要写的是 21.这两个语段围绕一个“乐”字,描绘了两幅不同的图景,你怎么看待这两段文字中的“乐”? 18.(2分)(1)牵扶,领:(②)大声说话、喊叫:(3)悠闲自得:;(4)依照,按照。 说明:此题2分,每小题0.5分。 19.(2分)(1)到溪边钓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甜而酒水清(1分):(2)你 不足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1分)? 说明:每句1分,大意正确即可 20.(2分)【A段】游人乐太守也乐其乐或者与民同乐(1分)“B段】庄子乐则在庄子看来水 中游鱼也乐(1分) 说明:一空1分,意近即可。 21.(2分)示倒: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用自己的快乐击发现生活中的快乐。 说明:围绕两段文字的“乐”,发表自己的看法,内容止确即可。 (湖北黄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7-31题。(12分,30题4分每小题2分,其他每题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干里马。干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 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干里称也。 马之干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 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 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煎墨≤ 瞳曼致受支怨搀童受妻堡。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岀门,见叔父几死。 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有千里之能②张元怪之,随犬出门 B.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C.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若见而不收养 2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犬随叔父夜行”中“夜”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C.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固不 知子矣;子田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垒矣 fl,庄子日:“请循其本。子日‘出安知鱼乐’ 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2)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3)俯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4)请循.其本。 1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0.这两个语段讲的都是出游之乐。【A 段】主要写的是▲ ;【8 段】主要写的是 ▲ 。 21.这两个语段围绕一个“乐”字,描绘了两幅不同的图景,你怎么看待这两段文字中的“乐”? 18.(2 分)(1)牵扶,领;(2)大声说话、喊叫;(3)悠闲自得;(4)依照,按照。 说明:此题 2 分,每小题 0.5 分。 19.(2 分)(1)到溪边钓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甜而酒水清(1 分);(2)你 不足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1 分)? 说明:每句 1 分,大意正确即可。 20.(2 分)【A 段】游人乐太守也乐其乐或者与民同乐(1 分)“B 段】庄子乐则在庄子看来水 中游鱼也乐(1 分)。 说明:一空 1 分,意近即可。 21.(2 分)示倒: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用自己的快乐击发现生活中的快乐。 说明:围绕两段文字的“乐”,发表自己的看法,内容止确即可。 (湖北黄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27-31 题。(12 分,30 题 4 分每小题 2 分,其他每题 2 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 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 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 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煎墨≤ 瞳曼致受支怨搀童受妻堡。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 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有千里之能 ②张元怪之,随犬出门 B.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C.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若见而不收养 2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犬随叔父夜行”中“夜”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C.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9.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31.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甲文采用_①的写法,以千里马 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②的主旨。 26答案示例:善行,如寒冬里的一朵腊梅,能够唤起人们对温暖春天的无限憧憬;善行, 如荒漠里的粒种子,能够让曾经的荒漠变成莺歌燕舞、芳草萋萋的绿洲。 27.C(均为转折连词,但是。A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指“汪汪之声不已";B①代 词,指马,②代词,指狗的生死;D①通假字,通“现”,②动词,看见) 28A(都是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BCD项加点词都活用为动词) 29.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30①难道真的没有干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干里马啊!②叔父被蛇咬了,趴在地上 走不了。 31托物寓意(或托物言志)关爱动物,善有善报 (湖北黄石)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第6-10题。(15分)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 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 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 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 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 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 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谍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 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选自《曹刿论战》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2)公将鼓之( (3)虽千里不敢易也()(4)今日是也()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29.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31.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甲文采用 ① 的写法,以千里马 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 ② 的主旨。 26.答案示例:善行,如寒冬里的一朵腊梅,能够唤起人们对温暖春天的无限憧憬;善行, 如荒漠里的一粒种子,能够让曾经的荒漠变成莺歌燕舞、芳草萋萋的绿洲。 27.C(均为转折连词,但是。A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指“汪汪之声不已”;B①代 词,指马,②代词,指狗的生死;D①通假字,通“现”,②动词,看见) 28.A(都是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BCD 项加点词都活用为动词) 29.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30.①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②叔父被蛇咬了,趴在地上 走不了。 31.托物寓意(或托物言志)关爱动物,善有善报 (湖北黄石)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第 6-10 题。(15 分)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 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 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 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 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 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 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选自《曹刿论战》)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2)公将鼓.之( ) (3)虽千里不敢易.也( ) (4)今日是.也( )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